- 79.00 KB
- 2021-04-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化学计划总结之初三化学质量分析报告
初中2011级样本学校质量监测(第五学期末)考试化学试题以九年级化学学科阶段教学目标要求为依据,重点参考初中2011级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命题指导思想
遵循“重视基础、联系实际、关注探究、促进发展”的命题思路,以初中生未来发展所需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考查重点,关注学生三维学习日标达成度的阶段性和发展性要求,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致力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引导教学向重视化学实验、减少繁锁重复训练等方面改进和发展;试题情景素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知识要求力求切合学生实际,着力体现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从而引导教师改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试题的基本情况
(一)初中2011级第五期末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命题化学科双向细目表
考查目标
分数(题号)
考查内容
知道
(题-分)
认识
(题-分)
理解
(题-分)
分数
小计
分数
比例
身边
的化学物
质
我们周围的空气
2-2
25—5
7
26%
水与常见的溶液
12-3
20-8
11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4-3
25-5
8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22%
微粒构成物质
5-2
13-3 23-4
9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6-2 19-4
11-3 21-4
13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2
18-3
5
29%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6-3 22—6
9
质量守恒定律
10-2 17—3
23-2 26-8
15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8—2
23—4
6
8%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化学物质与健康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3-2
2
实验基本技能
4-2 24-2
7-2 9-2 15-3 24-4
15
15%
合计
23
57
20
100
100%
注:涉及科学探究的内容约占20%。
(二)试卷结构
1.题型分布
化学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18小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其中2分题10个,3分题8个,共44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四个题,共56分,其中第三题包含3小题,第四题包含2小题,第五题包含2小题,第六题为计算题。全卷中选择题占学科总分的44%,非选择题占学科总分的56%。
2.难度分布
容易题约占总分70%;中等难度题约占总分21%;较难题约占总分9%。
3.认知目标分值分布
知道层次约23分,占23%;认识层次约57分,占57%;理解层次约20分,占20%。
4.内容分值分布
身边的化学物质共26分,占26%;物质构成的奥秘共22分,占22%;物质的化学变化共29分,占29%;化学与社会发展共8分,占8%;化学实验基本技能15分,占15%。上述内容中,涉及科学探究的内容约为20%,涉及计算的内容为19%。
(三)试题的特点
1.以化学基础知识为重点,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注意了知识覆盖面。
体现基础性,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最基本的性质之一。本次期末质量监测考试化学命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重点,既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注意了知识的覆盖面,这有利于对学生“双基”
情况的考核评价,引导教师生动、灵活的教学;有利于将公正、公平的学习机会展现在每一位学生面前,尤其是学习成绩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有利于激励学生学好化学知识。本套试题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主要有:身边常见的元素化合物(氧、碳等非金属和一些重要的氧化物:如O2、CO、CO2等知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及原理;基本的元素及原子、分子的概念知识;化学基本计算等。在全面考查上述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了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用途、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构成、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及实验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等主干知识,继续突出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全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相关的问题比比皆是。
2.十分重视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现行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不仅明确规定了8个必须完成的基础实验,且把化学实验定义为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这既是我们思考和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依据,也是加强对化学实验考查的充分理由。本次期末质量监测题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CO2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等相关内容给予了较充分的重视,既突出了对实验观察、思考、推理分析等能力的考查,也强化了对实验基本技能的考查。
3.注意引导教师教学中更加重视化学思想方法培养。如分类、对比等方法,在化学研究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15题对化学实验中水的作用的考查,就有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比等方法运用的用意。
4. 重视对化学概念、原理理解应用能力的考查。如13题、18题、21题、23(4)题等,共设计了12分该类题目,这类题对学生后继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对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5.有意识地引导初中化学教学重视《课标》,回归教材。
吃透《课标》、熟悉教材、用好教材是切实落实好“素质教育”
的基础性工作。本次考试化学试题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许多题目源于教材和《课标》。如1题、2题、4题、5题、7题、17题、19题、20题、22及23题等共约45分(约占45%)的题目源于教材,其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初中教师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入钻研《课标》、教材,引导初中化学教学进一步重视对《课标》、教材的研究,并通过此“指挥棒”促进各学校减少教学中对“教辅”的依赖,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7.加强了化学计算能力的考查。学生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既可以加深其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等知识的认识,更可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从而全面揭示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理解化学的本质, 因而“化学计算”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当前,我市初中生学习化学普遍感到化学计算较难,这与各校重视不足有关。本次测试题加强化学计算能力考查,旨在引导各校化学教学中重视化学计算教学,加强对化学计算教学的研究。本套试题中化学计算的主要内容有:(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如6题、11题、21题,分值共9分;(2)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23题(4)(利用分子与原子之间、原子与原子之间、元素与物质之间的比例关系--元素守恒)、26题(利用反应物之间、生成物之间、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分值共10分。
8.注重对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引导初中化学教学进一步加强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以利通过“有用性”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期末化学试题很注重创设真实问题情景,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学习活动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如2题PM2.5与雾霾天气、6题涉及农药、12题考查节约用水相关知识、20题考净水相关内容及23题、25题的“低碳生活”、酸雨“、化石燃料燃烧中的化学知识等,共35分约占35%。
9.加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
本套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1)观察与分析能力:如5题、9题、15题、21题、23题、24题、25题等,要求学生通过对图表及实验仪器示意图的观察,迅速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有用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解答相关化学问题。
(2)化学用语、文字表达等基本能力:如6题、13题考查原子结构有关知识,17、18题、19题、22题考查常见反应方程式等化学符号的书写,四题及五题要求用恰当的化学语言或精炼的文字进行相应表达等,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十分重要的化学学科能力,它是学生后继学习所需基础知识的“基础”,突出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与化学课程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3)化学思维能力:如11题、16题及23(2)、24题(4)、25题等,要求学生活用化学基础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才能正确解答。该类题目有利于引导初中化学教学更好地体现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4)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实验是实现化学教与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与载体,没有化学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没有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学。从发展的眼光看,化学实验尤其要强调学生科学的探究习惯、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教学应充分体现其目的性、能动性等基本特征,尤其要注意动手操作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如第9题、14、15、16题、24题、25题等就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化学实验素养。
10.题量适度,难度把握更加恰当。
初中2011级第五期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题科学、规范,无偏题、怪题、难题,试题阅读量适度,没有出现陌生的推断题和实验设计题,计算题难度恰当,思维容量适度,难易题的编排顺序合理,有利于考生答题。评分标准制定准确严格,便于阅卷教师把握,能有效降低评分误差。
三、考生得分情况分析
此次考试,直属学校及园区学校参考人数为7181人,化学科平均70.85分,难度0.71。试题总体难度合适,但园区及个别直属学校考生得分不高,这也客观地反映出这些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现状。
总体参考人数为11690人,平均分68.51,难度系数为0.68,难度值符合预期目标。
1. 优生段人数及比率。
A1(87分以上)
A2(86分~70分)
B(69分~62分)
C(61分~40分)
40分以上
人数
3013
3871
1004
1842
9730
%
25.7
33.1
8.6
15.7
83.2
2. 选择题各选项选答率(%)
题号
选A
选B
选C
选D
答案
得分率
1
2.48
2.86
87.38
6.93
C
87.3
2
68.57
5.81
14.48
10.47
A
68.5
3
0.57
0.59
97.85
0.7
C
97.8
4
12.71
73.85
7.37
5.49
B
73.8
5
2.79
92.7
2.33
2.3
B
92.7
6
4.21
4
6.02
85.23
D
85.2
7
17.41
75.38
1.57
5.13
B
75.3
8
78.98
4.04
4.36
11.93
A
78.9
9
3.74
5.76
3
86.97
D
86.9
10
86.58
5.58
2.72
4.49
A
86.5
11
16.53
13.4
15.7
53.04
D
53.0
12
0.68
93.42
1.19
4.19
B
93.4
13
70.96
10.69
10.26
7.29
A
70.9
14
17.28
9.69
12.56
59.38
D
59.3
15
59.02
11.37
4.48
23.99
A
59.0
16
10.88
79.31
3.38
5.58
B
79.3
17
3.34
4.29
84.66
6.97
C
84.6
18
3.07
5.2
85.12
4.92
C
85.1
3.化学第Ⅱ卷答卷中的主要错误。
第三题:
19题:本题属于送分题,得分率较高。学生主要错误是对溴的元素符号陌生,将NaBr写成NaSr、NaO2;不能正确书写铵根离子符号;不能正确书写出氢氧化钡的化学式及化合价标不准确。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实例仍较生疏。
20题:本题基本上为教材内容,也属送分题。学生回答该题时的主要问题是表述不准确、将关键字写错及将几项净水操作的顺序排错,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尚不到位。
21题:此题涉及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把原子个数比当成质量比,有的则是简单计算上出问题,反映出学生基础不扎实的问题仍是影响得分率的重要因素。
第四题: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22题:本题属容易题,要求书写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思维难度不大,多数学生均能正确书写。部分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二点:其一是不能正确标注反应条件,对“点燃”、“加热”、“高温”等尚未真正理解或不能与具体反应对映,因而出现标注错误而失分;其二是将碳酸写成“CO3”。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审题”不仔细,或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或教学中死记硬背的现象仍有市场。
23题:第(1)题的主要问题是关键字、符号写错,将“刚”写为“钢”,有的将C60写为C-60 ;第(2)题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对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的组成和结构不够清楚,因而表述五花八门;对第(4)题第1问的回答则因平时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缺乏梳理归纳,许多考生回答时挂一漏万。对第2问则由于许多学生用元素的观点理解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尚不到位,错误率偏高。
第五题的主要问题:
24题,题干来自教材上的课后习题。第(1)(2)问未变,学生普遍答得较好,只是在选择制取气体的仪器时选得不齐,个别学生对实验室制CO2的方程式不配平(氯化氢前面不配2),氯化钙的化学式写成CaCl,气体不标箭头。第(3)问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应考虑的因素:学生回答不全。很多学生只答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思维不严密,在考虑密度时,未想到气体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在考虑溶解性时,未想到能否与水发生反应等。还有学生答成了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即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25题属于知识迁移的探究题。母题来自教材CO2与H2O反应。
问题一的第一空个别学生不按要求填写(例如“不变”写成“不能”等);第二空的第(4)步实验方案和现象: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描述不准确。有的写成“将纸花放入盛有水和二氧化硫混合物中,纸花变色”等。实验结论有的写成“CO2与H2O混合能使紫色石蕊变红”、“SO2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色”、“SO2与水反应生成的硫酸使石蕊变红”等。
问题二的第一空“指代不明”,如“KMnO4溶液褪色“(未指“B”或“C”装置),“高锰酸钾溶液由紫红色变淡”或“浓KMnO4溶液颜色消失”等。其中把“褪色”写成“退色”,“高锰酸钾”中的“锰”写成“猛”等错别字。第二空中的反应个别学生写成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的在方程式生成物中的CaCO3不标箭头,还有少数学生写成SO2与Ca(OH)2的反应。第三空C装置(浓KMnO4溶液)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描述不完整。有的写成“验证有SO2生成”
,有的写成[查阅资料]的那句话——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且生成物易与水反应生成难挥发的酸“等。很少学生想到对D装置现象的干扰。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应进一步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的准确性,符号的规范性。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对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要仔细分析、理解,对实验装置图中的每个装置的原理、作用现象要全面考虑,弄明白后再来回答问题,得出准确答案。
第六题的主要问题是:
审题错误,误把O2的质量当作H2O的质量代入计算;设未知量不规范,如“设……为x g”“设x质量的……”;电解水的方程式不规范;计算过程中的单位遗忘;V= 的公式掌握差,有一部分人用的是V= ;Na2O2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少数忘记作答或答得过于简化;方程式下相对质量、实际质量写反(实际质量在上、相对质量在下)。
以上情况说明,样本学校初中化学教学整体上达到了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多数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方面有上佳表现,既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作了较好的准备,又为适应未来生活需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另一方面,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尚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其一是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
其二是落实学生为本的意识仍待加强;
其三是科学探究教学有待强化和突破;
其四是学科能力培养仍然薄弱;
其五是化学计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建议
1. 认真领会新课标,切实贯彻学生为本理念。
初中2011级的化学教学工作,相对以往,是第二轮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的年级,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而言,仍有认真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建议在以下两方面给予足够重视:
①重新研读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初中化学最基础的核心内容。教师宜从以下几方面分类梳理:具体的实验、事例(以元素化合物为线索);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相融合);物质的组成、结构等知识(强化应用);物质的性质、用途、制法之间的关系(以具体物质为线索);化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归纳分析、定性与定量等);化学符号(具体的内容及运用)。
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初中化学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在领会时,还需重视知识、技能、方法三者的关系。例如: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落实关于物质变化、化学反应、化学符号及溶液等相关知识,有了这些,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基本技能,但又不能把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仅仅看作是基本技能,我们还须重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方法价值,正如课标中所述:“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化学新课程在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强调对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的熏陶。这方面课程目标中作了明确的规定(见“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四点描述)。
②在最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上有较深入的理解。化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世界,正确看待物质的构成、变化,了解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对学生学完初中化学后,应达到的学习要求有准确的把握,可具体从对元素的最基本认识(元素观)、物质的构成(微粒观)、物质的分类(分类观)、化学反应(化学变化观)、化学科学的价值(价值观)等方面入手,进行学期、学年教学具体规划。
2.加强实验教学研究,重视探究能力培养。
化学实验是进行探究教学的重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近年来,依照课程改革的要求,绵阳市质量监测及中考化学试题等均对科学探究和实验内容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且相关试题比例较大,这符合化学课程目标的要求。但试卷分析表明,学生依然是实验题问题多,得分也普遍偏低。究其原因,班额过大,经费不足和生均实验场所、仪器、药品缺少(或不配套)等因素固然不可忽视,但教师认识不到位,对化学实验教学及学生探究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讲探究仍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因而导致学生对基本实验及探究实验的体验严重不足或根本没有体验。
“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是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第四个学习内容,它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八个化学实验活动”。以此强烈针对学生实验教学落实度不高的问题。这八个实验的明确要求,实际上是进一步强调学生实验的重要性,强调对学生动手暨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进一步明确如何基于探究的理念来改革和优化学生实验,要求我们不折不扣地完成这些实验活动。八个实验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化学问题,有各自的代表性和教育功能。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八个基础的学生实验仅仅是对实验的最低要求,各类学校均应进一步创造和利用现有条件,将实验教学做得更好一些。
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形成化学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方法,如果没有学生亲历的实验和化学探究活动,提高化学核心能力必定是一句空话。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既能提供给学生认识化学规律的感性材料,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实验趣味性吸引学生喜欢化学、热爱化学。因此,各学校务必从管理层面入手,对实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并强化过程检查,须着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要尽可能地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动手,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氛围和条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信息、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环节均得到体验与锻炼。
3.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重视基础,这是初中化学课程性质所决定的。重视基础既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记忆和堆砌,更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正确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把握化学学科知识、技能、方法的内在联系,努力将化学基础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与实验联系、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获得化学科学基本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按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的重中之重,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化学方程式包含了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涉及到实验、应用,如果只是让学生反复听写、默写化学方程式,它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令人生厌,即使暂时记住了也不会运用并容易遗忘。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亲历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完成实验的相关操作,让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双基”
形成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适量的试题训练是必要的,但题海战术不仅缺乏效率还可能适得其反。教师必须精选试题,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练习和考试反馈调节功能,使学生提高兴趣、增强信心、发展能力。要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十分重要,老师们应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优化教学过程。
4.强化能力意识,注意能力培养的计划性和阶段性。
初中化学的能力要求重点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及探究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运用图表、化学用语、文字进行表达等基本能力。但在能力要求上要注重基础性,符合现实和学生实际,不能随意拔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树立能力目标意识,明确初中化学需要学生掌握的核心能力要素,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不要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的要求虚化,把能力提高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对立起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能力要求,使教学过程成为能力和知识技能同步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正确书写常见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并能够熟练应用,理解物质的构成,准确进行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反应规律,掌握氧、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转化,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树立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绿色化学观点,形成实验探究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在进行作业或复习教学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或改编或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能力。那种漫无目标的整套整套地套用教辅资料练习题的作法应坚决予以抛弃。
5.科学构建化学学科教学常态。
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升,在学科层面,重要的是从点滴做起,从常规做起,形成学校教研组科学合理的教学常态。在实施新一轮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今天,老师们一是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并丰富自己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资源库;二是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尤其是研究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三是再次提升自己对初中化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可从整体的角度在“是什么?”“为什么?”“是如何产生的?”“怎么办?”等几个层次深入钻研,力争透彻理解;四是转变自己的教学实践方式,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这方面,每位化学老师都大有可为。一是在和教学的各环节都做到向“科学合理”靠近,即教学设计、学案编印与使用、课堂讲与练、例题习题的准备、学生自主学习、作业批改与评讲、学生实验及反思、考试评价、教学互动、教学反馈……等诸多方面均从效率、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科学设计,逐步固化,形成有效的教学常态;二是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教学要求高的特点,增强计划性,将新课教学与复习教学拉通考虑,尤其是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要尽可能落实在平时教学中,以分解“每年都是毕业年级”
的压力,切实做到能力训练内容具体化、平常化,每学期、每节课、每个教学过程都有明确的训练方案。例如,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就要系统考虑包括语言、化学用语、图表准确陈述化学事实、分析和解释化学现象、表达实验过程与结论等在内的系列内容,就应在一学年的学习周期中给予周密的计划安排并连贯一致,元素、化合价的表达训练,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训练,用图表陈述化学事实的训练,分析和阐释化学现象、表达实验过程与结论的训练以及定量分析与处理化学问题的训练等等,均可有机融合并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但又不能“一步到位”,而要循序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