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19 发布

数学计划总结之如何教学一年级数学“看图提问题”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计划总结之如何教学一年级数学“看图提问题” ‎ ‎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人教版版数学教材中,非常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了大量的“看图提问题”情境。下面是我在教学这个内容时的做法。 一 、在欣赏中激发想象力 面对“情景图”呈现出的美丽画面,学生在赞叹欣赏的同时,可以自由地发表议论,让想象自由地飞翔。但是极易出现这样的场面:当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的画面出现以后,老师随即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于观察目的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水平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千奇百怪。有的说“鸟儿在飞”,有的说“花儿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能给你编成一篇童话。而这些都不能体现出蕴涵的“数学问题”,甚至有许多的问题根本没有价值。 尝试了无数次以后,我发现低年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限,特别容易人云亦云,假如有一个孩子说出了“猴妈妈”,其他孩子们能说出整个“猴子大家族”。如果老师一味放手,那整个课堂就成了一盘散沙。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不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问。这就需要老师恰当地点拨、精准地调控、不露声色地引导。如果控制不好,会乱成一团,使下面的教学活动无法进行。即使勉强教下去,学生的心思也象断线的风筝一样满天乱飞。‎ ‎ 老师的点拨在这时尤为重要,它是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的魔杖。例如:老师问:仔细看一看,鸟儿的头朝着不同的方向,表示它们飞的方向不同,它们是朝哪个方向飞呢?花儿的颜色一样吗?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鸟儿的只数是多少?花朵的总数量是多少?有了这些提示,就让学生了解到,在数学课上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数学问题。 二 、在阅读中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一)一课时,“情景图”中呈现了许多内容,显得杂乱无章。我先让学生把所有的对话框都读一遍,大体有所了解,这时候不要 等学生一读完就直接问他们“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而是要在阅读之后让学生复述一下了解的信息有几条,都有哪些内容。再让他们找出关键词,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信息,把修饰性的词语去掉,把表示数量关系的字或词用准确,并且板书出来。训练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记忆,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应用信息、提取信息是现代教育对人才的新要求,我们要从现在起就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应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 、在分类教学中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有时候,有用的信息整理出来了,还要让学生学会区分重要信息和一般信息。提取重要信息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关于“分类”内容的教学中。当信息整理后,我说:“哎呀,内容这么多,真乱。”学生表示有同感,我又说:“对话框中都说了跟什么有关系的事情?”学生回答:“跟牌子和人有关系。”我说:“‎ 那好,我们来整理一下,把跟牌子有关系的放在一起,把跟人有关系的放在一起。”通过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整理信息,同时把对话框内容分类写出板书。这样可以训练他们把相关信息综合考虑,摒弃无关信息,也掌握有序思考的方法。把整理好的条件,一类一类来处理。这时我提问:“关于牌子,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回答以后,让他们完整地叙述题目,以培养他们“数学”的语感。 四 、在联想中培养发散思维 问题解决了以后,我经常会适时追问,以达到举一返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我的口头禅是:“你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去归纳、总结,把单独的一个问题系统化。 在“聪明小屋”栏目里,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路边安装了路灯,每两个路灯之间距离相等,计算第一个路灯和最后一个路灯之间的距离。题目刚刚读完,就有一大部分孩子举起了手,我心里暗暗生气:真是浮躁,也不好好想一想就发言。叫起了一个孩子,她第一句话竟然是:“老师,我们做过这个题!”其他孩子们也是急忙喊着:“对!对!做过!”我很纳闷,做过吗?我怎么没有印象?他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道:“做过一个栽树的题目,和这个思路一样。还做过插彩旗的题目也一样!”。原来如此,我很欣慰,原本我想大讲特讲改为同学们自己讲解,居然也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真是高兴,希望他们学会归纳总结,触类旁通,总算有成效了! 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孩子们就能“看”‎ 到一个由生活情景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作用很大,学生受益非浅,每次运用情境图,都进行如此的训练,他们就会学会面对大量纷繁的信息,知道如何去整理、归纳并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总之,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向学生进行这种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对数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沿着教改之路走下去,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学习的天地里放飞。 一、 学会观察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选择信息,选择信息的前提是发现信息。“看图提问题”情境一般都有多个数学信息,既有文字信息,又有图画信息,因此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 学会选择 什么样的数学信息属于一类,这要看信息间的关系。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选择信息时,一定要借助直观图画,使学生明白,哪些信息说得是一回事。比如:山东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02页上的“我学会了吗?”情境图,文字信息有“我家一共养了16只兔,这边有??”,话没说完,我问学生:“谁能把这个不完整信息补充完整?”学生通过数数,得出“我家一共养了16只兔,这边有9只”的信息,我又问:“这个信息中有‘这边’这个词,说明还有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还有“那边”,“那边在哪里?”学生很自然地去找远处的小兔,而不会没有目的地去找与其不相干的信息。 三、学会分析 ‎ 学会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将图中信息找到后,就要根据信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时用什么方法是很重要的。虽然一年级只学过加减法,解决问题不用加法就用减法,但什么问题符合加法的含义,什么问题符合减法的含义,有部分学生并不是很明白,有的只是凭感觉来列式计算。因此,当学生要解决问题前,应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将所选择的信息合起来,还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经过分析,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问题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