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4 KB
- 2021-04-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美丽新世界》读书报告】
稳定就是最大的危机 ——《美丽新世界》读书报告 *** 行管18-2班 摘要:《美丽新世界》是英国小说家阿道司·赫胥黎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反乌托邦经典著作。在本书中,作者用极为真实的预言以及反讽的手法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但人性被残酷剥夺的“美丽新世界”。其中蕴含的政治隐喻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具有着极大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美丽新世界》;稳定;危机 一、 绪论 《美丽新世界》自1932年出版以来,受到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普遍好评。其中固然有作者在本书中高超的艺术手法的应用,更多地其实还是对于书中深刻的现实批判以及历史导向的认可。更让人惊叹的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再去阅读这本著作时,总会吃惊于一本创作于一个世纪之前的书竟然对现代社会刻画地如此准确。人类在无数先贤的叮嘱声中还是滑向了早已预料到的深渊。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自省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现实隐喻、时代意义三个方面来讨论《美丽新世界》的精神财富。
二、 历史渊源 谈到反乌托邦,自然免不了要谈一下乌托邦。乌托邦,原意是指“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15世纪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开创了乌托邦文学的先河。之后随着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的发展,“乌托邦文学”在17至19世纪兴盛了起来,在18世纪乌托邦蜕变成了一个政治概念。[1]由于对现实生活和政治的失望,文学家开始用自己的笔杆创作出一个个“世外桃源”来寄托对现世的不满。而反乌托邦则是将乌托邦发展到了一种极致来反向揭露对于美好的极端追求会使人类牺牲美好的东西。反乌托邦作品通常描绘一个表面稳定有序、物质极大满足、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的理想社会来掩盖其剥夺人类自由和人性的本质。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每一部好的作品都是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都有时代的影子。本书中反复强调的稳定和极权就是20世纪30年代缺乏和风行的浪潮,经历了大战的摧残加强了人们对于稳定的渴望,而在整个欧洲弥漫的极权主义就是书中社会制度的出处,只不过两者造成的结果不同。反乌托邦作品还善于用虚构的手法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极端两面性。书中一切制度的根本就是对科学的无限推崇。如果说18、19世纪人们还沉浸于科技为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变革的时候,20世纪就是人们反思科技的时候,科技的巨大破坏力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摧残都使人们更加清醒的去看待这个“潘多拉魔盒”。
三、 现实隐喻 本
书具有着很强的真实性,是因为书中对于未来的构想竟然一步步地走入我们的世界,许多预言都在今天应验。书中开篇就用大篇幅描述了未来世界的“先进”:人类胚胎的流水线生产,对不同种类的人类基因进行严格把控,甚至这些在书中一直被鼓吹为社会稳定的基础。碰巧的是就在前不久出了一个让全世界科学界都为之震动的大事件:20XX年11月26日,贺建奎宣布“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科技的“潘多拉魔盒”最终还是被打开了,科学的伦理被打破了。如果不加以管控,人类的未来将导向何处没人知晓,或许人类这一物种会被人类自己毁灭。[2] 另外本书中下层人种的生活状态像极了现代社会的普通人群体,每天从事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空闲时间花费在无意义的大众娱乐上,对于艺术和知识只字不提,因为这些活动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人们每天都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却浑然不知。这一切都是布热津斯基奶头战略的最生动的体现。书中的人们将空闲时间付诸于糜烂的性关系、低俗的感观电影和快乐源泉唆麻之中,全然不顾任何工作和地位的不公与束缚。而现在的很多人就置身在互联网时代的荼毒中也不自知,每天沉醉于无聊的娱乐新闻和互联网算法为我们推送的感兴趣的信息,对圈子之外的东西全无兴趣。甚至不用像书中那样销毁书籍,只要能够娱乐致死就不会有人去理会那些东西。[3] 书
中还有一个未来社会鲜明的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亲情和爱情都被认为是污秽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一个与他人无任何关系的独立个体,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彼此的。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就被简化成了单纯的纵欲和情爱,这主要是因为物质的极大满足让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依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一代对于爱情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爱情的人味在慢慢减少,更多的就是为了一时的享受和放纵。一切结束之后只有孤独作伴。
四、 时代意义 反
乌托邦和乌托邦都对人类的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只不过乌托邦是指向人类应该走的路,而反乌托邦是指给人们一条错误的路提示人们千万不要走。《美丽新世界》中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于现在的社会工作者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赫胥黎对极权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讽刺并不是代表他是一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只是他用这样的方式来警醒世人。首先稳定意味着停滞,在一个社会中阶级固化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但是这同样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外力作用下的阶级固化也是对人人生而平等的否定,在现代社会中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是每一个政府的职责。在现在社会国家制胜的关键在于人才,整个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不能仅仅靠知识阶级的不断更替,需要的是整个国家广阔的群体。现在我国亟需加快教育资源的普及,给每一个阶级都能上升的公平的途径。另外要警惕科技对人性和伦理的蚕食,科技应该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奴役人类。科技的发展是爆炸式的,只有不断完善的道德标准才能控制科技的方向。[4]最后就是要提防娱乐至死的生活态度,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思考。“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我们要保持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五、 参考文献 [1]张隆溪. 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J]. 山东社会科学, 2008(9):5-13. [2]朱丽明, 高尔聪. 《美丽新世界》对《乌托邦》解构之目的[J]. 学术交流, 2011(4). [3]李增, 刘英杰. 唯科学主义与极权主义双重挤压下的人性危机——论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5):85-88. [4]赵怡薇.从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看技术统治与极权主义[J].语文建设,2015(06):32-33. [5]刘慈欣. 三体:死神永生[M]. 重庆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