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34 KB
  • 2021-04-20 发布

教师节相关经典理论文章13篇汇编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师节相关经典理论文章13篇汇编 目录 ‎1.国将兴,必尊师而重教 ‎ ‎2.重奖教学引导教师回归本分 ‎ ‎3.做“四有”教师助中国梦圆 ‎4.新时代教师荣誉制度该有的样子 ‎5.老师在课堂上必须传播正能量 ‎6.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7.国将兴,必尊师而重教 ‎8.教师要堪当国家重 ‎9.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10.让教师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11.立德树人,铸就教育强国 3‎ ‎12.乐见尊师重教出实招 34‎ ‎13.新时代教师的四种责任 35‎ 国将兴,必尊师而重教 自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来,中国进入了最重视教育的时期。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更表明国家对教育的空前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过去国家一些标志性的教育文件,对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不少论述,如说要“切实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等。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说教育对国家和民族“具有决定性意义”,不仅是国之大计,而且是党之大计,可以说将教育的重要性提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先秦典籍《荀子·大略》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一个国家要兴盛,必定要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说,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提高教师的地位是尊师重教的关键。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了,在社会上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如果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低,就会被人们看不起。“文革”中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公社书记曾对一个教师说:“你好好干,如果干得好,我就提拔你当售货员。”在当时,当售货员的收入和好处确实比教师多,所以才会出现如今看来十分奇怪的事情。‎ 中国古代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将教师与苍天、大地、君主、双亲这些至高无上的事物和人物相比,将教师的重要性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现代许多人也十分赞赏并一再重复这类的古语。‎ 汉代以后,对孔子十分尊崇,后来更是将孔子称为“万世师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确实是对教师尊敬有加。然而,中国古代有些教育理论、主张往往与制度、实际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时候、有些地方,尊师重教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或者只是部分学者在某些著作中提出的理想而已。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皇帝的老师以外,一般从事教育工作的学官多被视为“冷官”,品级向来较低,若有其他更好的职位的话,人们往往是不愿做学官的。‎ 举一个例子。在唐代,师道中落,提倡文以载道的韩愈在当国子博士时勤于传道、授业、解惑,但也对久未被升调其他官职,致“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而怨声载道,所以在《进学解》一文中,假托向学生训话来抒发牢骚,将他的不满公开发表出来。身为当时唯一的国立大学中的教授,韩愈的经济收入也不太高,才会写出这么一篇 奇文。韩愈“三年博士,冗不见治”,也就是当了三年国子监中最重要的国子学的博士(即教授),因为当时教师地位不高,他很希望能够调动工作。在官本位体制下,学官的权利和地位一般都不如其他部门的官员。‎ 中央国立大学的教授是这样,至于地方上普通的教书先生,更是属于清寒一族,因而明清时教馆的秀才有“酸子”之讥,社会上长期流传“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民谣。虽然历代教育思想家都很希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但“贵师而重傅”这一理论在大部分时候是与制度和实际相脱节的。‎ 从民国时期到“文革”前,大学教师经济收入比较高。但“文革”中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经济地位低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师的工资收入都不高,所以为提高教师待遇,不少文件都说要使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水平”。为了避免师范生生源质量不够高,在招生中将师范院校纳入提前批录取。‎ 新世纪以来,中国教师的经济收入日益提高,地位迅速上升,如今教师已经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过去相当长时期,厦门大学教师的收入不如厦门市的公务员,现在厦门大学教师的收入已经比厦门市同级公务员高不少,东部地区的许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是如此。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真是恍若隔世。‎ 重奖教学引导教师回归本分 今年教师节,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翁恺老师拿到了张沉甸甸的奖状,获得了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奖金100万元。这是继2017年空缺之后,浙江大学再度颁出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 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本是教师的本分,但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出现了盲目追求排名,追求以课题、论文数量为导向的科研GDP竞赛,最重要的教学工作反而成为了边缘工作。而浙江大学设立杰出教学贡献奖,并重奖教师,充分表明了对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视。笔者以为,此举对于全国高校而言,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正向作用,会引导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回归到教学育人工作。‎ 今年教师节,适逢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教育和教师工作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论述。他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时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他还强调,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希冀,也是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要求。‎ 其实,关于尊师重教这个话题,过去一直在提,但作为教师,在大家的意识里,基本上是一个相对清贫的职业。虽然总体上饿不着,但也发不了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有些地方、学校财力的充足,通过 教育教学、科研奖励或成果转化,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在进一步增强。‎ 诚然,奖励不是目的,重奖更不应该成为噱头。翁恺老师做到了执着于教书育人,热爱教学工作,但他并非是冲着教学重奖去的,而是真正喜欢教学工作。他因为长期热爱慕课平台的建设,被称为“中文慕课第一人”,不仅在线下有浙大的学生,线上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学生,网络听课的群体中有在校学生、有职员,甚至还有村民,把教育资源惠及到更多热爱学习的人。教学之初,恐怕他很难想象到会有上百万的学生,更不用说想到有朝一日能获得浙大上百万的奖金。他的初心,或许仅仅只是因为热爱教学,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备好每一次课,并在授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成效,所以才获得广大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首要职能。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高校有关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同时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这不仅对高校的中心工作进行了定位,同时也提出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方法。‎ 重奖教师教学,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是要引导高校工作真正回到教学本分。以笔者看来,重奖乐教爱教的老师,显然是一种积极导向,目的是让更多老师站稳讲台,热爱讲台,以育人为己任,这也是高教管理和改革的大势所趋,实质上也是一种理性回归。期待更多的高校教师能够安心从教,爱教乐教,并不断创新方式 方法,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做“四有”教师助中国梦圆 ‎2017年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的讲话,在我们高校教师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知识分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哪怕不对的地方,也要多一些包涵和宽容。”这充分展现了习总书记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这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氛围,也将进一步释放知识分子的才华和能量。反复品读总书记的讲话,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的我倍感温暖和鼓舞。‎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典型代表,是知识的传授者,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及爱戴。尤其我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齐鲁大地作为中华文化的肇端,自古以来就名宿辈出,他们对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现在,我们正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塑造具有坚定的家国情怀、强健的人格体魄、优秀的知识更新能力的青年人才,就成为每一个教育人都义不容辞的大课题。‎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关于好老师的新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习总书记关于“四有”教师的论述不仅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自我衡量的尺度与标准,也为我们青年教师指明了成长的方向。看今朝,对照“四有”教师要求,我将其具象化为四个方面八个字,即灵魂、责任、魅力、情怀。‎ 把教师之灵魂根植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沃土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作出的历史选择。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这是最大的“纲”。化用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的一句名言,知识是没有国界的,但教师是有国界的。当前,虽然仍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但是放眼世界,恃强凌弱、政治歧视、颜色革命等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就连崇尚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以“颜色”给予国家差别化待遇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此,青年教师应当有清醒地认识。我们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但必须严守意识形态阵地,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民族,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积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唯如此,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学生,帮助他们筑梦、追梦、圆梦,使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把教师之责任浸润于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奉献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 人,高校教师面对的更是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学习状况、家庭情况等等不一的年轻人。韩愈著名的《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习总书记更是把“传道”放在了教师职责的第一位,要求教师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教师个人的生命如春蚕、如蜡炬,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教师的工作却点燃了文明的火炬,辉映着学生的前程,寄托着家国的未来。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教师应把责任、热情、学识全部奉献给学生,生活上关心他们,感情上温暖他们,学习上督促他们。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著名教育家马连柯也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有了爱,讲奉献才会如同那朝阳,温暖、热烈、不计回报,一扫阴霾把阳光照进每个角落;教师有了爱,才会愿意从学生的短处看到闪光点,才会有雕刻时光、塑造人才的力量源泉。‎ 把教师之魅力散发于内修品性外显智慧的风骨中。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但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身边总有一群学生,即使身故后,仍有一些学生为他守丧三年,孔子无疑是有魅力的,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当代优秀教育工作者袁卫星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习总书记指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要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在我眼中,好老师是由内而外具有并闪耀着理性的思辨、感性的体悟、智慧的光芒的 人,是博学谦和、谈吐幽默、阳光洒脱的人,是可与古人对话、能与今人论道、更与学生忘年交的人。‎ 把教师之情怀播撒于宁静致远甘为人梯的淡泊中。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下定决心做一名教师时,就要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不能把教育工作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师也不是生活在象牙塔和真空里,相比一些高收入行业,教师的待遇还不算高,要经常面对各种道德风险和意志考验。在诱惑面前,有的教师没能守住初衷、守住清白、守住底线,出现道德滑坡、违规牟利等丑陋现象,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须恬谈寡欲方可志向明确,须寂寞清静才能境界深远。作为教师,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选择了教师,就要将它作为一生的事业,摒弃埋怨牢骚,甘为人梯,总有一天能够收获“桃李满天下”的喜悦!‎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国梦之队”的筑梦人。“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篇文章既是感言书,又是军令状,藉此立下我庄重的誓言;同时呼吁广大同仁,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标准,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练就扎实学识,常怀仁爱之心,为国造就一支勇立潮头、担当道义的“中国梦之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孜孜以求、矢志不渝!‎ 新时代教师荣誉制度该有的样子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兴国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尊师。‎ 新时代要求教师成为担当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先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都需要在教师荣誉制度的顶层设计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荣誉的社会作用落实。今天,距离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荣誉我们还需走多远?目前的教师队伍呈现出了怎样的新态势?让我们一起聚焦教师群体,并重新思考和规划契合新时代的教师荣誉制度。‎ 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是与人的成长最为密切的职业,这种与人和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当下和未来最为亲近的职业具有天然的荣耀,古今中外从不缺乏对教师的赞誉。‎ 教师荣誉制度级别应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师队伍建设更是基础工程中的基础工作,高质量教师队伍既是教育强国的构成性要素,也是前提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所谓“君子不以口誉人”“称人之美则爵之”(《礼记·表记》)。清末以来,中国教师荣誉制度在引领全社会尊师 重教、提高教师社会声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始终存在级别不高的缺憾,与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战略地位相比,教师荣誉制度的级别问题更为凸显。‎ 教育法提到“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教师法表述“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当予以表彰、奖励”,两部法律均将“国家”作为教师荣誉的授予机构。然而,我国现行教师荣誉制度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其荣誉授予机构为教育部及相关部委、中央媒体。“国家”在实际操作中被降级,这同既有法律表述有所出入,也同教育乃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功能定位和教育强国的战略地位不匹配,更造成了教师荣誉只是教育系统内部之事的社会认知,从而局限了教师荣誉的社会影响的广度与高度。‎ 对外,可效仿教育发达国家,如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奖”、澳大利亚“教师国家成就奖”等,设计中国的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对内,可参照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仪式,由国家领导人亲自对国家级获奖教师授予荣誉,以国家的名义表达对教师个人和职业的尊重与赞扬。国家级获奖教师可用“人民教育家”称号,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性。‎ 使荣誉真正归属被广泛认可的优秀教师 教师荣誉制度的设计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嘉奖,虽然优秀教师的标准及其嘉奖在世界范围内是一致的,但对标准和嘉奖方式的解读却具有国 家特色和文化品格。在借鉴世界教育发达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的同时,更须扎根中国大地,把握中国教师文化,使荣誉真正归属于中国人认可的优秀教师。综合考察从古至今国人对教师的要求,笔者建议:‎ 在评选标准上继承传统教育对教师社会价值的强调。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当政者接纳和实施仁政,正是他胸怀改善乱世的社会责任使然,“万世师表”未尝不是对其社会价值的褒奖。在陶行知眼中,乡村教师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必须发挥其影响乡村进步的作用,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其足迹所到之处,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人民教育家”是对其教书育人的奖励,但更是对其以乡村学校为平台教育万千人民百姓的思想与行动的嘉奖。正是因为这份社会责任感,千百年来,中国教师群体严格要求自己、以德正学高为追求,主动承担起移风易俗的社会责任,自觉表征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使他们赢得了举世无双的“先生”尊称。‎ 在评选对象上肯定集体的力量。中国的中小学校的教研组组织,虽借鉴于苏联,但却在中国生根发芽,除原初的统一教学进度、研讨教学方法等,发展至今已衍生出集体备课、学习研讨、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多项功能。在中国,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都离不开教研组的托举和支持,甚至可以说每一位教师的成就其实是其背后整个教研组的成就。因此,教师荣誉制度在嘉奖教师个体的同时,不应忽略各种各样的教研集体。‎ 教师荣誉制度评选须彰显专业性 教师荣誉制度承担着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肯定教师社会贡献,增强教师荣誉感和价值感的重大使命,这要求荣誉教师评选活动应具有相应的专门性、专业性、教育性,如此,才能保证教师荣誉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我国教师荣誉评选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媒体共同举办,于评选当年设立层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具体执行机构置于相应教育行政部门的对应组织。这种方式使得教师荣誉评选工作表现出临时性、兼职性的特征,虽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评选工作,但却难以保障“做好”评选工作。此外,各届各级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基本上由在任教育行政部门各级领导组成,教育专业的社会团体、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是缺席的,而最为了解参评教师的教师同行、学生及家长群体也处于集体无声的状态,行政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评选主体是评选活动质量的保障。建议可由全国人大等出面,将教师荣誉评选工作专门化、实体化,成立专门、专业、专职的“全国教师荣誉评选委员会”,吸纳专业协会、历届获誉教师,并赋予同行教师、学生及家长评选之前、评选之中的话语权,而非仅仅具有公示异议权。‎ 从时间来说,我国各类教师荣誉评选是时间倒逼模式,以9月10日教师节为截止日期向前推至当年5月,从发布通知到结果公示,平均历时3个月,扣除上传下达、材料撰写等时间,真正用于评选本身的时间是比较少的。相比较而言,其他国家的教师荣誉评选时间少则5个月,多则10个月。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有1673万专任教师,分布 在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系统,既有交通、信息发达地区,也有偏远落后地区,这意味着我国教师荣誉评选工作是极其复杂和高难度的。如此高价值、高难度、高复杂性的工作却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其制度设计急需调整。‎ 从类型上说,1673万专任教师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公立教育、私立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因此,扩大国家级获奖教师规模既是对各层级各类型教师群体专业独特性的尊重,也是我国教师和受教育人口众多这一国情使然。‎ 从程序上说,这种时间上的紧迫性也导致了程序上的不完整,实地走访与调查环节的缺失,完全量化的评选标准可能会背离评选工作的初衷。因此,中央和省级评选委员会应组织专业团队进入候选人学校,观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调研同行评议,掌握学校、社区、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评价。‎ 老师在课堂上必须传播正能量 ‎2014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有”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老师有理想信念,就是要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三个自信,源于实践的成功,源于科学的真理,源于人民群众的愿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实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发展成就世界公认。辉煌成就得益于正确道路的选择。正确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的行动指南。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是这一伟大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道理,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如果老师无视这些事实,任意在课堂上攻击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群众意愿,必然会带来思想混乱,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的确,如果老师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在课堂上经常怪话连篇,牢骚满腹,怎能鼓励学生健康成长?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发表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甚至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怎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主流和本质?不允许发表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并非不允许批评,也不是限制言论自由。抹黑、攻击与正常的批评完全是不同性质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还存在着种种的矛盾和问题,广大群众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社会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公、党内的腐败现象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解决。提出问题、开展批评、深入讨论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举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就是在解决问题中进步的。与此相反,如果对一些社会问题采取轻浮的态度,冷嘲热讽,随意抹黑,进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那就是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 实际上,评价现实问题同评价历史事件一样,首先有一个立场观点的问题。评价历史的核心问题是历史观。对于同样的事件,持有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就会作出不同的评价。比如,对于1950年在朝鲜半岛爆发的战争,中国、美国、朝鲜、韩国以及日本等不同国家的政府和历史学家都有不同的判断。这显然是不同的立场和观点造成的。其次,思想方法的不同也会有认识上的差别。同样的问题,究竟是主流还是支流?是本质问题还是个别现象?需要认真分析,不能人云亦云。如果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分析,或者采取偏激的态度,抓住个别问题无限放大,甚至以此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诋毁党的形象,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以偏概全,就是盲人摸象,必须加以克服与抵制。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社会问题,要坚持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看主流、看本质,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当前,由于党内还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领导体制还不够完善,加之受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党的领导问题也是大学课堂上经常被质疑的问题。正常的学术讨论当然是必须的,但是否定党的领导言行是不能被允许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质疑党的领导的合法性是没有理由的。个别人一方面强调所谓“宪政”,一方面又公然违背宪法的明文规定,显然是 别有企图的。如果让这样的言论在课堂上随意散布,也是法律所不能允许的。发扬民主并非西方一条道路。有些人热衷于宣传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实际上是脱离国情的盲目照抄照搬,是不可能实现的。近代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政党林立、激烈竞选的局面,给旧中国带来的是政局混乱、战乱频仍、列强豪夺、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当今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局动荡带来的战争与苦难,也足以让人们警醒。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必将陷入混乱的局面,近代中国历史的悲惨局面必将重演。所以,不允许在课堂上散布攻击党的领导的言论,是从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考虑做出的决策。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在平凡的讲台上,无数教师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祖国耕耘未来;在平凡的讲台下,无数教师以己为范,为人师表,为职业赢得尊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教育兴则国家兴”成为时代强音。‎ 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曾重返母校,深情问候北京市八一学校的恩 师;走进课堂,与“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的参训教师亲切交流;亲笔回信支教毕业生,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从“四有”好老师到“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担当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今年教师节前夕,由北京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学会联合设立的“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举行颁奖典礼。10位长期坚守在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从教30年以上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获评“四有好老师”启功教师奖。10位良师以师爱温暖人、以师心培育人、以师道启迪人,是“四有好老师”的模范践行者。奖励计划还评选出“四有好老师”公益行动奖的10个优秀团队,教育和公益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化育人心事业的波澜壮阔。‎ 兴国必先强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只要我们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就一定能用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国将兴,必尊师而重教 今年9月10日,在我国第34个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1949年以来,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曾召开过几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但这次与以往不同,是第一次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史无前例。‎ 自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来,中国进入了最重视教育的时期。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更表明国家对教育的空前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过去国家一些标志性的教育文件,对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不少论述,如说要“切实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等。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说教育对国家和民族“具有决定性意义”,不仅是国之大计,而且是党之大计,可以说将教育的重要性提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先秦典籍《荀子·大略》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一个国家要兴盛,必定要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说,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 热心从教。‎ 提高教师的地位是尊师重教的关键。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了,在社会上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如果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低,就会被人们看不起。“文革”中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公社书记曾对一个教师说:“你好好干,如果干得好,我就提拔你当售货员。”在当时,当售货员的收入和好处确实比教师多,所以才会出现如今看来十分奇怪的事情。‎ 中国古代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将教师与苍天、大地、君主、双亲这些至高无上的事物和人物相比,将教师的重要性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现代许多人也十分赞赏并一再重复这类的古语。‎ 汉代以后,对孔子十分尊崇,后来更是将孔子称为“万世师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确实是对教师尊敬有加。然而,中国古代有些教育理论、主张往往与制度、实际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时候、有些地方,尊师重教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或者只是部分学者在某些著作中提出的理想而已。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皇帝的老师以外,一般从事教育工作的学官多被视为“冷官”,品级向来较低,若有其他更好的职位的话,人们往往是不愿做学官的。‎ 举一个例子。在唐代,师道中落,提倡文以载道的韩愈在当国子博士时勤于传道、授业、解惑,但也对久未被升调其他官职,致“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而怨声载道,所以在《进学解》一文中,假托向学生训话来抒发牢骚,将他的不满公开发表出来。身为当时唯一 的国立大学中的教授,韩愈的经济收入也不太高,才会写出这么一篇奇文。韩愈“三年博士,冗不见治”,也就是当了三年国子监中最重要的国子学的博士(即教授),因为当时教师地位不高,他很希望能够调动工作。在官本位体制下,学官的权利和地位一般都不如其他部门的官员。‎ 中央国立大学的教授是这样,至于地方上普通的教书先生,更是属于清寒一族,因而明清时教馆的秀才有“酸子”之讥,社会上长期流传“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民谣。虽然历代教育思想家都很希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但“贵师而重傅”这一理论在大部分时候是与制度和实际相脱节的。‎ 从民国时期到“文革”前,大学教师经济收入比较高。但“文革”中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经济地位低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师的工资收入都不高,所以为提高教师待遇,不少文件都说要使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水平”。为了避免师范生生源质量不够高,在招生中将师范院校纳入提前批录取。‎ 新世纪以来,中国教师的经济收入日益提高,地位迅速上升,如今教师已经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过去相当长时期,厦门大学教师的收入不如厦门市的公务员,现在厦门大学教师的收入已经比厦门市同级公务员高不少,东部地区的许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是如此。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真是恍若隔世。‎ 教师要堪当国家重任 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需要明确回答“谁培养人”,需要明确“培养人”这一国家重任谁可担当。这一神圣使命,必然地落在广大人民教师肩上。‎ 在三十四个教师节历史上,有两个教师节看来是最值得称道了。第一个教师节,创立了尊师重教的国家节日。第三十四个教师节,确立了教师的教育担当和国家使命,这是史上规格最高的“全国教育大会”送给教师的最大的节日礼物。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需要明确回答“谁培养人”,需要明确“培养人”这一国家重任谁可担当。这一神圣使命,必然地落在广大人民教师肩上。‎ 在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在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他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做“四有好老师”的要求。‎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广大教师要争做“四有好老师”,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教师要牢记“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目标和教 育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教育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永续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好“培养人”的重大任务。‎ 第二,教师也要做到六个“下功夫”,做好七个“教育引导”。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之后,还必须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方法、策略、途径等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即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充分体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提出了七个“教育引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这七个“教育引导”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解决落到了实处。教师要在工作中做好“教育引导”,教师是“教育引导”的主力军。‎ 第三,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把重任赋 予了伟大的教师,他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这段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其实明确回答了“谁培养人”的问题。‎ 第四,教师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和贯穿于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并以此为明确的目标来教学。立德树人贯穿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中,贯穿在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师要在这个体系中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开展教学。‎ 第五,教师享有无上荣光。人民教师无上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这是一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他还希望教师要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同时,教师要享有“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社会声望”。这也是教育的重大意义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第六,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以及谁培养 人的根本性教育问题,必须以“九个坚持”为基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些保证了“培养什么人”的正确方向。“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些是把握“怎么培养人”的正确路径。“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教育根本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教师的崇高地位,强调把教师队伍建设当作基础工作,体现了他一贯尊师敬教的思想。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广大人民教师必将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曾经当过英语老师,现在他最喜欢的称呼仍然是“马老师”。当一个后生遇到一个前辈,不知道称呼什么时,叫“某某老师”往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经典定义。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向教师表达感激感谢之情时,我们还要进一步理解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 师者传道,修身立德,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上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所传的“道”首先是指道德,就是要教学生做人,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教师所传的“道”还指道理,就是教会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教师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成长,成长为一个有底线、有信念、有担当、有作为的成人。所以,教师要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育。“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要教育学生做人,那就要求教师本身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自身的高尚品行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引导学生与之看齐。反之,如果教师课堂上教育学生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而私下的行为不检点,就不仅败坏了教师的形象,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师者授业,好学博识,传授学生“鱼”与“渔”。教师需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好学生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的高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所以,好学博识应该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特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就是一个好学博识的老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每到一个国家都向这个国家的贤能之士请教学问。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孔子的老师很多,他并不是只向非常贤能的人请教学问,只要别人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很出众,他都会虚心请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今天,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种知识呈指数级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需要经常学习各种新知识。而且,教师要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态度、方式、方法和技巧,既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而且授人以渔更为重要。‎ 师者解惑,真诚待徒,处理好师生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会面临很多人生选择,在面临选择时,除了父母和朋友,老师往往是一重要的咨询对象,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引着。教师要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就需要去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坦诚真诚待学生,消除学生的疑虑。师生的利益关系较多地出现在大学里,导师需要借助学生的力量完成一些课题项目,就涉及到了科研经费、课题项目费用的分配问题。应该说,导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力量才得以完成课题项目,学生也在其中收获了知识和能力。在利益分配上,老师不能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只给低微的报酬。近日发生的郭德纲和徒弟曹金云事件就涉及到师生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且,老师要在学术上给学生独立发展的空间,不能因为学生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就为难学生,佛洛依德和荣格就是因为学术观点不同而生嫌隙。‎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当老师的快乐。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明天是我国的第三十二个的教师节,衷心祝愿教师们教师节快乐!‎ 让教师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这是对新时代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广大人民教师的关切。这三“位”绝不是教师等来的、要来的,靠的是教师扎扎实实的业务能力、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热爱教育、淡泊名利的坚守,敢于面对挑战、迎接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把有“位”和有“为”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知识和人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让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高教师的三“位”,是对新时代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广大人民教师的关切。通过提升新时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吸引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创新创造活力,真正让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下得去、教得好”。‎ 政治地位 提升教师岗位上的崇高感 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历史任务,对教师的培养和选用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的时代使命越发突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份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文件,立足于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把教育提升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教师的政治地位与国家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教师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结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时,把“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纳入“九个坚持”。这也意味着,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九个坚持”之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八个坚持相互支撑的。其他八个坚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则成为落实这些要求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崇高感。‎ 教师政治地位仍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一些地方对教育不够重视,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党建不健全,三是地方教师节流于形式等。‎ 因此,要把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工作落实好,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教育工作,强化保障,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以党的最高权威总揽全局,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从根本上破解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共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让教师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节日,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奖励;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政治意识,让教师多参政议政,把政府和学校、教师联系起来,增强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 政治地位提高了,广大教师才能够心无旁骛,有职业上的崇高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执着于教书育人。‎ 社会地位 提升教师事业上的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师被赋予国家干部身份,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教师有了较高的社会声望。‎ 现今教师社会地位出现下滑现象,缘于多种原因:‎ 一是教师功能逐渐单一化。传统上教师是备受尊崇的圣化形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社区里文化人的代言者(乡贤),在农村地区甚至成为意见领袖,有一定的权威性,社会地位较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师的部分社会功能被消解,成为单一的专业化人才,社会威望在某些方面有所下降。‎ 二是教育消费引致教师身份的社会认知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消费市场逐渐形成,消费者的话语成为教育决策与执行的重要参考。对有些教师而言,教师职业不再是“明道之业”,而是“生存之业”,出现个别教师进行有偿家教、推销学习资料、照顾特殊背景家庭孩子等不良现象。对部分学生和家长而言,教师既然是在提供服务,就应该满足各种需求。加之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批评也越来越多,对教师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教师正常的课堂教学管理也会招来无端指责。久而久之,教师不敢管理学生。对社会来说,教师职业不再“与道相关”,而是“与利相随”。‎ 三是学习路径多元化。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学校不再是学习者唯一获取知识的通道。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来学习,改变了教师的“先知者”身份,教师知识权威有所下降。在一些院校,还出现了“在校不上课”“在课不听课”等现象。‎ 四是教师收入待遇水平问题。相比较而言,经济地位成为制约教师社会地位提升的主要瓶颈。收入待遇问题一直是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影响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和教师队伍稳定性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要素。相关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的其他行业专业人员相比,实际工资差距仍然客观存在,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求,在一些地方仍未实现。‎ 我们既要更新理念和认识,纠正过度的教育消费观念和逻辑,还必须使教育财政投入向教师倾斜,切实提高教师收入待遇,不折不扣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同工同酬,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让教师重新获得社会威望。我国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从制度角度对教师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明确规定,教师地位的确认有法可依,教育职业有了较强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有了与其他国家公职人员同等的社会地位。《意见》明确提出,要“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全社会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努力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和政策引导,让教师在事业上有幸福感。‎ 社会地位提高了,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位教师都会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并不断完善自己。‎ 职业地位 提升教师职业上的成就感 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意见》提出,要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当前,教师职业地位不高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专业发展通道不畅。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聘用仍然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是学校教师评价出现泛化。教师承担很多教学之外的工作,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教研活动的时间投入,也弱化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三是部分教师专业地位不明确。传统的以户籍学龄人口数量为基数、以生师比为标准的教师配置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学龄人口流动性和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一些地方和学校为了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使用各种形式的临时聘用教师,甚至出现教师劳务派遣模式。‎ 四是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归属感不强。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同,还体现在自身参与学校管理、在办学治校中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但在一些学校,教师没有充分参与到学校管理中,甚至对学校的教师考核考评制度都不了解。‎ 因此,必须打通教师职业发展的通道,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改革发展融为一体,增强教师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加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机会,正确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教师职业地位,提升职业吸引力,让教师在事业上有成就感。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意见》的实施,一系列待遇保障和国家级奖励政策落地,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从教师的角度看,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这三“位”,绝不是教师等来的、要来的,靠的是教师扎扎实实的业务能力、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热爱教育、淡泊名利的坚守,敢于面对挑战、迎接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把有“位”和有“为”紧密结合起来。‎ 当今,一些地方的积极信号正在释放,教师职业回暖,吸引力增强,教师队伍素质逐步提升,人民群众对好老师的期盼正在实现。有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做人力支撑,就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脚踏实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职责和崇高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 立德树人,铸就教育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以啃硬骨头的决心持续推进教育改革,让中国教育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人心之问 一个数字意味深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教育系统致信就达24次。而且他还多次前往学校,看望广大师生。每一次亲切问候,每一次致信叮嘱,无不饱含着浓厚的教育情怀,向全社会传递着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价值取向。‎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宣示,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标定航向。5年多来,正是因为把教育放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去认识、置于优先位置去发展,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连续6年保持在4%以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经济下行的压力没有改变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心,人口最多的国情没有改变优先发展教育的初心,13亿多中国人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梦想正渐行渐近。‎ 教育,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智力支持,一头连着每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一个家庭的未来。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如何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面对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如何让更多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以啃硬骨头的决心持续推进教育改革,让中国教育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人心之问。从宏观层面来看,一系列上下贯通的顶层设计方案陆续出台;从中观层面来看,考试招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改革齐头并进;从微观层面来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惠及广大“筑梦人”,更公平的教育惠及更多“追梦人”。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样的改革力度,为建设教育强国启动了强大引擎。‎ 教育强国,意味着在教育质量上的“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以扣子为形象比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价值观养成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用“立德树人”为更好的教育打上精神底色。从推进全国教材改革,到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就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更好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教育强国,意味着在价值追求上的“更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文明的传递,更有着阻断贫困、促进公平的社会责任。当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形成长效机制,当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当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中国教育的天平更多向贫困地区倾斜,越来越多农村家庭的孩子能够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就是要让教育更加具有普惠性,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竞争,而人才的背后则是教育。今天,对于在现代化征程上爬坡过坎的中国而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包含着未来世界的可能性,用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去呵护这种可能性,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乐见尊师重教出实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事实上,教师节里,全国各地教师获得的教师节“礼物”也是越来越多。比如就在这几日,杭州江干区教育局投入千万元打造的教师公寓投用。凡是来杭州3年内,在江干区任教,并且没有房子的外地单身青年教师,都能免费入住,一举解决了近千名教师的住房需求。这些消息一公布,很快就引发了巨大关注。‎ 笔者以为,相比其他关于教师节各种“礼物”的众多新闻,类似这些景区给予教师免门票等优惠、为教师提供免费公寓的新闻,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很快引发众多网友的集体点赞,关键就在于,这些教师节前后送给教师的“礼物”是真正的实招,是能够为一线教师带来实惠、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锤举措。‎ 为教师提供免费公寓这一举措,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而言,确实解决了现实困难,缓解了巨大压力。而进入全民旅游时代,教师也有实实在在的旅游需求,但大多一线教师却是工资收入不高且收入相对单一的群体,免门票正好可以让他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也正因为这样,我国历史上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自设立教师节以来,在社会各方面的有效引导、氛围营造下,教师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教师的扶持、鼓励虽然一直在不断加大力度,但教师仍需要更多的关注。‎ 可喜的是,有关方面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迄今为止,教育部已连续3年明确提出,教师节慰问要向一线教师倾斜,切实解决一线教师、困难教师的实际困难;社会各方面也真正行动起来,想真招出实招,越来越多地为一线教师们提供有真正获得感、能解决实际困难的实惠项目。‎ 越来越多的地方为教师提供更多温馨的实招,是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缩影,也是全社会所乐见的。期待各地各方面更进一步拿出实实在在的尊师重教举措,解决教师困难,提升职业荣誉感,让教师们没有后顾之忧,更好地担负起为国家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 新时代教师的四种责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前正处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关头,既面临诸多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困难。跟新时代党员干部一样,为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教育事业,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也义不容辞的担负着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加快全面小康步伐、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传承悠久历史文化、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等神圣使命,必须要主动作为,坚守岗位,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具体来说,需要担当起四种责任。‎ 在价值观念上用梦想激励学生筑牢爱国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教师的精神之钙,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把传承知识、塑造思想、实践理想作为最高追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传承红色基因,给学生以知识的浇灌、人格的教育、生活的关心、情感的塑造、志向的培养、习惯的引导和锻炼的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澄清模糊认识、明辨是非美丑,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形象塑造上将品行感染学生永葆高尚的道德操守。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要加强修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言传道、以行示范、以德树人,自觉做传统美德的发扬者、美好价值的弘扬者、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纪律规矩的自律者,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有榜样;要加强学生品行塑造,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勤奋节俭、艰苦朴素、坚韧顽强、自励自强、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的品格,让所有学生成长为既有自信心、责任心、公德心,又有正义感、使命感、幸福感,还有爱国情商、奉献情怀、高尚情操的一代新人。‎ 在终身学习上当榜样鼓舞学生起航浩瀚的知识海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教师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参加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坚持取长补短,敢于担当责任,不怕困难挫折。要以爱国的奋斗情怀、谦逊的治学态度、诚恳的团结精神、扎实的学识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艺和至善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尊重。只有养成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恪守严谨笃学的良好学风,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团结协作,才能做好表率和榜样,启迪和鼓舞学生“攻千重关心怀天下,读万卷书志在四方。”‎ 在奉献情怀上以感恩示范学生长怀赤子之心。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正着力将教师提升为最受尊敬、最受羡慕的职业,这是教师的光荣和教师的自豪。所以教师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心怀感恩、以爱为源、润泽生命,精心呵护、关怀关爱、作出示范,用情感培育学生兴趣,用欣赏增强学生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自尊,在学生的心田播散爱的种子,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续写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篇。要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坚定信念,忠诚于党,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为人师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爱父母、爱家庭、爱老师、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爱社会的人。‎ 作为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后备军和主力军一起追梦的引路人、摆渡人、合作者和人类灵魂工程师,要完美结合学术、技术、艺术和仁术,激励自己,告诫自己,监督自己。愿新时代下的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奉献青春,砥砺前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