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7 KB
  • 2021-04-20 发布

2020年诗歌教研活动总结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年诗歌教研活动总结 诗词中蕴含深厚的文化、 做人的道理、 高尚的情操、 审美的趣味, 应有尽有。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 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 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 撒播做人 的良种。自参加“诗歌韵”活动以来,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诗须放淡 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 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会吟”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 听一首美妙的旋律 ; 读一首好诗, 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 ; 读一首 好诗, 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 《语文新课程标准》 指出:“诵 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和审美情趣。”如此,处理好一个“读”字,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 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 梁实秋先生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 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 闻强记, 积累文学素养, 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 和感染, 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 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 感。在诵读时,应抓住情境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 要显得慷慨激昂, 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宁, 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 平缓自如。总之, 诵读要充满感染力,使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 力。 我认为,“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不将文章读懂、读透, 贸然动笔,势必写不出,写不好 ; 对于阅读目标,不分解、不分层, 势必增加写作活动的困难 ; 课堂活动不遵循由浅入深的阅读规律,势 必造成“写”的无序和无效。“写”是“读”的促进与提升。“写” 的内容要从“读”中来,但“写”的过程,又是一个对“读”到的信 息不断进行加工重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写”能够反作用于 “读”。这种反作用,体现在对原文进行回读与深入思考,从而使阅 读体验有新的发现与收获。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 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而,诵读指导千万不能一个模式,学 生是有个性的,每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 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只 要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情、诗中景、诗中人沟通 ; 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 诗情、诗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 现力、感染力就行。 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要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阅读 实践, 让他们学得愉快, 学得欢乐, 让他们沉浸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 就能扎扎实实积累语言、积累文化,促使他们在思想情操上受熏陶, 形象思维、创造意识等方面得到锻炼。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这一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而对于如何引导 学生更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的摸索又是 刚刚起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模板 ,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