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42 KB
- 2021-04-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市 2020 年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情况报告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 x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规划纲要》,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革
创新、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努力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动
xx 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政治建设,增强班子整体合力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健全完善了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干部学习考核
制度,围绕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列出学习书目,每季度进行一次
考试,并开办了“新知识大讲堂”,邀请国内一些知名专家授课,切
实提高了班子成员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二是加强制度
建设。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制定出台了《市级党政领导班子规范工
作提高效能的若干规定》和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沟通协调等五项制
度,确保了决策科学、工作规范、运转顺畅。三是积极实施政治生态
建设。制定出台了《xx 市政治生态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市营造“风
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用人标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市委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要求,把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
伍作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来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
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牢固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
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坚持“三个注重”原
则,切实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是注重高素质年轻干部的选拔任
用。着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以增强领导班子力量、优化领导班
子结构为目标,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了一批学历高、
实践经验丰富、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通过加大优秀年轻
干部选拔力度,进一步优化了我市各级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
二是注重工作实绩选拔干部。坚持把干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xxx 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成绩,作为干部提
拔重用的重要衡量标准,对那些长期在基层一线埋头苦干、不事张扬、
注重长远的干部,进行大力选拔使用,进一步激发基层一线干部“干
事、创业、为民”的工作热情。三是注重关键岗位干部的选拔任用。
近年来,市委结合年度实绩考核结果以及重大事项完成情况,重用了
一批优秀党政正职,并按照关键岗位重点管理的要求,重点对 xxx、
xxx、xxx 等职位进行了严格选拔。
三、严格把好“三关”,进一步规范选人用人程序
为全面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建设,
我们根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不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工
作机制,制定出台了《中共 xx 市委关于公开、公平、公正选人用人
实施办法(试行)》、《中共 xx 市委关于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的
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两推(组织推荐、民主推荐)”、
“两考(工作圈考察、生活圈考察)、”、“一票决(常委会票决)”
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坚持群众路线,严把提名推荐关。提名是
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市委坚持组织推荐和民主推荐相结合,把
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通过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
不断扩大干部选任工作民主程度,落实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知情
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正确运用推荐结果,按照得票数超过
参加会议人数 x%的要求,从高到低确定考察对象,真正体现群众公
认原则。近年来,新提拔的干部在单位民主推荐中均为全票、高票推
荐。通过组织推荐和民主推荐,进一步规范了干部任用的初始提名权。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严把组织考察关。考察是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
督的基本环节,考察结果是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围绕关系全局发展、
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实行分包责任制等措施,把干部考察融入日常
工作中,并实行干部季度、年度考察和重点工作考察,实现干部考察
常态化。同时,拓宽考察渠道,增进考察深度。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
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
在全面、客观、公正考察干部的同时,充分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
注重“八小时”以外的实际表现,从而达到全方位、多视角考察干部,
有效防止了评价和选任干部失真、失实和失察。三是坚持充分酝酿,
严把任用决策关。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
的议事制度,健全了干部任免常委会票决制。坚持听取组织部门的考
察情况,坚持听取社会各界的反映,坚持听取四大班子领导意见,做
到了不临时动议干部、不搞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做到了没有民
主推荐的、没有进行组织考察的、到会常委会成员不足三分之二的、
群众意见大或问题没有核实清楚的、纪检监察部门一票否决的不予研
究。近年来,市委常委会对所有职务任免、调整全部实行了无记名投
票表决,并征求了市委委员和市委候补委员的意见。
四、深化制度改革,努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
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为指导,把竞争性选拔任
用干部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健全机制、创新措
施、扩大范围、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一是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划定竞
争性选拔范围。把竞争性选拔的关键放在选出的干部是否能干事、干
成事上,在每次竞争性选拔时,都从岗位需求和业务需要出发,合理
划定参加竞争人员条件和范围。通过合理划定竞争性选拔范围,充分
体现了竞争性选拔针对性,充分调动了各级干部工作的激情和参与的
积极性。二是创新竞争方式,力求考准考实干部素质。在总结以往成
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竞争性选拔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考试方式上
突出实践性。把职位所需的核心素质和能力要求体现到考试内容上。
在评委选择上突出针对性。实行了结构化面试,着重了解竞职者在能
力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在选拔方式上突出
竞争性。把竞争贯穿始终,实行了差额选拔模式,激发了竞争意识,
提高了公选质量。三是坚持阳光操作,扩大竞争性选拔民主程度。坚
持做到选拔职位、选拔条件、选拔程序、选拔过程、选拔结果等“五
公开”。实行面试全程录像,纪委监督公选全过程,邀请新闻媒体、
“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观摩的模式,探索进行了摘牌定岗、“双向选
择”的定职新模式。进一步打破了干部选拔工作的神秘感,使广大干
部群众能够更多地了解干部工作,进一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理解和
支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干部队伍是第一生产力,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素
质”的原则,大力实施“素质再造工程”,着力打造一支“改革创新、
真才实学、求真务实、公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方面,把专
家学者请进来,增进知识储备,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以市委党校为主
阵地,开办了“新知识大讲堂”,大力开展政策理论专题培训班,用
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干部头脑。先后邀请 x 名教授分别开展以“提
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领导干部与媒体沟通”、“经
济发展研究”等为主题的讲座,受训人员达 x 余人次。通过教育培训,
激发了广大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了各级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
另一方面,让领导干部走出去,不断解放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分三
批选派了 xx 名优秀年轻干部到 xx 省 xx 市开展挂职学习锻炼。不断
深化干部“走出去、受教育”覆盖面,选派了 x 名优秀年轻干部分别
到上级对口部门、招商引资一线、基层一线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建立
健全“走出去”学习机制,进一步开阔视野、开阔思路、解放思想,
提高我市各级干部应对复杂局面、驾驭市场经济、领导科学发展的能
力。使各级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形
成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完善考核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凝聚力和领导干部积极性
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制定出台了《中共 xx 市委关于领导
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的办法》等文件,从教育培训、考勤、考核、
监督、辞职、降职、免职等多个方面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工作
进行了规范管理。一是在考核体系设置上,坚持统筹与分类相结合。
在考核内容设置上,我们坚持 A+x 的模式,把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
作确定为重点考核指标。同时,根据区域条件、经济状况和职能业务
性质,将县市区分成三个平台,将市直单位分成八个平台,使单位之
间和党政正职之间的评比具有了可比性,从而增强了考核的针对性。
二是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坚持平时与年度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坚
持年度考核为主,平时考核为辅,合理安排,相互补充,增强考核方
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平时,通过部门联合对重点工作和难点工作,
不定期的进行督查、调度,及时掌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
和思想状况;年终,依据平时掌握的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科学确定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等次。鼓励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认真研究、解决制约本辖区、本系统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深层次矛盾或
棘手问题;鼓励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三是考核结果运用上,坚持奖励与惩处相结合。对考核为优秀等次的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同时,通
过市电视台、市报等媒体,对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力宣传,在全市
广大干部群众中营造了争先创优、开拓奋进的良好氛围。对考核为基
本称职以下等次的干部职工,分别给予戒免谈话、待岗培训、降职免
职等处理,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
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