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1-04-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日报打造“四全媒体”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日报打造“四全媒体”调研报告
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2019年9月25日至10月18日,我结合分管报社新闻采访工作的实际,紧扣推动**日报打造“四全媒体”这个主题,分别到**市广播电视台、**市公安局、**市人民医院、**县委宣传部、**县委宣传部调研走访,与基层通讯员随机座谈,到**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详细了解制约“四全媒体”建设的问题,虚心征求大家对党报打造“四全媒体”的意见建议,参考借鉴国内一些地市党报打造“四全媒体”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力图明确攻坚克难的方向和方法,为**日报扎实推进“四全媒体”建设提供参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打造“四全媒体”是党报的新使命
2019年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首次提出了“四全媒体”的概念——
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明确了党报转型升级、走好媒体融合之路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1.正确把握“四全媒体”的新要求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彻底重构了信息传播机制和形态,传播流程、过程,传播技术,传播范围,传播效果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就党报而言,打造“四全媒体”是融合发展的新方向。“四全媒体”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各有侧重。
(1)全程媒体强调报道全流程、全过程。党报既要适应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要求彻底重构采编流程,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流程的立体式报道,又要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与用户互动沟通交流,及时把用户反馈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全过程。
(2)全息媒体强调实现立体式传播。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媒介形态外,要大力进入网络、客户端、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融合现实(MR)、直播、短视频等媒介新形态,也要充分借助个人电脑(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更要抢占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终端,进而实现全立体式的传播,可以通过任何媒介形态、任何媒介技术和任何媒介终端都能看到相对完整的新闻。
(3)全员媒体强调发挥全社会力量参与传播。在当前丰富和先进的媒介技术生态下,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尤其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在新闻选择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媒体既要利用众包的力量,积极动员更多的用户为媒体做贡献,同时积极发动内部员工实现全员参与传播。
(4)全效媒体强调取得全方位的效果。对于媒体整体来说,既要有基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又要有基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现代传播能力;既要有舆论引导能力又要有服务能力;既要有社会效益又要有经济效益。对于单个新闻来说,也要对其进行全媒介、全过程的评估,既要对其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也要对其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
2.找准建设“四全媒体”的着力点
打造“四全媒体”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党报必须重新整合力量,全力推进新老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
(1)机制体制要融合。面对“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的全媒体发展新趋势,党报要在机制体制上进行“破与立”,通过整合内部组织架构,设立全媒体或融媒体中心,从根本上重构策采编发机制。
(2)技术要融合。“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鲜明特征。党报必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移动优先策略”,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新媒体平台,将文字、图片、视频用新的技术手段包装成“爆款产品”
,探索流量变现新方式,实现媒体全面转型、全面融合,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3)人员要融合。技术归根到底是人在使用,技术的发展变化要靠人来推动。过去,传统主流媒体占据“舆论主场”,党报说了算,受众守着看。如今,自媒体纷纷发声,参与到媒体话语权的争夺中。党报如何突出重围,不仅考验着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能力,也考验着记者对多种新媒体技术掌握的水平。这就要求党报必须培养一批掌握“十八般武艺”的全媒体记者。
(4)内容要融合。党报首先是党和政府的“发声机”。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党报要注重传播主流声音,发挥好媒体主体责任,主动适应传播格局的变化,根据现代受众心理需求,以新方式呈现新思想,让新思想深入人心。同时,将自己擅长的产品向新的领域延伸,通过内容策划与创意、技术相结合,打造一大批创意与意义兼备的好作品,在线上线下发出主流舆论的响亮声音,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向叠加的传播效果。
二、对表对标“四全媒体”要求找差距
与“四全媒体”的要求相比,**日报目前在软件和硬件上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全媒体”观念树得不牢
近年来,**日报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在转变新闻生产传播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比如,推出了新闻即时播报,变定时传播为即时传播,初步实现了全流程和全过程传播;从单纯“内容基因”驱动转变为“内容基因”和“技术基因”双驱动,从只重视采编能力转变为“采编能力和技术能力”并重;重视与受众的互动,重视互联网传播、服务能力和全渠道评估。但是,仍有相当部分采编人员对“全媒体”发展理念认识不深,没有深刻意识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中央巩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战略部署;对打造“四全媒体”方法路径研究不透,有畏难情绪,不愿面对现实接受挑战,不敢甩开膀子大胆干。比如,由于本领恐慌,仍然较难接受采编流程的彻底重构;虽然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对技术有轻视之心;对用户高度参与仍然抱有排斥心;过度重视传统媒介的传播效果而相对轻视互联网传播的效果,重社会效益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舆论引导而轻视服务能力。
2.转型发展的硬件配备不足
这些年,**日报加大投入,相继建立了拓尔思富媒体采编系统、多媒体视频非编系统、全媒体指挥中心,采购了无人机、多功能相机等一批设备,对机房进行了扩容提质,打造了“一报一网两微一端”
五位一体的新媒体矩阵,媒体融合发展具备了基础条件。但是,受财力弱的影响,还有诸多关键设备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融合发展走深走实。比如,新闻演播室没有建立,新闻直播效果不佳;舆情监测等大数据服务尚未购买,新闻信息捕捉和传播效果评价难以开展;新老媒体之间的接口通道没有完全打通,导致报纸与网站、微博、微信、新闻手机客户端的新闻共享不畅。
3.技术力量薄弱
人才储备不足,缺乏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领军人物和能工巧匠,一线采编人员中不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还有30%之多。由于技术能力的相对薄弱,不敢吸引大量的用户来生产和分享内容,导致内容生产能力和流量相对较少,难以获得规模化的广告营收。缺少用户容易参与的工具和手段,导致用户体验差、参与度弱。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抖音、快手,都为用户量身定做很多容易操作、体验很酷的工具,能够帮助即使不识字的用户都能够很好地参与和分享,但是**日报社目前技术力量明显跟不上。
4.工作机制存在制约
首先,条块分割式的新闻采编发模式,不利于发挥新闻统筹的作用,难以形成整合传播能力。目前**日报的新闻采访、编辑和播发都是按照媒体的性质进行分工的,严格遵照新闻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区段来执行和操作,各流程之间只有传承关系,没有相互关系。新闻采访、编辑和播发是各自独立的三个板块,各流程之间只有作用而没有反作用,只有被动的配合,而没有互动式的反馈。其次,单一化的媒介形态与新闻呈现方式,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及其受众市场,难以形成聚合新闻效应。目前,**日报把受众划分为“三位一体”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从新闻的呈现方式看,主要是文字、图片、声音和画面等几种较为单一的形式,动漫、图表、弹幕,以及VR、AR、MR、H5、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运用极少,信息和新闻的表现元素不够丰富。第三,新闻生产的专业化和垄断性角色定位,消解了受众参与传播的可能性和积极性,难以形成联合生产力量。**日报目前的新闻生产一直是专业新闻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强烈的行业性、垄断性和排他性色彩。新闻媒体及其记者掌控着一切新闻资源的采访权和传播权,媒体报道什么,受众才能看到什么,进而形成了“我写你看”“我播你听”的被动接受局面。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权及其空间极为有限,导致受众的知情权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束缚“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只是梦想,无法形成全员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生动局面。
三、**日报打造“四全媒体”的对策
**日报当前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显然已不适应全媒体发展需要,应当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统一思想认识,坚持走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之路,重构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尤其是要在“四全媒体”的框架下重新设计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定位,寻找属于自己的媒介市场空间。
1.优化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构建“全程媒体”
全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热点和敏感的新闻事件,进而引发受众的高度关注,受众的关注与关切正是新闻媒体的行动所依和所向。一方面,全程媒体要求全方位、全流域、全覆盖式地关注和报道社会重大事件、热点事件和敏感事件,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工具,对社会事件进行干预式报道,避免因媒体缺席、缺位,造成真相缺失、缺损和模糊,导致新闻报道出现“盲区”和“新闻荒漠化”。另一方面,要对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进行改造。以前新闻稿件完成上传即意味着结束,如今是稿件传播出去便表示刚刚开始。目前“中央厨房”
就是实施这一新流程的重要条件和途径,它打破了原先各自为阵的新闻采编发格局与流程,把过去的新闻中心改造成全媒体中心,根据媒体融合的要求,行动统一指挥,资源统一调配与共享,产品按需分发和推送,克服过去资源浪费严重、新闻同质化倾向明显、新闻质量粗制滥造、新闻传播效果欠佳等现象与弊端,把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真正落到实处。构建全程媒体就是不仅要让媒体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实现,而且要让更多的受众从中享受和体验到媒介社会的信息化优质服务。**日报要在打通道上下功夫,对内解决新媒体采编系统(拓尔思富媒体系统)和老媒体采编系统(青鸟华光汇闻采编系统)兼容共用问题,对外建立与央媒(现场云)、区媒(广西云)、县媒(县级融媒体中心)沟通联系,扩大新闻资源共享。
2.丰富新闻传播方式,打造“全息媒体”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受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从信息内容上来看,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引发人们的关注;从技术条件和传播手段上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方式与手段不断翻新,除了视觉和听觉外,触觉、味觉等感知觉也被充分激活;从信息流的差别上来看,由于城乡差别、经济文化差别、代际差别的存在造成的“信息鸿沟”已被填平。新闻传播作为文化和精神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顺应受众市场这种快速变化的节奏和节律。党报必须推出“可视化新闻”“短视频”“竖屏”和“智能音箱”等新手段与新方式,充分运用传感器新闻、机器人写作和虚拟/增强现实技术(VR/AR),创新使用人工智能(AI)精准推送和区块链技术,推动媒体从内容生产到传播层面的全方位变革,满足受众的自信新需求。**日报要落实新闻传播方式改革,努力做到内容有“立体化”呈现,产品有“数据化”表达,应用有“智慧化”平台。
3.发动大众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推动“全员媒体”
全媒体时代,除了专业记者,草根网民的力量也不容小觑,这些传统媒体时代的“沉默的大多数”
借助以社交网络和算法平台为代表的“智媒”,相互联接,积聚力量,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随着社交平台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技术门槛的降低,普通民众和民间组织也成为不容忽视的参与者。有专家预言,可视化调查报道的“众包”模式将会成为全球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这就为多元主体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提供更多的机遇。党报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通横亘在传者与受者之间的“隔断”,让受者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身份实现一体化。一方面,传者拥有受者的接受视角和审美体验,传者即受者,能够换位思考和领略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目的和效果。另一方面,受者参与到新闻生产与传播中,凭借自己所拥有的媒介素养和技术条件,以传者的身份主动介入到新闻事件的捕捉、采写和上传过程,从中体验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快感与成就感。**日报在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同时,要有效扩大“群众办报”,策划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宣传活动,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借助大众的力量推动“全员媒体”建设。
4.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最优化,实现“全效媒体”
新闻生产与传播只是手段,传播效果才是目的。同理,媒体融合也只是手段,实现全效媒体才是目的。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媒体融合目标时曾经指出:“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这既是主流媒体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是主流媒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和影响到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习近平在阐述媒体融合时强调,“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很显然,在社会主义中国,传播效果既与媒介市场相关,也与政治意识形态有关,传播效果必须兼顾两者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效媒体所追求的传播效果应该是这两种效果的双重叠加,既要体现效果的最大化,又要实现效果的最优化。**日报要准确把握中央对媒体宣传效果的要求,加强采编人员的思想引导,在宣传效果上统一思想认识:媒体的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和点击率虽然与传播效果有关,但两者之间毕竟不能划等号,只有抵达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传播的观点被受众普遍接受,思想抵达人的内心世界,并且令人认识有所感悟,灵魂有所触动,才是全效媒体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终极目标。
5.提升新闻记者“四力”,克服“本领恐慌”
媒体融合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首先要在理论上武装自己,必须拥有全媒体理念;其次是要拥有新媒体的操作能力,能够解决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实践问题。**日报要加强传帮带,要解决好采编人员“本领恐慌”问题,培养更多熟练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为建设“四全媒体”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党报记者要自觉增强危机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提升“四力”:一要提升脚力,沉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现场,通过亲身感受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源;二要提升眼力,增强发现和挖掘生活中新闻的能力,练就察秋毫、明辨是非、见微知著的慧眼;三要提升脑力,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深刻内涵,揭示事实真相,增强新闻报道深度;四是提升笔力,在全媒体时代,不仅要具有客观描述现场、准确表达观点,快速完成稿件的写作能力,还要求具备“口头、笔头、镜头”等各种新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力,以达到更直观、完美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