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42 KB
  • 2021-04-20 发布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8篇_精准扶贫

  • 6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8 篇_精准 扶贫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8 篇_精 准扶贫 【按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国际上对小康或小康社会没有明 确的定义和标准,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对幸福向往 和追求的特有概念。…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8 篇》,给您在日常工 作学习中借鉴。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113 的意义: 一、全 5261 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 4102 和实现中 华民族 1653 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具体体现。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 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 一、反映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 在要求。 二、反映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我们党执政为民、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 三、新要求本身就是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体现 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新要求中,充分体现了科学发 展观。<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 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 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 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 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 0 二 0 年比二 000 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 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 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 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 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 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 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 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 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 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 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 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 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 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 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 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 树立。<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理论价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历史任 务,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的鲜明标志。这是在系统总结建党 90 多年、执政 60 多 年、改革开放 30 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作出的战 略选择和庄严承诺。现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2020 年仅剩 8 年时间,无论是理论准备还是实践进程,都需要我们予以正 确把握。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及评价体系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国际上对小康或小康社会没有明 确的定义和标准,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对幸福向往 和追求的特有概念。“小康”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三:其一,“小 康”最初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 有余而富裕不足,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小康” 一词,最早出自距今大约 2500 年前西周时期的《诗经》。《诗 塚大雅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老 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其二, “小康”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作 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 记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 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 里……是谓小康。”这里所指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 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其三,“小康”词 意家庭经济比较宽裕。《辞海》对小康的解释,主要指经济 比较宽裕的状况。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 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之后见诸各类报端、报 告中所出现的“小康”,基本都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家 庭经济生活富足”之意。 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意义的十八大,根据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 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 社会。其主要内涵应是: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发展的 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 大。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建立尊 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社会。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以公 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和文化强国基础。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社 会保障初步达到全民覆盖,持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五是生 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积极进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自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 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七大丰富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目标内涵,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 历史的进程决定了目标的定位。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1979 年 12 月,邓小平指 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概念,我们的四 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为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 蓝图,邓小平设想了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 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 二步,从 1991 年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 到小康;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2000 年我们初步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第二步目标,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却是低水 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 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 就是总体小康基本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上,而发展性消费 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 提高。所谓不平衡,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 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江泽民提出“新三步走战略”。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 的历史机遇,十五大对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更具体的战略规 划。江泽民提出 21 世纪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 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 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建党 100 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 21 世纪中叶建国 100 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 2010 年、2020 年、2050 年三 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新三步走战 略”的目标,十六大明确提出本世纪头 20 年,我们将集中 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 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全面”二字,涵盖了经济、政 治、文化和社会等全面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实际,要求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大明确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递进式的目标,在我国现代化的历史 进程中,具有了里程碑意义。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不难看出, 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具有一般社会所具有的本质属 性,但又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和独特性,极具与历史上其他社 会形态不同的鲜明特征。 从纵向看,小康社会是最接近现代化的社会形态。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了 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像我们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社 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至少要 经历 100 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 定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渐进 的发展过程,而小康社会是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则是较高标准的小康,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 足。 从横向看,小康社会是比肩中等收入国家乃至中等发达 国家的社会形态。我国小康社会人均 GDP、城镇化率、基本 社会保险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 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单位 GDP 能耗、 环境质量指数等各方面的目标值放在国际上比较,全面建成 的小康社会只是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内部看,小康社会是协调均衡发展的社会形态。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小 康的基本特征。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小康,是一个全方位的小 康,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 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从而使 社会整体得到可持续发展;除了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外,还 追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 改善;同时,全面小康还是一个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中西 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城乡差距进 一步缩小,协调均衡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 特征。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态。 从深层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 态。十八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必由之路,我国 30 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 的;未来的科学发展,也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更需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科学发 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也昭示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是 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之一。 从本质看,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科学发展 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到十八大报告 的新要求,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这根主线。小康的最终目的 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小康社会的具体标准,最终要 用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予以反证。显然,“以人为 本”是全面小康的最根本特征。 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及其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小康 社会的统计监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评价体系包括经 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 环境等六大方面 23 个监测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包括人均 GDP、R&D(即科学技术领域)经费支出占 GDP 比 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 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二是社 会和谐指标体系。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 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 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三是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 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 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四 是民主法制指标体系。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 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五是文化教育指标体系。包括文化 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 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 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六是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包括单位 GDP 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 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 可以看出,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经济、政治、社会、文 化、生态五大建设的目标细化,科学、有机、完整地反映了 十八大 “五位一体”总要求,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 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 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 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总体布局,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协同并 进,唯此才能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 历史。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上的传承与拓展。我们党从建党宗旨到执政使命,再到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都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品质,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民生 思想的光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指 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又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 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 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 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 需要的资料”。“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得以可 能的前提和基础”。列宁甚至这样讲:“只要能改善工农的生 活状况,我们不惜让外国资本家拿走 2000%的利润,而改善 工农生活状况这一点无论如何是应当实现的”。由此可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精髓一脉相承,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革命与执政建设的追求与探 索。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我们党成立至今所走过的 90 多年 历程中,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之 所以能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政权,正是因为与国民党在 “谁选择了人们,人们就选择谁”上的本质差异。新中国成 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改革,大力改善民生,赢 得到广大人民的“满意、高兴、拥护”。同样,我们党背离 人民意愿和利益所走的弯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以及“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 “党在人民当中的威信不如过去了”。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 “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 一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无疑是对中国革命的卓绝探索、执政建设的伟大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信 心与标志。十八大坚定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朝什么方向前进的时代主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我们 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 首先表现为道路自信。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人民幸福。90 多年来,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 我们党用国家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康的伟大成就来证明, 在道路的选择上,中国没有“十字路口”的迟疑和彷徨,以 从未有过的自信,坚定地昭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 们党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一系列 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 础,更印证了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个共同信念:只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坚决不走封闭僵 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前进。 其次表现为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 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保持党的先 进性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 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 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十六大以来,我们党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执政 为民作为最高标准,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自觉 践行,转化为巨大的现实力量和辉煌的发展成果。毫无疑问, 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代 表了人民的愿望,符合时代的潮流,从而成为全党推进发展、 人民追求幸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再次表现为制度自信。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 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不 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 以予人自信心、富含生命力,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 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这一制度,成为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特点和优势。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 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阶段性特征, 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是 源于我们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和自信。 <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文化是小 康社会的精神基石 到 2020 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我们的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 2010 年翻一番,国 民的物质生活将比较富裕。物质生活富裕起来后,人们对精 神和文化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因此“文化小康”必将成为未 来一个时期我们重要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书记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文化是民族 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在书记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未来一个时期,文化建设必将加 速推进。文化小康的内涵是什么,文化小康可能有哪些实现 路径?今日,光明日报特邀请专家进行笔谈,以期碰撞出思 想的火花。 文化价值将越来越凸显 举凡社会,都是对“人”而言的,因为只有人才具有社 会性,也才能建成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其鲜明标志 和主要指标就是:经济与文化相因相生、高度发达,物质与 精神互济互励、充分融合。而此间的一个鲜明标识与突出特 点,便是智慧与道德的全程对接、富裕与文明的高度契合、 愿景与理想的充分实现。小康社会的标准性和标志性内涵, 永远都应当是和必须是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只有这些 因素和条件完全生成和充分具备,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小康社 会。否则,如若只有物质充足和生活富裕,而没有文明相伴 并为之托底,那就绝对不会有和谐与幸福可言。 古人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说的是 一旦没有道德约束和精神依托,人的欲望就会恶性膨胀和肆 意泛滥,并必将造成祸害与灾难。于此情况下,小康社会又 怎么能真正“康”起来呢?有一次,欧阳修与友人饮酒行令, 约定每人作诗两句,内容须触犯刑律,且罪在徒刑以上。其 中一人说:“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另一人说:“月黑 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轮到欧阳修时,他却慢条斯理地吟 道:“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众人不解,齐声诘疑,惊 呼道:这哪里有什么犯罪内容呢?但欧阳修却反诘道:“人都 到了这种程度,还能不干犯罪的事么?”他的意思是说,没 有文化素质和道德底线,只有单纯的物质富裕,必然会引发 奢靡生活,而奢侈生活又必然会导致作奸犯科。所以,小康 社会必然也必须是经济与文化并举、富裕与文明同在、物质 与精神共存。只有这样,才是人民的大幸,才是国家的鸿运。 在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只要坚守经济与文化共济同 存、物质与精神相益互励,就会赢得小康社会的快速到来, 并使其得以不断优化与提升。一如河南兰考县,风沙、盐碱 和内涝使这个地处黄泛区的中原小县长期停滞在贫困状态, 但自焦裕禄起,一连 15 任县委书记都坚持走经济与文化并 重,以精神引领经济、驱动发展的改革之路,终于在 20XX 年宣告全县脱贫,开始进入小康社会,创造性地以文化之燧 点燃精神之火,大踏步地从精神高地跨出了“经济洼地”。 又如山西运城,作为关公故里和舜帝之梓,当地围绕忠信、 孝悌这一核心理念,连续多年举办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 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泛设置德孝大讲堂、德孝文化墙、德 孝文化苑,长期活跃着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志愿服务队 等,通过充分发掘根植于当地老百姓内心的文化基因和价值 认同,并将之同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培养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结合起 来,不仅富了农民的口袋,也富了农民的脑袋,收到多重效 益,产生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 和谐进步。 在现代条件下,文化的形态、业态、价值、意义,都正 在发生巨变、全面发展、迅猛提升。文化不仅在精神高地上 灼灼绽放,而且更深深地厚植到了经济领域,以致在许多时 候和许多地方,文化本身就既是精神,又是经济,或以精神 与经济的混合体而兀然崛起、灿然出现,形成以产业为“体”、 产品为“桥”、文化为“魂”的新文化产业体系,在满足人 物质需求的过程中,更使人得到情操陶冶与精神享受。而这, 便是以“文化+科技”“文化+创意”和“互联网+文创”为基 本模式和主要特征的大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所带来的巨大 变革,其主要通过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创意、文化与平台的 融合创新,而将文化 DNA 深植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使 之不断催生出新创意、新业态、新产业,从而全面实现“发 展空间重塑”,力促其产品同时具有物质层面与意识形态双 重属性和复合意义,以臻形成全方位展示“优”“绿”“新” 的经济趋势与文化业态。 总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文化的价值必将越来越凸显,文化的作用必定越来越重要, 文化的意义必然越来越宏大。<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补齐公共 文化服务的短板 所谓文化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角度看,是 指作为全面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 体进程相同步,与全面小康社会对文化发展的水平、质量和 要求相适应,与全面小康社会各领域各要素相协调,以及与 在全面小康社会中应有积极作用相匹配的文化发展形态。文 化小康的主要目标,大致可从文化的理念、价值、生产、服 务、传承、产业、改革创新以及国际发展等多角度、多方面 进行梳理分析。 从理念角度看,文化领域全面深入贯彻书记总书记系列 重要讲话精神,牢固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 发展理念,文化小康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从价值角 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体人民拥有共同的 思想基础,政界风清气正、舆论引导有力、社会凝成共识、 民众向上向善,社会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一体化、多层次信仰 体系。从文化生产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呈现出繁荣景象, 文艺精品硕果累累,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文化创新创造 创作的热情和活力得以涌现。从“硬件”条件看,各级各类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准大幅度提高,体系完善、网络健全、 技术先进、服务高效,特别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 间享受文化成果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从保护传承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传 承进入最佳时期,珍视历史遗存、爱惜名胜古迹、保护人文 风貌、敬畏忠良圣贤、研读古籍经典、传习非遗技艺成为全 社会自觉意识。从产业发展看,文化市场产品丰富、消费旺 盛、运营有序,文化产业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重点产业领 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在国际上占有的市场份额明显提升。从改革创新看,文化体 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入推进并取得新的进展,有利于 文化长期持续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定型,全社会依法参 与文化建设的运行环境宽松而有序。从国际发展看,对外文 化交流互鉴上升到新的台阶,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 化交流频繁开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主张、中国故 事、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中国贡献在世界各地具有广泛的 感召力、影响力。 在当下,文化小康面临扩大总量、丰富品种、优化结构、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 化事业领域还存在“短板”现象,文化小康还面临强基础、 补短板、促均衡的突出矛盾。 首先,要抓紧补好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重点以《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依据,扩大转移支付, 加快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 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要持续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文化需求传导 机制,鼓励和吸引全社会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供给。变群众 被动接受到人民自主选择,让百姓除了能读书、看报、听广 播、看电视、看演出,还能懂艺术、学非遗、练绝活、组团 队、搞演出、开春晚、创品牌。改变各自为政、孤岛、零散 格局,形成设施互联、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城乡一体文化 网络体系。积极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改变小众化、近距离服 务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发展潜力和服务效能。 其次,要扎实推进全社会信仰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思想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多元”中加强“主导”,巩固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此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道德、传统美德、公序良俗纳入信仰 体系,在“主导”中扩大“包容”,形成具有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根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信仰体系。 再次,要从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基础,对 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意义重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复杂 多变、城乡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中,更要注重发挥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定海神针”的核心功能,构筑好全体人民的精神 家园。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 产,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和供给方式,完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的公共阅读、艺术活动、群众文化、博览展示、科技普及、 体育健身等文化设施体系,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 及、全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全民健身、全民普法、全民科 普,培育人们向上向善、崇尚知识、爱好艺术,自主自觉地 追求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此外,还要建立技术先进、制度 完善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一手抓现代数字网络技术日新月 异条件下文化传播体系的基础建设和技术创新,始终保持我 国文化传播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等能力和技术的 先进性;一手抓文化传播体系公信力、引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建设,为文化小康及全面小康大局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重塑我们 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也是精神的养生堂,还 是精神的孵化器。当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当我们 “酒酣胸胆尚开张”之时,当我们“敢为丹心借一枝”之时, 当我们“白浪如山寄豪壮”之时,我们意气风华的精神何曾 眷顾过“家园”!一旦我们回望家园的温馨、惬意与和美, 我们其实是想为彷徨的精神注入定力,为黏滞的精神注入活 力,为疲软的精神注入锐力。文化小康建设中精神家园的营 造即是重新梳理精神的取向。“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的北京精神,“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价值取向, 从“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深 圳“十大观念”……诸多城市精神其实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 一种外在表现。 在精神家园的营造过程中,尤其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引领作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 发展中国家,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不同价值差异共存、精神 需求千姿百态的广阔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 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我们 这样一个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相对落后的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的国度,更需要利用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有归宿感和自豪感,有自信心和创造力。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文化小康建设就必须关注“集体人格” 的建构,关注“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我们处于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 的时代!实际上,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 样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小 康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自觉,而 且有助于引导文化攀升性的自觉。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 建构,文化人格层次攀升的梯级分别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 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在上述层次梯级中,文化素质是对一个人有无“文化” 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 实际上与“文化”无关的争执,但争执的双方互不相让地指 责对方“素质差、没文化”。我们通常会认为,“文化素质” 的问题只会发生在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公众之中;但在相当 一个时期,公众人物的“文化素质”却每每成为吸引公众眼 球并困扰公众心智的话题。“文化素质”成为社会公众的关 注点,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优先发展” 有了实质性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某些大大小小的“文化人” 也有“文化素质”需要补课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的人格评价中,我们也常能听到说某某人 “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一种人格评价,已无 关“有无文化”而是关于“文化高低”的问题了。在“文化 素质”的基础上,“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 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 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把 “文化涵养”作为人格攀升的更高层次,是因为这一层次更 强调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 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 养,更需要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历练。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 是一种道德人格。最后,当然是向“文化境界”的人格攀升。 古人论诗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原因在于“诗境”乃是人 生之境、人格之境的投射。如同我们说某人“有涵养”一样, 说某人“有境界”也是对其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冯友兰 先生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 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在最高的“天地境界”中的人,“了解 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 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所能尽性”。这 也使我们想到北宋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构成,发挥文化的作用首先 意味着传播社会正能量。就内容而言,主要应通过表现人民 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表现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 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其次,发挥文化的作用还 意味着提高国家软实力。国家软实力,首要的和主要的就是 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在这方面发挥文 化的作用,一是要从社会风气抓起;二是要传播当代中国价 值观念;三是要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四是要增强对外 话语的公信力和感召力。最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发挥文化作用的重中之重。这方面一是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借此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要挖掘和阐发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三是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去生动具体表现,使核心价值 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四是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 小康”建设重在改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搞好精神文 明。这也是文化以文化人的根本所在——不仅要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而且要引导人格的不断攀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小康社会 与君子人格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 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处“小康”为安逸、安康 之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构思理想社会形态时,把 “小康”看作仅次于“大同”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礼记·礼 运》一方面极力称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 会;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的小康社会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此 处特别提出建立小康社会要“礼义以为纪”,这表明在儒家 传统话语里,“小康”既是经济和物质发展水平的标志,又 有礼义规范和文明演进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起 点上,强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提档加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 就。从激活数千年的社会理想,到激扬数十年的执着追求, 中华民族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不断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美好的前 景。“文化小康”的理念,正是在这种“小康”意蕴的不断 丰盈中孕育而生。 “文化小康”作为一个新词汇,它出现的本身反映出人 们对“全面小康”的深刻认识和系统理解,也来自我国在建 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贯注重思想文化建设,推行文化强国战 略的实践启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挺进的过程中, 我们党一直把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 体布局紧抓不放。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 高度,围绕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到《关于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到《关于深 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一系列重要文件 从不同方位绘就了文化小康的蓝图。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 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不论是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开展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不论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还是多渠道拓展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 创建活动;不论是提高文化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 彩的文化需求,还是推选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 激发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道德情怀——所有这些努力, 最基本或者说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国民素质,简单说, 就是教人怎样做人! 在这一核心问题上,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 数千年的摸索、甄选、陶冶、检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异常 珍贵的遗产,这就是做人做君子。《周易》中的名句:“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对 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简要概括。君 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彰显着我们民族 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在数千年漫 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集体人格)。做人做君 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也是今天每个中国人乐 于遵从和奉行的人生选择。“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 动口不动手”“近君子远小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这 些至今活跃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 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以一种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 的方式,影响和调节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小康社会、君子人格——这两个历久而弥新的概念,可 以说是打通历史与现实、涵盖古往今来,让传统与当代互联 互通的桥梁和纽带,是让中华民族传统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 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传输导线和融合平台。 在文化小康建设的进程中,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 大行君子之道、塑造君子人格,不仅可以成为国民提升境界、 怡养情怀的有力抓手,也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爬坡冲刺 增添不竭动力。<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在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中大力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 “2020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 年也是脱贫攻坚决 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这是书记主席在新年贺词 中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出征令”。在这场 令全世界瞩目的大决战中,大力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充分 发挥 9000 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确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 史意义。 共产党人价值观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一是政治性,就 是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 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修炼全过程, 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这是共产党人价 值观的核心要义。二是先进性,就是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先 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政党性质,共产党员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走在时代前列,带领群众 前进,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三是人民性,就是 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 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评价者,把人民群众 “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 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四是 实践性,就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把党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 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闪光在岗位上,做到 “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 来”,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鲜明底色。 正是基于上述特征,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眼里是先锋战 士、先进分子,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铸造了共产 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特有政治优势。我们党自成立以来 就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 远大理想为引领,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并不断铸造着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事业 辉煌。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 出的庄严承诺。在这一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意味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将如期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迈出关键一步。这在中华民族发展 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在新时代的伟 大呈现。这要求我们共产党员必须更加勠力同心为党的事业 而奋斗,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充分发挥好先锋 模范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最大优势。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 作用的引领,国家治理就有了坐镇中军帐的“帅”,现代化 建设就有了坚强的“领航者”,亿万人民就有了众志成城的 “主心骨”,我们就能创造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的实绩。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就是要在全党范围内形成将人生 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价值导向。共产党人价值观,由其 政治属性所决定,只能是立党为公、为民谋福。从本质上讲, 这是一种忠诚,是无数共产党人用信仰和理想、生命和鲜血 淬炼的核心价值观,是共产党人最珍贵的红色基因。我们党 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扛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 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大任。近百年来,我们党从提出“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都彰显着“公”这一核心价值的情怀与力量。在决 胜全面小康中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 是要自觉与党的“动员令”“出征令”对标对表,牢牢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党和人 民事业的创造主体、发展主体和成果享有主体,确保一切对 人民负责,确保一切资源用于为人民服务,让发展更有温度 和厚度。而对于广大党员来说,就是要增强党员意识和为党 分忧意识,不忘、牢记使命,自觉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心竭力,努力在本职岗位上为群众 办实事、谋实利,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给党的形象增光添 彩,让群众说党好,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我们党的根基 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党同志自觉将人生追 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就能永远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永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获得源源不竭的力量支持,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 位的不断巩固。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就是要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中凸 显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 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不同的时 期,党员的先进性内涵有所差别,但其实质没有改变。战争 年代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建设时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强调的都是这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管我们党所处 的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时 时处处“走在群众前面”的价值观却一脉相承。俗话说:“村 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个“看”,说 的就是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在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自觉走在群众前面,在决战决胜脱贫 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披荆斩棘,带领群众前进,以新 姿态展现新作为,特别是在艰难险阻面前,自觉以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担当精神,当伟大事业的“铺路石”,当引领群 众的“头雁”和“领头羊”。这是检验党员价值的重要标准, 也是我们党团结凝聚群众、深受群众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 重要保证。做不到这一点,不仅党的事业难以有效推进,也 失去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就是要在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中树立共产党员的旗帜形象。共产党人价值观,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既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同时标准要求更高,反映了中国社 会最先进分子群体的价值诉求,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 风向标的引领作用。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要求广大党员必须 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培育和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 引领效应,自觉用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 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言行,带头坚定理想信念, 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做时代的先 锋、社会的楷模,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努 力成为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这当中既要在带领群众闯关夺 隘、攻城拔寨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 腐定力,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又要在守纪律、讲 规矩、重名节中做到严格自律,树立廉政勤政形象。同时, 要自觉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陶冶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 拒绝腐化堕落,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走 向崇高、坚守崇高,为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风尚提供榜样力 量。正如书记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明大德、守公德、严 私德”,在突出政治品德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格力量,确保 全面过硬。这样,我们就能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 一项一项抓好的奋斗中,更加有效地树立起共产党人的先进 形象。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 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书记总书记的这一金句, 代表了近 14 亿中国人民的心声,代表了 9000 多万中国共产 党人的坚定意志。在新的一年里,以必胜的信念、昂扬的斗 志、坚毅的行动,决胜全面小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上下、全国 上下同心同德,努力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们一 定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迈上新台阶! 来源:宣讲家<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 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深刻领会 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坐标中深 刻理解和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实践中接力推进 历史上,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 梦想,早在《诗经》里就有“小康”这个词。但只有新中国 成立后,建设小康社会才真正被提上日程。1979 年邓小平同 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 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之后,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分 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以 1980 年为基点,到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 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 50 年,到 21 世纪 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 现现代化。可见,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一 个战略目标。 世纪之交,我们实际上已提前完成了原定的小康社会发 展目标。当时党中央提出“进入”小康以后,还有一个“建 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并形成了新的翻两番、“三步走”战 略,以确保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 六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明确要求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从“进入”到“建设”和“全面建设”,再到“全面 建成”,表明我们党对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 也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要 求更高。这是对我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是对人民 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回应。 “全面”“共享”是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 新的阐述,主要包括: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 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 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 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 重大进展等。这充分表明,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发 展质量的社会,是一个更加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全面小康,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不仅要求小 康所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 而且要求小康所覆盖的人群、涉及的地域是全面的,是包括 老少边穷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 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这样的“全面”就是共享。为此,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新理念,强调人人参与、 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 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 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 质要求和发展目的。可以说,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道路上, 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今 天强调“全面”“共享”,是我们党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如 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基本 遵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以 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正如书记同志所强调的,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 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可以说, 任何人类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的,科学 的发展理念能动地指导发展实践,错误的发展理念必然导致 现实的困境。因此,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 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 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 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历史条件、形势任务、机遇挑战的变 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每一次发展理念的 丰富和创新都源于实践的发展和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 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 不发展时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目标,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发展的任务更艰巨,这 主要表现在“五个突出”: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发展不 协调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 不高问题突出,共建共享不够问题突出。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了破解这五个方面 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创新 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着眼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常 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 问题,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绿色发展注重的 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开 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着眼于用好国际国 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 义问题,着眼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源自发展实践的呼唤,是以 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作出的 科学判断和理论创新,鲜明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新 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进一步回答了我们要实现 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时代课题,集中体现了对社会 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遵循。只有 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我们才能如期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 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 出的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 特别是强调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发展,聚焦突出问题 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目的就是要确保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承新中国成 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发展,下启实现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具有十分 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仅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而且先后提出了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连续制定和组织 实施了多个五年规划(计划),引领当代中国走到了全面小康 社会的大门口。现在,我们离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 有 5 年时间了。要确保在这短短 5 年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关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 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 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尤其是要紧紧盯住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用力。例如,7000 多万农村 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只有以更坚定的决心、更 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大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 贫攻坚目标,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此后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经过 30 年的不懈奋斗,到 21 世纪 中叶,我国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目前处于重要的改革攻 坚区和深水区同时也是战略的机遇期,我们必须牢牢的抓住 这个时期,确保 2020 年完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这一伟大指 标,能否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影响着我们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本文主要是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内容、重要意义 进行分析对于小康思想的理解以及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结 合我国具体国情研究小康社会的必要性,从经济的发展方式 中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深层次探究问题产生原因,最终 分析在我们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康社会;建成;历史演进;意义 引言 由于目前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制约,要想 使社会经济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 大的提高,就必须在我们原有目标实现后制定更高的目标, 以解决目前现存的社会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根本原则的体现,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是达到“三个代表”总要思想的体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和实现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达到日臻完善的 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之策。 一、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通过党的十八大报告,我认识到我国处在目前处于是个 社会变革的重要期间,目前到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仅仅只 有 3 年的时间(javascript:;),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在我国 完成建立现代化国家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于小康社 会的研究在《从总体小(javascript:;)康到全面小康》[1] 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2] 的这两篇文章有对小康社会的简单的区分(javascript:;), 在黄荣生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一书中对小康思想从 源头去寻找方法和研究分析,其思想相比较来说较为合理 [3],其思想更加符合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javascript:;)。 目前我国的小康社会只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基础阶段,这一阶 段是初步的发展,贺铿在《关于总体小康水平和全面小康社 会的设想》[4](javascript:;),在一个低水平的小康阶段 谈到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还有对于城市化问题,我国横向的 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较大原因分析,我国的小康社会就 步入阶段性的决定时期,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来实现这一目 标,本文着重从小康社会的实现过程的理论意义进行研究探 讨。 (二)选题的意义 经过我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历史演进进行材料的梳 理和分析,明白我国对于小康社会建设当时的初衷所遇到的 困难和阻碍,就像方玉萍的《从“总体上小康”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5](javascript:;)在这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 历史遗留问题,在表现出来的困境是对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 的阻碍,在胡鞍钢《2020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文 章提出我国在 2020 年实现全面小康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目的的实现在原有“五位一体”中添加了国防建设再有关于 我国各个区域如何实现小康有深入的解析,牟志祥在《把握 基于深化改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分析了在目前复 杂的国际环境要既是挑战又是一场机遇,对未来小康社会的 建设提出了新目标,不断的通过对这些文章拜读关于小康社 会各个期间的成果展示我也有了系统化的了解。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javascript:;)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 所谓的从各个方面的进行建设小康社会,从最基础的方 面来讲是要建成关于全国上下所有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得 以稳步全面提升、使社会发展可以到达一个整体平衡状态的 小康(javascript:;)。“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来研 究,能够从历史的状态、空间的布局和性质的体现这三个方 面分析和把握:(javascript:;) 从纵向的时间上来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是从微小 的积累到逐渐迈向制高点的过程,即到 21 世纪末期,每一 个国民的生产总值平均下来的占有量是将近 8000 多元,能 够初步的满足社会现代化的建设。 从空间上,能够从各个方面立足于全局把建立实现社会 主 义 的 小 康 的 社 会 分 为 层 次 性 建 设 和 布 局 规 划 建 设 (javascript:;)。在结构中,必须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 出发点:从全局上来看人民群众的生存基本问题全民可以实 现携手跨入小康社会;最终完成“三步走”策略第三步,这 其 中 对 于 经 济 、 政 治 、 环 境 等 其 他 的 各 个 层 面 (javascript:;)。赵锦辉学者在《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行动纲领》[8]中提出对于我国的 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实现我国当下改革 的主要途径(javascript:;)。 在布局中,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必须以一个较为均 衡形式稳步前进,我国的工人和农民在收入,工资福利待遇, 医疗保险待遇等其他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市建设和 农村建设差别逐渐拉开、各个地区的差别扩大的形势却逐渐 变小,有城镇户籍的人数超过将近一半的比重,从城镇的社 会保障体系来看发展较为健全,家庭整体的收入情况呈上涨 的趋势,其根本的目的是让群众实现全面小康。小康社会的 全面建成,就是从较低端的层次不断的趋近于较高层次 (javascript:;)。使我国能进入经济中高速发展、人民民主 得到充分保障、科教水平有质的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 平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全面的建成小康社会是对 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研,是党在实现小康社会方向的正确判 断,制定有关方针和政策,是采用科学的领导方式依照法律 去监督和管理国家的相关事务(javascript:;)。[9] (二)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平衡的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要想实现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就必 须要使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详细具体,经济、政治、文化、 社 会 、 生 态 从 这 五 个 领 域 达 到 小 康 的 最 终 目 的 (javascript:;)。社会主义文明能够更加的丰富、整个社会 气氛更加谐和、全社会的人民生存更加富足。 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的建成事业的总体规划怎样完 成,这其实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大型的策略型课题研讨。实际 上,总体布局是从总体的一个规划,是一种从在总体中的布 置,我国在走有中国特征的特色社会主义路线中其中对于组 成小的策略位置与精准制订内源性的逻辑思想关系有很大 的关系,把握整体和全局,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摸索 出根本性的战略部署。党对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从整体的布局上存在着逐渐的完善和进步的一个阶段,通过 30 多年不断探索,通过了四次建设和修缮。在改革开放的初 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工程师邓小平曾提出要作出两手准备, 即实事求是(javascript:;)。“三位一体”的总体规划不断 的延续到十六大的召开 在十六大报告当中指出:“在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 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时间是 2002 年到 2012 年党的十八召开(javascript:;)。”[10](javascript:;)扩 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 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 态环境的产业结构”[11]十八大召开后对于目前我国生态环 境持续恶化(javascript:;),人民的生活质量无法保障,又 增加了对于生态文化树立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 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小康社会的具体起止 时间是 2012 年 2020 年”[12]从总体规划,最终发展为“五 位一体”的布局形式。 “五位一体”的从内容构成上来讲是与“四个现代化, 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搞好”[13]要用哲学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有机统一体,是绝对不能被割裂开,但同 时这“五位”各自都有其特殊的进行规律和发展,彼此之间 建立一个系统联系。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是从总体上 当做目的去实现,假设在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区域发展滞后都 会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javascript:;)。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 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深入人心,资源节 约 型 、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建 设 取 得 重 大 进 展 (javascript:;)[14],这样才可以打造一个国内经济的复苏、 政治民主权利的自由、文明兴盛进步、社会的谐和发展、生 态环境良好的总布局。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过程 中终于在“五位一体”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 是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要求上看,还有很多要去填补空白 和短板的补齐。这就必须要求我们能正视不足之处,殚精竭 虑来补齐所谓的。 补齐每一个方面的短板就可以最终到达社会发展,激发 向前的合力,使政治、经济、文明、社会、生态各方面愈加 不欠缺、平衡,一起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国家 (javascript:;)。从党的十六大精神中有指出在我国刚步入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建立,我国的社会总体进步水平的总体 水平是一个低水平、片面的、失衡的一种形态,我国仍然在 追求更高的发展空间,要想到达这一指标仍然要求我们与经 济(javascript:;)、政治、法治相结合,把小康社会水平提 升一个新台阶(javascript:;)。书记同志指出:“在我国近 30 多年急速前进的行程里,因为科技的提高使我国的农产品、 工业品、其他产品的生产的效能有了的很大的进步,但是在 提供优质产品的能力却缺乏潜力,有些区域生态环境并没有 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中国工程院院 士钟南山指出:“GDP 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空气污染问题如 果再这样发展下去的话(javascript:;),大概在若干年后肿 瘤 患 者 可 能 会 成 倍 增 加 , 到 那 时 再 算 账 就 不 得 了 ” [15](javascript:;)。我国国土面积将近 960 万平方公里, 每个地区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截然不同,这使得我们需要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定位错了,接下来的工作都不可能是 正确。 (三)覆盖的人口要全面 究其根源,全面的小康实质是各个地方在民主地位上是 平等的,条件平等,种族没有歧视,我们把小康社会的建成 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民群众能够去共同享有,从品 质 和 数 量 的 方 面 达 到 全 面 具 体 实 现 的 优 质 小 康 (javascript:;)社会,特别是必须让贫困区域和落后乡村尽 快赶上来,让每一个我国公民都能进入和到达小康。习总书 记指出要想奔小康,必须靠老乡,习总书记直指要害的为我 们指出我国发展的要点在农民,三农问题对建立小康社会非 常重要意义,要加大对贫困大区的政策支持,给贫困地区的 群众送去温暖,要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加人民的获得 感,要想把存在的民生问题加以解决,让人民大众享受到我 们党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的发展最新成效。就当下而言,教 育和就业问题、社会保障民生方面、提供社会的公共服务和 民生的问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这些被积攒下很多的民生 问题,人民盼望着美好幸福生活与目前虽然存在着差别和距 离。针对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和状态而言,为了使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实现质态的飞跃,在这个关于即将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决胜阶段,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和机遇促进质变。杜 绝两个极端,一个是优柔寡断,另一个是急功近利。只要有 了充分的筹备,目前乡村贫穷的人口就可以从根本上完成脱 贫。 全面实现和建成小康社会是每个人都相对的小康,可是 假如现有的数千万农民贫困人口的经济水平还没有明显的 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不能够做到使人置信和遵从。但 要把农村贫穷人口的脱贫致富当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 点建设区域,将脱贫、扶贫工作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心里,党 的干部要有强大的信心、更加充分的准备、更完美的计划, 更精准的实施,采取超乎寻常的举措,更快更好地实施脱离 贫困攻克艰难的工程,以确定保正我国当下实行的标准之下 农村的贫困人口能更好地实现脱离贫穷、把所有的“贫困县” 的帽子全部摘掉、可以彻底地解决掉区域性和整体性贫困。 到 2020 年要使得我国将近有 7017 万农村贫困人口都脱贫。 详细而又事实的理想就是,到 2020 年要经过产业的扶持和 协助,就可以帮助 3000 万人脱贫致富;或许通过使一些人民 转移找到工作,政府政策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就可以帮助 1000 万人脱贫致富;再者可以通过居民搬迁,用来处理和帮 助 1000 万人的农民脱贫。要保证一些局部的丧失劳动能力 的人的利益可以得到维护,使他们能都能够归入低保涉及的 范畴,给特殊人群送去特殊保障,从而使社会保障工作落实, 由政府兜底,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小康社会在先辈眼里是一种充满的公正和均等的社会,是一 种同质化趋同性的社会,而在当下对于小康社会我们又有了 全新的解释(javascript:;),首先最基本的是就是保障人民 群众的基本生活能够满足,其次通过社会主义的建设最终进 入共产主义社会。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和目标要求我们必须 坚持走小康社会的建设,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是一个为期较长 且前进缓慢的过程。但其内容是需要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道中 自己探索的,每个阶段的历史任务和目标都是不同的,因此 对于存在众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就必须将其赋予时代的内涵。 人民大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的创造者,社会发展也必须要以人民大众的最高利益为主, 所以就必须要求我们能做到是使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 (javascript:;)对于具体出现的问题要有的放矢,合理的去 解决,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成为全民实践,“富者累巨 万,而贫者食糟糠”这种现象不能在我们实现小康社会中绝 对的不可以出现。 (四)从覆盖的区域来看必须要全面 从每个农村或城市的发展程度来审视,到 2020 年从农 村至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avascript:;)就代表协同努 力发展,而不是只着眼于大部分区域首先进入小康社会,但 有一部分区域依旧处于贫穷困苦的水深火热之中。自改革开 放实行三十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农村的面貌都焕然一 新,由依靠手工也农业来驱动发展转向了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偏远的农村、特别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发 展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必须统筹城乡 协调发展、实现整个区域共同进步,将区域的城乡发展捆绑 为一个整体,同步发展。逐渐实现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要 想到达一起前进提升,不只要做到减小我国内部的城市和乡 村的增长速度和 GDP 总量的差距,逐步的缩小人民基本的生 存条件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的提高落后地区的生产能力,这 样才可以完成小康社会建成。搞好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 将城市发展资源向乡村扩展,为其注入经济的生命力,减小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区域的平衡,这一理念是习总书记在“十 三五”期间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要想不停的减少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差别,就必须 从各个方面把达到小康社会当成自己的目标。小康社会的全 面建成是为了使全国各地所有的人都能富起来、中华民族的 强盛进步,可是在当下农村和城市经济物质条件的不同来看 和各个区域经济的变化差别非常大来看,不平衡是现在最大 的瓶颈(javascript:;),依据现存的农村和城市发展状况显 示,住在城市里的人和收入在村子里的人收入仍然差距显著; 从区域实际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江浙一带人均国内生产的总 收入是西南边远地区人均收入的 6 倍,这样看来,他们之间 的差异在总体上也是惊心怵目的(javascript:;)。所以从横 向来看,小康社会的建成必须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 对于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科教、文化、社会(javascript:;)、 生态总体上推动进步,一个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有没有到达小康经济的水平已经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 评判门槛了,而是在促进经济的飞速进步中还要对农村和城 市文化等一系列的方面综合评价来看(javascript:;)的,社 会的上层建筑协调程度是对于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一个很 好的体现,完成东、西部区域的协调同步也是我国小康社会 的建成的重要环节,农村和城市的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策略 是达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为了使农村和城市 的 发 展 能 够 同 步 进 步 实 现 地 方 城 乡 统 一 一 致 发 展 (javascript:;)。随着一连串区域政策的推动,如:较快的 使陕西等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转变我们国家东北三省 老 工 业 基 地 经 济 发 展 形 式 , 加 大 开 发 西 部 大 为 战 略 (javascript:;)目标,地方经济增加显示出了全新的特点形 式、增长带和增长点的变化趋势是从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 西部不断延展变动的新形式(javascript:;)。同时,乡村偏 僻的地方也有了也别明显的成果。中、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 的优惠下,东南沿海地区的带领推动下城市农村地方间的经 济的发展水平巨大差别在慢慢地缩小,各地方之间发展不平 衡 的 差 距 逐 渐 增 大 的 局 势 取 得 了 良 好 的 控 制 (javascript:;)。 “小康”所要表明的是发展的程度,要掌控好前进和上 升过程中的平衡性、稳定性、可持续性(javascript:;)。动 员好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劲往一处使, 各地区互帮互助,发达地区积极向欠发达地区扩展业务互相 借鉴优点,以工促农,对于发展薄弱的地方不抛弃不放弃, 全民建立的同步发展的理念思想。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的历史意义 在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时期是小康社会的建成关系 到 了 最 终 关 乎 我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能 否 胜 利 (javascript:;)。让我们能够站在现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要 害点上,深入的去体会,把党中央精神进行贯彻落实,对于 当前国际形势要冷静的分析,我们国家目前处于改革开发的 关键期和攻坚期,在目前这种全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大的环 境中,对于我们国家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javascript:;),当机遇来临时,我们要果断抓住,当困难 来临时,我们要沉着应对,确保 2020 年完成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的实现,这是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提出的要求,同时也 是全体人民的要求。 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在实践中不停的接力向前,在历史的 长河中,小康社会的存在永远都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可以完 成和到达的愿望最,早在《诗经》里就有了“小康”这个词 语。可是当建成和达到小康社会正真被列入计划时已是 1949 年成立之后了(javascript:;)。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总工程师邓小平把“小康社会”这四个词展现在 人民群众当中,邓小平在访问其他国家的时候看到了发达国 家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产业建设上都非常的先进,回国 后,小平同志对于我们党在国家建设上有了深入的思考,在 《邓小平文选》当中多处有提到“小康”这个词,在那个时 期生活上达到小康和小康社会有双重的涵义,仅仅是指对于 人们在于温饱和富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点,当时也是小康 生活的起步阶段,从十六大报告后,关于小康社会不只要求 在吃饭的基本问题的处理,而是对于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 文化有进一步的提高,这其实是我们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更加充满自信心的体现,也是我们党在正面向大众早日过上 好日子新的期望新向往的详细回应。 (一)将“全面”和“共享”加入到全面小康建设当中深 化认识 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例,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处 于是社会主义的初步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这是 因 为 它 是 建 立 在 比 较 落 后 的 经 济 所 有 制 的 基 础 之 上 (javascript:;),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当中建立发达的市场 经济是发展工业化的安全保障,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当中 项目还比较单一,其余的国家社会主义保障的相关项目我们 国家是没有的出现的,在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涵盖面方面, 所能涉及的范围是非常有限度的,横向上的差距是非常明显 的(javascript:;),纵向上的城乡差距也是凸显,在法制建 设当中对于社会保障规范还有许多不具体的现象。 社会对于人民的救济也是国家一项重要经济制度,也是 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这与公众的利益有很大的关系,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的进程中,全民社保这一伟大工程的实施至关 重要,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救济和保障。在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中我们必须一直坚定的跟随党的步伐,坚持党 的核心地位是在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发展中起着驱动作用,发 挥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共同坚持不懈的努 力奋斗(javascript:;),最终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医保,全 面就业这些涉及面广泛的“全面”就可以等于共享。因而, 我们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着重的让人人参与到 其中、每个人都可以尽一份力量、每个人都能公正平等的享 有,让每一个人民群众都能够在共同创建中,一起共享发展 成果这样就能使人民群众可以有更多的获得感、参与感、责 任感,不断致力加强前进的步伐,全力增进民族的凝聚,一 起朝着富有稳固健康的方向稳步上升。“发展理念共享”突 出显示了我们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发展 目的(javascript:;)。其实在小康社会建立前进的路途中, 咱们已经从曾经许可和政策的激励、让局部公众先富起来直 到当下已经开始强调“全面”和“共享”,这是我们党和人 民群众一起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让我们国家发展壮大, 在如何消除贫困、如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 有十分远大的意义。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基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客 观规律 优秀的社会意识可以起先导作用,能够有效带动地方区 域经济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以阶段性存在的,所以它 表现出了阶段性(javascript:;),从之前的实践中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制定对策,继续前进,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以更加全面、科学的理念引导实践。科学、符合实际的观念 能推进社会现实的变化、退步,片面的观念无疑是农村体制 转型的绊脚石(javascript:;)。因而,改革理念能否顺应时 代,将影响着发展的胜利和失败。 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引,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使用的 基本措施。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依据实践的要求 制定相适应的大政方针,坚持与时代一起进步,从人民大众 的基本利益的角度去想,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进行统筹兼顾, 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的为人民谋利益,建成全面小康必 然要经过一个过程,在此期间,旧问题会解决,同时随着发 展的深度和广度,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五大发展理念” 十分具有针对性的为处理问题过程中提供了有效措施。其中, 创新是处理社会进步的能源动力要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需要不停的造就经济增长的发展动力;协调发展位解决的是 发展失衡的表现出的困境,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得更加协调 和平衡;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进步和 自然逐步优化同步提升,从历史的角度使发展达到可持续水 平(javascript:;);在国际环境大背景中开放性的发展显得 尤为重要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国内外同步联动的问题,立足 于和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 在实践改革的基础上,“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这是 主要是针对党中央书记总书记领导下进行不断摸索,然后从 中作理论创新和科学决策,很好的表现了领导人对发展阶段 特点的总结和理解,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及如何才能实 现更快更好地发展,集中表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前景 和将来宏图的科学把握,还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理论概念的充 实和补充。我们只有努力把“五大发展理念”当作为指导实 践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小康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具有承上启下作 用(javascript:;) 使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是人民迫切期望实现的追 求 , 也 是 我 们 党 的 第 一 个 百 年 奋 斗 目 标 的 完 成 (javascript:;)的计划。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明了一系 列有中国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策略方案、巨大发展工程,特别 是阐明必须推进了“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它当做是改革的决 定性因素(javascript:;),把焦点放在重点矛盾和突出短板 上,听取公众的诉求和愿望,为的就是将建成小康社会建设 能够如约而至到来。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 会主义强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继承了改革开放的实 践,致力于实现更全面、更稳定、变化更为均衡的新型小康 社会,而且为早日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了重要的铺垫,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梦的圆满实现提供的有力的制度 保障(javascript:;)。 我们党的重要理念不只有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两个“三 步走”战略,在制订和组织中施行了许多个五年计划方案, 指引群众大步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门口。到现在为止, 还 有 3 年 我 们 就 到 了 2020 年 全 面 小 康 社 会 的 建 成 (javascript:;)的计划时间。为了在这 3 年时间内,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能够如约而至,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不断进行发展理念的创新,全面的贯彻落实“十三五” 规划的具体任务和指标。明确地将发展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中 心建设上。例如,让许多的乡村贫穷的人口脱离贫困就是一 个宏大的瓶颈。只有拥有明确的思路、坚定的信念、更优化 的措施,众志成城脱离贫困的伟大理想,就可以按时甚至先 于规定时间实现小康社会,集聚扎实的实践基础。为将来我 们 国 家 达 到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目 标 开 拓 广 阔 大 道 (javascript:;)。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必须坚持始 终在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艰苦奋斗,要兢兢业业的稳步前进, 到 21 世 纪 中 叶 , 一 定 能 够 实 现 社 会 主 义 的 目 标 (javascript:;),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经济文 化强国,使我国达到卓越先进完善的水平,一步一个脚印, 一步一个阶梯,以达到最终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建设 (javascript:;)。 结语 从 1949 年建国后,我国不断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 家而努力,如果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小康社会是一个必经阶 段,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途径, 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是以建设小康社会为具体的目标, 小康社会的研究也是我国一直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以前研究 的分析发现,目前总体上是达到小康的水平,这一路走来硕 果累累,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目前是改革的攻坚阶段,能否 达成小康社会的这一目标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 在,全面建成小康对于我国来说是实现富国强兵,人民幸福, 民族复兴重要保障。 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这是关系民生问题能 否更好的实现,这其中关于经济、政治、文明、社会、生态 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施行,在这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中 的矛盾复杂多样,我们必须要运用矛盾的观点辩证统一的看 待,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地巩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向着社会主义强国努力奋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中国全面 小康增进世界包容发展 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面对困难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 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国际观察人士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中国坚定推进 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意义重大,也将有力推动世界包容 发展。 当今世界,贫富差距等问题依然突出。推动包容发展, 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要。 中国愿景契合包容理念。中国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与包容发展理念一脉相通。包容性、共享式发展,是 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海外人士评价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对民生 的关注。报告明确提出“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并在民生保 障方面设置了一系列硬指标。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指出,经济本身 是社会的一部分,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改善民生,让经济发 展有意义。近年来,中国大力改善环境,实施精准扶贫,就 是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关联起来,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中国成就增益包容世界。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 完成的硬任务,也是中国践行包容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实 现数亿贫困人口脱贫,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促 进了世界包容发展。 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是第一个完成联 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 率超过 70%。20XX 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农 村贫困人口减少 1109 万,贫困发生率降至 0.6%。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克里·布朗表示,无 论是全球扫盲率提升、营养不良和贫困率下降,还是有更多 人喝上干净的水、基本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减贫努力无疑 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全世界都 应该给中国点赞。”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谢尔盖·卢贾宁说,中 国政府在进行世界最大规模的减贫工作,中国在落实联合国 减贫目标方面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中国经验启迪包容发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 世界减贫事业传递信心,为各国推动包容发展提供启示和借 鉴。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像 中国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了 14 亿人口一样,给世界其他国 家树立了榜样。”郑永年说。 近年来,“中国式减贫”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 织的研究样本。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说,中国农村电商发 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数字技术可以成为促进减贫和包容发展 的工具。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狄伯杰认 为,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减贫战略和解决方案,可 以通过分享经验来促进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能力建 设。 尽管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但国际人士普遍对 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充满信心。俄罗斯科学院远 东研究所代理所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表示,疫情不会对中 国实现主要战略目标造成影响,中国将按既定计划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 正如布朗所说,中国脱贫成就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中国正携手世界,创造一个可持续、公平、包 容和互利共赢的社会。”<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论人民政 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 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小康社会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 强,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 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 明建设,促进现代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党派、各团 体、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伟大工程。人民政协作为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在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伟大使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正视人民政协历史地位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的重要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发 挥了主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民政协成立之初,尤其在 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恢复和发展国 民经济、巩固新民主政权、推动社会各项改革、促进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人民政协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 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助拨乱反正,落实统一战线, 实现“一国两制”,开创了人民政协新局面。党的十三届四 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职能,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祖 国和平统一发挥了特殊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民政协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中发挥越来越重 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 点,增强议政实效,履职服务大局,彰显优势,焕发生机。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向。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为人民政协提供了凝力量、凝共识、凝智慧的 历史舞台。 二、把握人民政协重要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 化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具体 要求,为人民政协提供了更加广阔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拓展履行职能空间舞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各党 派、各团体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协调发展问题,也有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又有各区域、各单 位发展协调问题。面对深化改革和发展中的复杂问题,人民 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更有利于发挥民主和团结作用。尤 其“三农”事关全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 体,农村改革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 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渠道, 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科学性,不 断提升人民政协地位和作用。 (二)发挥协调关系独特优势。民主和团结是人民政协两 大活动主题,也是人民政协优势所在。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 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在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交织着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 各部门、各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利益与矛盾,需要科学 处理各方面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人 民政协汇集了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领域的代表人士, 他们在本界别内部化解矛盾和理顺情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能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始发之中。近几年来,在“三 农”中许多棘手的矛盾,由人民政协化解,比党政部门更有 效。 (三)实现参政议政和谐发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 政议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策,是发挥人民政协 协商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内在要求。人民政协利用联系广 泛、人才荟萃、党派合作和民主协商优势,在事关国家、民 族、社会和人民利益上,通过立法、决策前的协商,执法、 执政过程中监督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部重要问题的全 面参与,有效地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和谐、科学发展。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人民政协通过广交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合 作社带头人、龙头法人代表朋友,面对利益多元、思想多样、 诉求多变的新情况,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重视化 解农村社会矛盾,为农民谋福祉,为发展献良策,稳定和谐 发展。 三、肩负人民政协重要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 础、关键一步。作为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 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到 2020 年全国 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 人民政协作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尽一切努力,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不辱历史使命。 (一)发挥统战优势,广交“三农”朋友。人民政协作为 统战组织既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 政治联盟,也是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来自各行 业的政协委员,他们各自代表本党派、本团体、本界别的政 治愿望和利益体系,体现不同群众不同阶层广泛参与的民主 权利,并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求同存异”。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作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来自不同阶层、团体,不仅有 农民,还有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返乡创业者、事业单位、 工商企业,甚至有政协委员是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 农业龙头企业法人代表,代表各自利益,可谓千差万别、丰 富多彩。作为人民政协委员,要与他们结交新朋友,多交挚 友和诤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广泛汇聚各种力量,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积极贡献。 (二)加强民主监督,营造民主氛围。民主监督是人民政 协议事规则、发展协商民主的一项基本准则。人民政协通过 更广泛团结各党派、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提出建议、诉求民 情、发表批评,更好地表达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营造发展 浓厚的民主氛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提 供了广阔的平台。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 营与农业支持保持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经营与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权益 保障,与惠农强农富农政策落实等,发挥人民政协掌握第一 手材料的优势,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效远大于行政监督。 (三)积极参政议政,精选调研课题。参政议政是人民政 协职能。人民政协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聚焦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出实招,谋良策, 谏言谏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积极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农业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难点、重点。当前,人 民政协应当选择诸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 规模经营、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合作经营、创新农业社 会化服务机制等重要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献计献策。 (四)发挥委员作用,凝聚发展力量。政协委员具有自身 代表身份、专长特长、知识见识、经济资源、名望威望及联 系广泛的优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献策人、监督员、参 与者。一是做好义务宣传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向各界群 众积极宣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营造良好发展氛 围。二是做好良策献计者。充分发挥智慧优势、学术特长、 经历阅历,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出主意、想 办法、作贡献。三是做好示范带头人。政协委员要积极投入 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带头学政策,带头解放思想。实行 政协委员联系制度,凡有条件的政协委员联系 1—2 家家庭 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了解民情、民主监 督、出谋划策、合力扶持的平台,并逐步创建国家级、省级、 市级、县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农民合作社。 (五)群策群力谋划,打赢精准扶贫。小康不小康,关键 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人民政协在精准扶贫 方面大有可为,且已经大有作为,政协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模 式,动员政协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健全人民政协定点扶贫机 制,从“瞄准区域”转变为“瞄准个体”,精准到专业大户、 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龙头服务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着力推进产业扶贫,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贫困地区 自我发展的根本举措,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支 持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发挥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 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出增值能 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