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8.74 KB
  • 2021-04-20 发布

2020年项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最新)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项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 精选 2 篇 (说明:本文为 word 格式,版面已排好)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项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 1 目 录 一、项目总体技术水平 .................................................................. 3 二、项目实施技术方案 .................................................................. 4 1. 制定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 4 3. 建立健全产品制造工艺与工装 ...................................................... 5 4. 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 5 5.建立健全了产品销售服务网络 ........................................................ 6 三、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7 1、项目已解决的关键技术 ................................................................. 7 2、已取得的创新点 .............................................................................. 8 四、项目产业化推广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工艺改进 ........................ 9 1、产业化推广过程解决的关键技术 ................................................. 9 2、工艺优化改进、完善 ................................................................... 12 五、已取得的成果 ........................................................................ 15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一、项目总体技术水平 新型多功能自走式玉米 / 青贮联合收获机项目产品为 “xx”重大专 项项目,项目产品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核心技术属国内首创,产品 整体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发明专利,实用 新型专利, 代表了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装备的发展水平, 成为我 国玉米机主流机型。 通过本项目建设, 提高企业获得的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 —新型多功能自走式玉米 / 青(黄)贮联合成果产业化能力,新建自 动焊接工作站,引进焊接机器人、光纤激光切割机等先进制造设备; 新建阴极电泳、 静电喷涂及烘干生产线; 新建产品关键零部件加工车 间,关键部件实现数字化制造; 对现有的装配生产线进行工艺优化和 改进, 设计制作 280 台套工装模具, 已建成年产 20 台套项目产品的 生产线,工艺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我区领先水平, 实现重大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二、项目实施技术方案 1. 制定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本项目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路线,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 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我国玉米收获农艺要求,采用不对行收获 技术,满足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玉米机械化收获。应用先进的“模块化设 计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开发,通过产品优化设计、工艺设计及改进、生 产试验、技术集成、成果辐射转移、示范推广、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形 成产业化。 2. 优化工艺路线、引进关键工艺装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引进先进了自动焊接工艺技术及装备, 提升关键部件整体焊接工 艺技术水平; 并在关键部件加工制造过程中引进应用先进数制造技 术,依托公司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产业化基地, 制定产 业化关键部件及产品装配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文件, 优化和规范作业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工序及工位要求,确定 13 个工位,完成关键部件装配及整机装配、 调试作业, 使装配作业进度要求达到目标要求; 通过先进的技术装备 及工艺引进优化,项目产品制造成本下降 3%。 3. 建立健全产品制造工艺与工装 项目产品在产业化实施过程中,确定了合理的产品生产工艺,制 定了相应的工艺操作技术规程,通过关键技术的改进和工艺的完善, 完成了产品设计定型;按照批量生产的要求,完善了相关技术文件; 为保证关键的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大量采用专用模具、仿型加工、 激光切割、 数控成型等先进加工工艺, 确保零部件的加工精度符合图 纸设计要求, 实际已投入各类工装 20 台套, 已形成了年产 200 台项 目产品的的生产能力。 4. 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已通过了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本项目产品开发 中运用 “基于可视化虚拟设计技术” ,重点以 Solid Edge 三维专用设 计、动态运动仿真分析及校验软件为技术平台, 提高了研究设计效率, 缩短了设计改进周期。项目产品样机制造生产采用“ OEM ”模式,优 选具有人才、 设备、 技术基础和加工能力的企业进行零部件协作加工 制造, 与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良好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的协作关系。建立了一整套质量控制程序,包括外购、外协件质量控 制程序、 工序质量控制程序、 装配质量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产品严格按企业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和检验, 提高了我公司的整体管理 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 5.建立健全了产品销售服务网络 销售服务中心有专人分片负责内地的销售服务工作。在站稳市 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内地市场,扩大产品在内地市场的占有率。通过 各种形式的对外宣传和在主要农牧区建立示范点和人员培训, 逐步建 立和完善了销售服务网络, 扩大了项目产品的影响力, 将产品推广到 了的主要辣椒产区。项目期内,累计推广销售项目产品 2 4 台,实现 销售收入 元,利润 元,上缴税收 7 .81 万元,产销量位于我国大 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前三位, 成为我国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最先进 机型的代表。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售后服务网络,每个片区都有专人负责, 对出现问题的产品,售后服务人员能及时赶到现场,解决问题;对用 户进行了培训,减少了因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三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项目已解决的关键技术 1.1 新建玉米收获机生产线,进行工艺方案设计,制定产业化生产 工艺,设计制作相应批量生产的工装、模具等工艺装备,已形成年产 200 台新型多功能自走式玉米 / 青贮联合收获机生产线,实现重大成 果产业化。 1.2 各类工装模具 280 余台套,并进行相应的试制和调整,形成批 量生产的工艺装备, 提升产品的质量, 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产品制造成本从 22.86 万元下降到 22 万元左右,制造成本降低 3.76% 。 1.3 对关键零部件配套选型及试验,确定产业化生产关键零部件供应 商 20 余家, 实现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可靠, 满足产品加工工艺要求。 1.4 完成项目产品关键部件剥皮辊及摘穗拉茎辊通用化设计,研制通 用的工装模具,实现产品关键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 1.5 在项目实施期内, 产品技术在现有基础上熟化, 对参数及结构进 一步优化,苞叶剥净率:由≥ 85% 提高到≥ 96% ,在不对行割台技术 基础上,研制适应于东北种植模式的对行割台,研制了系列机具,提 高了不同种植区域下收获的适应性; 同时优化秸秆回收结构参数, 使 秸秆回收率达 85% 以上,解决了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时秸秆不能高 效经济处理致使秋冬季秸秆焚炼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1.6 在进行成果熟化同时, 加强成果的辐射转移, 项目产品在全国玉 米主产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成为玉米收获机用户最满意品牌之 一,牧神品牌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农机行业最具市场竞争力十大品牌, 成为我国收获机械行业龙头企业, 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认 知度。 1.7 在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如新疆、黑龙江、吉林、内蒙等地进行技 术应用与示范, 召开机具现场作业演示会, 举办技术培训班 5 次,培 训农机技术骨干 300 余人,提高农机技术骨干使用操作技能。 1.8 扩大产品销售区域及市场影响力,项目产品连续三年被评为全 国农机用户满意产品, 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 评为全国农机 行业“十大创新产品”及“十大用心智造产品”。 2、已取得的创新点 2.1 通过工艺创新, 研制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成套工装模具, 制定适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宜的工艺流程,确定产业化生产的 13 个装配工位及工序要求,实现 各工位合理、物流畅通,建成年产 200 台自走式玉米 / 青贮联合收获 高效装配生产线,日均装配机具 5 台; 2.2 实现了产品关键部件收获割台、剥皮机、底盘的标准化、通用化 设计,提高生产线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 产品制造成本降低 3.76% ; 2.3 在我区装备制造业,率先应用先进数字测量和制造技术及设备, 建立了数字化自动焊接生产线及关键部件加工生产线, 通过应用先进 制造工艺技术提升产品水平、降低制造成本; 2.4 建立一套适应于我区长距离运输的技术配套、 协作快捷的收获机 械产业配套技术体系和方案。 四、项目产业化推广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工艺改进 1、产业化推广过程解决的关键技术 实现了产品的技术及结构优化升级,完成不对行玉米的摘穗台、 自动剥皮机构、秸秆粉碎还田机构 / 秸杆切断铺条机构等关键设备的 结构、参数优化,苞叶剥净率:由≥ 85% 提高到≥ 96% 以上,提高不 对行割台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适应性,产品可靠性有效度提高至 100% ; 1) 优化不对行玉米摘穗割台参数、结构 A、针对玉米收获中,在茎秆含水率过高或过低的状态下,在割 台拉茎过程中,茎秆容易断裂,造成较多的断秆断叶进入剥皮机,影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响剥皮效率; 搅龙到喂入口之间容易出现喂入不畅, 喂入口堵塞等问 题。通过优化设计和试验, 改进割台的传动参数,提高了割台的摘穗 和分禾输送性能, 减少拉茎过程中茎秆的断裂现象, 摘穗割台重量比 原来减少 10 %以上;改进割台搅龙和升运器之间的结构,优化搅龙 底壳过渡曲线参数,使喂入过程通畅,确保了在亩产量 1000 公斤的 丰产田中收割速度≥ 5km/h 时, 割台不出现堵塞现象, 提高了不对行 割台对收获期和高产田的适应性; B、割台动力输入由原来的链条输入改进为齿轮箱和传动轴,提 高了传动可靠性,并为挂接青贮割台提供了动力源; C、改进了原拉茎辊结构技术参数,拉茎辊增长 100mm, 拨禾链 线速度提高 20 %,提高了拉茎辊强度,提高了机器在粗壮杆田和高 杆、高产田收获时的作业速度。 D、改进了传动箱主轴材料和结构,避免了传动箱跳齿现象。 2)优化秸秆回收(还田)装置参数、结构设计 针对秸秆回收(或还田)装置工作时,升降灵活性差,秸秆含水 率较高时,抛料筒易堵塞;甩刀容易磨损,寿命短,在使用一段时间 后,甩刀刃口磨损变钝,造成动力消耗大、秸秆切断质量差、抛料筒 易堵塞等状况。完成以下优化改进设计: A、解决在甩刀刃口上堆焊硬质合金的焊接工艺难题, 提高了刀刃的 耐磨性。增加定刀的数量,以提高秸秆切断质量,在正常使用情况下, 不出现抛料筒堵塞,甩刀寿命延长。 B、原摇杆滑块机构, 滑块容易卡死, 致使切碎装置升降不灵活。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改为四连杆机构后,即保证了垂直升降的特性,确保了操纵灵活; C、原动刀为两片 L 型刀片铆合,使用中发现一片损坏而另一片 完好, 为了保证刀轴的平衡, 更换就要换 4 片,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将刀片铆合改为单个两片 L 型刀,减少了制作成本, 也减少了更换成 本; D、针对有壳体开裂现象,分析原因为部分结构强度不足和作业 时振动所致。改进了壳体结构,强化了刀轴,皮带轮,抛送轮等的动 平衡试验,严格动平衡工艺,严控装配工艺,消除了壳体开裂现象; E、优化抛扔叶轮的结构,将原有的焊接结构的三叶轮改为螺栓 连接结构的六叶轮,将叶轮线速度由原来 52m/s 提高到 58m/s ,提 高了叶轮工艺精度,增强的抛送能力,改善了出料的均匀性,从根本 上解决了抛料筒易堵塞的问题。 3) 优化玉米果穗自动剥皮装置参数、结构设计 A、 针对玉米剥皮装置工作时,当收割速度大于 5km/h 时(对 应亩产 1000 公斤丰产田生产率为 19.5 亩 / 小时) ,剥皮机的生产率 不够,剥净率下降,达不到设计值的问题,优化了剥皮机的剥皮辊、 压制器及风机的配置与结构参数,提高剥皮轮转速 15 %,将原四组 剥皮辊增加至五组,解决了生产率不足问题,实现了高效作业; B、改进剥皮机下筛网结构,优化链耙速度、角度,提高了籽粒 回收率; C、加大了前后压制器转速差及风机转速,提高了剥净率; D、改进剥皮机锥齿轮材料,提高耐磨性。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通过改进后达到当收获高产玉米收割速度大于 5km/h 时(对应的生 产率为 19.5 亩 / 小时以上) ,剥净率稳定达到 96% 以上。 4)产品技术性能得到较大提升 通过技术改进和优化, 项目产品的技术性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分 别于 2013 年及 2014 年通过自治区农牧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及黑龙江 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的推广鉴定,苞叶剥净率达 96% 以上,总损 失率降低至 2% 以下,籽粒破碎率下降 1%以下,果穗含杂率降低至 0.7% 以下,产品被评为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创新产品”及“十大用 心智造产品” ,已成为我国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最先进机型的代表。 2、工艺优化改进、完善 2.1 建立合理的批量装配生产线及工艺流程及要求 1) 通过本项目实施,开创了公司重大成果首次大规模生产的记 录。 通过工艺研究及新工艺技术的引进应用, 研制了关键部件工装模 具,确定的产业化装配生产工位及流程, 解决了大批量生产工艺技术 难题。 2)引进了先进的自动焊接工艺技术及装备,建立了摘穗支架总 焊合、升运器壳体焊合、护罩、机架总焊合、剥皮机筛架焊合及割台 体总焊合 5 个机器人焊接工作站, 将机器人吊装于夹具中部, 夹具通 过活动式机械限位, 实现重复定位精度在 0.03mm ,保证了焊接精度, 解决了项目产品关键部件高效、 高质加工的工艺难题, 制定了相应的 自动焊接工艺文件,提升结构件整体焊接工艺质量水平。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工作站平面布置图及现场布局图片 2.2 优化工艺,确定合理工位 制定了产业化关键部件及产品装配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文件, 规 范作业工序及工位要求,提高了作业效率,分布 13 个工位,完成关 键部件装配及整机装、 调整作业。 生产线日装配机具由项目实施初日 均 15 台提升至目前日均 25 台,装配效率提升了 66% 以上。 装配生产线工位布置示意图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项目产品玉米收获机装配生产线现场图片 2.3 设计制作关键部件工装模具 设计制作了包括钻模、冲孔模、冲压模、压型模、精加工工装、 铸模、装配工装、焊接工装等 280 套(件)工装模具,满足了年产 200 台套项目产品的部件制作加工质量和效率。 设计制作工装模具清单 序号 工装部件 套(件)数 备注 1 机架总焊合工装 28 套(件) 2 转向桥装配工装 14 套(件) 3 前桥装配工装 9 套(件) 4 电瓶架、油箱及附件装配工装 7 套(件) 5 剥皮机底架装配工装 19 套(件) 6 压制器装配工装 47 套(件) 7 风机装配工装 12 套(件) 8 后升器装配工装 18 套(件) 9 升运器装配工装 36 套(件) 10 切碎器装配工装 23 套(件) 11 驾驶室焊接工装 7 套(件) 12 果穗箱装配工装 14 套(件) 13 附件(门、梯等)焊接工装 10 套(件) 14 秸秆回收(还田)装配工装 24 套(件) 15 摘穗割台工装 12 套(件) 合计 280 套 (件) 2.4 建成年产 2000 台生产线,制造成本下降 3% 通过生产线的建立及工艺优化, 已建成了年产 2000 台项目产品 的生产线,产品制造成本由 22.86 万元下降至目前的 22 万元,单位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成本下降 3.76% 。 2.5 建立了完善的产品配套技术体系 通过制度创新, 与外协、 外购供应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产业配套技术 保障体系和方案,加强外购外协质量控制,提升了外购、外协件的配 套供应能力,与 30 余家外购外协厂家建立了稳定可行的工作方法保 障关系, 购外协企业达 10 余家, 满足了年产 200 台套项目产品批量 生产的外购外协保障。 五、已取得的成果 1、已建立年产 2000 台套新型多功能自走式玉米 / 青贮联合收获机装 配生产线及配套的关键部件工艺方案; 2、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配套、协作快捷的农机产业配套技术体系和 方案,和 200 余家国内专家配套企业建立了共赢的发展关系; 3、项目期内,完善产品型谱,形成了满足不同区域玉米机械化收获 的系列产品,包括 4YZ-4 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自走式玉米收获机 产品均通过农业部农机推广鉴定,取得农业部农机推广证; 4、在完善技术的基础上,修订完善 2 项企业标准,并通过自治区质 量技术监督局备案; 5、项目期内获得专利 1 项,发表相关技术论文 2 篇; 6、设计制作项目产品产业化生产的工装模具 28 台套; 7、通过项目实施,已组建涉及公司研发、试验检测、产业化生产、 成果推广销售服务一套完成的管理、技术、制造人才团队,实现新增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就业 200 余人,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完成了 500 人次以上的涉及 管理、技能及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使建立的产业化团队的人员技能及 素质位于我区领先水平, 项目期内新增教授级高工 4 人,2 人列入自 治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 项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 2 在省土肥站大力支持下,某某县按照“以水带肥、以肥 促水、因水施肥、水肥耦合”的技术路径,率先在全市开展 马铃薯、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进工程措施 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 下大田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现总结如下: 一、示范点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情况 某某县地处秦岭南麓东段,南洛河上游。全县辖 16 个 镇(办) ,243 个村(居)委会,总人口 46 万,总耕地面积 62 万亩, 平均海拔 1200 米,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 山区。 某某年平均气温 11.1 ℃,日照时数 2045 小时, ≥10 ℃ 积温 3463.8 ℃,无霜期 195 天,平均降雨量 754.8 毫米。 垂直差异明显,西北多而东南少;山区高于丘陵,丘陵高于 川道。年平均蒸发量为 779.5mm, 干燥指数为 1.24-1.6 。年 内月季间降水分布极不均衡, 一般在 7-11 月水分供应有余, 其余月份供应不足。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78 万亩,其中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旱地面积 63.1 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92.8% ,无灌 溉条件,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马铃薯、玉米、小麦是 本县优势粮食作物, 马铃薯面积 12 万亩, 玉米 30 万亩, 小 麦 22 万亩,粮食作物总产 17 万吨,是陕西省 30 个粮食主 产县之一,然而干旱成为某某旱作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制 约因素。据测算,每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达 2000 万元之多。 项目区涉及洛源、保安、石门、古城、景村 5 个镇 16 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 15.9 万亩,其中粮食面积 26 万亩, 种植模式为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 常年马铃薯面积 5.1 万亩,平均亩产 1182 公斤,玉米面积 10.9 万亩,平均 亩产 321 公斤。 二、技术观测方法及结果 1、技术观测方法。 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地 膜覆盖和露地栽培技术三种种植方式,对肥料用量、肥料利 用率、劳动生产率以及生产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膜下滴灌技术成效。 2、观测结果 2.1 增产效果显著。 项目区膜下滴灌马铃薯平均亩产 2755.2 公斤, 较地膜马铃薯平均亩产 2240 公斤增产 515.2 公斤,亩均增产 23.3% ,增收 566.72 元;较露地马铃薯平 均亩产 1920 公斤增产 835.2 公斤,亩均增产 43.5% ,增收 918.72 元。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膜下滴灌玉米平均亩产达到 622 公斤,比地膜玉米亩产 462 公斤增产 160 公斤,增幅 34.6% ,增收 256 元(玉米 1.6 元 / 公斤);比露地玉米 403 公斤亩增产 219 公斤,增幅 54.3% ,增收 350.4 元。 共完成水肥一体化面积 2150 亩,亩均增收 693.9 元, 总增收 149.2 万元。其中马铃薯 1800 亩,较全县平均亩产 2080 公斤亩增产 675.2 公斤,总增产 1215.36 吨,增收 133.7 万元;玉米 350 亩,较全县平均亩产 346 公斤增产 276 公斤,总增产 96.6 吨,增收 15.5 万元。 2.2 节水率显著提升。 传统灌溉方式,马铃薯灌溉 3 次 用水 200 方,滴灌模式灌溉 4 次用水 120 方,节水 80 方, 节水率 40% 。玉米全生育期传统灌溉用水需 245 立方米, 滴模式灌水 5 次,需 140 立方米左右,节水 105 立方米, 节水率 42.9% 。 2.3 肥料用量显著降低。 马铃薯传统施肥,基肥磷酸二 铵 20 公斤 + 尿素 15 公斤 + 硫酸钾 20 公斤,每亩总养分 29.7 公 斤 ; 滴 灌 模 式 , 基 肥 50 公 斤 ( 马 铃 薯 配 方 肥 14N-6P2O5-15K2O ), 追 肥 尿 素 5 公 斤 + 钾 动 力 (13.5N-46P2O5) 5 公斤,每亩总养分 25.08 公斤,减少 4.63 公斤,肥料用量减少 15.6% 。 玉米传统施肥,基肥磷酸二铵 20 公斤 + 尿素 10 公斤, 追肥尿素 15 公斤,每亩总养分 24.3 公斤;滴灌模式,基肥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用量 25 公斤(玉米配方肥 20N-12P2O5-10K2O ),追肥尿 素 20 公斤,每亩总养分 19.7 公斤,比传统施肥每亩减少 4.6 公斤,肥料用量减少 18.9% 。 2.4 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采用滴灌技术, 浇水时间由平 均每亩 3.5-4 小时减少到 2 小时,大大缩短了灌溉周期。同 时还可在多个田间管理环节上减少用工,节约用工 30% 以 上,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劳动力转移,增加 收入。 三、技术集成研究及成果 1、初步提出了膜下滴灌配套技术。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 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技术,具有省肥、 省水、省工、环保、高产、高效的突出优点。项目实施过程 中,我们参照本地历年气候情况以及土壤墒情监测情况,综 合运用抗旱品种(良种) 、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机械播种、水肥一体等技术,初步制定了马铃薯、玉米膜下 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方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制定了马铃薯、玉米生产及灌溉施肥制度 2.1 马铃薯生产及灌溉施肥制度 产量目标: 2500 公斤以上 。 品种:克新一号脱毒种薯 。 播种时间: 2 月 25 日--3 月 15 日 。 种植密度: 4000--4500 株/ 亩。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基肥:50 公斤(马铃薯配方肥 14N-6P2O5-15K2O ) 。 马铃薯浇水追肥方案: 滴灌 4 次,灌水 120 方,追施尿素 5 公斤,钾动力 5 公斤。 苗 期:灌水 1 次,灌水 20 方 。 现蕾期:灌水 1 次,灌水 35 方,尿素 5 公斤。 开花期: 灌水 1 次,灌水 35 方,钾动力水溶肥 5 公斤。 膨大期:灌水 1 次,每次灌水 30 方。 一喷三防:开花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 高氯氟氰菊酯 + 烯酰吗啉混合溶液, 7-10 天一次,连喷 2 次。 2.2 玉米生产及灌溉施肥制度 产量目标: 600 公斤以上 。 品种:紧凑型品种延科 288 。 播种时间: 4 月 5 日--4 月 15 日 。 种植密度: 3500 株/ 亩。 基肥: 25 公斤(玉米配方肥 20N-12P2O5-10K2O ) 。 玉米浇水追肥方案: 滴灌 5 次,灌水 140 方,追施尿素 20 公斤。 苗 期:灌水 1 次,灌水 20 方,追肥 5 公斤。 拔节期:灌水 1 次,灌水 35 方, 追肥 10 公斤。 抽雄期:灌水 1 次,灌水 35 方,追肥 5 公斤。 灌浆期,灌水 2 次,每次灌水 25 方。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3、节本增效成效显著,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通过在项 目区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 使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率达到 90% 以上,节水率 40% 以上,肥料用量降低 17% 左右,玉米、 马铃薯出苗率达到 95% 以上, 浇水时间由平均每亩 3.5-4 小 时减少到 2 小时, 大大缩短了灌溉周期, 节约用工 30% 以上,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 术的应用,土壤肥力提高了一个等级,同时减少了盲目施肥 带来的肥料面源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对合理利用农业、 生态、自然资源有明显效益。 四、主要技术规程 1、选择优质良种 。选择地块水源方便,水量充足,满 足滴灌需要,三项电使用方便。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前 茬为玉米,上年冬翻的地块。品种选择上,以优质、早熟、 耐高密的紧凑型品种为主,马铃薯品种为脱毒原种荷兰十 五,玉米品种为延科 288 、中金 368 。 2、配方施肥, 减量施肥。基肥用量为传统施肥量的 65% , 肥料总用量平均降低 17.25% 。亩施腐熟的农家肥每亩 1500 kg ;马铃薯基肥选用陕西威利达生产的 14-6-15 配方肥 50 kg/ 亩,追肥 2 次,于现蕾期、开花期分别追施尿素 5 公斤、 钾动力 5 公斤;玉米基肥选用 20-12-10 配方肥 25kg/ 亩, 苗期、拔节期、抽雄期追肥 3 次,共追施尿素 20 公斤。 3、规范间套, 合理密植。 采用马铃薯间套玉米垄沟地膜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覆盖种植模式, 马铃薯玉米各 2.5 尺, 株距 9 寸,每垄 2 行, 马铃薯、玉米亩种植密度各 2640 株。先播种再压滴灌带, 最后腹膜。 基肥在翻地前施入, 基肥随播种与种子隔离施入, 水溶肥料按照 1:500 倍液分次结合灌水施入。 4.灌溉系统组成及铺设方式 4.1 灌溉系统组成 由水源、首部控制枢纽、干管、支 管、滴灌管(毛管)五大部分组成 。 4.1.1 水源 在河道近路处建取水井一座,保证出水量在 50-60 方/ 小时。将其引水至北侧田间 160 米处蓄水井中, 蓄水井初步沉淀过滤后输入管理房过滤系统。 4.1.2 首部控制枢纽 首部控制系统由水泵、过滤装置、 施肥罐及各种控制和量测设备组成,如压力调节阀、流量控 制阀、水表、压力表、排气阀、逆止阀等部件组成。 4.1.2.1 水泵 水泵作用是将水流压到系统所需要压力 并将其输送入管网。滴灌系统所需要的水泵型号要根据滴灌 系统的设计流量和系统总扬程确定。因水源为河流水,选用 离心泵,出水量 50 方,扬程 20 米。 4.1.2.2 过滤装置 过滤设备的选择是滴灌系统的关键。 如果过滤器选择不当,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滴头的堵塞、滴管 带报废, 或者过滤器易被堵塞, 导致系统流量不能满足灌溉, 增加过滤器的清洗次数,给灌溉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过滤器 选用砂石 + 网式过滤器。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4.1.2.3 施肥装置 本地种植作物区块分散, 注肥、 注药 需配备施肥罐。水肥一体化使易溶于水并适合在根部使施的 肥料、农药、化控药品等在施肥罐内充分溶解,然后再通过 滴灌系统输送到作物根部。施肥罐选择可根据设计流量和灌 溉面积的大小,肥料和化学药物的性质而定。 4.1.3 干、支管布置选型 项目区地势平坦, 滴灌系统 干支管的布置原则上按照水源、作物分布和毛管的布置铺 设,根据水源出水量及灌溉周期时长,选择 PVC¢90 干管, 使其布置达到管理方便,工程费用小的要求。若靠近水源可 以只设支管, 不设置干管, 以 PVC 材料性价比为佳, 地面采 取 PE 灌溉管铺设,柔韧性、耐寒性好。 4.2 滴灌的铺设方式 滴灌材料为 PE 软管,分总管、支 管 和 毛 管 。 采 取 滴 灌 带 滴 灌 。 将 滴 灌 管 ( ¢ 16*0.2mm*150mm*3L/H) (部分间距 200mm )沿行向单 条铺设,主管道铺设应尽量放松扯平,自然畅通,不易拉的 过紧,不易扭曲。滴灌带在播种起垄后将垄顶刮平后铺设, 再进行腹膜。 5、灌溉制度。 根据水量平衡法与历年经验值,合理确 定马铃薯、玉米灌溉制度。马铃薯滴灌 4 次,灌水 120 方, 追施尿素 5 公斤,钾动力 5 公斤。玉米滴灌 5 次,灌水 140 方,追施尿素 20 公斤。 五、技术创新及发展前景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1.技术创新 1.1 改变传统的粗放施肥方式为精准施肥方式。 通过项 目实施, 彻底改变了施肥方式, 做得到了定向、 定量、 定时、 滴灌与施肥同步进行,施肥时间、施肥数量能够做到精准控 制,提高了生产效率。 1.2 优化施肥配方,肥料减量使用。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 技术,调整基肥、 追肥用量比例, 优化了肥料配比和施肥量, 变浇地为浇作物,变看长势施肥为看土壤营养元素配方施 肥,项目区肥料施用量减少近 17% ,水肥利用率明显提高, 减轻因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带来的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安全。 1.3 优化灌溉模式。 形成了适用农户小面积 “一统两分” 灌溉模式。 “一统”就是集中建立大蓄水池或蓄水井,统一 供水管理; “两分”就是把原先 300-500 亩一个滴灌区按若 干户分成多个灌溉单元, 每次只灌溉 1-2 个灌溉单元, 单元 间轮流灌水施肥,概况起来讲就是“大井统一管,农户分开 用,作物轮流浇” 。 2、发展前景。 膜下滴灌技术节水节劳,解决了农作物 灌溉水源不足以及农村缺乏劳动力的现实问题,对纳入合作 社、生态园区统一管理的农田浇灌十分便利,在马铃薯、蔬 菜等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方面尤其显著,发展前景广阔,应 用效果良好, 建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最新整理 欢迎下载 优秀经典内容 值得收藏 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