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04-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教处范文之研究状态下工作与反思教育
教育教学本来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研究行为。在教育改革中,我们提倡在 研究状态下工作,以促进教学由低级的教育研究行为向高一级的教育研究行为转变。但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涵义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正规的科研项目研究,还应包括日常教学中的反思性探究。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更应强调后者,并将在研究状态下学会教学具体化为在反思性探究中学会教学。强调在反思中学会教学,就是指要在探索反思中学会研究,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努力做专家型教师。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明确指出:“现代学校制度要引导学校和学校的校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环节上,放在激励教职工和学生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上。” (2004《人民教育》17期《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特征、体系的初步认识》)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质量,既是当今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动力线,也是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即时进行教学反思。反思就是总结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行动的改进与提高。反思,既是行动研究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过程的开始。正是在这种从反思到问题、到计划制定、到采取行动、到观察、再到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在提升着,实践质量在提高着。
一、反思教育的涵义
反思:人类基于探究外部物质世界活动的经验来追寻事物本质和意义的内心活动。“反思教育” 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在实践中,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发展。 二、反思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督促教师从理性层面审视教学过程,整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总结经验中提升理论素养。 2、有利于教师自我激励和养成执着追求、积极探索的态度。 3、有利于激发和唤醒教师研究和发展的欲望,锤炼教师的教学智能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三、反思什么??反思内容 概括地讲,教师反思内容主要包括人和事两个方面。就人而言,教师应该反思个人成长经历和学生成长过程;就事而言,教师可以反思课堂教学和教育事件。 具体地讲,一般指计划的反思、过程的反思、结果的反思等。
1、计划的反思,也叫活动前的反思。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制定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教师一学期仍至一学年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同时又是进行行动前对自身行为所做的系统审视和反思。它要求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细化流程,更要关注计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如各年级备课组及教师在学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班、平行班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研课题、辅导学生措施、测验考试安排等。但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行动总是和行动的情境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是在不断调整的。教师在对行动所作出的不断反思与积累当中,就会对问题有新的认识,如每次单元测验后,特别是期中考试的质量分析会后,教师们对预先所作的教学计划必然会作适当的调整。这是认知成分的反思,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我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2、过程的反思;也叫活动中的反思。课堂教学中有精彩的瞬间,也有遗憾的片段,及时地总结反馈,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提高自我。课前反思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经验与教训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课中反思使教师及时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课后反思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
(1)否定之否定问题。现代教学既是预设性的,离不开对教学活动的必要规划,同时又是生成性的,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与价值建构之中,不再局限于既定的教材目标、标准答案;也要求教师根据学情对事先规划的教学方案动态地加以调整、充实,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特点。所以实际的教学进程和效果有时是与教学设计的意图相一致的,但也难免产生两者不相统一的现象。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生成过程必然有得也有失,很有必要在过程中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完善,所谓“教案是在课后完成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我校为鼓励学生积极进争,设立了“群星榜”,目的在于以典型引路,激励同学们努力刻苦地学习。可设立之后,通过反思发现它并不完善,主要是上榜人数太少,又都是已毕业的学生,对在校学生冲击力不强。为此,学校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又新添了“争章夺星”这一活动内容。这是批判成分的反思,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它要求组织者或教师思考,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是否正确、预期的教育效果能否达到等。它促使教师在对情境理解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解决问题,更要关注提出问题。 (2)互动生成问题。教师专业成长所面临的决不仅仅是一个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的建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已有的教学互动图式的解构问题。初始经验的优先性表明解构的重要性,没有解构,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日常惯习的不假思索、惯性运作,表明解构的艰难,反思的艰巨。新课程把教学看作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交往多了,对话多了,出现一系列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自然也多了。面对这些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从教学要求出发加以把握和利用,从而改变教学的前期行为,重新构建教学全过程。
(3)预期目标问题。教学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设想目标?学生的行为等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师在反思时需要着重把握的问题。教学总是有一定的目标指向的,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知识、情感等方面的要求的。反思需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如有的课精心做了准备,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必有原因;有的教师授课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始终不尽人意,这里边也是必有原因;有的课屡教不爽,已成定势,自我感觉不错,这同样需要反思。教师从反思中获得回馈,自我调节,有可能促成教学互动图式的转型,进而自我生成。我们所反思的任何教学体验已不再是原本,而是一种再造,一种建构,一种对原本进行了加工的文本。在学会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探索在自识与无知、敞亮与遮蔽之间,徘徊于会与不会的中间地带,并一再通过这种方式而获得一种内在的自觉,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品味创造教学的乐趣。 3、结果的反思,也叫活动后的反思。学校教学结果分阶段性与终结性两种;阶段的时间跨度可长可短,有的学校以单元测试或月考为一阶段,我校则以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为一阶段。对每一阶段的结果教学处、年级通常以学情分析会的形式进行反思,对教师个人而言一般应从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三个个环节上进行反思。
(1)观察分析。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任务是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结果,特别来自教学处、年级与学生反馈的信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个任务可以由教师单独完成,但合作的方式往往会更有效。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起作用。 (2)重新概括。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此时,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办法的产生,这种信息可以是来自研究领域,也可以来自实践领域。由于针对教学中的特定问题,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时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是自我定向的,因而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中的知识传授。同样,这一过程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
(3)积极验证。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在以上三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三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
四、如何反思??反思的方法
一些教师确定了反思的对象,但常常苦恼于无处着手,觉得没什么内容好写,没什么话要讲,导致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难以深入,难以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这就需要进一步谋划反思的具体方法。 1、观摩、借鉴,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应该说是当今教学中亟待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说的是我们要善于在同行中观摩和借鉴,失败者必有失败的原因,成功者必有成功的秘诀。从失败者身上,我们可以借鉴其教训,警示我们少走弯路;从成功者身上,我们可以观摩其方法,引导我们多走捷径。以课堂教学为例,老教师经验丰富,几十年结累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作法和技巧,值得我们观摩与借鉴;新教师思维活跃,易于接受富有前瞻前的教育思想与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我们观摩与借鉴。总之,要想在教学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教师,必然是一个虚怀若谷,善于观摩,勤于思考的教师。 2、多元化的视角,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有多重的教育视角,如基于实践经验的个性化视角、基于教师集体经验的整体性视角、基于教育理论的理性化视角等。
在教育反思中不能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论来分析。教育理论能赋予教育事实以指导意义,不仅能够将教师个人的观点和具体的经验性信息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还能使教师的认识更深刻,意蕴更博大,鉴别能力更强。 3、整体构思,把全局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反思,既可以是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整体思考,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某个环节的局部思考。有的时候需要从整体层面来分析,有的时候需要“就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两种反思的方式都是允许的。但最好是经历教育事件的全过程,这样做决不是因为可以获得全面的经验和信息,更重要的是,教育事件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具有反思的价值和意义。 4、写反思日记或周记。在一天的教学或一周工作结束后,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特别是课堂中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或叫"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写反思日记或周记,不是为了作秀,不是图有形式,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目的是,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对此,有识之士(陶继新)以“成功保险”方式,激励教师每日“写千字文一篇”,“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坚持十年,如未跻身成功者之列,保险公司愿“以一赔百”。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5、集体分析讨论,又称集体会诊。在医学领域专家会诊是攻克疑难杂诊的最好办法,引用到教学领域通常以公开课、示范课的课后点评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集体的反思。可惜的是这种形式未推广到日常教学之中,还未形成日常化的会诊机制。理想的机制,一是以校本研修为平台,教学处经常组织学科组、备课组的教师就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拿出最佳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共享。二是教师每周至少要邀请同行来听一节课或听别人一节课,听课前将自己的课前设计说给备课组的同行听,课后请参与听课的教师点评,这是一种同事之间的互评,形式不拘,也可用聊天的方式进行。这是解决教师当局者迷的好方法。三是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请学生帮助归纳分析。加强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高质量的反思要求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体验和感情的倾诉者,更应该是一个虚心和专注的倾听者。倾听总会带给你或“豁然开朗”或“耳目一新”的心灵感动,激发你更深刻的教育思考,引发你全新教育视角的建立。 6、反思之后要学习。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捧读专著是学,请教同仁是学,观天赏花看电视也是学。正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措也;有弗思,思之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国有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省。一个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从未感到自我满足,善于对已有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的教师;一个虽然不知所有问题答案,但对主要问题抱有兴趣,并善于从常规中发现问题的教师;一个不断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敞亮自我、并随时准备从他人(包括学生)那里学习的教师;一个从未声称自己“学会了教学”但从未放弃学习的教师,才有可能感悟到“学会教学”意味着什么,并成为教学的专家。 7、反思贵在实践。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比想象丰富得多。反思教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能将教学中的反思定格在坐而论道的玄思,重要的是将反思中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把反思的结果运用于实践,反思为什么有的方法行的通,有的方法行不通,以求新的解决方法来改进实践。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才是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
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智慧的一条重要途径。 8、反思的目的在于创新。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和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在学校我听了90%以上教师的课,有的听过数次,发现教师们都有各不相同的教学惯例、格式,对此社会学家皮埃尔称之为“日常教学惯习”。惯习何以生成?来自于初始经验,即“学徒式观察”。“学徒式观察”有两点,一是来自于自己的教师,所有教师都有过做学生的经历,而且这种经历常常使他们形成了关于教学是什么的印象;二是来自初当教师时,师傅或成功教师的言传身教。由“学徒式观察”与日常的教学生涯中积淀而成的教学惯习,积极一面是经验丰富,消极的一面是不少教师“以不变应万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昨天的故事”,成为教改的落伍者,匠气十足,行动古板,缺乏灵性,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专业命运。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封闭的惯习系统,并未成为教学竞争中可利用、可炫耀的资本,反而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阻力。可见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面对变化不定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同时,反思教学会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
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 四、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对于反思不宜作泛化的理解,应注意两点。一是反思与事先策略性的谋划、预测、“向前看”有区别,它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作出的,它既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行动研究循环的开始。它是重新体验原初的经历,回味那埋藏在心里的生活感受,检视那不假思索的日常惯习。尽管这种“后顾”与“前瞻”在实际的心智活动中难以分离,但毕竟两者各有倾重。二是反思又区别于指向他人、他物的对象性思维,它主要是针对自身进行思考并临控自己的行动。如同样是“向后看”,回忆的目光指向过去的意识对象(如回忆一个英语单词),而反思的目光则主要指向过去的意识行为(反思我对这个单词的学习过程)。
2、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个体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群体思索的过程,它常常需要教师群体合作与积极努力。反思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目的在于寻求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如研究性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是涉及的课题太广,重点、难点不突出。现在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按传统分类有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又细分为全球性知识、地域性知识和个人知识;按照能否编码,又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从知识载体考虑,又分为口头表达知识、书面表达知识和数字表达知识。我们不能企图在学生的中学时代“把一切知识都传给学生”这里边有知识的丰富性与中学生学习年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3、在反思中不能搞一刀切。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风格,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在教学上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经验是个体性的、具有情境性和现场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感悟是现代媒体无法代替的。专家教师是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和特色。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差异在于他们回应工作环境的方式,专家教师的知能是一个持续追求卓越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对教学行为往往有独特理解,能够“看到”和解读那些“情景中的突出问题”,将貌似正常的情景“问题化”,主动发现并界定问题;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和反思,促使从经验中获得的默会知识显性化,“实践知识理论化”;积极回应挑战,在更加综合性层次上解决问题;“在能力极限边缘工作”,在处理性质不明的问题中发展知识,即先从“多”中求“一”,再将“一”推广“多”。 4、反思不能仅限于“检查错误”,还应包括“总结经验”,其更重要的意义是面向未来。反思就是“返思”,就是回过头来思考,所以反思必须服务于提高教师的自尊和自信,不能把反思停留在“反省”或者“悔过”上。因为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内“醒”的过程。外国学者提炼出“
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教育说到底是心灵与心灵的对活,有了明确的心灵,教育者不仅可以准确定位教育情景,而且可以捕捉到惯常教育情景中所蕴含的深刻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