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1 KB
- 2021-04-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整体情况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一、基本情况
中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领导班子为一正六副,另有考试院院长1人、教育纪工委书记1人、副调研员2人、副县级督学1人。
机关设行政处室18 个、人员59 人;直属事业单位15个、人员165人;直属学校41所、教职工5937人。
年年底,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71所,在校生173.22万人,专任教师9.49万人。其中: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35所,在校生117.75人,专任教师6.88万人。年,初中三年巩固率94.48%,小学六年巩固率99.47%。初中辍学率2.85%,小学辍学率1.18%。
2、学前教育学校1034所,在园幼儿21.36万人,专任教师6840人;幼儿园入学率为85%。
3、普通高中教育学校72所,在校生16.69万人,专任教师9951人,年毕业生58287人;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24所,居全省第三位。普通高中毛入学率为39.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79.21%。)
4、中等职业学校75所,在校生16.71万人,专任教师5934人,年毕业生42698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0所,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2位。中等职业学校毛入学率为39.62%。
5、驻邯高校5所,在校生6.8万人,专任教师3384人,年毕业生17307人。
二、近几年工作重点
1、推进均衡发展,全力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地
(一)推行 “四种模式”,积极打造无择校的城市义务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主城区和各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为此教育局明确提出市“打造无择校城市”的目标,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努力缩小校际差距,破解择校难题,探索形成了“盟校、并校、设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
同时配套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扩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学校的服务范围,增强其辐射能力;二是改造扶持薄弱学校,先后系统改造21所薄弱学校,使其在硬件设施上一步赶超优质学校,带动其快速崛起;三是切块分配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将其中80%的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对薄弱学校倾斜数额、照顾分数,促进生源的均衡分布;四是扶持民办学校向优质化规范化发展,为有择校意愿的学生提供在公办学校以外择校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公校不择校、择校到民校”的有序就学局面;五是建立学校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校由“升学竞争”转向“办学竞争”,由“生源竞争”转向“质量竞争”。通过以上成龙配套的措施,年我市一举实现了“打造无择校城市”的目标。
(二)坚持合力攻坚,努力打造标准化的农村义务教育。
为扭转农村中小学“散、小、弱”造成的课程难以开全、教师难以配齐、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等问题,我局全面启动总投资29亿余元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
一是科学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根据农村城镇化进程、区域人口变化、交通区位等情况,本着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学校布局向交通便利地带集中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确定了全市农村中小学整体布局和基本办学标准,通过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撤销整合农村小学1271所,初中111所,“十二五”末将基本消除不完全小学、1轨制小学和6轨制以下初中。
二是大打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结合学校布局调整,我市强力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意见》,市财政专项建设资金,同时建立了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理的工作机制,并专门制定了《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和设计标准》,作为全市统一的依据。本着“建设一所,配套一所、达标一所”,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学校200所。全国“校安工程”实施后,我们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结合起来,融入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民居建设的样板工程,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强力推进。目前,全市校安工程累计开工学校289所,竣工并交付使用81所;累计开工校舍623栋,竣工并交付使用校舍199栋;累计开工校舍面积145.49万平方米,占、年规划改造总面积的33.56%,累计竣工并交付使用校舍面积55.32万平方米,占规划改造总面积的12.76%,开工率位于全省前列。“校安工程”完工后,可望同时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三是全面实施学区管理体制改革。为进一步挖掘布局调整带来的综合办学效益,我们打破了乡(镇)行政区划界限,将全市211个乡镇中心校撤并调整为131个学区中心校,通过均衡发展带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区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辖,形成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学区内实行管理、课程、研训、资源配置、考核“五统一”,解决了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学区设立研训室,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化,解决了教研活动开展难问题。
三、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努力构建优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坚持政府主导,把优质普通高中办成样板。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为重点,强力实施了发展高中教育攻坚战,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数量5年翻了一番还多,省级示范性高中在校生比例由31.9%提升到61.77%。一是主城区均衡布局。按照“做大育强、科学布局”的工作思路,在主城区东部,新建了占地260亩的新四中;在主城区中部,对市三中进行了整体改造,拓展了发展空间;在主城区南部,正在新建占地525亩的市一中新校区;在主城区北部,正在新建占地308亩的市二中新校区。同时,正在市区西部谋划建设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从而实现东、西、南、北、中均衡布局。目前,主城区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能力达到8760人,省级示范性高中在校生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将达到86%。二是西部县(市、区)率先普及。我市西部武安市、峰峰矿区、涉县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武安市相继创建了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峰峰矿区和涉县各创建2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三是东部县快速崛起。东部各县在财力异常拮据的情况下,强力实施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实现每县至少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的目标。我市近几年新建、改建学校占地面积全部超过省定标准,设计上既能满足多样化的办学需求,又能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
(二)结合学校实际,把一般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一是特色兴校。指导具有音、体、美等传统优势的学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相关高校联姻,依托高校优质资源,大力培育特色专业。目前,我市已有20多所学校都与有关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高考,全市艺术类二本以上上线率大幅提升。二是综合强校。指导一般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搞好对接,在高二或高三进行分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和兴趣志愿重新编班,使文化知识基础好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进入高校深造。同时,安排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到职业学校学习技能,结业后同时获得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毕业证,也可参加对口升学或顺利就业。不仅要让更多的学生上大学,而且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出路。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实行了综合办学模式,形成了一口进、多口出的人才培养渠道。
(三)围绕市场需求,把中等职业学校办出品牌。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75所,在校生16.7万人,中职毛入学率为39.62%。全市共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所。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采取“一合二调三改四扩五建”等方式,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合,即将全市技工学校优化整合,由原来的40所合并为30所,推动其步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轨道。调,即根据地理位置,将扩展困难的职校和普高互换,使其顺利扩张。改,即将原先办有初中班的职业学校职普分离,集中发展职业教育。扩,即对有拓展空间的职业学校进行扩征扩建,促其发展成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即在主城区东北部,投资近2亿元新建了占地247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的市职教中心,使之成为市及周边地区办学规模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二是注重特色发展。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之路,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主要有:集约发展模式,在主城区加强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逐步形成了以市职教中心为龙头,市直职业学校为主干,与百余家大中型企业紧密结合的职教发展集团。服务内需模式,在西部经济较好的县市,紧密结合当地支柱产业办学,实现了订单招生、按需培养、全员上岗。品牌输出模式,在以农业为主的东部县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构筑培训、就业的绿色通道和人才流动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校企一体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办学,通过先期学习培训—实习就业—再培训提高,探索出“教育与经济互动,学校与企业互促”的办学之路。三是深化职教改革。深入实施了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用人制度“四项改革”
,努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初步形成了煤化工、汽车维修、焊接、冶金等10大示范性专业。目前,我们正进一步优化整合主城区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建设占地5平方公里以上,涵盖多个办学层次(高职、中职)、多种办学体制(公办、民办、企办、行办)、多种办学特色(工、商、艺),具备一流办学条件的区域职业教育示范园,形成集约发展的格局。
与此同时,我市于学前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紧抓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利契机,将撤并的农村小学校舍用于发展学前教育,富余师资转岗为幼儿教师,2007年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近年来大力开展学前三年教育规范化建设,实现了由一年教育的办班模式向三年教育的办园模式转变、由民办为主的商业化办园向公办为主的公益化办园转变、由保姆式的散乱性办园向保教一体化规范化办园转变、由小学化办园向科学化办园转变的四大目标。同时,围绕我市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和“3+3+3”产业倍增计划,初步制定了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入开展了高等教育产业园的筹划论证工作,市属高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在基本普及的基础上,逐步向规范化、示范化发展。民办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行为日趋规范,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增添了活力。
四、实施“三师”活动,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十心”立师德,提升师德修养。“十心”,即忠心、爱心、匠心、痴心、童心、虚心、清心、恒心、良心、雄心。通过“十心”立师德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培育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着力培养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做到为国育才尽忠心、体贴学生献爱心、因材施教具匠心、矢志杏坛现痴心、以生为友萌童心、谦和大度致虚心、淡泊名利求清心、不骄不馁磨恒心、知足感恩持良心、志存高远展雄心,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师德修养,强化爱与责任的核心师德。
(二)“十力”提师能,加快专业成长。“十力”
,即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驾驭力、表达力、感召力、观察力、反思力、执行力、沟通力。通过“十力”提师能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业务素质。大力培育与时俱进的学习力、知难而进的研究力、别出心裁的创新力、游刃有余的驾驭力、引人入胜的表达力、言传身教的感召力、深入心灵的观察力、知失悟过的反思力、雷厉风行的执行力、融洽交流的沟通力,促进教师学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十气”修师表,树立良好形象。“十气”,即才气、雅气、灵气、正气、锐气、和气、勇气、大气、心气、豪气。通过“十气”修师表活动,引导教师以行为世范为基本准则,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不断涵养博学多识的才气、志趣高洁的雅气、才思敏捷的灵气、秉公无邪的正气、一往无前的锐气、春雨润物的和气、敢于担当的勇气、坦荡率直的大气、争先创优的心气、壮志凌云的豪气,使广大教师不仅成为学生们的学习榜样,而且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形象。同时,我市大力实施了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全面实施“五项工程”,即“新秀工程”、“青蓝工程”、“骨干工程”、“名师工程”、“提能工程”,分批次、分层次、分类型地开展教师全员专业培训,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保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市高考成绩连续六年持续攀升,今年再创辉煌。在报考人数比上年减少6418人情况下,各批次上线人数均实现了大幅增长。本科三批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30000人大关,达到32359人,比上年增长16.85%。
五、注重内涵建设,努力打造富有特色教育
(一)创新素质教育载体。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托有效载体,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为此,我市在中小学深入推进了素质教育“十个一”
活动,即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创新精神)、一种好能力(实践能力)、一副好口才、一门好才艺、一生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在推进方式上,以教材开发为突破,以课程实施为重点,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做到“三化一跟进”:即教材化、课程化、常态化和评价跟进。在保障措施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聘请社会各界优秀人才担任辅导教师;大力推进高标准图书馆、运动场、演艺厅、“六艺”(木艺、纸艺、陶艺、铁艺、厨艺、布艺)室建设,使之成为广大中小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深入开展“校本革命”。我们认识到,当前我市义务教育正处于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从趋同化发展转向特色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扭住质量这个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实现高端优质均衡。为此,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了理念革命、师本革命、生本革命、课业革命、评价革命等五项革命,引导学校从各自的办学实际出发,摒弃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和行为,关注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深入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义务教育高端均衡的必然选择。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我市起步早、思路清、效果好,学校文化已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按照重在建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以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和学生作品上墙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一上墙”活动,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提升了学校文化感染力;开展了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刊“五达标”活动,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向精神领域渗透;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较强影响力的学生社团,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同时,强力实施班级文化建设,使学校文化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今年,又强力推进了学校“核心文化”建设,进一步锤炼了学校精神,提升了办学品味。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启动了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引导各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按照培育特色项目——做强特色学科——创立特色文化——建设特色学校——
打造区域特色教育的发展轨迹,创立“丰富+出色”的文化,建设“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办出“优质+特色”的教育。
六、强化宗旨观念,努力打造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一)控辍保学,保障就学权利公平。一是抓好重点区域,对辍学率高的乡村,组织乡镇和学校干部集中攻关;二是抓好重点学段,对初二、初三学生,组织教师分包负责;三是抓好重点时段,要求学校在每年春秋季开学前后,组织教师开展家访劝学活动,打消学生辍学念头;四是抓好重点群体,密切关注特困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和学困生群体,防止其随时辍学,让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扶困助弱,保障就学机会公平。我市在省率先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市、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做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开辟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绿色通道,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享受平等教育;大力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选派优秀教师担任“代管家长”,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加强对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使残疾儿童少年与正常儿童少年同步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在90%以上,小学、初中巩固率都在99.6%以上。
“打造无择校城市”
目标的顺利实现,教育公平举措的具体实施,都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教师队伍专业化、素质教育载体化、教育科研实效化、课堂教学高效化、学校管理精细化、校园文化特色化、学生发展个性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高端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构建优质规范的学前教育、富有特色的高中教育、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贴近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积极打造均衡化、特色化、国际化教育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