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1-04-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精选教育局工作报告范文5篇
2020精选教育局工作报告范文(一)
一、2017年工作情况
2017年,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市民关切的热点问题和事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为导向,研究部署、改进加强教育工作,努力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于2016年“三民”活动收到的289条意见建议以及通过行风在线、民生在线等活动收集的意见建议,市教育局全部认真办理、按期办结,市民期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改善学生就餐条件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教育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所有区市通过“青岛市教育现代化区市”验收。成功承办2017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先后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现场会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刘延东副总理肯定。学前教育、校园安全、教师队伍建设等6项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
(一)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上发力,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
加大学校规划建设力度,积极迎接“二孩”时代的到来。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新建居住区配套园的规划、立项和建设,全年共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100所,增加优质学位近2万个。针对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近3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78所,新增校舍面积310万平方米、优质学位16万个,“大班额”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面启用青岛6中等5所普通高中新建校区,完成艺术学校新校建设,学校的美术、外语、海洋等特色得到强化,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满足良好教育的需求。研究制定统筹推进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意见,推进学校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等“五个”一体化,健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市民子女入学和留守儿童就学“三项”
保障机制,推动义务教育由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跨越。各级财政投入近5亿元,完成10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造任务。在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校推进名校办分校、强校办弱校、跨区域合作等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建立起城乡间、校际间优质课程、教师资源和管理模式的共享机制,促进中小学由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迈进。
(二)在人才培养改革上发力,立德树人展现新成效。
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根据高考改革政策导向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推出精品校本课程300项、优秀校本课程279项、市级“一师一优课”2900节(其中569节获得省级优课);普通高中全面推行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制度,全市共设立特色班37个,特色办学覆盖面达到68.5%,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需求。教育质量监测实现普通中小学和中职教育全覆盖,在全国首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报告单系统”,为全市7.4万名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初三学生提供个性化“成绩报告单”,助力学生学业发展。2017年普通高考成绩再创新高,重点本科达线人数再次超过万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开展音体美教学专项督导,规范办学行为,落实中小学校音体美课程开设率、教师配备率和学生参与活动率“三个百分百”的要求;以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深化体育综合改革,推动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和游泳、帆船等特色项目的普及,形成了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青岛模式”。完成第三、第四批社会课堂遴选建设,开展“青青益行”中学生志愿服务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全市社会课堂达到395处,中小学生300万人次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在提高服务能力上发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迈出新步伐。
着力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适应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按照“骨干+特色”的思路,实施了新一轮职业学校专业布局调整,新增8个(总计20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数量排名全省第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共覆盖37个专业,招生计划达到2000人,比2016年增加800人;“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招生736人,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积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
活动,建立8个劳模工匠工作室;深化国家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建立起校企双主体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参与试点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分别达到37个和150个,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在第13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我市获奖比例位居首位;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获得一等奖的数量首次进入前三名。
着力扩增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继续做好高水平大学引进工作,2017年中国社科院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知名高校先后与我市签约,与市政府签约来青的高校达到30所。积极推动已引进高校项目的落户建设,中科院青岛科教园以及多所高校校区建设推进顺利。山东大学6个学院和8个科研机构整体搬迁至青岛校区,在校生达到6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等5个研究院开始运行,初次招生规模合计近千人。在青高校“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青岛大学等高校共1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
(四)在培育教育特色上发力,教育现代化增添新内涵。
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启动智慧校园中心平台建设,支持300所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智慧校园,95%的中小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建成746间同步课堂教室和6个全国领先的3D创新试验室,教育信息化在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第15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我市首次斩获团体大奖(第二名),共获一等奖100名。
进一步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突破,我市作为唯一的地方城市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市政府设立留学生奖学金,打造“留学青岛”品牌,全市推选出20所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共组织40个团组赴国外参加校长领导论坛等活动,先后有18个国外教育代表团来青开展交流合作。
(五)在创新管理机制上发力,教育治理改革取得新突破。
教育治理方式进一步优化。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立足教育实际,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百节精品基层党课”系列宣讲活动,开展教育系统好干部标准大讨论,促进了教育系统党员干部能力的提升和作风的改进。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教育部面向全国推广了我市的立法经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全国各类媒体报道总计2800余次。教育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行政执法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年共进行执法检查36次,维护了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政务效能进一步提升,33项审批服务事项开通外网审批,17项事项实现“零跑腿”,39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
校长教师队伍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面向乡村学校免费培训骨干教师2000人次、配备学科研修指导专家200人次、针对性培养特级教师99人;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17年32%的校长和21.1%的教师(其中骨干教师比例达32.3%)进行了轮岗交流,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启动新一轮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建设了44个名师工作室,确定240名第三期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培养人选,新增7名齐鲁名校长,全市齐鲁名师、名校长分别达到37名和33名,占比均居全省第一。
(六)在教育惠民共享上发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得到新提升。
努力满足每一个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需求。坚持“应入尽入”,新接收2.92万名新市民子女入学,占一年级新生的31%,分别比2016年增长3200人和2个百分点。坚持“应助尽助”,投入1.3亿元,为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并在全面实行义务教育、中职教育免费的基础上,为近3300名学前、普通高中、市属高校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坚持“特教特办”,大力推进特殊教育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医教结合改革,批准筹建国内第3所、山东省第1所公办孤独症儿童专门学校——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丰富了我市特殊教育的类别,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5%。
努力满足每一个在校学生上好学的需求。坚持安全第一原则,针对重污染天气应急以及学生溺水、校车安全、校园欺凌等事故的预防,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组织15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安全应急体验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继续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完成新建82所标准化食堂的目标任务,惠及学生6万名。
努力满足每一位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制订社区教育学院、中心、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体系,加强社区教育平台建设,建立数字化学习港141个,全民学习网点击量突破1000万人次。社区教育活动蓬勃开展,面向青少年、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和老年人等群体,共开展礼仪、护理、理财、摄影等方面的专题讲座5000余场次,参加人数达150万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2018年工作打算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同时面临幼有所育、老有所教、学有优教等多重挑战,尤其是二孩政策实施后户籍人口和新市民子女就学需求均大幅度增长,近两年虽然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上有很大突破,但仍不能满足要求,扩增、优化教育资源的任务艰巨;同时,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2018年,全市教育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体系为目标,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有活力的教育,努力为发展全国一流、青岛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坚持制度先行、试点引路,抓好青岛教育现代化中长期规划研制工作,全面落实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助力。
(二)坚持优质均衡发展,办有温度的教育,努力为老百姓送出更多实实在在的教育“红包”
。着力于幼有所育,以加快幼儿园所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让更多幼儿进入公办和普惠园就读。着力于学有优教,实施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进一步解决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启动普通中小学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建设,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完成盲校新校建设和晨星实验学校建设改造工作,继续开展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建设,让城乡中小学生在家门口接受良好教育。坚持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规范办学等多措并举,力争在发展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新成效。着力于老有所教、终身学习,发布老年教育规划,扩大资源供给,拓展学习平台,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终身学习需求。着力于教师强教,重点加强师德师风、乡村教师队伍、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选聘和流动机制,规范教师队伍管理,为我市发展现代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三)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办有担当的教育,努力践行好教育强市的使命担当。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学校、专业布局和产教融合机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一批服务重点产业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优势专业。以引进高校新校区建设和国家、省“双一流”建设项目为引领,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布局、高水平发展,推动高等院校在引领城市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0精选教育局工作报告范文(二)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市教育局做工作报告。
一、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普教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以“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最适合的教育”为核心理念,坚持“公平、均衡、优质、创新、共享”的价值取向,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共有中小学、幼儿园1599所,在校生142.4万名,教职工10.8万名。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公平取向,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提升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基本完成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10所公办(集体办)幼儿园,认定548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市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比上年增加44所,对636所符合条件的集体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放奖补资金4829万元。新增市一级幼儿园49所,全市优质幼儿园达500所;新增省规范化幼儿园69所,全市规范化幼儿园占比95%。二是大力提升随迁子女教育均等化水平。全面推行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政策,提供给随迁子女的公办学位和政府购买的民办学位达3.5万个,比上年增加23.8%,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中随迁子女达18.24万人,比上年增加0.68万人,占比53.7%。全年共安排8.7亿元,对在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按每生每年小学1270元、初中215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扩大公办普通高中招收随迁子女规模,全市公办普通高中提供给随迁子女的招生数达3500人,比上年增加94%。三是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健全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机制,做好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工作,完成东莞启智学校分校区改建工程。四是落实助学减免政策,共向5.86万人次学生发放助学金、各类补助、费用减免等共约1亿元。
(二)坚持均衡取向,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一是将提升民办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工作重点。出台六项政策文件,实施公办学校结对帮扶民办学校、公办学校托管民办学校、骨干教师校长培养、专任教师全员培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等项目,从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三个方面对民办学校进行全面帮扶。落实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政策,共向3.7万人次教师发放2015-2016学年从教津贴5285万元。对4.2万名民办学校教师开展每人60学时远程培训,遴选200名民办学校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开展重点培养。加强民办学校教研帮扶,编制民办小学、初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向民办学校送课到校5093节。启动第二期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64对结对学校已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并有步骤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对35所民办学校给予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奖励资金1922万元。推动制定租赁集体场所办学的民办学校租赁到期后的续租政策,保障民办学校稳定办学。启动整治民办学校严重超规模办学工作。新创建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所、优质学校39所,全市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等级学校占比分别达到91.6%和43.5%。二是完善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深入推进校际联盟和第二期初中学校“1+1”结对帮扶活动,全市13所受援初中与全市镇办初中中考平均分的差距比上年缩小了8分。实现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全覆盖。我市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
,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复评。三是落实教育帮扶工作。做好西藏、新疆、四川、云南、韶关及市内的教育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共选派44名教师参加支教助教,选派45所中小学、幼儿园与韶关市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启动开展帮扶活动。
(三)坚持优质取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增强德育实效。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科德育渗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习惯养成、公民道德、纪律法治等专项教育活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启动第二批1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举办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全市新入选省名班主任、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共10名。加强德育科研,增强德育实效性,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德育专项)获批立项6项。拓宽学生社会实践空间,新认定10个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5个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推动家校合作,通过局微信公众号、微课掌上通设立家长学堂专栏,联合东莞广播电台打造周五家庭教育专题节目,制定实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全覆盖,全面实施家长委员会备案制度。二是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开展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专项督导,广泛开展各类体育艺术竞赛及展示活动,全年直接参与市级举办的体艺活动的师生3.6万多人次。14所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所学校被评为2016-2020年度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学校创建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书写教育特色校,我市师生参加省汉字听写大会、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均获得三连冠。三是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编印发放《校园自我伤害危机干预工作指引》。举办了东莞市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大赛,共有145支中小学队伍参与。分批对全市中小学教职工开展生命教育专题宣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水平,新创建5所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13所市级特色校。四是推进课堂教学从高效课堂到智慧课堂的提升。各学科在高效课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学科教学骨干,举行“智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730场次,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智慧和学生学习能力,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和初中开展“双师教学”试点,确定45所试点学校。评选出65所学校为百校创新人才培育基地,组织开发了机器人系列校本课程。推进科研促教,着力提升教科研质量,将教育科研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加强科研课题系统规划,形成了六个课题系列,申报省“强师工程”课题获批立项16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立项市级规划课题672项、“精品课题”
20项、招标课题30项、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80项、教研专项课题35项。54项成果获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获奖数量连续四年全省第一。科学应对高考使用全国卷,提高备考质量,2016年普通高考,我市考生本科以上上线率59.1%、重点以上上线率19.1%,均创历史新高。
(四)坚持创新取向,充分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一是做好教育改革谋划。完成《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系统谋划,提出了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和开展教师聘用管理工作试点、校长职级制试点、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办学模式改革试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等五类试点。二是狠抓改革落实。健全教育改革推进机制,制定改革工作方案,编制改革项目表,推动各项改革深入实施。公办名校托管公办学校、公办学校托管民办学校、新型学校办学模式等改革试点已正式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已同意2017年起与我市合作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三是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全市公办普通高中全面实行面向全市招生,将初中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纳入中考体育成绩,启动初中英语口语考试和听力考试合并为听说考试改革,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招生秩序。四是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成功创建3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8所中职学校举办国际课程班、出国留学班,在3所学校新增工业机器人专业,成立电子职教集团、家具人才培养互联基地、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园,引进“教学工厂”模式,创建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五)坚持共享取向,构建和谐开放教育生态。一是完善教育信息化环境。教育城域网互联出口带宽提升到20G,近300所学校完成千兆带宽升级。我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被专家组评为优秀等级,获推荐参加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展览。二是深化慕课教学改革。慕课试点学校增加到114所,确立100所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试点。各学科成立慕课资源管理指导和精品资源建设团队,积极开展目录整理、资源建设、送课展示、研讨培训、交流竞赛等工作,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有优课微课资源2.9万个,下载量35.1万次;现有资源总量32万多条,下载量48万多次。建成应用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完成慕课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招标工作。三是加快发展成人社区教育。长安镇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万江街道创建为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市共有23个镇街创建为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在全省地级市中名列第一。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管理。实行市直属学校校长绩效单列考核,统筹分配校长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定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完成了全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过渡、岗位核定及职称改革后第一次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工作。落实聘用合同制教师与公办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当。二是优化教师公开招聘的工作方式和程序。实行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统一考核实行现场出题、现场备课、现场考核,改革优化中职专业课教师招聘机制。三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评选出第二批教育名家、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45名、第四批学科带头人200名、第三批教学能手738名。选拔组织2000多名骨干教师、班主任、校长(园长)进入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园长)工作室进行跟岗培养。四是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全年共组织208个培训班,参加培训教师10万人次;组织全市专任教师参加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6.7万人次。
(七)加强规范管理,强化教育事业发展保障。一是增强财务后勤装备保障。市政府新增设立6.5亿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新增安排5.3亿元,加大对市直属公办学校办学经费、校舍修缮、消防改造、校舍扩建、加装空调的投入。加强学校食堂、小卖部日常管理监督。调整优化校服面料技术要求,加强校服质量监管,对全市33个镇街(园区)中小学校服质量进行专项抽检。对6所市直属学校开展财务内审。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查处违规收费11宗,清退15.15万元。加强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保障实验教学要求,开展自制教具评选、实验操作与创新技能竞赛、中小学生创客大赛等活动,提升教育装备应用水平。新创建21所东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二是强化学校安全保障。坚持常态化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制作发布5部安全教育专题动漫,构建安全教育实验区平台,共有540多万人次学生参加安全知识学习。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修订出台校车安全管理办法,制定了校车运营企业安全管理责任人制度,健全了普教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全市校车及校车驾驶员100%取得相应资格,开发应用校车监控系统APP和通讯系统,常平、大岭山率先完成校车停靠站点建设。全面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建成一键报警装置1509处,设置护学岗1039处,累计创建“平安校园”
1516所,覆盖率达95.8%。2016年,全市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5%。
(八)加强作风建设,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一是强化党建工作。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理顺党员组织关系,做好学校党组织换届选举。扎实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局机关岗位职责风险防线,深入排查权责事项,评估风险等级,完善防控措施,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和职务犯罪。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强化矛盾防范和化解,通过信访调查,报市纪委立案调查违纪案件3宗,给予党纪处分3人。二是落实依法治教。完善行政许可流程管理,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工作,实施行政审批结果双公开。落实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编制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向镇街(园区)新增下放18项职权事项。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内容,向社会公开市教育局及46个直属单位的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加强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教代会质量。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注重理念引领,更新队伍观念,凝练提出全市教育工作核心理念和机关干部职工共同愿景,广泛开展机关干部和学校教职工文体活动,焕发了精神风貌,点燃了工作热情,提升了队伍凝聚力和执行力。
回顾过去一年,全市普教系统牢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团结协作、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重视支持,离不开各镇街、各部门的协力配合,离不开全市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市教育局,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质公共教育资源仍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日益增强以及二孩政策实施、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都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实现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民办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与公办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教育综合改革还需加力推进,将“十三五”
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转化为现实,推动教育改革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并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我们将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特别是在充分调动激发全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方面,还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更加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四是教育治理能力还需大力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规范行政行为、完善决策机制、提高治理水平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后,我们将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努力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我市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全面落实《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打造东莞“慧教育”为统领,以“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最适合的教育”为核心理念,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加快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研究制定东莞市新型学校改革试点方案。加快实施新型学校试点和学校自主聘任教师试点。研究制定集团化办学实施办法。探索在有条件的镇街(园区)实施集团化、专业化办学,逐步推广名校委托管理,探索开展名校办公校、优质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以及“名校+名企”等试点。
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制定中小学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指导意见,健全完善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制度体系,促进学校自主特色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制定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做好改革试点的申报、评定和启动实施。
深入推进慕课教学改革。实施教育e工程,建设东莞教育云数据中心、慕课信息化应用平台、慕课职业教育平台,推进校园无线网络统一认证、逐步覆盖。探索建立慕课资源建设、管理、运行、激励机制。推进高中选修、职业教育、终身学习慕课课程资源建设,新增系列化、课程化、精品化普通中小学优课微课资源1万节,向民办学校和薄弱学校推送不少于1.2万节。扩大慕课教育试点,在100所民办学校开展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研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莞式慕课”
教学模式。全面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现普通中小学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晒课率达到60%。通过在线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向薄弱学校送课到校不少于3000节。
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校长教师分配制度,制定市直属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完善市直属学校校长绩效考核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实施办法,制定符合东莞特点的校长专业标准,构建较为完善的实现校长专业成长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教职员编制统筹管理。开展公办中小学购买教育服务研究,完善临聘教师管理。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常态化。
积极创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3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全市省级重点以上中职学校达到18所。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力度建设20个重点骨干专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制定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完善激励机制,认定20家企业作为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落实德国班、台湾班的招生选拔、课程引进、赴外培训工作。争取年内创建为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综合育人体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工作各个环节。实施文化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建立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框架。全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推进“智慧德育”,促进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索开发微主题班会课、微电影等网络德育课程资源,借助东莞慧教育微信公众号、微课掌上通等新媒体,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培训,提升德育队伍能力素质。积极开展“三生”
教育研究,破解德育工作难点,提升德育质量。探索开发家庭教育在线课程资源,搭建家长学堂网络平台,拓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渠道。健全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机制,总结推广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和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的经验,全面提升学校家校合作育人水平。进一步规范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和实践基地管理,加大力度整合校外教育资源,积极推动镇街(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和学校少年宫建设。
提高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水平。落实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自评和年度报告工作,认真组织全市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和系列艺术比赛活动,开展第十五届省运会学校组备战工作。评定一批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引导学校体育特色从“一校一品”向“一校多品”发展。探索开展市级艺术特色学校评定工作。完善小学、初中、高中三级校园足球联赛制度,加强足球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推广学校评选工作。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抽查工作,编制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分析报告。增强市级师生才艺展示平台的引领、激励作用,分专题每季度举办专场文艺演出与作品展览,借助新媒体扩大活动影响力。扎实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形成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全员培训。全面启动面向家长和学生的生命教育专题巡讲。推动学校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团队活动中整体渗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一批省、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有效扩充公共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推动制定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市级教育资源统筹,开展基础教育学位资源需求预测研究,研究制定镇街(园区)公办学校建设指导意见,指导各镇街(园区)编制公办学校建设规划。全力推进21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新建、扩建工程。
提升随迁子女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修订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及积分方案,进一步简化资料、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修订完善购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位办法,加大购买学位力度,增加积分入学学位供给。进一步优化企业人才子女入学机制。落实异地中考、异地高考政策,适度增加公办普通高中招收随迁子女名额。
全力提升民办教育质量。全面落实提升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六项扶持措施,实施64所公办学校结对帮扶64所民办学校、10所公办学校托管10所民办学校,对200名骨干教师、骨干校长培养对象开展重点培养培训,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全体专任教师开展远程培训,推动85%以上民办学校教师能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双师教学,对40所民办学校给予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奖励。继续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和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实现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本全覆盖、优质学校占比达到60%。加大民办学校教研帮扶和科研指导力度,规范民办学校教研科研管理。举办民办学校骨干教师、举办者专项培训。加强民办学校办学情况监测,确保民促法(新修订法)平稳顺利实施。继续推进民办学校按核定规模招生,逐步消除严重超规模、超班额办学情况。
大力发展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制定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认定一批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对符合条件的集体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资金补助。积极发展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引导新开办民办幼儿园办成普惠性园。充分发挥优质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公办园+分园”、“镇办园+集体办园”等托管、帮扶模式。
强化特殊教育保障和资源体系。加快推进东莞启智学校新校建设。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招生制度。加强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保障,探索建设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示范点,指导有条件的镇街建立完善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及巡回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逐步组建特殊教育教研团队,开展特殊教育教研活动及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工作。加强特殊教育工作督查和评估。
(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支持鼓励幼儿园创建省规范化园和省、市一级幼儿园。总结推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和实验园成果,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团队建设,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研究。提高镇街小学教研实效,扎实开展初中区域教研,深入推进第二期初中学校结对帮扶。加强高中课程特色建设,提升高考备考质量。开展公办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落实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发布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协助做好引进高水平大学开办研究生院工作。继续推进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工作,不断扩大成人学历教育培训规模。提升学校及重点行业领域的语言文字工作水平,积极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教育,加强中华经典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智慧学校和智慧课堂建设。开展学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专题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智慧和学生学习能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结合慕课教学改革,建设14个微课教学试点校、20个翻转课堂试点班,探索基于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大数据支撑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引导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课堂教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应用示范校,升级校园网络及基础设施,整合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学应用、教师发展、家校沟通等各级各类平台,为“互联网+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环境。
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以提高教育科研质量为重点,深入推进教科研一体化。指导镇街教育部门、学校完善科研制度,健全市、镇、校三级管理机制,规范研究过程。开展“案例型”教育科研活动,提升科研骨干队伍能力素质。落实课题研究全程指导,抓好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实施优质课题培育计划,建立优秀科研课题资助制度。制订教科研人员诚信守则,不断推进教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市教师进修学校慕课中心建设,加大力度开发教师培训慕课资源,创新“互联网+”教师培训模式。实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与民办学校教师结对开展“双师教学”培训。落实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狠抓教师学历提升任务落实,完善配套政策和保障条件,确保教师学历达标(含在读)。探索开展订制式培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加强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实行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备案制度。
(五)强化教育事业发展保障
加强党建工作。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调动、发挥好党组织书记、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党建资源库,整合学校党组织学习资源,探索党员学习教育的新方式、新载体、新内容。做好直属机关党委和学校党组织换届工作。
优化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教育业务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审批管理电子台账,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做到实时记录、有效监测、依法公开,形成监管闭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开展“
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纪律教育活动,认真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和谈话提醒工作,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强化督政督学工作。对10个镇街进行“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和“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东莞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试点评估。积极做好省基础教育质量重点监测工作,大力培养我市教育质量监测队伍,逐步构建我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体系。加强督学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教育督导长效机制,提高督学责任区制度工作实效。
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制定程序,提升教育决策水平。推进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完善行政执法案卷。加强行政许可事后监管。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双公示”工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制度。
规范财务后勤管理。提高镇街公办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开展对市直属公办学校经费供给调研,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教育资金项目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市直属学校财务管理检查力度,探索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部分直属学校(单位)开展财务内审工作。统筹指导一批市直属公办学校扩建工程建设。做好市直属公办学校消防改造和校舍修缮工作,对市直属公办中学和镇街公办完全中学高中部教室加装空调。规范学校食堂管理,探索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校服供应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考评。规范局机关财务管理,加强财政项目资金支出进度管理。
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加强学生安全宣传教育,制作安全宣传动漫,积极应用安全教育实验区教育平台。落实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排查整改校园安全隐患,实现学校“一键报警”
装置覆盖率达到100%,配足配齐学校保安人员并落实持证上岗,持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治理和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校车安全管理,确保校车100%取得校车标牌后上路运营,严查校车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推动校车停靠站点进入实际建设阶段。继续深化学生溺水问题专项治理,强化防溺水教育,加大巡查力度,推动水域隐患得到有效治理,不断完善安全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扎实做好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禁毒教育、涉校稳控等工作。全市平安校园覆盖率力争达到98%,学生安全事故、伤亡人数持续减少。
同志们!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为下一阶段全市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教育“十三五”规划描绘了下一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全力做好2017年各项工作,全力打造东莞“慧教育”,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0精选教育局工作报告范文(三)
省教育厅: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安徽省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市学生资助工作自评工作汇报如下:
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任务,也是教育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我市采取多种措施,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要求,做细、做实学生资助工作,努力使这一工作成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一、组织管理和完成情况
为确保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我市坚持强化政府行为,抓好基础建设,落实各项规定。
一是机构建设情况。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教财〔〕14号)要求,市编办批准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加强领导,调整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人员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年度学生资助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我市学生资助工作重大问题。如多次组织召开“全市普高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会议”、“全市学生资助工作现场会”、“全市学生资助宣传工作会议”以及“学生资助新政策培训工作会议”等。
领导小组协调推动政府将各类资助配套资金全部纳入市、县、区财政预算,市、县、区财政配套率达到省定标准。
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由编办下文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职责分工明确。
二是队伍建设情况。我市资助管理中心编制3个,在编在岗3人,选调人员2人。今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滁教〔〕32号)文件,促进了全市资助工作组织体系的建设,明确了学生资助管理人员政治和经济待遇,解决了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稳定了资助队伍。
三是办公条件。市教育局为资助中心设立了单独的办公场所,现配置办公室2间、资料室1间。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电话传真机、资料柜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各县(市、区)及学校学生资助中心的硬件建设均已达到省目标考核要求。
四是制定配套政策。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我市先后制定了《市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市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市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实施办法》、《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实施方案》等,使资助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行。各县(市、区)也相应制定了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
五是实行目标管理。资助中心印发了《市学生资助工作计划》,制定了对中职和普高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考核及奖励办法,完善相关制度,并统一要求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监督电话等上墙,做到利民办事、职责明确、便于监督。市、县、校三级层层签订《民生工程学生资助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要求校长和学校相关领导、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形成了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机制。
六是实行量化考评。针对学生资助工作关键点,参照省考核标准,制定我市《关于印发》(滁教资助〔〕38号)、《关于印发的通知》(滁教督函〔〕11号)等,将资助工作纳入“四个考核”,即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的县域经济考核、民生工作考核,纳入市教育局的目标管理考核、民生工作考核、坚持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量化考评,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全市。年终对先进单位颁发证书、发放奖金。
二、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
为加强监管项目资金的使用,市教育局强化制度管理,注重过程监管。
一是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了《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监管的通知》、《关于报送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清查结果的通知》(滁教职成〔〕60号)、《关于下发市中职和普通高中贫困生校内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滁教资助函〔〕190号)、《市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关于印发的通知》(滁教资助〔〕163号)、《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孤儿学生免费教育实施方案(试行)》(滁教资助函〔〕187号),《关于做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通知》(滁教〔〕9号)、《关于印发《市中小学招生行为的暂行规定》的通知》(滁政秘〔〕35号)、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信息数据全面录入和核查工作的通知》(滁教基函〔〕98号)对工作人员职责分工,资格审查、信息核对、录入系统等环节,实行专人负责制、错误追究制,用制度规范工作。
二是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监管的通知》(滁教资助函〔〕34号),文件对信息审核、资金审查等工作内容做了明确要求,对交办、巡查、反馈、限期整改等工作程序作了明确规范;为加强资金监管,日常检查,会同市财政局、教育局财务部门人员等,并请审计部门对市属学校资助资金管理发放作了审计。
三是强化过程管理。明确工作流程。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审批及发放工作流程》(滁资助函〔〕2号)、《市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工作流程》、《关于印发通知》(滁教资助〔〕164号)等,明确了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严把信息审核关。复查核实中职学校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受助学生数据的情况,每月按时核查上报我市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进展情况,会同审计部门定期核查资助资金收入、支出、结余等核算账目情况以及相关会计凭证、账册、报表等资料是否真实有效;严把资金发放关。坚持完全实行银行卡发放,核实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银行发放回执名单,不定期进行电话抽查回访;改进月巡查形式。出台《关于印发的通知》(滁教资助〔〕6号)文件,坚持月巡查,季督查,半年考核制度。采用不打招呼,不需陪同,直接到校进行明察暗访,通报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及时复查。同时对巡查中发现好的典型予以推广。今年6月市民生工程办公室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对全市上半年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督查,并将督查结果通报全市,纳入全年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中。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件来电来访工作,做到件件有回声,事事有落实,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足额提取和正确使用校内资助经费。我市出台《关于下发市中职和普通高中贫困生校内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滁教资助函〔〕190号)和《关于将校内资助资金纳入专项管理的通知》(财教〔〕241号)文件,对校内资助足额提取、管理和按时使用提出了严格的规定。每次巡查、考核校内资助都是重点监察的对象,确保我市校内资助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项目实施效果和效益
今年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市普高学校发放学校国家助学金3.0377万人,共发放金额2278.275万元;发放校内资助6120人,共发放金额475.92万元。中职学校发放国家助学金0.9578万人,共发放金额118.05万元;免学费发放2.7466人,共发放金额2581.1895万元;发放校内资助2349人,共发放金额114.813万元。今年我市共有66名孤儿享受免学费,免除各种费用7.77万元。
一是规范资料的收集管理。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我市制定了《市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市国家免学费申请表》、《市国家助学金发放审批表》、《市国家免学费发放审批表》等标准格式化表样,方便学生的填写和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建立健全班级学生台账,定期审查各类资料规范性、完整性。对每年资助工作的计划、总结,资助对象的认定、审批,资助资金的发放等资料完整并及时归档,并召开了市学生资助资料建设现场培训会,对今后资助档案资料建立和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是监管与实施并重。市学生资助工作除了正常的认定、评审、公示、审核、发放外还坚持月巡查,季督查,半年考核制度来保障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每次的巡查考核时都要进行电话寻访,建立电话寻访记录,及时处理寻访中家庭贫困学生及家长的各类问题。还要对学校校长一把手,中层领导、资助中心主任、班主任老师等进行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应知应会知识的测评考试,考试成绩列入年终考核依据。每次巡查考核都有通报,如《市教育局关于1-6月份民生工程学生资助工作考核情况的通报》(滁教资助函〔〕229号)、《关于开展全市学生资助工作巡查的通知》(滁教资助函〔〕311号)、《关于11月份学生资助工作巡查结果的通报》(助函〔〕340号)等。
三是创新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与资助育人工作力度。在年初组织召开全市学生资助宣传工作会议,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调研员曹玉建,市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周爱勤,相关科室负责人等出席会议。各县(市、区)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学生资助宣传工作通讯员,市属各普高、中职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和学生资助宣传工作通讯员等参加了会议。会上总结交流了上半年我市学生资助宣传工作亮点、存在问题和建议,研究部署下半年学生资助宣传工作,学习传达了省、市学生资助宣传工作有关文件精神。
5月制定了市《关于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宣传的方案》,成立全市资助宣传通联站,对全市教育网资助专栏进行改版,加强各类媒体(如电视、报刊、网络)的沟通合作,做到电视里有图像,电台里有声音,报刊上有文章,网络上有信息。12月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在我市开展学生资助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的通知》(滁教资助涵〔〕338号)以鼓励在学生资助宣传工作中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我市在全省第六届高中阶段“资助政策助我成才”征文活动中,精心谋划、积极组织开展此项活动,联合民生办、日报社在日报上刊登开展市“资助政策助我成才”征文活动广告。在应征的118篇文章中评出优秀作品10篇,6月3日刊登在日报、市民生网站上。在参加省级评选中共有7篇征文获奖,其中一等奖4篇、三等奖2篇、优秀奖1篇,并获组织奖。
积极开展市首届“励志之星”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1位获市“励志之星”称号的学生,并推荐参加省评选,其中有3位学生荣获省“励志之星”称号。一职高张利和定远县藕塘中学司尚还被省厅推荐参加国家“励志之星”评选。“英雄少年”的英勇事迹还在日报、安徽省学生资助网、全国学生资助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励志之星”张利事迹被广为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创新宣传形式。1.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千名教师大走访”活动,在全省推广。到目前为止,我市上报的资助工作宣传信息被省资助中心网站采用有30余篇,位居全省各地市前列,定远、天长、明光、全椒在全省各县(市、区)中排名位居前列。2.通过行风政风热线、农村集市、致家长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向民众宣传资助政策,提高民众知晓度,为省、市社情民意调查打好基础。3.以“国家资助助我飞翔”
为主题,走进即将进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困难家庭,走进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走进需要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实行“1+”制,即一名党员(含教职工)担任一名或多名受助学生帮扶人。4.继续开展“四个一”和“四关心”主题实践活动,“四个一”即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或发一条短信,每年进行一次家访,在学生所在社区或村开展一次资助政策座谈会;“四关心”是关心品行培养、关心学习习惯养成、关心身心健康、关心生活与安全。把受助学生培养成阳光、自信、励志、守信、自强好学之人。全市共有149所学校4099位老师参加走访活动,共走访对象32327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14844人。
四是资助效果斐然。我市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以来,促使受助中职学生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积极上进、保障了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中职学生流失率低于1%,普高中基本实现无因家庭贫困而流失的学生。在各类问卷调查学生及其家长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四、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通过这一年来学生资助工作我们发现,目前对贫困生的认定证明存在疑惑之处,仅凭一张村(乡、街道)等证明太过简单,不能完全反映家庭贫困程度的真实性。
建议要深入贫困生家庭走访调查,通过学生相互了解在校生活消费情况等来确定贫困生的贫困等级,保障学生资助工作公平性,并简化认证程序,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有尊严地享受国家的惠民政策。
2020精选教育局工作报告范文(四)
20XX年10月21日至25日,区委第一巡察组对教育局开展巡察回访。10月21日上午在局大会议室举行教育局巡察回访工作会议,教育局领导班子、各学校(单位)党政正职领导、机关科室长等近13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巡察组组长郭惠毅主持。
会上,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从“巡察整改落实的基本做法、巡察整改具体落实情况、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工作的思考”四个方面汇报了教育局一年多来巡察整改情况。教育局高度重视整改落实工作,认真学习区委巡察组下发的《关于对区教育局巡察情况的报告》,在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金山区教育局巡察工作整改方案》。通过“
加强领导抓整改、细化措施抓整改、注重结合抓整改”等方式,全面落实巡察报告中提出的主要问题与意见、建议,坚持整改与落实金山教育“十二五”、中长期教育规划相结合;与市、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集各部门之力共同解决问题相结合;与落实全局今年主要工作,推进教育高位优质发展相结合。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巡察组郭惠毅组长充分肯定了教育局整改落实工作,认为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形成了整改工作机制,取得很好的整改效果。在巡察回访期间,巡察组还将通过与班子成员谈话、整改情况满意度测评、个别访谈、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教育局巡察整改落实情况。
区教育局将以此次区委巡察回访为契机,紧紧围绕“让课程改革更深入,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让学生经历更丰富,让教育服务更优质”的总目标,进一步真抓实干,凝心聚力,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金山教育,为加快推进“三个金山”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0精选教育局工作报告范文(五)
20XX年8月25日,根据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市委第一巡察组向市教育局反馈巡察情况。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2015年7月17日至8月16日,市委第一巡察组对市教育局进行了常规巡察。巡察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巡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贪腐工作这个中心,围绕“四个着力”,紧扣“六大纪律”,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主要任务,广泛开展个别谈话,受理群众来信,调阅有关资料,深入了解情况,顺利完成了任务。 2015年8月18日,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听取了巡察情况汇报。
市委第一巡察组组长张元伟指出,近年来,市教育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贪腐工作,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巡察中根据干部群众反映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贪腐工作“两个责任”
压力层层传导严重不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作风建设不够严格,部分单位仍顶风违纪,违规公款接待、购买烟酒、土特产等;有的领导干部组织观念淡薄,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不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严格,违反组织程序任免干部,提拔任用干部公信力较差;下属单位和学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抓党风廉政建设意识薄弱,重业务轻党建、制度落实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个别领导干部违反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规定,有的单位财务管理混乱,资金使用不透明。同时,巡察组还收到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已按规定转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处理。
针对巡察中发现的问题,张元伟代表巡察组提出了五条建议:一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对教育系统内易发高发贪腐问题,要高度重视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二是大力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健全组织,明确职责,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组织制度,探索基层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决策制度。细化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坚决落实“五不直接分管”、“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四是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范选人用人程序。严肃个人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执行组织纪律和编制、人事纪律。五是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财务管理混乱、入学难、教师违规办班、职称职务晋升不透明、滥发教辅资料、教育乱收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严肃查纠问责,形成警醒震慑。
张元伟强调,市教育局党委要严格按照市委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落实主体责任,高度重视巡察反馈意见,对巡察指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分门别类处理。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抓早抓小,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对巡察整改落实情况,市教育局党委要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将适时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聂红超就市委巡察组的反馈情况代表教育局党委作了表态发言。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巡察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依法治国与依规依纪治党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之责,增强市委巡察工作的震慑、遏制、治本效果。二是深刻认识反贪腐斗争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树立持续作战、长期作战的思想,进一步坚定惩治贪腐的决心,坚决做到红线不能碰、底线不能破、惩治贪腐不手软。三是认真抓好巡察问题整改。对市委巡察组指出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将分门别类建立台账,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逐项逐条制定整改措施,确保责任到位,整改到位。四是紧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和组织观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强化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加强执行政治纪律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省、市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三门峡市教育系统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五是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从严惩处顶风违纪行为,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改进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责任倒查追究,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六是以抓好巡察整改为契机,紧紧围绕三门峡市工作大局及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三项改革”,大力实施队伍素质提升“四项工程”,着力推动学校“十化建设”。加快构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人民满意”的三门峡大教育格局,为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邦年、市委第三巡察组组长曲振群以及巡察组有关成员,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副县级以上干部,局机关科室、二级机构负责人,直属学校党政负责人,巡察联络组负责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