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2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范文三篇稿汇编
2020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顺应好时势。乡村振兴战略是时势使然,也是时势适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40年前,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改革;40年后,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更离不开乡村振兴。无论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我国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是客观现实,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广大农民作出的巨大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握好方向。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我们必须明确,要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要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设农村美丽家园、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促进产业融合、加快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运用好规律。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们必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是打好脱贫攻坚战。要保持频道不换、靶心不散、目标不变,把脱贫攻坚作为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要推动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就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要推动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要向改革要动力,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就要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就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形成好合力。乡村振兴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持支援,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智慧力量。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走共同富裕道路,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显然,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因此,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强,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汇聚起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磅礴力量,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振兴,要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好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驱动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处理好关系。总书记强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一些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要防止翻烧饼、走弯路,切忌刮风搞运动、贪大求快,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坚持从容建设、注重质量、科学规划,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二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各地要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因村制宜,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要发挥政府在法治保障、市场监管、政策支持、规划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四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也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要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2)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2019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作为一名财政干部,我就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发表几点看法。
整合资金,加强政策支持。财政统筹,整合支农惠农资金,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集体经济+龙头企业”产业联盟项目,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就业带动型、优势资源开发型产业。用好县财政和上级政策项目已经给予的集体经济支持资金,在确保资金资产安全、保底分红兑现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政策资金按资产化配置的方式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对县内水利渠道、扶贫渠道、农林渠道、发改渠道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项目,进行合理统筹,规范资金管理与保底分红的标准,把各行各业支持集体经济的好事办的更好。用活涉农整合资金,建议省市对涉农整合资金大力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经营性资产和稳定收益的社会服务项目,改无偿补助为股金配置或资产配置,持续壮大集体经济的资金资产实力。
活用政策,促进滚动发展。用活涉农政策项目,对与集体经济合作的龙头企业优先安排政策补助,其补助资金按固定比率转化为村级集体经济股权资金,把支持龙头企业与支持集体经济融为一体。活用项目政策,在集体经济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中更多地鼓励集体经济把政策扶持资金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以资产运营的方式推进经营项目合作、扩大金融合作。
完善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制定出台《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办法》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定办法》,提升完善经济组织的章程制度,其中重点是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加快村级产权制度改革。按股份合作制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产权管理制度。加强村级集体经济融资平台的构建,加快土地流转以增加农民收入。完善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财务的规范化管理,村集体经营性物业资产不允许随意变更,不得对外提供担保等。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有效防止集体资产被个别人侵吞、居民切身利益被个别人损害等问题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中重现。完善集体经济优选龙头企业合作伙伴的评估确认制度,确保集体经济合作对象信用可靠、经营可信、盈利可收。
2020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县立足“三农”新发展、新部署、新战略的总体要求,以“一心三区”建设为纽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富民强县、秀美**”的氛围在显现。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探索
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和“一心三区”的规划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9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6.3亿元,同比增长5.7%。粮食播种面积为101.3万亩,总产量45.29万吨,粮食面积占全省第25位、全市第4位;产值占全省第19位、全市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722元,同比增长8.7%。
(一)以特色为重,推动产业振兴。一是重点发展支柱型农业。围绕“410”工程,着力建设全苑(猕猴桃)生态产业园、瓜蒌产业园、葡萄产业园等十大园区,突出产业主导优势。目前,全县已种植猕猴桃5000亩、油茶3万亩、葛根2万亩;二是全力推进融合型农业。目前全县已吸引社会资本26.5亿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清泉花涧谷、竹瓦张茅桃园等一批现代农业庄园正在蓬勃兴起;三是坚持发展规模型农业。扶持中禾粮油、晨科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农业户龙头企业46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23家,县级13家;四是大力发展品牌型农业。大力实施“荆楚农优品”工程,全县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142个,认定个数在全省位居前列。望天湖胖头鱼、万顺火龙果、董河茶叶、巴河山蛋蛋等一批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品牌,“卡斯特茉”猕猴桃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荣获“生态农业特色品牌”,逐步走向高端市场。
(二)以绿色为线,推动生态振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大力实施“三绿一灭”,全县完成村庄绿化330个村,创建“绿色示范村”28个,完成荒山造林3万亩;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已完成农村户厕建改5117户、村级公厕建设92座、乡镇公厕建成7座;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新建的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12座垃圾中转站完成总工程量的65%;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经常性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交叉检查,各村卫生有了很大改观,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三)以乡风为魂,推动文化振兴。借助文化振兴,全县649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新建成了97个贫困村文化广场。通过文化引领,全面推进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等活动,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打造农村“十有”工程。利用文化墙、文化长廊等作为宣传阵地,结合村情特色及历史禀赋,撰写村训村规。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广场舞比赛、农民丰收节、特色节庆等活动,乡村老百姓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四)以党建为基,推动组织振兴。去年,**先后组织三批300余名村书记赴湖州学习基层党建和美丽乡村经验,全县掀起“学湖州、思**、谋发展”大讨论。各地围绕基层党建工作,抓好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县财政兜底1.5亿元用于基层党建“整县推进”,整合资金1.2亿元融入农村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等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改扩建126个、规范提档302个,建设产业扶贫基地350家,建设美丽乡村94个。
(五)以能人为主,推动人才振兴。今年,全县能人回乡投资过千万的人数达到125人,计划投资131.2亿元,已完成投资12.3亿元,现已建成田园综合体24个、高效农业区39个、农产品加工企业18个。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对接中科院水稻研究所等一批科研院所,建设园区人才孵化器,建立高端人才引进“绿化通道”。目前,全县农村和园区建成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长年有300多名科技人员和50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为“三乡”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产业发展面临“四大短板”
1、市场主体“有山少峰”。乡镇企业个数多,分布广,但缺少大的市场主体支撑,呈现出“山多峰低”现象。截至目前,全县乡镇“四上企业”只有118家,仅占企业类市场主体的1.3%。
2、产业发展“有灯缺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不明,块头不大,规模偏小,产业质量不高,引领作用不大,示范效应不足,农业产业发展雷同,缺少光亮。全县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及年销售收入仅占企业类2.1%和2.4%。
3、融合发展“有船缺帆”。产业融合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更是发展中的短板,导致规模化效应不明显。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7:34.1:38.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全省17.4个百分点,但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只占工业产值的45.2%。
4、品牌效应“有量缺质”。全县获得国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个数较多,但品牌辐射能力不足。洗马豆油、朱店粉丝、巴河藕粉等特色产品,尽管有地域特色,但宣传推广不够,品牌叫不响,缺少竞争力。
(二)发展环境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生态环保还“不够绿”。一方面,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2019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结果显示,**县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在31个三类县中居第28位。另一方面,村民环保意识薄弱,配发的垃圾桶多数挪作他用,垃圾处理较多采用填埋、焚烧等方式,分类处理难以有效推行。
二是发展保障还“不够实”。全县农业现代化基础底子薄弱,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此外,农业产业孵化器建设和农特产品加工、招商、交易、物流综合体建设滞后,严重影响我县优势农产品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村民观念还“不够新”。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还不够,对新生事物缺乏认知;农村主要消遣娱乐方式单一,精神生活寄托载体不足;攀比风、人情风等乡风陋习难以根除,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乡村文化,制约了乡风文明的形成。
(三)村级管理面临“三大考验”
一是基层组织“老龄化”。全县村“两委”委员是农村振兴发展的带头人,但多数村干部年龄结构偏大,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发展经济的思想、能力、行动上跟不上节奏。
二是集体经济“空壳化”。村集体收入来源不足,没有稳定的集体产业收益,多数依靠集体资产的外包获取收入,入不敷出,缺乏资金运转,全县村集体收入超过5万元的仅占27%。
三是人才支撑“空虚化”。2019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29.5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49.3%,留守人员以孩子、妇女、老人为主。在发展产业上缺乏支柱性、基础性人才。能人回乡创业无法做到全覆盖,全县有能人回乡建设项目的行政村只占全县649个行政村的13%。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突出产业发展,做强乡村振兴。一是坚持规模发展,做大市场主体。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推进“410”产业扶贫工程,狠抓猕猴桃、葛根、油茶、名优特水产基地建设。突出市场主体,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向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渗透,但要根据先天条件,为传统的小农经济留以足够的发展空间;二是坚持科技支撑,做强品牌效应。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精选农业项目,引进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实施“荆楚农优品”工程,发展“三品一标”,打造特色品牌;三是坚持产业融合,实现联动发展。全力打造产加销游一体化农业,重点培育中禾粮油、晨科集团、华盖牧业等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坚持市场主体,推进利益共享。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发展扶贫产业。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探索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设立风险保障金,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市场推动,促能人回乡。
(二)全力改善环境,做美乡村振兴。一是“保绿”。始终以绿色生态为底色,职能部门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不引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项目,切实让绿水青山、生态环保成为乡村农业发展最鲜明的标志。二是“严管”。始终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环保局要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切实以严格的监管、刚性的制度守护好绿水青山,倾力打造幸福美丽新家园。三是“狠治”。群众助力环境整治。调动农民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环境整治等领域内鼓励农民贡献力量,自主开展庭院绿化、水域绿化、公共绿地绿化以及道路绿化。
(三)注重乡风文明,做优乡村振兴。一是抓好宣传示范。全面推进“好媳妇”、“好婆婆”、“十星文明农户”、“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榜样示范,带动乡风文明;二是抓好教育带动。重振农村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唤醒一批人;三是抓实文明创建。加快实施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系列惠民工程建设,深入挖掘村级文化资源,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
(四)夯实党建基础,做实乡村振兴。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探索推进“党建+”模式,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二是抓好队伍建设。以基层党建“整县推进”工程为抓手,加大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力度,加大村党支部书记、村带富致富能人、后备队伍“三支”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班子;三是建强组织堡垒。选优派强机关党员干部担任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开展“红旗支部”创建活动,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四是壮大集体经济。土地流转根据群众意愿,由村统一集中收回,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做到农户收益有保障,村级集体经济有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