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0 KB
- 2022-03-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有效地预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预习,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做到有的放矢,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想比的良好心理,不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践证明,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往往比不预习的成绩一、课前预习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教与学相互呼应,如果只有教师的教导,没有学生的积极响应,师生之间缺乏共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填鸭式的教学场面,教师自己上这堂课也是痛苦万分,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试想,假如学生对所学内容根本没有预习过,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他们如何应答教师的提问,更谈不上学生自己质疑问难了。可见学生的预习是实在的、必须的,他们对所学课文内容作了比较充分的思考,对老师可能的发问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的学生甚至已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预习的安排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预习的设计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 2.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 3.落实检查。 四、学会预习,培养预习能力根据小学生语文学科的规律和语文教材编排的特点,预习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步“读”,先读每组教材前的“导读”、每篇课文前的“预习”、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使学生对预习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再读课文,低段侧重于读正确、读流利,高段侧重于读得有感情,通过读使学生初步知晓课文写什么,怎样写的,鼓励学生熟读能背,积累丰富的规范化书面语言材料。 第二步“思”: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深思,思考课文“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后面的练习内容、生字新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运用,这是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自学尝试。
第三步“议”:以小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从比较、分析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此环节,主要是为了逐步训练学生具有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尽量组织好语言的素质,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第四步“注”:预习的结果,必须用简明的符号或文字批注在文中,这样做一方面便于教师检查,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四步中关键在于“读”。语文学科的着眼点在于语言文字表述的方式。因此,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读顺、读熟、读懂、读好,从读中悟,悟后再读,在读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由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即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功”,当学生一旦养成了认真预习的习惯,课堂教学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的预习,就是明天的自学。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