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一书心得体会 4页

  • 26.00 KB
  • 2022-03-29 发布

梁家河一书心得体会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梁家河我去过。狭长的川道,荒凉的山岭、崖畔上散落的窑洞,即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也感觉不出富庶来。  知青我也见过。文文弱弱,简简单单。当年分到我们村的知识青年没少让村支书操心。  直到最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才详细地了解到在这样一个贫瘠的村庄,竟还有这样一位的年轻、成熟、智慧、果敢的知识青年,他一呆七年,磨练了意志,升华了青春、丰富了人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使得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一是能吃苦。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当年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二是有追求。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成为摧毁你的借口,这关键看一个人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  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三是爱学习。在当年延安的知青中,习近平爱学习的事迹是广为流传的。他可以为借阅一本书跑三十里山路。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  全国政协委员艾平说:“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读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所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也更能让年轻一代明白一个道理: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而这偏僻、贫瘠的梁家河,更似一条清凉甘洌的源头活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洗刷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精神得到了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