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3 KB
  • 2021-04-22 发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3篇与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3篇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3篇与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3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3篇 ‎【篇一】‎ 新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 ‎“以人民为中心”是第三卷中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为谋求人民利益而努力工作,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简而言之,即“为了人民,不负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紧紧依靠人民,始终心系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历史奇迹,始终坚守着“为了人民、不负人民”这个初心和使命。‎ 为了人民,不负人民,就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并把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与亿万人民一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奔向更美好的明天。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做到“为了人民”,就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重点紧盯扶贫工作中“两不愁”遗留问题和“三保障”薄弱环节,坚决纠治扶贫领域“一学了之、一发了之、一搬了之,一建了之、一种了之、一股了之、一摘了之、一改了之”等问题,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群众的安居乐业和安危冷暖记在脑里、放在心上,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干了多少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如此才能对得起“人民公仆”这个赞誉,才能做到“不负人民”。‎ 古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今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黄文秀、杜富国、卢永根等,“为了人民,不负人民”的理念一直在传承弘扬,他们都把青春献给人民,把汗水和热血洒在了中国大地上,把美好的微笑和难忘的回忆留给了亿万中华儿女。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回避的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人民群众对我们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不仅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作为当代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和惠民”之心,心中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父母那样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为了人民”,最终是为了“不负人民”。一切不思进取、明哲保身、庸政怠政、得过且过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同人民群众期盼、同新时代新要求相违背的。我们必须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树立公仆意识,勇于刀刃向内,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能力,练就过硬履职本领,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奋斗姿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去,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兑现“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 ‎【篇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党的组织路线》一文明确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近日,我结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对此文进行再学习。正所谓“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组织路线是进行组织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针,要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在组织体系、选人用人、工作机制等方面抓细抓实,推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提升组织力。“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抓好中国和国家机关“最初一公里”,确保标准高、方向明;要抓好地方党委“中间段”,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畅通无阻;要抓好基层党组织“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要以忠诚干净担当为导向,提升战斗力。“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寻觅人才要求贤若渴,要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创新创业筑巢引凤工程”,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有政策吸引人、留住人,才能广聚人才。举荐人才要不拘一格,要坚持好干部标准,打破身份、学历等制约,用“望远镜”“显微镜”,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使用人才要各尽其能,要在实践中加强历练,让干部在风雨中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要以制度机制落实为支撑,提升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不执行也等于是一纸空文。十八大以来,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作为基层党组织,要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抓好党组工作条例、支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的执行。要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做到令出必行,毫不动摇,不折不扣落实、落细、落地,推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违反规定、失职失责的行为要严肃处理,让制度成为“硬杠杠”。‎ ‎【篇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引用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思治论》中的一句典故:“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大意是说,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2020年有多么不寻常,我们的经历就有多么不平凡。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受疫情、洪水、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但是前进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既蕴含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潜藏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风险。时间不等人,任务催人进,对于各级党员干部而言,只有敢于“犯其至难”才能“图其至远”。‎ ‎“犯其至难”当有化压力为动力的“如磐初心”。“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何能识君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离不开改革创新,更需要一批又一批敢为天下先的闯将!有压力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体现。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可以促进工作,提高质量。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最大的初心,经得起磨砺、顶得住压力、挑得起重担。强化自我调节能力,把压力转换成动力,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吃苦不叫苦、干事不避事、负重不怕重,把心思用在干事上,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拿出更多的激情与热情,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毅力,敢于向“高”的攀、跟“强”的比、与“快”的赛。‎ ‎“犯其至难”当有化危机为生机的“戮力同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巨大挑战。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各级党员干部,既要有创新创造能力,还要有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生机。戮力同心,精诚团结,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进而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犯其至难”当有化趋势为胜势的“顺应民心”。挑战中蕴含着机遇,危机中潜藏着转机。这既是哲学辩证法,也是实用方法论。风起则云涌,势起则事成。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实践深刻表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危与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肩上有责任、心中有百姓,既要冷静看到发展“趋势”,又要努力赢得发展“胜势”,以穿越历史的宏大格局、放眼时代的战略眼光,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超前研判,伺机而动,真抓实干,在疾风烈火中检验“过得硬”,识别“靠得住”,始终坚持抓发展不动摇,以抓发展促进保民生、顺民心。‎ 心之所向是初心,行之所往显担当。“犯其至难”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图其至远”只有干出来的辉煌。困难从来都不是阻碍前行的理由,只要风雨兼程,必将势不可挡!‎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3篇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3篇 ‎【篇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前两卷一脉相承,书中第十一专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扬五四精神,不负伟大时代》。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 历史赋予了新时代青年更广阔的舞台,他们是前赴后继的“后浪”。作为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做好青年的培养工作,培养一批又一批奔涌新时代的“后浪”。‎ 一是唱响主旋律,高举信仰之旗。要在广大青年中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教育,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武装青年。用伟大梦想激励青年、团结青年,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讲信仰、讲人生、讲奋斗,引领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二是着眼于出彩,搭建发展平台。要搭建“综合素养、专业素质、个性发展”平台,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三全育人”成效。要紧跟时代脉搏,大力开展青年创新创造创业教育,支持帮扶青年创新就业和科技创新,为青年和人生出彩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三是价值观引领,培养时代新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的价值塑造和道德建设中,通过榜样示范、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引导青年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广泛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职业教育,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倡导知行合一,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培养青年学子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引领新时代青年更好地承担起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任。‎ ‎【篇二】‎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新征程,奋斗是青春之歌永恒的主旋律,作为青年干部,我们的责任重大,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勇于奋斗让青春华章精彩绚烂。‎ 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无比自信去奋斗。自信是一个人最美的状态,作为青年党员干部,我们胸有成竹、敢于奋斗、勇于挑战;我们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信心;我们不负当下、不惧未来、突破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我们是一个可以期许未来、托付未来的群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坚定不移的信心,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以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自信心不断奋斗,砥砺前行,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顽强决心去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要守住理想初心、牢记新时代新使命,要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着力锤炼高尚品格,不断增长能力才干,永远保持奋斗精神,勇于投身创新创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用“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壮志豪情去奋斗。青春不息,奋斗不止;青春不是用来蹉跎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漫漫人生道路上,青春因充满奋斗和激情而洋溢着美好。青年干部要树立“建功必须有我”的志向,要有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做勇立潮头的搏击者,用新本领展现新作为,奋力拼搏,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天道酬勤,自强不息。”奋进脚步永不停歇,事业发展永无止境。每个青年党员干部都应在砥砺奋进中充满自信,满怀豪情壮志书写精彩人生,让自己的青春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篇三】‎ 在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时,笔者发现,用典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的一大特色。同时,其中的用典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深刻蕴意,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中探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治国之本”。这句话出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政体》,其大意为:治理国家就好比种树,只要树木根基根系牢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这句话时说道,“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从而建立了新中国,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践证明,共产党领导是我们治国的“根基”,中国这棵“大树”之所以枝繁叶茂、勇往无前,其根本原因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共产党领导作为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依据。当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矢志奋斗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因此,我们只有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胜利抵达伟大梦想的彼岸。‎ 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中感悟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这句话是毛泽东早年写下的一句诗,其大意为:我相信人生若有二百年,定可以游泳击水三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这句话时说道,“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易经》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这种奋斗精神很早就根植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浸透着人民汗水与智慧的奋斗史。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同时也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党在奋斗历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是不断发展着的战胜困难的精神武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的奋斗忠实地践行着《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则。几十年来,我国生产力不断增强、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奋斗原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品味来自人民的“磅礴力量”。这句话出自东汉王符所著《潜夫论·释难》,其大意为:大鹏冲天飞翔,靠的不是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靠的也不是一只脚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这句话时说道,“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书写的。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伟大科技成果,也是由中国人民发明贡献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依靠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战胜了一个又一次的挑战。因此,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