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0 KB
  • 2021-04-22 发布

精读论语的心得体会【四篇】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精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一】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 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 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 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 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 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 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 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 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 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 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 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 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 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 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 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 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 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 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 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 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 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 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精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二】 说到对《论语》的了解,只有在中学学习《论语》六则的时候有些初步的认识,真正对 《论语》感兴趣,那是女儿参加孔庙读经班以后,为了鼓励孩子学习,我也专门借了有关《论 语》的书来看,不读不知道,一度停不了。真的感觉到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像“父母在, 不远游”、“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朽木不可雕也” 这些人们常挂在嘴边、耳熟能详的话,以前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读了《论语》这部书, 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 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还有他的儒家 思想中庸之道,为历代君王所推崇。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 吻合,但对于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东西,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 孔子讲究孝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 能竭其力”等等都能体现孔子的孝道思想。现在看来,身为人子,就应该对父母尽孝,这是 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世人也有不赡养父母、*老人的行为出 现,这就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已沦丧,就更谈不上孝道了,只能作为反面教材,受到人们 的谴责。 在治学方面,孔子谈的就更多了。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 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回忆起来依旧朗朗上口的名句不正是 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 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 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周围的人吧,就有篮 球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精通数 理化,有的又满脑子诗词歌赋;还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 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它之所以高,是因为 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 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 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也可见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为我们今天如何求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 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 精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三】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 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 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 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 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 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 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 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 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 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 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 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 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 80 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 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 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 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 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 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 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精读论语的心得体会【四】 这个寒假学校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希望每个教师看完《论语》等十本书,然后选择其 中一本写个读后感。虽然从上学开始就知道《论语》这本巨著,而且初中时在语文老师的要 求下还认真地背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而在 这之前我似乎真的还从来没有真正地认真地读过《论语》。这个假期刚开始我就去书店买了一 本《论语》并一起买了一本现在卖得很热的《于丹论语心得》。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 孔子,一个 2000 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 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在《论语里仁篇第四》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先 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它的意思是说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 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在书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对 儿女的爱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头肉还要重要的啊,可惜现在的孩子大都难以 体会这份浓浓的爱,我从小就知道父母对我好,为了我付出很多,有时很感激但也总是欣然 接受他们的付出。当我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爱的时候我已为人母了,人常说“不养儿不知 父母恩”的确如此。 前段时间儿子感冒发烧了,可把我急坏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 痛苦都让我来承担。当儿子病好的时候我依稀记得那时我妈妈生病住院我好像从来没有这么 紧张,我心里总想生病了看了医生就会好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 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前几 年人家问我父母的年龄和生日我还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检讨一下怎样尽孝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 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 触到有长处的人。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长处, 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多 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 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 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 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 请教。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 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 的诗人?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 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 1 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 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 5 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 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 论的文字,几乎每 1 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 1 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人格魅力的人。孔圣 人带给我们的是 1 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 1 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 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 1 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 就是这样 1 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 1 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 1 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 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 10 分庄 严。因为其中有 1 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 1 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 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 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 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 4 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 极传递就是 1 种态度,是 1 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 1 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