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22 发布

音乐(心得)之在欣赏中发现 在活动中探究 在探究中创新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音乐论文之在欣赏中发现 在活动中探究 在探究中创新 ‎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是音乐课程表准的基本要求。因此,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拓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初中音乐课教学的优势,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平台,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实践能力架桥铺路。‎ ‎  一、营造自由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 ‎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哈佛名言)如何使学生的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他们自己发现的、有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两个条件。前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后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参与、无拘无束地创造。自由安全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七年级教材《音的高低》实践与创造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听辨音的高低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请同学们敲击两个盛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两个大小不同的鼓、两个长短不同的音条……让他们通过“听”发现问题,并把听到的问题提出来:‎ ‎·为什么发音体体积大小、长短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为什么不同的发音体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高低、音量、音色各不相同?‎ ‎·为什么同一发音体在敲击不同部位时发出的声音又不相同?‎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  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是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发现的、有疑虑、又急于想知道答案的问题,而绝对不是老师牵强附会灌输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在欣赏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  二、创设问题情景 激励学生善于发现 ‎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 ‎,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 上《音的高低》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支完整的琵琶曲,然后再播放我事先在网上剪辑的一段琵琶演奏手势的分解动作,在上课播放时让学生边看演奏者的手的移动边注意听音乐的变化,之后进行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疑问、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以小组我单位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问题”蜂拥而至:‎ ‎·为什么拨动琴弦会发出声音?‎ ‎·为什么拨动同一根弦的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声音?‎ ‎·弦的粗细与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弦的松紧与声音有关系吗?‎ ‎·声音的高低与弦的材料有关系吗?‎ ‎·每根弦为何发出的声音不同?‎ ‎……  ……‎ ‎  同样以竞赛的形式来解答这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指定某组成员以接力赛的方式回答。答对时答方得分,否则问方得分。这一竞赛形式把课堂气氛掀向高潮,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有的同学觉得用语言描述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理解,还要用乐器演示,以证实自己的结论。正是通过类似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  三、抓住心理需要 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  需要,具有追求探究的倾向,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我借助春节联欢晚会、电视歌手大赛和《同一首歌》等大型歌舞演唱会推出的新歌以及流行歌曲,利用音乐课堂,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来个模仿秀,再将“原唱”与“模仿”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在模仿中提升自己,以此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性需要。我利用音乐课堂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 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青少年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例如欣赏腾格尔的《天堂》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感受“天堂”‎ ‎:男生用嘹亮的歌喉去模仿、女生以优美的舞姿来展示《天堂》美妙绝伦的旋律,仿佛自己也亲临那蓝天白云、碧草绿水、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或者发挥想象自己创作简短的乐句和旋律。这样,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  四、激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尝试创新 ‎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趋力。初中学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会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做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面对学生的如此多层次的音乐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激发其学习兴趣。‎ ‎  首先,以情激趣,唤起学习动机。音乐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则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在讲授欣赏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  其次,科学评价,激发创新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作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一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也要给予鼓励、谅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用激趣求异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自主探究感悟音乐的内涵;在活动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产生学习音乐的更大兴趣和自我创造的强烈欲望……于是,兴趣——探究——创新——成功形成永不枯竭、永葆激情的良性循环。‎ ‎      实践证明,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活动”‎ 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① 李秉德主编,《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          ② 施良方主编,《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        ③ 任益波撰写,《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11;‎ ‎     ④ 杨红撰写,《探索音乐教学的新路子》……《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