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04-22 发布

数学(心得)之《大班额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大班额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  一、问题的提出 ‎  1. 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  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学龄高峰期,学校各项基础设施不配套,师资力量严重短缺,造成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达七十人以上,班级容量大,课堂秩序乱,场面不易控制,又加上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普遍较差,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学非常困难。只有通过数学教学现象与规律的研究,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及个性发展。‎ ‎  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将优质高效课堂的研究作为重要课题,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胆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同时,总结出在班额较大的情况下,采用教研组集体备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分层辅导的“高效课堂”教学。‎ ‎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学行为标准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加之我校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发单单,围圈圈都不太现实,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也出于起步阶段,不少相关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宏观管理层面而没有深入课堂,不少领域还有很多空白。因而,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很有必要。‎ ‎  2. 选题的意义 ‎  一是有利于真正减轻愈来愈沉重的教学负担;二是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三是有利于迅速适应国家推行的课程改革;四是有利于提升我们列电中学的办学品位。‎ ‎  3. 研究价值 ‎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学科特色的含义,便于我们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学科本位特征,以更有利于用好教材,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策略。同时,转变教师的思考角度。在给教师减轻教学压的同时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  二、理论框架 ‎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con structivism)的认识论,皮亚杰认为个体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是个体用来加工所遇到的新信息的依据。如果新信息与主体已有的信息结构相类似,新信息便被纳入或整合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个体的知识结构在吸收了这一新信息后有了变化,但这一变化只是量变,皮亚杰称为“同化”‎ ‎(Assimilation);如果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很不类似,原有知识结构无法容纳新的信息,学习主体就调整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容纳新的信息,原有的知识结构在吸收了这一新信息后发生了质的变化,皮亚杰称之为“异化”(Accommodation)。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特征。‎ ‎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简称(MI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c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的,加德纳通过对大量的实验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语言/表达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感应自然智能;内省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上述几种基本智能,只是程度上有差异,这些智能强弱不同的组合,表现出个体间智能的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其智能的强势和弱势,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 ‎  大班额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研究就是运用多元智能强弱的呈现方式,组成多元智能强势学习团队,发挥不同智能队员的长处,增进异质交流的团队创造力。‎ ‎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依据建构主义认识论,学生的数学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自己积极建构的。这种认识论展示它的认知顺应思想,活动构造思想,认识主体的思想,人际关系思想等,共同阐述了数学知识的性质,学习的性质,教学的性质,构成了建构主义的数学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补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 ‎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  1、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  2、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 ‎  3、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等常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  4、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  5、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  6、积极实施同桌互助学习。‎ ‎  7、实行“当堂考练,分层辅导。‎ ‎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一)研究的目标 ‎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大班额下初中高效数学课堂教学规律。‎ ‎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  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  (二)研究的内容 ‎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策略。主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效率低、效果差、效益小的问题,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1、教学准备的高效性。2、课堂教学的高效性。3、训练检测的高效性。4、课后辅导的高效性。5、教学评价的高效性。‎ ‎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观察法 ‎  研究课堂必须观察课堂。本课题将采用两种方式实地观察课堂:一是日常课堂观察,即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学、审视自己的教;二是局外结构观察,即课题组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深入某位教师的课堂,带着研究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 ‎  2、案例研究法 ‎  本课题将经常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  3、叙事研究法 ‎  教育叙事研究,即教师以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本课题积极倡导教师开展教学叙事,在叙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深化对教学问题或教学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教学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  4、经验总结法 ‎  本课题的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适当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  六、研究的过程 ‎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从课题研究的目标切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  (一)在教研组内召开开题会议,成立研究小组、细化研究目标 ‎  由校长、教务主任领导、监督,教研组全体成员具体开展实施,做到分层管理,责任落实,合力作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运行。‎ ‎  (二)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课题组要求成员学习以下书籍:《数学教育学导论》(罗新兵、罗增儒)、《学会数学地思维》(成尚荣)、《新课程教学设计》(杨九俊)、《备课新思维》(杨九俊)、《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杨九俊)、《新课程理念的探索实践》(潘小明)、《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何乃忠)等。课题组要求每个学员认真学习,同时带领学校其他教师共同学习,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组员汇报读书心得。这样课题组各成员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重点都有了充分的认识。‎ ‎  (三)开展培训活动,专家引领明方向 ‎  2014年3月8日,我校全体初三数学教师到西安参加陕西省2014年中考研讨会,听命题组成员对2013年中考数学试卷分析及对2014年试题的预测。2014年3月21日许校长做了《以校为本,求真务实,教研教合一——谈一线教师的教科研》专题讲座。许校长从一线教师为什么要搞研究到教师要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  (四)理论结合实践,追求高效课堂 ‎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我们学习理论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在每次研讨活动中,我们都是先听研究课,然后学习相关的理论,然后进行评教评学活动。如卢会军老师在2013年10月25日开的大学区公开课获得一致好评,杨杨老师在2013年11月26日学校汇报课中获得好评,卢会军老师于2014年4月7日参加了区级赛教。参评的教研员和广大教师一致认为有如下优点:(1)教师能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素材,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优化整合教材。(2)创设了师生平等交往的民主、互动、合作的关系,学生学习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了有效地掌握,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  通过一次次的扎实研究活动,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思想正在发生潜移默化地改观,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优化数学教材的学习内容,改变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教师的主导性,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教学。‎ ‎  七、研究的成效 ‎  (一)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课堂,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  1.营造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课堂气氛活跃是学生的期盼,学生不喜欢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喜欢老师唱”独角戏“的课堂,喜欢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互动要以问题为载体,要以悬念为诱导,要以时空为保障。互动中教师要引导得当、点拨精当、小结恰当、评价适当;学生要倾听无声、讨论轻声、发言大声、质疑有声。‎ ‎  2.建设富有积极情态的课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因此建设积极情态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建设积极情态的方式可以是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情境、精彩的故事、激烈的辩论、恰当的赞美、亲历的实验、得当的类比等。‎ ‎  3.构建具有和谐氛围的课堂。和谐氛围来自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它决定着教学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民主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彼此独立却富有个性、协同发展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像催化剂一样,能够促使教学氛围、师生情感、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教师是营造和谐课堂的组织者,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尊重学生,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时常想想自己是否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常常反省自己与学生沟通时是否做到以理服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以激励的方式评价学生等。做到了这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自然、顺畅了。‎ ‎  4.布置适量作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高质量=高负担“,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一味地增加学生的作业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这种”高负担“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知识的世界里迷失方向,产生茫然感。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课题研究表明:作业并非多多益善。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布置作业时间的相关曲线基本呈倒”U“‎ 形,没有作业时间与作业时间过多,学业成绩都不太好。怎样的作业内容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关键突出四个方面:即要重视基础性、强调针对性、尊重差异性、体现核心性。怎样布置作业有利于提高作业质量?加大课堂作业量,减少回家作业量;提前告诉学生以后的作业;部分难题可相互讨论后再做。‎ ‎  (二)积极探索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讲练结合,以学为主“为主要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  所谓”高效课堂“主要体现在”三高“:一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效果;二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换句话说,”高效课堂“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 ‎  1.集体备课。‎ ‎  2.先学后教。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 ‎  3.当堂训练,讲练结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 ‎  4.分层辅导。‎ ‎  八、研究的成果 ‎  1.公开课(包括汇报课、大学区交流课、区级赛教课)3节,卢会军老师在2014年4月6日的区级公开课获得一致好评,卢会军老师在2013年10月26日学区交流课中获得好评,杨杨老师在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通过这个比赛,每个参赛的课题组成员都大有收获。‎ ‎  2.结合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发表论文一篇,获奖论文一篇。我校在2014年中考中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 ‎  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  1.在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日益发现本课题责任重大。2014年是教育质量提升年,提升质量就是要向课堂要效益,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而我们的课题目前实施的层面还比较窄,从几篇论文来看,研究的方向还不够全面。例如我校着力构建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讲练结合,分层辅导。“为特征的高效课堂,这一点尚没有在课题中充分地体现。‎ ‎  2.课题组成员研究人员普遍理论功底稍薄,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缺乏大胆的实践和及时到位的总结与反思。作为课题研究,重在研究的过程和研究中带来的思考,由于种种原因,课题研究这方面的材料稍显单薄。‎ ‎  3.我们毕竟不是专门的科研机构,课题研究方面没有充分的经验,需要专家的引领,需要务实地思虑和大胆地实践,面对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需要排除在时间、精力、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完成课题任务。‎ ‎  十、几点思考 ‎  在科研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有的需要对课标、教材进行调整才能解决的,有的是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的。‎ ‎  1、基本理念方面。‎ ‎  参加科研的教师在赞同课程理念、积极投入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认为数学课程标准需要调整,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太理想,太空乏;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重视不足;过分依赖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程性目标要求太笼统;过程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指导不明确等。‎ ‎  2、课程内容方面 ‎  参加科研的教师一致认为课程有些内容安排不当: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要求太高,联系实际太多;基本训练方面内容偏少;课程内容系统性、连贯性不够,给人以乱的感觉;有些内容删减不当,几何内容安排不适当,几何证明削弱太多,教材体系太乱,概率统计的内容要求不明确等。教学要求不明确,很多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度“,老师操作困难,保”底“不封”顶“,”底“是什么?”顶“是什么?‎ ‎  3、教材方面 ‎  ①‎ 空间大、梯度大、难度大。教材表面上入口浅,但留给教师与学生的空间太大。教材中正文、习题等跳跃太大,教师、学生难以把握。有些开放问题,包括一些探究活动没有答案,教师、学生不知道确切的结论。‎ ‎  ②内容乱、系统差、重复多。新教材缺乏实验基础,教师觉得有些内容安排混乱,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差,螺旋上升往往是简单的多次重复,将学生认知人为割断。特别是几何内容安排太乱,推理训练系统差,不明确,概率统计内容重复太多。‎ ‎  4、学生学习方面 ‎  ①学习负担重。首先,由于课标对具体内容的教学要求不明确,教师把握不住教学的”度“,使对新旧内容做了叠加,补充了一些已经删减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加以拓宽。其次,由于强调过程性、探究性、创造性,有时把学生看成数学天才,在数学探究,尤其是课题学习等方面,过分追求学生的发现、创造。特别是数学的约定和定义不应该采用纯粹的发现法。‎ ‎  ②学习效果差。有时过分低估学生的思维水平,某些操作活动太简单幼稚,数学活动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实行大班额合作学习中一般学生有等待心理、依赖心理,学生对非数学内容感兴趣,对数学内容不感兴趣,引发学生的兴趣只是表面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操作活动、合作交流的活动,而模仿学习、练习太少,结果是知识技能掌握不够,进一步应用、探究也无法进行。‎ ‎  ③运算能力下降。课改后,学生的运算能力(包括口算、心算、笔算能力)下降,主要原因可能与训练减少有关,也可能与计算使用不当有关。书面表达困难、推理书写困难、推理能力下降,学生分不清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的本质,主要原因可能与训练太少,教材安排不当有关。‎ ‎  5、教学方面 ‎  ①对教师要求太高,脱离教师实际。教材留给教师空间太大,教师利用不起来;要求老师知识面广、实际问题情境太丰富、太复杂,教师有时连查都查不到;教材太简约,要求教师去开发创造,但教学资源匮乏,能创造的教师实际上太少。‎ ‎  ②教学中”度“难以把握。由于课标要求太笼统,教师难以明确把握教学要求,为了避免考试中失利,便根据过去教学经验进行补充。‎ ‎  ③教学方式在形式上有改变。但本质改变较难,班级人数多,难以开展活动,忙活动就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的系统教学,忙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就无法开展活动。‎ ‎  十一、建议 ‎  经过一年多的科研实验,尽管暴露出一些问题,但科研的方向是正确的,效果也是显著的,深得广大师生的拥护。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今后的科研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注意,坚定信念,深入学习,加强实践,注重反思,把准方向。‎ ‎  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人的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困难。我们坚定信念,将科研实验坚持到底。‎ ‎  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学习,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使自己的教育观、数学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有深刻的转变。‎ ‎  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地进行课堂创新,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式,避免形式主义,避免假活动、假探究。认真总结科研实验的经验与教训,反思所走过的科研实验的经过,进一步把准前进方向,把科研工作扎实进行到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