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制止餐饮浪费感悟3篇与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调研心得体会3篇
制止餐饮浪费感悟3篇
【篇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悯农恐怕连三岁的孩童都能开口就来。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从小铭记于心的“根”。随着社会和人文素质的提升,讲排场、大手笔已被抛弃在发展的历史长河,细水长流勤俭节约已深入人心。
中国近代的初期,解决人民吃饭时头等大事,我国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人民省吃俭用、国家投入生产,成就了如今的粮食产业大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直线提升,百姓不再将勤俭节约作为生活的日常习惯。就此,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刊登了党员干部如何带头制止餐饮浪费的图解。图解中严谨的规范了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用餐标准,并倡导了勤俭节约的健康餐饮消费方式,体现出了我党从严治党的根本。党员的行为无时不刻的影响着自己身边的人,作为党员更要严于律己,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党员们要宣传勤俭节约的正确价值观;生活中,大力推崇N-1的点菜模式。
除此之外,餐饮企业可以调整菜单,推出半份菜的经营模式,增强餐饮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在客人点餐可能会造成浪费时,要合理的提出可行性建议,从生活的点滴行为影响每一个人。让我们主动树立勤俭节约这一优秀价值观,不仅深入民心,更要让这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网上火爆的大胃王,为了博取关注,假吃、催吐比比皆是,浪费粮食成为博人眼球的手段。错误的社会风向将造成严重后果,中国乃至全球都不是可以尽情挥霍粮食的存在。重视粮食生产,更要杜绝粮食浪费。
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掌握了石油,谁控制了经济。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粮食生产受着土地、水利、人力、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多项因素影响,也同样影响着这些因素。印度多为平原,降雨丰沛,人口大国,却仍有大量印度人民面临饿死的境况,这和政府的不重视有着很大关系,印度政府不愿意修水利设施,匹配良种、农业机械,认为费钱且无利可图。粮食产量不高还大量出口,使得本国贫民无钱购买粮食,饥肠辘辘。在这个所谓自由的国度,吃饱与否也需要自己负责,国家救助极为有限。
中国则不同,重视三农,让百姓不仅有饭吃还要有肉吃。茅于轼曾经建议取消中国的18亿亩红线,理由是在全球化市场之内,中国可以随时从外界进口粮食,没必要保留那么多耕地,这个建议被政府直接无视了。中国当局考虑的,一直都是在国外对中国禁运所有粮食,甚至还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中国人的粮食供应,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最少要18亿亩耕地。居安思危,一直是我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粮食生产在我国党政支持与重视下,稳步增收。粮食的消耗同样不容小觑,这更需要每位中国公民节约意识的增强,素质的提高。我们会为贫穷地区挨饿的人们难过,却也会为了面子,大摆筵席,从不打包。很多时候,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边就很难感同身受,就像这次疫情全国感染人数几千万,不如身边出现一例让人胆战心惊。
曾经的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的老一辈人都更懂得珍惜粮食,在蜜罐中长大的新时代孩子需要更多的鞭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实现节用裕民、节俭兴国。”
大国之思,重视粮食安全,未能从事粮食生产,节约粮食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继承发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近日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认识,自觉破除“四种思想认识误区”,用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在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风尚。
破除“浪费是经济拉动之需”的思想误区。当前有些人总是把“促进消费”当成奢侈浪费冠冕堂皇的借口,认为餐饮业如果没有生意可做,就很难促进国内经济消费,就谈不上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出口受阻的情况下,侧重于提高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没有错。但消费刺激的经济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的,而浪费拉动的发展则是高含水量、不可持续的,是不折不扣的暴殄天物。奢侈浪费透支的是持续收紧的资源要素,折损的是子孙后代的绵延福祉,绝不能对任何浪费行为持宽容理解态度,经济发展中必须旗帜鲜明提倡节俭。要破除“浪费是经济拉动之需”的思想误区,狠刹“餐桌上的浪费”和“舌尖上的浪费”,支持政府部门将节余资源转接到民生领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逐渐使群众的保障多起来、口袋鼓起来、消费信心足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领域居民购买力不足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破除“浪费是诚心待客之道”的思想误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有些人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泛滥,奢侈浪费之风欲盛,山珍海味成了待客之道,剩菜过半是家常便饭。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其中被倒掉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种触目惊心的浪费,反映的是社会资源的肆意挥霍和人们的虚荣攀比之心盛行。古语讲“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就是告诫人们在为人处世和待客时,只有彼此保持君子间的清澈和清淡,才能体味出平淡的朋友真情。如果经常胡吃海喝、肆意挥霍、浪费无度,就会成为酒肉朋友,关系也不会长远。有一种感情叫清澈如水,有一种友谊叫清淡如茶。要破除“浪费是诚心待客之道”的思想误区,坚持在为人处世和待客时树立高雅情怀,自觉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克服讲究排场、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俗,保持以俭修身、以俭养德、以俭励志的高尚情操,积极倡导文明健康待客新风尚,让“按需点餐”“光盘行动”“餐后打包”等文明行为给友谊增光添彩。
破除“浪费是博面赢尊之举”的思想误区。“中国式浪费”的产生主要还是生活习惯问题,表现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过于注重面子,有些人认为餐饮消费是面子上的事,不能差钱,互相攀比,感觉“买单”才是“面子”、“盛宴”才有“尊严”、“剩宴”才够“排场”,殊不知讲究铺张浪费讲排场的陋俗,忘记的却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勤俭节约“里子”,为了“面子”而丢掉“里子”,为了“排面”丢掉传统,是荒唐的“舍本逐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追逐所谓“博面赢尊”的奢靡之风是腐蚀剂,往往会腐蚀人的心灵、销蚀人的意志,一旦追求物质享受,甚至纵情声色犬马,要面子、讲排场、摆阔气,奋斗的意志势必消沉,进取的动力势必消退,甚至还会导致胡作为、乱作为的行为。要破除“浪费是博面赢尊之举”的思想误区,强化“面子要靠奋斗博得,尊严要凭拼搏赢得”的理念,树立“不讲排场,理性消费”的观念,真正从消费理念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杜绝铺张浪费,讲究餐桌文明,管住末端环节,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让节约成为自觉习惯。
破除“浪费是自我消费之愿”的思想误区。在等价交换时代,有人认为自己享受美食之后的浪费,是自己花了钱的行为,别人无权说三道四、评头论足、指指点点。从经济角度讲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无可厚非,但从社会层面看每个社会人除了要遵守法律法规外,还要富有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人们在享受金钱带来愉悦的同时,其行为做法也要符合公序良俗,美味佳肴虽然是个人的,但由此产生的影响后果则要由全社会来承担。铺张浪费不仅消耗社会宝贵资源财富,还助长奢靡之风、滋生腐化堕落、败坏党风政风民风,影响的绝不是小小饭局,阻碍的甚至是民族复兴大业,决不能让“有钱就任性”“付费就浪费”成为随心所欲的托辞。“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要破除“浪费是自我消费之愿”的思想误区,增强忧患意识、破除陈规陋俗、清除思想迷雾,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每一度电,全方位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用行动给国家发展集聚资源和力量,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调研心得体会3篇
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调研心得体会3篇
【篇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探访了刚刚经历历史上第16次开闸蓄洪的王家坝闸。在淮河流域特有的防洪工程——庄台之上,总书记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细细品悟总书记之语,无不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情与担当。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斗法”,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做实做细。
初心如磐,为民而“斗”是永不变的价值追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总书记淮河之行,从历史典故中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指引抗御灾害的“斗法”,更是说明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永不变的是党员干部的为民之心。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干部,就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老百姓的难点痛点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面对灾害,应迎难而上、主动投身,坚定站在防灾抗灾救灾第一线,与人民心手相连、风雨同舟,用无所畏惧、冲锋在前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乘风破浪”,在考验中“淬火成长”,切实筑牢永不垮塌的“为民之堤”,做实人民“守夜人”。
使命如山,为民而“斗”是实而细的务实作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实”与“细”是全面做好抗御灾害工作的前提,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从细节入手,找准突破口、切入点,弄清具体情况、研究具体办法、解决具体问题。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还是防汛救灾等工作,各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把各种“斗法”想得细之又细,把工作责任压紧压实。从当前防汛救灾工作来看,各级党员干部就应以雨为令、以水为令、以台风为令,深入一线,根据汛情发展变化积极协调各方做好抢险准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提前组织人员转移,积极开展抢险救援行动,做好受灾群众应急安置,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如天,为民而“斗”是利长远的固本良策。“中华民族正是在同自然灾害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一直以来,为保江河安澜和化水患为水利,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就从未停止过尝试与探索。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主动加强学习,不断从历史与实践中,总结经验启示,把握规律和趋势,集思广益,增强“善谋”本领。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提前绸缪,立足最坏的可能去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要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把全社会抗御灾害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篇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时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总书记朴质而深情的话语,道出了心中浓浓的为民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当时刻把群众装在心中,一心一意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在服务群众中砥砺初心、扛起使命,改进作风、锤炼党性,增长本领、无私奉献,真正为广大群众增添福祉。
始终相信群众,汲取为民服务之智。千难万难,相信群众就不难;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执政根基和胜利之本。回顾我们党99年的光辉历程,正是因为紧紧依靠群众,始终扎根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才拥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广大党员当始终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自觉走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意见、向群众讨教,真正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实践的土壤中汲取丰厚营养,从基层的生动探索中开阔思路、创新思维,把本领的增强、能力的提升扎根于群众的创造实践中。
紧紧依靠群众,厚植为民服务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离开群众就是空谈;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离开群众就失去了力量。古希腊神话中的安泰战不可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始终脚踏大地母亲,而他被对手战胜就是因为脱离了母亲的怀抱。党与群众的关系、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犹如安泰和大地母亲一样,须臾不可分离。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走到群众中去,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凝聚最广大群众的力量,汇聚最广大群众的智慧,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共甘苦,在融入群众、服务群众中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磅礴力量。
一切为了群众,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始终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始终维护群众利益,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致力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利,谱写了一曲曲党群、军民鱼水深情的赞歌。“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心中装着群众,干事创业就有了底气、有了动力。广大党员要以真挚的为民情怀涵养初心,始终把“为民”作为工作的原点和价值追求,把为民初心和使命刻在心上、融入灵魂,摒弃私心杂念,杜绝贪欲之害,不断淬炼党员本色,厚植为民情怀,用实际行动担负起为民谋利益、添福祉的责任,在实干苦干、砥砺奋斗中做出佳绩、砥砺本色。
能不能始终牢记宗旨、服务人民,能不能做到把群众装在心中,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共产党人要把群众始终装在心中、举过头顶,真正做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群众,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群众所盼所需所急,创造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实绩。
【篇三】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18日下午,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利民村西田坡庄台,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庄台农户,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在了解情况后,总书记高兴地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今年汛期以来,我国降水总量多、强度大,山洪地质灾害多,部分地区损失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释放了守土有责、不容懈怠的强烈信号,为我们做好防汛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各部门要闻“汛”而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突出生命至上、突出安全第一、突出担当作为,将党中央各项防汛救灾既定部署落到实处,在众志成城中确保科学安全度汛。
防汛救灾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防汛救灾一线是检验干部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试金石。各地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统筹力量、科学救灾,既完善人员转移避险方案预案,畅通预警预报和抢险救灾“最后一公里”,又及时前置抢险救灾物资和应急力量,确保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还要加强对供水、供电、供气设备设施的巡查和紧急维护,为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保障,做到全方位布防“无短板”,用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让受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汛救灾形势,容不得丝毫懈怠,不能麻痹、不能侥幸、不能厌战,只有各方协同、众志成城,才能凝聚风雨无阻、一同向前的合力,筑牢防汛救灾钢铁堤坝。因此,要在防汛救灾中将纪律挺在前,对防洪救灾中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工作严重失职的干部,严肃处理、督促整顿。要将防汛救灾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严肃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听从党的指挥,不以任何借口推诿拖延、擅离职守,更不能临危退缩、各行其是,竭力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方能维护防汛期间的社会和谐稳定。
要注重在防汛救灾一线识别干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扛起政治责任,用无畏的行动、狠抓落实的拼劲,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总书记慰问受灾群众,不仅给受灾群众送去了暖意,更激励了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的部队官兵和地方干部。坚信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要将总书记“牵挂的事”办好、“牵挂的人”安置妥当,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将洪水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