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化学论文之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从广义来说,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从狭义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或课题研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由此可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新时期化学教师的一个重要教研课题,下面,本文拟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或课题研究,作些粗浅的探讨。一、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哪些实验适合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二是要明确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1、依据《课标》和教材,结合本校实际,选定探究内容。《课标》在“内容标准”
中对各部分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教材编写者对《课标》所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作了必要的取舍和补充,然而各校实验条件各异,特别是农村中学,实验条件与城镇中学相距甚远。因此,化学教师要依据本校实际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实验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例如,“地球周围的空气”课题,实验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可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探究,还可开展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而实验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学,除完成上述实验探究外,还可“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2、明确探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活动,其过程要素及目标可概括为: 目 标 提出问题 1.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2.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 1.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2.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制定计划 1.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2.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进行实验
1.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2.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3.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收集证据 1.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2.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3.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解释与结论 1.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2.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4.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反思与评价 1.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表达与交流 1.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2.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时,可开展“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其基本过程与方法如下:1、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关系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猜想与假设:存在三种可能,即: (1)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物质量总和;(2)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物质量总和;(3)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物质量总和。3、制定计划: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白磷燃烧”和“铁钉跟硫酸铜反应”作为探究对象,并拟订实验方案。4、进行实验:实验方案经教师审定后,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1)观察锥形瓶内白磷燃烧的现象;(2)观察天平是否保持平衡;(3)观察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后的溶液颜色的变化;(4)待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称量,观察天平是否仍保持平衡。6、结论与解释:(1)反应前后,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物质量总和;(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7、反思与评价:(1)在实验过程中,本组成员的实验操作还存在哪些不足;(2)这两个实验还可作哪些改进;(3)能否设计其他的实验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8、表达与交流: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结论并解释之。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实验探究的8个过程要素也并非一成不变,实验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也是可以变换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假设的一种依据。二、开展调查活动 开展调查活动,就是根据当地实际,结合所学化学内容选定主题,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互联网)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开展调查活动一般过程可概括为:选定调查主题→制订调查方案→实施调查方案→分析处理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成果交流。例如,在学习“认识化学元素”课题时,其调查活动简述如下: 选定调查主题:将全班学生按自由组合的原则分成三个组,各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自定调查主题。结果,三个组选定的主题分别为“常见食品组成元素的调查”、“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形式”、“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 制订调查方案:调查方案要考虑调查对象、调查方法、成员分工及时间安排等。如“常见食品组成元素的调查”,课题组成员分为3个小组,一小组到两个超市对食品的组成元素进行考察,一小组到网上查阅资料,一小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调查时间为一个星期。实施调查方案:调查方案经指导教师审定同意后,就要认真付诸实施,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努力按计划完成调查任务。教师要加强指导,对调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事先要充分预料,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分析、处理调查数据:如
“常见食品组成元素的调查”,三个小组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统计、说明。撰写调查报告:每个课题组安排1—2位文字数据处理能力强的成员负责各小组调查资料、数据的综合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 成果交流:各课题组由于选定的主题不同,所采取的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会有较大的差异。及时进行成果交流,有利于各课题组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常见食品的组成元素调查”和“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调查”两个课题成果交流后,可给人们改善饮食结构提供很好借鉴,也可为当地食品加工部门改良食品品种提供决策参考。 此外,辩论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究方式,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辩论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辩论的方法,使辩论双方明确主辩、助辩的角色特点,教给学生搜集、处理有效化学信息的方法,为辩论准备充分的化学素材;辩论中,当正、反双方脱离主题走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使双方始终围绕主题辩论;辩论后,教师要及时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使教学活动达到《课标》规定的目标要求。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要让学生去探究,探究必须是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可能做到的,即“可以和可能”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