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2 发布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课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首先是来自于他们有志于发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坚强毅力、穷追不舍的探求精神,这是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作为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探索前人未知世界的过程明显不同,但是,学生和科学家在获取新知识上同样有着一致性。学生获取新知仍然属于创造,就像科学家在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一样,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认为的那样:“智力活动到处都是一样的,无论在科学的前沿或是在三年级都一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注意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去从 ‎  中发现。例如:在学生学习《我的手》一课时,先创设情景让学生猜谜语:“一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你知道这是什么?在上课开始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探究的主题。再 ‎“做手影”学生在小组内表演自己会做的各种有趣的手影,推荐表演的比较好的同学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然后“囊中取物”:黑色袋子中装有创可贴、胶带纸等各种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小组成员轮流从袋子中摸出物品,在眼睛看到之前先猜猜自己摸出的是什么物品。猜谜语、做手影、袋中取物等都是孩子比较喜欢的游戏,这样就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探究环境,使孩子在愉快的自主活动中 发现到手的灵活性与手具有灵敏的感觉的特点,比光用语言进行讨论手的用途更能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 ‎  二、质疑促思、学会思考 ‎  “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疑”可促思又必须会思考,正如华罗庚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只为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学不问”的错误倾向,要学会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在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设疑,引起学生的自我探讨。例如,在教《热水和冷水》一课时,需要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我不是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先提供给每个小组同学们两个水杯,水杯内分别装着冷水和热水再提供两个试管的冷水,试管口有气球皮用像筋封严,还有试管夹,酒精灯,天平。让同学自己设计试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全体学生非要弄清原因的那股劲头。于是,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时有的同学不自主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道:“‎ 我发现了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没发生变化。”“我发现了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增加了”。这时我要求全班同学再观察,动手做一做证明一下这个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质疑引发学生的探索,进行认真的比较思考,从而得出“热水上浮的原因”的正确结论,这种经常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对任何问题都总要进行追究的意识,不弄清问题的成因、性质或解决办法决不罢休的精神。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  三、参与过程、学会探索 ‎  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即使是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学生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正如著名的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科学彻底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显示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中是否具有创造性。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受到训练,培养其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观察我们的身体》时,观察身体内部是本课一个难点。因为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都是从外部观察,是比较直接的观察;而身体的内部是不能用眼睛直接看见的,只能靠间接的感知。这是学生第一次观察不能直接“看到”的物体。‎ ‎  为了突破难点,首先用一个解暗箱的游戏引入。教师准备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又被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还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索。‎ ‎  四、求异发散、鼓励创新 ‎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自己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特别是鼓励那些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例如教授“自制小磁针”‎ 时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同学们的发现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这更加增添了我不断改革新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的的信心。同学们在学习自制指南针时,大部分同学是设计制作了悬挂式指南针以及支撑式指南针,还有的同学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设计了水浮式指南针。水浮式指南针先把一块长宽高约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块用刀切成锥形,在把磁针水平地穿在泡沫塑料锥形上放入水中,塑料块不能靠碗边,这个设计真实别出心裁, 整个实验观察活动中,同学们每每有新的发现,往往都会兴奋地叫我去看,并且详细地向我叙述,我也乐于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时,还会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归纳和总结,不断的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使整个学习活动达到高潮,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首要任务。如何更好地改革课堂教学,还处于初步尝试的阶段,上述做法不足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