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04-22 发布

数学(心得)之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作用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 作用 内容提要:由于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一些教 师一时无法调整自己的角色,缺乏走进新课程应有的自信,乃至“惧怕” 学生,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时候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完全自我否 定了老师的作用,走入了探究活动的误区。我尝试着从探究前的准备, 探究时的引导,对探究中阶段性成果的质疑这几方面做了尝试,以使教 师角色准确定位,及时到位。 关键词:探究 数学 教师 指导 众所周知,儿童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 程,除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以外,还有通过探索和实践,获 取知识。然而他们的探究,乃是一种自然的带有本能性的行为,如果老 师仅仅强调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的指导不到 位,那么势必将出现看似热闹实则嘈杂,看似有序实则无章的教学场面。 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水平、表达能力与交流的能力将得不到有效的发 展。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 了一些尝试。 一、适度的准备──引出探究的序曲 在学生自主探究开展之前,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造 特殊的学习环境,给孩子予以一种发现和能胜任的感觉。为了营造这样 的一种氛围,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准备好探究的情景、 探究的材料和探究的问题。 片断之一: “认识人民币”课始,多媒体演示小朋友购物的情境,然 后定格在小明和售货员付钱的画面上。 小明:阿姨,我买枝圆珠笔,请问多少钱? 阿姨:小朋友,这枝圆珠笔 1 元。 小明:阿姨,给。(边说边递上 1 角) 阿姨:这不是 1 元啊? 小明:啊……(惭愧,脸红) 师:小朋友,你要学会买东西,必须先认识人民币才行呀! (板书课题) 这位教师苦心经营的这个购物环境,仅仅是教师导入新课 的工具而已,没有起到情境应有的价值,事实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不可 能不认识人民币,这种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创设,又怎能成为数 学问题产生的土壤?学生又怎能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呢?数学教学的 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数学认知水平相适应,找到学生最近发 展区,把握知识的生长点。为此,上述情境可作如下改动: 小明:阿姨,我买枝圆珠笔,请问多少钱? 阿姨:小朋友,这枝圆珠笔 1 元。 师:要付多少钱?你们会取出 1 元吗?你怎么知道你取出 的是 1 元呢? 通过这样的改动,可以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探究的角色,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研究一元人民币的特征。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开展 探究活动,教师事先必须准备好足够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 硬币),方便学生发现 1 元=10 角,还要准备一些常见的小商品,贴好 标价。另外为了保障购物活动的顺利展开,老师还可以对一些担任售货 员的同学进行“上岗培训”等。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尽管老师提供了大 量的材料,并且精心设计了情境,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观察的不精确或 者其他种种愿意,常常会引向他们走上与探索主题不相关的路子,迟迟 不能提出探究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就可以提出明确的问题, 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二、适时的援助──奏响探究的主旋律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把 教学的舞台全部让给学生,自己不自觉的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 “边缘”,甚至于退出了教学的舞台,当起了观众。教师走入这样的误 区之后,就会导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 事实上,当学生从幼儿期的摸索逐步发展到小学低年级中开展一些初步 的有序的探索活动,始终存在教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 1.由扶到放。 片断之二: 《认识图形》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索认识长方形,正 方形和圆形,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得,老师作了如下设计: (1)找面 师:请你们拿出一个长方体,象老师这样攥在手里(只露 出一个面),这时候,你还能看到整个的长方体吗? 生:不能,只能看到一个面。 师:那么,用手摸一摸这个面,你有什么感觉呀? 生:光滑的,平平的。 教师操作演示:把教具长方体的一个面从体上剥离下来, 贴在黑板上。 师:把这个光滑的,平平的面取下来,要知道这个面是什 么形状的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 学生操作尝试。 (2)认形 师:你们刚才画下来的图形都叫什么呀? 生:长方形。 师:象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放,有 的斜着躺,但是我们都把它叫做长方形。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是 长方形的呢?你发现了什么呀? (3)小结方法 师:刚才,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认识长方形的呢? 生:找到平平的面,画下来,取名字,最后再数长方体上 还有哪些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 师板书找面、画形、取名、数形 师:你们用这样的方法还能发现图形呢? 生动手探索。 这是低年级数学探究活动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设计,就是先 由老师把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由学生按照 这个步骤展开操作活动。 2.先放后扶。 片断之三: 《可能性》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 的理解,教师设计了摸球的游戏。 师:同学们现在这个口袋里都放了 6 个球,有 3 个黄球, 也有 3 个白球。随便摸一个,你猜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怎样来 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生开始操作,没有多久,学生就发现情况了。 生 1:老师,***专门摸黄球。 生 2:***不把球放进去。 生 3:我们怎么摸出来的都是白球呀? 生 4:谁记得我们组里摸到了几次黄球呀? 生 5:老师这样摸下去不行,我们小组中有的人抢球,摸了 好几次都不让别人。(这时有的小组中的球突然滚了出来) 师(示意安静):同学们在摸的时候发生了很多的问题,看 来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规则才行。那么规则该怎么制定呢? 生 1:摸球的时候要闭上眼睛,不能偷看。 生 2:我觉得摸完之后要把球放回去。 生 3:我们小组要分好工,要有人负责摸,有人负责记,有 人负责拿袋子。 生 4:还有,拿袋子的同学要摇口袋,省得老是摸出那个球。 师:我补充一点,同学们摸的时候,每个人要规定次数, 不能多摸,摸完后就换别人,其余没有轮到的同学做好监督工作。 这种思路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 共同研讨,指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完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放中有扶。 片断之四: 《可能性》一课的认识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初步体验有 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可 能”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老师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 出示三个口袋:1 号袋中装 6 个红球,2 号袋中装 3 个黄球 和 3 个绿球。3 号袋中装 3 个红球和 3 个黄球。 师:请同学们摸球 10 次,摸球情况用彩笔填写在记录表中, (记录表见下图)记录完毕之后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然而当学生在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的时候,出现了卡壳现 象,课堂出现了冷场现象。 这时,教师适时点拨诱导如果继续摸,你能猜测手里会拿 出什么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生:因为口袋里全都是红球,所以摸出来的一定是红球。 师:那么在这口袋里可能会摸出其他颜色的球来吗?为什 么? 当学生在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并 观察学生,及时地在放中扶一把。片断五中老师、提出问题:“你观察 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发现”,“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呢”,“你 能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吗”……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学生注 意他们忽略的某些方面,或者给学生提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线索。 三、适当的质疑──激起探究的高潮 片断之五: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在学生感知到了角是有大有小 的,并且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之后,老师出示如下的题目,让 大家比较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两个角的大小。 A B 学生运用多种工具进行了比较。 师:谁能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生 1:我是用活动角来比较的,首先我将活动角放在角 A 的 上面,做出了一个和角 A 一样大小的角,然后将它放在角 B 上,发现了 这个角比角 B 小,也就是说角 A 比角 B 小。 生 2:我是用一张透明的纸蒙上去,描出了一只角,再放在 另一只角上,也发现了角 A 比角 B 小。 生 3:我是数格子的,我发现角 A 有 4 大格多些,而角 B 有 5 大格多些,我也发现了角 A 比角 B 小。 生 4:我是用尺量的,发现角 A 的线段短,角 B 的线段长。 也发现了角 A 比角 B 小。 其余学生哗然:不能的,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不能量的。 师质疑: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准确呢?你能来演示给大家看, 你是怎么量的吗? 生 4:我从两个角的顶点出发,在角的边上都量好 2 厘米的 线段,点上点,再量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发现角 A 的线段短,角 B 的线段长,所以也发现了角 A 比角 B 小。 有学生赞同。 师释疑:原来你是让两个角的边一样长,再来看它张口的 大小的,张口大的那个角就大。 在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 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得出了一定的结论,这些都是学生亲历探究 实践活动之后所获得的。教师应该认真的倾听学生的看法,及时的质疑, 能激起学生探究的高潮。 参考文献: ①刘兼 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02 年; ③王升 《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 2003 年; ④郑金洲主编《探究式学习──18 条原则》2005 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