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2 发布

数学(心得)之课堂上提升数学困难生学习效果的几点思考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课堂上提升数学困难生学习效果的几点思考 ‎ ‎  现在大部分的数学教师都教授两个班级的学生,每个班级多多少少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学不好数学,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数学知识难度加深,数学困难生的队伍也越来越大。这是所有一线数学教师为之苦恼但又不得不去解决的一个问题。数学困难生的形成大多还是与课堂学习的效果相联系的,正因为他们是班级中极少数的一部分,或者说教师考虑班级人数那么多,学习能力又各不相同而无法顾及他们的话,他们只会越来越困难并延伸出更多的问题来。笔者认为,数学课堂若是丢失了数学困难生,也就丢失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关注他们,想办法帮助与辅导他们,并改善他们在课堂上的不良学习状况。‎ ‎  适当降低学习起点 ‎  我们常说新课教学前不要过细的铺垫,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要低层次的重复,道理是有的。但也不要一味追求挑战性的内容,而随意拔高学习的要求。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必须弄清楚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与技能,特别是数学困难生,对于他们的知识储备状况更要清晰的了解,以找到“最佳教学起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偏难的内容,适当降低学习的起点作些铺垫,还是很有必要的。‎ ‎  教学时可以适当开展关键性知识的再现与梳理,以激活相关的认知储备。如在教学容积与容积单位(人教版五年级下)这一课时,可以作以下的铺垫:‎ ‎  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  计量物体体积的单位有哪些?‎ ‎  比划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大约有多大?‎ ‎  说说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要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一方面是对前几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梳理与复习,同时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容积与容积单位打下一个学习的基础。‎ ‎  对于一些较难问题的分析,可以退到最原始而不失本质的地方进行切入,应关注实质性的理解,然后再展开更深层次,或者变式练习。如简便计算的练习课(四年级下),一旦综合起来,学生经常会发生错误,特别是运算符号的错误,但往往对自己的错误算法又缺少自省能力。先可以设制这样一组练习题:‎ ‎  22-(2+9)78+(2+9)56-(16-9)99×2+2101×3-3‎ ‎  像这样,运用一些简单的数据,进行简便计算方法的起点练习,效果应该更胜一筹。在这里,为什么要加为什么要减,非常清晰。对于数学困难生来说,平常这个最弄不清楚了,而这里完全可以通过按顺序算的方法进行验算,以验证自己加减符号有没有弄错,并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更深层次建立相应的联系,达到意义掌握简便方法的要求。接下来,便可以开展适当增加难度的练习了。‎ ‎  优先给予展示的机会 ‎  提问与展示,通常状况下对学习困难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也就是说,在平常的课堂上,数学困难生是一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在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预设时,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照顾到数学困难生也能参与进来并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回答正确,教师应及时肯定表扬,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遇到深奥些的问题,教师也应启发诱导,化难为易,肯定答对的部份,尽力避免难堪,保护其学习积极性。尽量提供他们板演的机会,同时让他们时刻能够体验到教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并期待他们的出色表现。‎ ‎  及时反馈与调整学习的进程 ‎  每一个新知识点教学完成之后,进行及时的反馈掌握情况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及时的反馈,当堂了解到底还有多少学生存在错误或困难,特别是数学困难生的学习情况,必须要有清晰的了解,以及时调整教学的进程。同时,数学的学习前后的逻辑关联性很强,必须要让学生清楚的弄懂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在关键处应进行巧妙的设问或者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写下来,并通过课堂交流或巡视,着重了解数学困难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当堂诊断错误的原因,当堂进行指导。‎ ‎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这一课中,在学生自主探索两端都种的规律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了这样的一些算式:‎ ‎  10÷2=5(棵)5+1=6(棵)‎ ‎  16÷2=8(棵)8+1=9(棵)‎ ‎  20÷2=10(棵)10+1=10(棵)‎ ‎  ……‎ ‎  于是,马上打断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开始提问----‎ ‎  师:某位同学找了这样一个例子,10÷2=5(棵)5+1=6(棵)你们能看懂吗?‎ ‎  生:10表示路长10米,2表示每隔2米种一棵,10÷2表示10米里有5个2米就种5棵,再加1棵等于6棵表示两端都种。‎ ‎  师:你解释的很好,为什么两端都种必须还加一棵呢?‎ ‎  生思考 ‎  师:看看你画的图与你的算式再想一想。‎ ‎  生:哦,我明白了,10÷2应该算的是有5个间隔,因为两端都要种,所以还要再加1棵树,6棵树正好形成5个间隔。‎ ‎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10÷2我们可以看成算这条路被树分成了几个间隔。那这样16米的路就被分成了几个间隔?20米,30米,100米呢?‎ ‎  ……‎ ‎  这里,教师通过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扭转了学生对植树问题表面化的理解。因为植树问题所涉及关于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以及相应的求需要几棵树或反过来求路有多长,所有这些问题归为一点还是要弄清楚间隔数与树的课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解决问题本来就不好的学生,如果对植树所形成的间隔视而不见,哪怕知道要加1或减1,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  设制分层作业与练习 ‎  当学生的能力还不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也不完善时,让他们去解决偏难的问题时,好比是给他们下了一剂猛药,结果肯定是得不偿失的,反而是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练习时要求不能和其它的学生一样高,难题思考题暂且先放一放,做一些稍简单的习题先扎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要掌握的技能。同时可以采取设制分层练习题,让练习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  对于同一道习题,可以进行分层的设计,提出不同的解题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解决。‎ ‎  例如:用12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可以怎么拼?求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 ‎  A层次:找出一种方案即可。(可以操作学具)‎ ‎  B层次:找出所有的方案。(最好画出图形)‎ ‎  C层次:找出所有方案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  可以让学生困难生完成A层次的要求,进而尝试B层次的要求,如有能力还可挑战C层次的要求。其它学生则可跟据自身能力进行选择完成。‎ ‎  对于一组练习,可进行由易到难进行重新改编,基础题数学困难生必做,而其它学生可以选做或不做,中等难度与较难的习题,其它同学必做,数学困难生可以尝试去做,并对解答情况可以进行对比。以下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进行练习的分层设计:‎ ‎  1、圆桌的面是直径为1.8米的圆,它的面积是多少?‎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求出它的面积。‎ ‎  ★★:1、草地上有一只羊被拴在一个木桩上,绳长2米,它大约能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 ‎  3、用一根15.7厘米长的铁丝,最大能围一个多少平方厘米的圆?‎ ‎  ★★★:在面积为36平方厘米或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任选一条件),求这个圆的面积。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之比是():()。‎ ‎  诊断课后作业 ‎  尽管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关注与帮助,数学困难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有所改善,但在每天的作业中多多少少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通过对错题的分析与诊断,及时了解发生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引起的还是仍有知识上的漏洞,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订正环节,简单的地方可以让他们直接订正,还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必须进行单独的个别辅导,并要求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标好记号,以备以后开展复习。‎ ‎  这里,教师对数学困难生的作业订正应加以管理,让学生引起重视,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复习工作,提升其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当然,教师也要应极力避免学生无法订正去问或抄袭他人答案。对于,普遍存在的错误,教师有必要在下节课新课之前抽几分钟,进行复习或变式的练习进行强化。‎ ‎  总之,课堂应该是我们转化和帮助数学困难生的主陈地,通过课前的充分预设与教学中的充分关注,把问题解决在课内。让数学困难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能跟上学习的进程。“下要保底”,教师应杜绝在课堂上制造“差生”,并从根本上改变课内损失在课外进行大面积补课等这些不良的情况发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