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4-22 发布

语文(心得)之浅谈语文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进行审美教育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浅谈语文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进行审美教育 ‎ 浅谈语文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进行审美教育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语文课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再现出一个美的世界,把蕴含在教材自身内部的引人魅力融会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撞击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领悟做人之道,为国为民之责,萌发出追求真理、追求美的向上之心!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    电教手段    审美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阵地。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蕴藏了巨大的审美教育的潜能,如能正确阐述语文课文中的审美价值,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有利于造就健康的人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所共有的形、声、色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之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易于达到审美教育目的。 ‎ ‎    ‎ 一、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情文并茂,文质兼美,适合借助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审美教育。《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重要的是讲好开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体会。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导引,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教学《笋芽儿》时,播放配乐朗读,以清脆悦耳的乐声反映“小小音乐家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乐曲”的情景;用悠扬的舞曲表现笋芽儿钻出地面观看春景和长大成材翩翩起舞的场面,整个配乐朗读音调和谐优美、节奏明快流畅。学生如临其境,怡情悦性,陶醉于充满自然美的大自然中。如果学生再遇到相似的自然美景,那么表现美的欲望定会油然而生。 ‎ ‎      教学《革命烈士诗二首》时,播放高亢、激越、昂奋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必定会感受到革命烈士那种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人格美。认识到烈士的灵魂是美丽的,烈士的精神是伟大的,再将烈士的人格美同那些无耻叛徒的丑恶嘴脸相对比,学生辩别美和丑、善和恶的评价鉴赏能力也会从中得以提高 。 ‎ ‎      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播放哀婉舒缓的乐曲,随着凄切徐缓的旋律,低沉凝重的音色,结合老师的感情朗读,学生自然会被这样悲壮的美所熏陶感染,心中激起无尽的思念,从而去学习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的爱国热忱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 ‎    二、借助幻灯,进行审美教育 ‎ ‎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都属于叙事、写景、抒情的记叙文。画面感、形象感较强,显示出美的最基本形态 。如果将教材中语言描述的画面制成幻灯片,就更能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就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充分感知美的因素,就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况且,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仅仅满足于语言的讲述是不够的,更需借助直观、形象的幻灯配合进行审美教育。 ‎ ‎      其实,无论是图画幻灯片,还是文字幻灯片,只要注重教学性和认知规律,它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 ‎ 就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如:图画幻灯片的线条、颜色;文字幻灯片的对称、和谐和思维逻辑等等都是美的因素,均可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我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了三张投影片。讲课开始,先投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的感受,使他们赏心悦目。     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适时打出根据教材中黑白插图制成的形象逼真的彩色幻灯片,将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为集体潜伏成功,自己强忍被烈火焚烧的剧痛而一动不动的高度组织观念。于是,邱少云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自然矗立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受到 了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奉献美的熏陶和感染。 ‎ ‎      小语第三册基础训练第五题《秋天到了》是一首儿歌,描绘了三个空间共十二种植物的丰收景象,教材仅有三种植物的黑白插图。备课时,教师可自制复片:一张是长着“棉花、大豆、高梁、稻子”的田野景色;一 张是长着“柿子、葡萄、梨子、枣子”的果园景色;一张是长着“冬瓜、茄子、白菜、辣椒”的菜园景色。课 堂上,教师结合诗三小节内容,逐步在银幕上映出三张复片,最后出现在银幕上的是“三合一”的画面──秋天的丰收美景,这样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欣赏到秋天丰收的美景,体会到劳动最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感到最幸福的道理,从而激起珍惜粮食、衣物,热爱劳动人民的审美情感。 ‎ ‎      小语审美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而且要力争培养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翠鸟》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翠鸟的彩色灯片,配合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感受欣赏到翠鸟的形态美,而且掌握表现形态美的方法和技巧,然后教师再打出其它飞鸟的幻灯片,如麻雀、燕子等(课前也可布置提前观察,课堂上再根据灯片集中仔细观察)让学生仿写,学习表现美的方法,训练表现美的技巧,培养审美创造力。 ‎ ‎      中高年级的看图作文练习,也可借助单片幻灯或连片幻灯来激发表现美的热情,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技巧。如果学生有一定绘画基础,还可开展绘画比赛,要求学生在透明底片上画出课文 语言描述的实物、人物和图景,然后映出评比,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美的因素的理解把握,又训练了通过绘画来表现美的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审美教育 ‎ 多媒体以多种方式、不同表现手法对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同时也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高效,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 四、声像同步,进行审美教育 ‎ ‎      借助录音、幻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进行审美教育是方便而有益的,使学生有一种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身临其境之感。‎ ‎ 古诗《三衢道中》教学中,教师可用录音表现出溪水淙淙,黄鹂声声的音乐美;用幻灯反映出梅子黄黄、绿阴重重的色彩美,加上老师深入浅出的引拨。学生会兴趣盎然,仿佛徜徉于有声有色的初夏三 衢道中,如梦似醉,物我两忘,真切领略到三衢道中满眼新绿、群莺乱飞的景色,体会到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 的心情,受到河山美的熏陶,同时也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适时适度地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教学《挑山工》一课,讲读后,投映投影片:在高高的山上,一条通向极顶的小径,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肩负重担,正弓着腰向上攀登。学生仔细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认真思考,纷纷发表见解。通过热烈讨论认识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在心中树立起一个目标,朝着目标像挑山工那样,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不停地攀登,就一定能够达到胜利的顶峰。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地印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永远攀登的形象,这种人格美的印象,对学生以后踏上人生之路起到的作用,是我们现在难以估量到的。总之,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达到小语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但借助电教手段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做到“适时”、“适宜”、“适度”‎ ‎,切忌哗众取宠,舍本逐末,为电教而电教。因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不应牵强附会,偏离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去专谈“美”,将语文课上成美学课。 ‎ ‎    参考文献: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2、《师道》 2001年第10期3、《语文教育学》张鸿苓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8月第1版 2002年8月撰写的《浅谈语文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进行审美教育》一文荣获“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征稿评比大赛一等奖,并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社大型文献《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