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高中历史学习中“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 钱海燕
新课改历史教学、教育和教研乃至于考试测量,无不张扬问题立意和问题透析。基于此,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命题。在这里,我结合本学期以来个人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分析,辑录于此,肤浅幼稚之处恳请批评扶正。
一、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万世师表”的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不耻下问”,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性。著名学者陆九渊则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充分肯定了问题意识的积极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更是形象,高度评价了问题的价值及意义。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
那么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有鉴于此,就高中历史学习而言,学生的“问题意识”表现如何呢?
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现状,我在研究教育文献、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两份《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即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我对高一历史课堂的观察,了解到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具体表现,并由此分析影响和制约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有的放矢。调查问卷显示,大多学生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明显表现在主动提问的学生很少,偶有问者提问内容也较肤浅,对教材、教学辅导资料以及老师的讲解等加以质疑的学生更是鲜见;即使发现了新问题,也往往表述困难,抓不住问题实质。以本人所带的高一学生为例,综合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历史学习中“问题意识”分析研究如下表:
类别表现
比例
原因分析
担心老师说,你提的问题太简单,上课肯定没认真听讲者。
20.6%
师生沟通缺失,学生对“问题意识”的顾忌过多;知识过分细化,对勤学好问的学生未留下思考、质疑机会;教学过程容易忽视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而过分忠实于教案,淡化了学生问题意识;课堂问答单调化阻碍了学生的提问,“启发式”和“讨论式”往往异化成“提问式”和答问式;喜欢学生答对,不喜欢学生答错,未给学生留下提问时间和空间。自主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意识不足。
害怕提出傻问题,遭人笑话者
19.6%
课堂上老师讲得多,讲完后立即做作业,无时间思考问题者
16.2%
认为问题太多,不想问者
20.8%
认为老师讲的很清楚,无问题可问者
13.8%
认为学历史主要靠死记硬背,不提问题照样能考出好成绩者
10.5%
有问题,但不知怎样问者
52.8%
想提问题,但害怕被误认为钻牛角尖者
46.1%
由此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听看客”的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教师一讲到底,讲授完全替代了学生的活动;或者教师完全成为PPT的操作员,形象的直观抢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内容的增加削减了学生的思维容量,结果的呈现替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高耗低效现象随处可见。
上述现状表明,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结论更重要,过程式教学比结论式教学更重要。那么,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提出有针对性或创造性的问题,从而感悟历史呢?
二、高中历史学习中提升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对策及效果
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问题意识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尺度,集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社会性等主体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以教师为中心” 的传统观念张扬“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为最高教学目标和准则,树立以 “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理念,既要教会学生“学问”,又要教会学生“学答”,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生疑——释疑——再生疑”,进而提高学生对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从而能够真正把握问题透析问题而感悟历史。为了践行这一重要课题,我花费了大量气力,从高一阶段开始,着手做了以下探讨:
1、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提问有“安全感”
专制的课堂教学氛围,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
的表露与发展。因此,教师如果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就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看法。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首先,融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其次,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自由。废除传统课堂里的诸多“条条框框”,扫却约束学生自由驰骋的课堂规矩,倡导“言者无罪”,允许学生随时发问,鼓励学生找老师的“纰漏”, 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2、善待学生的“问”, 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能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善待学生的“问”表现在:首先,肯定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即使不着边际,甚至毫无价值,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赞赏,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其次,重视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再次,适时总结评价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好问题的质量观 ,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
3、开设开放的提问课堂,拓展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历史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而依靠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则更少。一般都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开设开放的提问课堂,教学中“疏密有度”
,宁可教师少讲一点,也要让学生多想一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提问时间,提供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提问的平台。
4、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提问的技能
鉴于如何质疑、如何把自己的疑问准确表达出来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教师应努力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提问的技能,使学生知道从哪里着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1)从历史要素中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可以根据构成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提出问题。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发生的相对独立的大事情,具有一定的情节和过程,它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所组成。历史要素是指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将构成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纵横联系,问一问“什么时期”“是什么”“怎么样”等等。
(2)联系社会热点提出问题。结合历史与社会某个知识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问一问“说明了什么”“怎么办”“有何启发”等等。
(3)通过类比比较提出问题。对于一些相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行类比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找一找“异同点”,问一问“不同点在哪里”“相同点在哪里” 等等。
(4)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对课本和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怀疑,找一找“纰漏”,问一问“难道……”“如果不这样将会怎样”
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
(5)追根寻源提出问题。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追根寻源,问一问“为什么”“论据呢?”等等。
5、依托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把书本知识原封不动地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提供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典型案例如最近复习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我就利用13高考浙江试题(如下),结果学生普遍感觉思维空间明显延伸了。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进步决不是一蹴而就,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经过本学期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践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取得了些许效果,姑且聊以自慰并告诫自我任重道远。
1、从教师方面来看:
(1)教学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学校优质课评比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获得了好评,我们撰写的论文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2)教学行为有了明显改善,课堂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实行平等教学和民主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得到了加强。
2、从学生方面来看:
(1)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上敢问、乐问的学生增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明显提高了。
(2)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得到有效改善,学习方式也有了显著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转向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卓有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有一部分学生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不愿意动脑筋;
2、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不够,经常完不成教学内容;
3、目前历史在各科目中地位比较尴尬,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紧,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老路。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发现与解决动机;需要帮助学生建构坚实而必要的认知基础;更需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拓展学生问题域;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认知学习水平,加强对问题提出与解决过程的监控与反思。因而,“问题意识”的养成是一项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知、情、意等个性心理因素的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任重而道远,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懈努力,大胆求索小心求证。
最后,让我们一起以中西教育比较的论断而共勉,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继续努力吧。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2006-9-17
2、郑金洲的《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袁振国的《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4、周彬《问题、问题意识与教研课题》
5、王德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第8期
6、姚本先论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载于1995 年《教育研究》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