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 KB
  • 2021-04-22 发布

语文(心得)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及其实现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及其实现 ‎ ‎ ‎ ‎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及其实现 ‎  城南中学   杨才珍 ‎  内容摘要   在语文新课改的过程中,因人们对新课标理念理解的偏差和对语文定义及内涵把握的不够,导致现今的诸多语文课语文味的严重缺失。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理性回归,在正确理解语文之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重视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语文味地出来。‎ ‎  关键字 语文   语文味   语文本体   语文两性 ‎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到今天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新课改进行一番理性的反思,因为对新事物的反思有得于促成新事物的发展。在语文教学大力弘扬人文性的旗帜下,我国的语文(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可谓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师生关系、教材编排等方面都有了不可忽视的改观。但是语文新课改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发展,对何谓“语文”、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标所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问题的模糊理解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变味,使语文课堂缺少了“语文味”,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成了一句空话。因此钱梦龙先生说,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失魂落魄”的症状,我们很有必有为它招一招“魂”(。(1)所以我们在肯定语文新课改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在语文实践中出现的误区。‎ ‎  要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我们应对语文进行深层理解及纵深比较,在此基础上地进行语文教学,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盈浓浓的“语文味”。‎ ‎  一。语文及“语文味”。‎ ‎  什么是语文?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上到目前为至还没有“语文”一概念完全统一的质的定义。简言之,较为流行的观点曾有三种:一、语文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统一;顾振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我觉得“语”是口头语,“文”是书面语,“语文”就是学习怎样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二、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统一;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关于“语文是什么”‎ 的问题存在不少争论。我的基本观点是,语文是语言和文化。(3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4在语文新课标中,语文被定义为:重要的交际工具,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5‎ ‎  语文的确切概念较难定义,也有学者认为, 20世纪中国语文观念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关语文概念内涵的理解出现过三层次的区别:语文学研究的语文,主要指的是语文工具性构成的三要素---言语、文学和文章;语文学科着眼于语文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工具性知识个性;语文教育层次重视语文施于教育的课堂操作性,努力地协调语文文化(文学)教育的目标达成。(6‎ ‎  从以上种种定义可以看出,语文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们对语文教育认识的不断的发展与深化。我们所讨论的“课堂语文味”应侧重于普通中小学语文教育,应“着眼于语文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工具性知识个性”、“ 重视语文施于教育的课堂操作性,努力地协调语文文化(文学)教育的目标达成”。‎ ‎  “语文味”作为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起点,是中语界在前几年提出的概念。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 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的教学。(7‎ ‎  “语文味”作为了一种语文教育美学范畴提出,正是正视了当前乃至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的某些弊端,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回归到“语文”上来,使语文教学之所以成为语文而不是其他科目的教学。体现 “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哪些特质呢?‎ ‎  1.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  语文之所以是语文,就是因为重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语文概念虽然是多样的、不确定的,但是每一种定义都重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育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8‎ ‎  2.人文性的弘扬应以语文工具性为前提,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中,应始终把“工具性”放在第一位。(8)‎ ‎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语文是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语文这一工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具有人文性特质。语文的人文性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它和工具性一样,是语文本体构成的一个要素。(9)‎ ‎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构成了语文的本体,但是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味”这一美学范畴,我们应抓住一点:语文的“工具性”是处于第一位的。‎ ‎  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而空谈语文的“人文性”,不从字词入手,由辞达意,由意入情,那么语文就不成为“语文”了,与其他如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又有何区别呢?正如有人所说: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语言文学的教学,应该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础打不好,何来创新?……课改如何变动,教学理念如何更新,字、词、句、段的语文基本功不能丢,否则,会造成学生素质之大厦根基不稳的局面。(10)把语文的工具性放在首要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其人文性(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富含人文性),反而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有了落脚点,也正符合了上文的语文味之定义。‎ ‎  3.语文课堂教学的推进应以语言(口头的或是书面的)为主。‎ ‎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过程的推进或者课堂的进行应以语言为主,有的教学为“顺应”‎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堂创新,可谓是下尽功夫,一节课是光影声色,教学也卖力地在课堂上进行歌唱、舞蹈,好不热闹!但静心而思,这是语文课吗?有些一线教师指出,语文教学应:简化教学目标,以语言学习为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应是语文课的首要目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文字,这样的课堂才会“真实、扎实、朴实”。(11)‎ ‎  二。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之“语文味”。‎ ‎  纵观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曾有过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有过重大的作用。钱梦龙认为:“ ‘传统语文教学’是一个大概念,指的是唐宋以来直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语文教学(过去虽然没有”语文教学“这个名称,但有语文教学的事实)。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发生、发展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当然不可能不挟带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泥沙’,但同时它又处处闪耀着我国历代教育家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其中的精华部分是符合科学原理,必须认真研究和继承的”。(12)在此,我们不妨把时间推前至古代(自孔孟以来)的语文教育。‎ ‎  1.重视文道合一。‎ ‎  文道合一是古代教学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若按语文新课标要求所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而言,那么“文道合一”则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两性的合一,当然,现代所言的“人文性”范围则较为广泛。按上文所述, “语文味”是“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 ‎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是和经学、史学、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结合在一起的。封建社会教育主张为“诗书礼乐以造士”,不但表现为四书五经是封建时学校必读的教科书,而且《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昭明文选》这样的教材也是将识字教育与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13)虽说古代“道”的内容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与如今如所言的“人文性”大不相同,但是在长期的封建教育中,客观上也使封建士子们深受其影响。古代教育(虽无专门的语文教育)在识字选文学习等方面可以说是较具“语文性”、“语文味”的。‎ ‎  2.重视朗读。‎ ‎  古代的人读书非常重视朗读,在未读解文章时必先诵读文章(经文、蒙学教材之类)。在古代曾有过有名的“朱子读书法”,其中一条是“熟读精思”, 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中国传统教育特别重视熟读和背诵,正是培养书面语语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  3.重视写作。‎ ‎  古代所推崇的写“八股文”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其所规定的八股内容和形式也是今天的语文学习所要抛弃的,但是古代的语言学习中重视抄写、重视习作和模仿却可以借鉴。‎ ‎  4.中国近现代教育重视字词句篇、重视文章的分析。‎ ‎  中国近现代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字词的学习,对文章的分析非常的细致,这种语文教学方法虽说曾走了极端,但是对语言文字文本的学习却是比较扎实、到位的。‎ ‎  三。语文教学“语文味”实现策略。‎ ‎  在语文(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突出语文特色,实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是非常的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利于从语言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简而言之,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呢?‎ ‎  1.深入、全面地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新观点,正确理解语文之概念及其深层含义。‎ ‎  语文的定义虽较为困难,但是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却也更加的全面了。唯有正确、全面、深入的认识语文,真正地理解了语文之深层涵义,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走味,语文教学才能体现出“语文味”。‎ ‎  湖北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对语文、语文教学本体的研究较为深入,其对语文本体的论述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出较明确的方向,他在语文教学本体内容研究中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是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任务,它们决不能脱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个根本。派生的任务也是重要的任务,但“根本任务”与“派生任务”不是并列的“姊妹关系”,而是包孕的“母女”关系。(16)洪老师并没有对语文是什么作出确切的概念界定,但是其明确地指出在理解语文、理解语文教学时,我们 “决不能脱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个根本。派生的任务也是重要的任务,但‘本任务’与‘派生任务’”不是并列的‘姊妹关系’“。语文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体现如此,正如前文所述:语文两性的统一应把语文工具性放在第一的位置,两性是一种包孕的”母女“关系。‎ ‎  2.语文课堂教学应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中积极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情体验,培养学生的向真、向善、求美之心。‎ ‎  语文课堂人文性的培养从来都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而应通过语文教学这一具体的媒介来潜移默化地达到目标的。正如有的老师所说那样,正当我们的语文教育”山重水复疑无路“‎ 的时候,语文人文性教育目标的提出无疑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了新路子。简单的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不能说是完整的语文学习,(17)也难以体现语文味,缺乏师生的心灵感悟的语文可是枯燥的乏味的,因为语文充盈着理性和感悟。‎ ‎  3.借鉴传统的语文教育的优点,重视读写。‎ ‎  既是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读与写,语文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技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从一个方面反应出了读在真正实现语文有效教学中的重要性。‎ ‎  4.语文教师应提高文学修养,使语文课堂充满文学气息。‎ ‎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因此,我们教师应抓住语文两字,多方位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专业素质。充满文学气息的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较自然地体现出语文的特点,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会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而我国悠久的文化精华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到学生认知心理中去。‎ ‎  语文课必须重视语言教学,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语言而学语文,而应在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中,让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到人及生命的伟大,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与伟大,这就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自然培养。语文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语言的魅力。可以这么说,在语文课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从中进行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的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  【注释】‎ ‎  1.钱梦龙 《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 ‎  2.桑哲  《语文大家谈》。 《现代语文》2006年第12期。‎ ‎  3.同上 ‎  4.同上 ‎  5.语文新课程标准 ‎  6.赵心宪《语文概念三层次内涵论略》。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6月第7卷第3期。‎ ‎  7.王静飞 《职校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  8.王尚文《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中学语文参考》2004年第10期。‎ ‎  9.引自云南师范大学张承明教授授课录。‎ ‎  10.关文祥《谈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困惑》。《河背教育》2006年第1 期。‎ ‎  11.沈贤《追求”真实、扎实、朴实“的语文课堂》。《科学大众·语文教育》第81页。‎ ‎  12.钱梦龙《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评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2期。‎ ‎  13.《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 主编  ‎ 第1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  14.网络: 百度贴吧-儒学吧 ‎  15.同12。‎ ‎  16.洪镇涛《语文本体教学研究及实验》。《中学语文参考》2001年第7期。‎ ‎  17.杨欣军《对当今语文教学的思考》。《职业圈》2007年第17期。‎ ‎  【参考资料】‎ ‎  1.张承明编:《语文教学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9‎ ‎  3.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  4.语文新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  5.王文彦、蔡明 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教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