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三位数的认识》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
一、 现场观察的背景及目的1. 样本 学校类型 年级 学科 课型 班额(女) 教师 性别 年龄 教龄 学历 职务 二(1) 数学 新授 女 30 11 大专 高级 2. 教学变量控制2001年3月8日上午第四节课,课时计划35分钟,(实际用时34’42”)。(1)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百”的概念,掌握三位数的读法、写法以及数的组成。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精神。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练习,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3. 执教者设计意图
(1)《三位数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之后安排学习的内容,可以说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数基础,所以教师在设计课时,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活动。 (2)根据迪恩斯提出的“活动原则”,在课的第一个环节安排了 “认单价”、“付钱”两个活动,旨在让学生进入适合他兴趣、能力和个人亲身经验的活动。 (3)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儿童发展是有差异的,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也很多,本节课安排了分层教学,学习的内容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分成了A、B两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同时在教学时,教师既要考虑到动静交叉,减少干扰,又要考虑到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总之,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4. 观察目的(1) 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专业成长。(2) 对教学的时间分配、提问技巧、小组活动、练习配置、语言互动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5. 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1) 全息性课堂教学录像、录音。(2) 逐字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程序表。(3) 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4) 提问行为类别频次表。(5) 语言流动表。(6) 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统计。二、观察结果记录及诊断分析(一) 时间分配 表1
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 教师讲解 师生问答 合作、伙伴学习 独立作业时间 分层作业时间 总体教学时间 数学知识方面 德育方面 时间 20’ 4’42’’ 10’ 34’42’’ 占总课时(%) 57.6% 13.5% 28.8% 100% 表2 课堂教学过程时间分布 活 动 测试
分层教学 总结 读单 价 付 钱 猜数 写数 认识个、 十、百 练习 批改 10’06” 2’41” 2’18” 7’16” 3’07” 4’45” 5’ 1’57” 表3三位数认识教学程序表(略)初步结果分析:从3表可看出整节课教师试图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三位数的意义,注重师生共同参与。师生问答时间20’,占整节课的57.6%,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为0。显然师生一对一的交流时间过长,信息交流渠道单一,效率较低,不利于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及小伙伴间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独立作业时间和分层练习时间共14’42”,占整节课的42.4%。教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根据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了个体化学习的环境,意图让学生在分层学习中都有所提高。整堂课教学环节用时分配,讲授新课用时16’26”,巩固练习用时16”03”
,教师新课用时占整节课的46.9%,巩固练习用时占整节课的45.7%。既注重新知识的揭示,也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总结用时2’41”,占整节课的7.4%,但总结的效果欠佳。 (二)提问分析(片断)表4、全班学生水平、分性别答问机会统计表 类型 优生 中等生 差生 男生 女生 全班 各类型人数 11 30 9 27 23 50 提问次数 7 6 4 10 7 17 平均每人发言次数 发言人数
各类型学生发言的百分比 表5、教师提问技巧检核表(片断略)表6、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表(上述片断略) 表7 语言流动图讲台 B A C2ßà A11ßà áâ+áâ+ B 1 A 2 B 2 B 3 B B C 8ßà áâáâ+ B
4ßà á B 1 B 4áâ B 1 B 1 B 8 A 11âá +âá+ C 2 B 3 B 8 A 8 C C 1 B 11âá+âá+ B 1 B 2âá A 1 A 11â B 10â
B 2 C 1áâ B B B 3ßà â+á B 2ßà A 3ßà C 2ßà áâ B 4 B 1 B A A 7ßà áâáâ C 3ßà B 2ßà B 3ßà B 1 A B C
说明:A 优秀生 â 师对生的交流 + 教师正面反应 B 中等生 á 生对师的交流 — 教师负面反应C 差生 ßà生对生的交流 A 女生提问技术、方式、水平分析l 提问方式。教师习惯采用一问一答(40次),一问齐答式(14次),并且教师只点举手的学生回答,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很好的暴露出来。教师注意对学生的鼓励、表扬(78.5%),形式多样。经常重复学生的回答,提问后停顿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l 提问水平。整个片断教师提问47个,其中常规性问题5个,记忆性问题24个,理解性问题14个,推理和创造性问题没有。教师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记忆水平问题占51.1%。 (三) 练习设计
本节课练习设计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本练一练内容,通过练习后的集体批改,使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对本知识点的掌握水平,以利于后面的分层教学自愿选择适当学习内容。第二部分成A、B两组(A组基础题,B组为能力题),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组进行练习,试图体现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三、课前、课后测试情况分析 (一)课前测试参加测试人数:50人 题目 第一题写数 第二题在( )里填数 第三题数的分解与组成 第四题计算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做错人数 12 50 15 6 5 17人次 做错的百分率 24% 0 30% 12% 10% 3.8% 从前测情况来分析,76%学生能根据读法正确的写出三位数。24%的同学有错误,其中有5个同学写数时把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混
合在一起写,这部分孩子能正确理解三位数的意义,只是写数的规范还不清楚。还有7位学生对三位数的意义理解显然是不够的。这些孩子在写数时,只是简单的按读数时的发声情况把三位数分解成了几个部分来写,几百就写几个百,几十就写几个十,几就写几,然后把三部分连接起来就认为是把三位数写下来了。如:有学生把五百九十四写成“50904”,有的学生当数中出现“0”时,对某位上没有时用“0”占位理解的不够好,如:把三百写成“3”。从以上分析来看,在课中指导学生写数时,应重点做好以下二点:(1)作好写数规范的指导。(2)在理解三位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上指导学生写数,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碰到某一位没有时就要用“0”占位。 测试中看出第二题学生能较顺序的数整百整百的数。 从第三题来分析,有80%的学生能正确理解数的组成,88%的学生能正确的理解三位数的分解。能正确写出“129是个( )位数”占54%,写成“百位数”的有7人,占14%,空着不写的学生有16人,占32%。这说明学生对“位数”的概念理解不清。从第3小题看,有45位学生知道个、十、百之间的关系,占90%。从以上分析来看,数的组成和分解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位数概念的理解是一个难点。 第四部分整百数的加减法,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正确率达96.4%。 二、 课后测试情况: 题目类型 写数 数的组成和分解 数的计算 能力训练 组成 分解 计算 组成
填数 多种方法填数 做错人数 1 0 8 0 2 10 1 填一种46人 填二种4人 做错的百分率 2% 0 16% 0 4% 20% 2% 填一种占92% 填两种占8% 从后测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在写数、数的组成与数的计算这三部分落实的较好,数的分解还有16%的学生还存在的问题,主要错误表现为:“777这个数从左往右看,第一个7在( )位上表示7个( );……”学生在填“7在( )位上”没有出现错误,但在填“表示7个( )”时有8位学生出现“7个7”、“7个700”的错误;从能力训练方面来看,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也是数的组成与分解这一部分,如:“6个百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一题,有10人出现“60”、“65”、“650”、“601”
的答案,这说明孩子们没有很好的理解数位意义,在课中可能还需要加强意义理解的力度。 能力训练的最后一题是“你有哪些填法?( )、( )、200、( )、( )”。这明显是一个带有开放性的问题,但只有8%的学生填出了两种解法,92%的学生只给出一种结果,测试后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写出另外的答案。我们问了几个孩子,他们这样说:“我们以前做的数学题都只有一个答案,我想想,做出一种就可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本身是具备开放性思维的潜能的,但由于平时的教学中大量的封闭题禁固了孩子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思路越来越单调、狭窄,因此我们的课中应多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一些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四、 课后问卷调查情况:(后面附问卷)(一)学生问卷情况: 题号 1 2 3 4 5 选项 A B A B C D A B C A B C D
A B 人数 34 17 1 2 11 36 22 23 5 1 17 16 16 48 35 % 68% 34% 2% 4% 22% 72% 44% 46% 10% 2% 34% 32% 32% 96% 70% (二)听课教师问卷情况: 题号 1 2 3 4 5 6
选项 A B A B C A B C A B C A B A B C 人次 14 5 16 3 0 16 3 0 16 2 1 8 11 10 0 9 % 73.7 26.3 84.2 15.8 84.2
15.8 84.2 10.5 5.3 42.1 57.9 52.6 47.4 五、 执教者反思:1、对“引入”的思考三位数的认识属于一节数概念课。以前的引入记得是这样的:一上课,教师直接揭示课题——
《三位数的认识》,然后由教师出示一些三位数,让学生从认识数的读法开始。后来,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已经能够正确读三位数,于是就从学生实际出发,改变了课的引入,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教师出示一些三位数,先请学生读一读,再请学生找到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之间的不同点,从而明白这节课认识的是三位数。上述两种引入的设计,可以说采用的都是知识引入,学生的思维虽然也能非常自然地进入三位数的认识,但他们对为什么要认识三位数是模糊的。于是在这节课中,引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一上课,教师告诉学生一家商场正在进行部分商品的展卖活动,然后通过投影,带领学生了解展卖的是哪些商品,再请学生介绍商品的单价,这样读三位数就改成了介绍单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举手踊跃,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单价中经常出现三位数,所以我们要学习三位数,数学学习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一定要十分重视课的引入环节,让引入受学生的欢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学习开好头。2、对“分层教学”的思考学生在学习三位数之前,已经分阶段认识了10以内的数、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三位数的认识,应该说难度是不大的。经过前测,事实正如我们的经验分析,全班只有少数学生在读法上、在数的组成上有困难,根据这样的事实,尽管这是重点,但如果再化大量的时间来集中学习,无疑是一种浪费。可对于少数这几位尚未掌握的学生来说,则需要教师必须与他们一起花必要的时间进行学习。面对这样的情况,分层教学就可以教好地解决这种矛盾,教学时,我利用书上的一批练习题作为课堂分层测试题,全对的学生接下去就自由选择教师提供的难易不同程度的习题,深化知识,发展思维。而有错的学生,教师则要求他们当堂订正,能自己订正的,需要向教师说明错误原因,无法自己订正的,则要求在教师直接指导下,逐题订正。这样的教学安排,使两头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进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得到了时间保障,得到了个别辅导,优等生对所学知识,在掌握的基础上没有进行重复性的无效劳动,而是进行了高一层次的训练。3、教学中的疏忽在前测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数由1个百、2个十、9个一组成,这个数是(
),这是一个( )位数。这个数是129,几乎都能写,但这是一个“三”位数,许多学生写成了这是一个“百”位数,从这一点上,我发现学生对“数位”与“位数”这两个概念不够清晰,但在课堂教学时却忽视了概念的辨析教学,没有将学生的学习难点作为教学重点,这是这堂课的一大失误。六、 课堂教学分析1、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从前测来看,学生对个、十、百的之间的关系掌握较好,但教师还是化的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来学习,整节课的新课部分注重知识的完整性,覆盖面较广,但教学时间几乎平均使用,没有侧重点,对本节课难点把握不准。从前侧情况分析来看,这节课的重点应是理解三位数的组成与分解,难点为对数位的理解。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设计了分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体现的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理念,值得提倡。2、 教学特点分析及思考围绕教学目标,选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投影、图片、情境的创设、分层练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理解三位数写法和意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后测试的结果也反映能正确写出三位数的的学生占100%,能进行三位数的分解和组合的学生占84%。特别是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买东西如何付钱使售货员不用找钱”
这一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付钱的同时自觉不自觉的进行了三位数的读写,并把三位数分解成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从而抽象三位数数位的意义,这是一个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对个、十、百的关系的理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课中不必在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去理解,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个、十、百之间的关系。3.突出教学重点,抓住学生这个主体。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了抓住学生这个主体,将知识组成了一个个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过多采用“问答式”的方法教学(本节课教师提问98个问题)。表面上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但实际上学生是被动参与,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频繁的设问,主动权由教师控制,限定了学生的想象、活动空间,学生较多的回答是什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七、 重点讨论的问题1、 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我们知道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做好二方面的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即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是三位数的认识,教材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从知识方面来看教师的目标定位基本到位,但从目标和课堂实施来看,整个知识块的几个部分化时差不多,显得有些平均用力,没有重点和难点的体现。另外目标确定后,在课中如何落实也是我们值得讨论的,从本节课来看,要落实目标只靠单一的形式或活动是不够的,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2、怎样提高课堂中的数学信息交流量?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中数学信息交流量和交流效率的高低。那么如何改变课中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式单一模式,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习呢?“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解决的好办法,它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这种多向交流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数学信息交流的效率,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交往能力。在本课中z老师在这方面作一些研究,在讨论“如何付钱”时教师按排了同桌间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试图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但孩子们刚一开始交流,教师就让他们停下来,交流的时间太短,交流也不充分。整节课中没有真正意义上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我们在时间分布统计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