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操作活动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以认数和计算为例
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操作活动,在这些操作中小棒操作和计数器操作又是经常使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尤其是在认识数和加减法的单元,更是不可或缺。下面选取了一年级下册三个教学片断,均是数与代数类的教学,也都采取了操作活动,但效果却不尽相同。
片段一:13-9
教材在教学13-9时,呈现了3种算法——平十法,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3种算法,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教材针对前两种算法安排了相应的操作活动。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这两种算法采取了老师圆片示范,再选一个学生代表上台操作的形式,并没有全体操作。学生一边看老师和同学操作演示,一边理解每一步算法的意义,并记忆算法。
这种老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法显然效果低下,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操作活动,并没有真正理解每一种算法的过程,遂也说不出算法的具体步骤。
片段二:认识100以内的数
认识100以内的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数数、数的基本含义。需要学生摆小棒认识100以内的数,也涉及到大量的小棒操作。我在设计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利用摆小棒认识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先是说数摆小棒,并说一说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是摆小棒说数的组成。第二个层次,教学满十进一,先是老师演示,29添上1根是30,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变成1个十,这个过程就是把10个1变成1个十。老师示范结束之后再让学生摆小棒操作59添上1变成60的过程。第三层次,教学10个十是一百。让学生操作99根添上1根,先摆9捆,再摆9根,添上1,就是10个一是1个十,学生再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把10捆捆成一大捆,变成1个百。这个操作活动是请一个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的。
这节课三个环节都有操作,每个环节的操作费了很多时间。第一环节时间浪费在多次摆小棒说数的组成,其实教学时发现学生基本都会说。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的时间都浪费在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上,由于小学生手指发育不够灵活,在捆的过程中费了很多时间。
片段三:45+30、45+3
教学45+30、45+3书上提供了小棒操作和计数器拨珠的方法供学生理解算理。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有很丰富的摆小棒计算的经验,于是在教学时我设计成老师演示小棒计算过程,详细介绍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拨计数器演算,边拨边说具体的计算过程。整个环节费时较短,但在教学效果方面,对于45+30,为什么先算40+30=70,再算70+5=75,没有说明,导致学生会看着操作过程说口算方法,一旦脱离了操作活动,就不会说口算过程了。
这三个教学片断都运用到了操作,但效果不尽相同。不得不引人思考——在实际教学中,什么时候用小棒,什么时候用计数器,什么时候二者需要结合使用;什么时候需要老师示范,什么时候放手让学生操作,什么时候不需要操作,直接ppt演示;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如何使操作活动和理解算理相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操作——抽象算法和形象思维的桥梁
首先操作活动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具体的新鲜事物感兴趣,不善于记忆抽象内容。动手操作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在教学13-9,破十法,先算10-9=1,再算3+1=4,这样的纯算式计算过程,抽象性比较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也是很困难的,需要借助学具操作降低理解记忆难度。于是用圆片摆一摆13-9的计算过程,一边摆一边说。但是在教学时忽视了书上介绍的3种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人人操作帮助每个学生理解这一点,只是教师和学生示范,一些理解力弱的孩子就理解不了,也无法说出具体的计算步骤。因此对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点,而这个知识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时候,还是有必要全员操作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参与到活动操作中去,能够帮助学生从直观形象中的事物中获得感性认识,这样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表象——概念”。
因此片段一的教学可以做一些改进,老师示范圆片操作之后让学生都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说一说,效果会更好。
操作——因时制宜
操作活动的作用无可比拟,但如果泛滥也是适得其反,必须因时制宜,考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每个环节都有操作,但是否都需要?第一环节摆小棒说数的组成,怎样摆23能一眼看出以及23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这些知识学生在认识20以内的数时就有渗透,本节课只要迁移过来稍微点拨一下就可以,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第二个环节——满十进一,这个环节的操作是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变成一个十,动态过程已在ppt上呈现,学生脑海中也已形成表象,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操作,目的恐怕更多地变成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性。第三环节——10个十是一个百,也是如此,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花费大把的时间用橡皮绳捆小棒,失去了操作本来的意义。因此操作活动是否必需要根据学情来定。
操作——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操作活动不仅仅是操作活动,需要和算理结合,借助操作理解算理。如果只是单纯的操作而没有问题引导,那操作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在教学45+30的算理时,需要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计数器操作结束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去掉3颗珠子?以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操作活动结束之后试着追问一句为什么,就是对活动最好的延伸与反思。
因此,低年级的操作活动是必要的,是沟通抽象知识与形象思维的纽带,是降低知识难度的帮手,是需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的,也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