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11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十讲》心得体会4篇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三十讲》心得体会4篇
【篇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经发行,就在组工干部中掀起学习热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组工干部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其行动自觉,不由得想到了水的精神、水的品格与力量、水的境界与追求。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语出自《吕氏春秋》,意思是流动着的水不会腐臭掉,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遭虫蛀蚀,比喻常常运动的事物不容易受到外界侵蚀。由此,我们不难明白这么一个道理:运动着的事物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于国家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站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理论的发展进步也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而《三十讲》里一项项重大时代课题的提出、一篇篇重大决策的论断,无不彰显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与品格,“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于组工干部个体而言,也应该学习水的这种意志力精神,切实把学习当做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既重实干,更重学习,让日常学习成为推动工作的强有力抓手,努力提升思想高度、拓展思想宽度、挖掘思想深度、积累思想厚度,使其不僵化不保守不落伍,保持先进与活力。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此语出自《鹤林玉露》,意思是用绳当锯子,时间久了能把木头锯断;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也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微小的力量也能取得难以想象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之路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中国梦的实现也非一蹴而就。回望过去,每一次开放脚步的探索、每一次改革攻坚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每一次进步,背后都经历着无数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作为组工干部,更应该时刻把水的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与坚韧内化为行动的自觉,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千山万谷难阻滞,终向大海做波涛”。
“流百步自净,淀几许自清。”此句寓意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它能够洗污涤浊,彰显雅洁清廉。“政者,正也”。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代兴盛依清正”,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确保党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逐步探索出一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清正之路。公道正派也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学习水的清鉴精神,坚持底线思维,加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公”为“道”,持“正”为“派”,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篇二】
5月17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出版发行,全书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针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分三十个专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加深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一、《三十讲》通过透彻通俗的阐述、生动明晰的语言,深刻形象地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这一理论成果,能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能够让我们从中吸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极大地激发我们自觉学习贯彻这一思想的内在动力。
二、《三十讲》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社会主义努力方向,形成了一个逻辑严谨、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这些基本内容,既有深刻的理论阐述,又有具体生动的事实论证,从建设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这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这一思想形成的背景、现实指向、理论内涵、各个方面的逻辑关联,从而帮助我们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三十讲》在系统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详细阐述了其治国理政的方法论,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提供了根据和方法。如,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把为人民谋福祉具体落实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中。深刻学习领会和实践这些方法,我们就能深刻地把握新思想的理论精髓,从而不断增强过硬本领、提升工作能力。
当前,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员的首要政治任务。下步工作中,我将持续深入学习,做到原原本本、“原汁原味”的学,从头到尾系统的学,带着信念学、带着使命学,带着问题学,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一、在思想建设上,注重树牢和践行“四个意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落实省委、市委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保持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政治定力、政治自觉、政治担当,做到政治上态度坚决、旗帜鲜明。
二、在理论学习上,注重借助区直机关“三会一课”三年行动计划这个契机,采取读报纸、看杂志、听党课的方式,认真学习了党章、党的十九大报告、《三十讲》和省市重要文件、领导讲话精神,深入领会精神实质,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党委办公系统工作要求。
三、在学用结合上,努力学好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注重用新理论、新政策指导工作,通过与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结合,与文稿起草、调查研究等工作结合,切实提升服务本领、业务本领和建言献策本领。
【篇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的出版,对整个思想体系全面而生动的阐释,作为乡镇的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学习思考,从中受益颇深。
全书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深刻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框架明细,逻辑缜密,深入浅出,引经据典,让我对整个体系的构架和要义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从未懈怠过,在基层,我们要提高站位、学深悟透、知行合一,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感受力量,激发动力。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之新,认清新形势、确定新目标,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三十讲》通过透彻通俗的阐述、生动明晰的语言,以“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等精辟概括,极为深刻形象地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身在基层,我们要通过认真阅读,深切感受到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提高思想站位,坚定政治立场,激发我们更加自觉地学习贯彻这一思想的内在动力。
二要解读体会,学用融合。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用好《三十讲》这一重要辅助读物,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基本问题,既有深刻的理论阐述,又有具体生动的事实论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身在基层,我们要将科学内涵与实际工作有效融合,在基层工作中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将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环境保护、民生保障落到实处。
三要知行合一,注重实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身在基层,我们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其要义,要从真从实,持续精准发力,打赢三大攻坚战,重点做好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工作。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工作当中,以此为重要工作指南,在实干中自觉践行。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传播者,树立起群众心中良好的共产党员新形象。
【篇四】
一、对《三十讲》总体的理解认识
《三十讲》是2018年出版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读本。《三十讲》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号召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高潮,更加自觉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纵观全书,从文字内容上看,《三十讲》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架构,细化为三十个专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语言风格上看,《三十讲》沿袭了总书记原文原著的措辞技巧,既善引古文佳句,让观念更有支撑力和文化感;又喜用通俗俚语,令晦涩的理论易记易懂、发人深思。
《三十讲》从第一讲到第三十讲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开篇点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结尾倡议“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第二讲到第二十九讲,分别对“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国梦,历史性、根本性的变革和成就,发展的新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领导地位,根本立场,全面深化改革,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高质量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治理格局,美丽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党的建设,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作出了一一解读。
二、对《三十讲》重点的学习内容
结合自身从事纪检监察的工作实际,我重点对第二十八讲“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进行了学习。
根据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量突破9000万。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管理着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重任,理想最崇高,使命最艰巨,事业最伟大。毫不动摇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是理想所寄,使命所使,事业所需。
历史发展经验和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党的建设不会是一劳永逸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面对危险、应对考验,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系统总结了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并提出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八项工作要求。这是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内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政策方针。
三、今后努力的工作方向
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岗位职责,更是作为党组织一员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目标和砥砺方向,具体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要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努力提高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纪检监察机关是党的政治机关,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把“讲政治”摆到工作首位。眼下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是认真学习《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牢记党的宗旨,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党忠诚老实,与党同心同德。二是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读原著、看原文、悟原理,通过学习《三十讲》等相关理论读本,提高“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积极参加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党性原则,服从组织安排,不折不扣执行领导班子的决策部署。
(二)要严格履行信访举报岗位职责,为纪检监察工作站好“第一班岗”。信访举报部门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窗口”,身处特殊岗位,要尤为注重自身言行,坚持依法依纪履职尽责,不辜负群众期盼和组织信任。一是加强业务学习,围绕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新要求与新部署,重点加强对新颁布党内法规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与掌握。二是认真接访处访,严格遵照规程开展工作,对业内问题及时受理、录入、呈批和流转;对业外问题帮助群众理清症结所在,引导其向有权处理机关合理反映诉求。三是科学分析研判,结合全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实际,撰写信访举报形势分析和专题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一方面是要严格执行信访举报工作相关规定,严守工作规程和保密纪律,注意保护信访群众合法权益,注意保密信访举报相关信息,坚决防止跑风漏气等问题的发生。一方面是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始终保持对“四风”问题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警觉,牢固树立拒腐防变意识,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远离奢靡腐化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篇一】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将人居环境改善同精准扶贫、全域无垃圾、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互促互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投入资金1791.4万元,硬化贫困户入户路15.4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396.5万元,硬化3661户贫困户院落27.8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40万元,硬化巷道1.9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97万元,在13个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洁工程;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万村整洁”村30个。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主管单位积极推进工作,清理乱搭乱建,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74处,清理积存垃圾263吨,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59处,通道绿化140.5公里6.46万株,村庄绿化7.9万株、种花22亩。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一)环境治理效果明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原则对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乡镇均安排环卫、保洁人员10到20名,各村护林员协助共同负责日常环卫保洁工作的开展,定期确保对辖区生产生活垃圾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清理。全县购置垃圾清运车辆340辆,修建垃圾房(垃圾台)196处,购置垃圾箱、垃圾斗1004个,先后清理陈年垃圾4000多吨垃圾,清理整治乱堆乱放垃圾地420多处。2019年计划投资3267.45万元,对全县11个乡镇50个村进行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
(二)旱厕改造持续开展。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村社区、行政村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或对原有旱厕进行无害化改造,全县13个乡镇135个行政村,累计改建新建卫生厕所721座,完成率14.42%,卫生厕所覆盖率2.01%。举办全县厕改技术培训班一期3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举办宣传活动120场次7000余人,投入县级专项资金97.8万元。2019年,通过各乡镇摸底,计划投资104.4万元组织实施旱厕改造任务348户。
(三)面源治理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主管单位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实地落实废旧地膜回收和尾菜处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全县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63吨、村内水塘1口、村内沟渠124公里、村内淤泥160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55吨,新建废旧地膜回收点7个,回收地膜784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43.6%。农业污染防治方面,加大对蔬菜主产区尾菜的处理利用,截至目前总体尾菜产生量17028吨,处理利用量6469吨,处理利用率38%,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224头(只)。2019年计划确定1-2个建制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涉及面广、参与部门众多、持续性强,且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环境治理不够彻底。近年来,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对各乡村陈年垃圾的集中清理,全县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村社内的垃圾清理得还不够彻底,尤其是偏远村社的偏僻角落,随处可见垃圾堆放。由于资源配置的不足和各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环境就这个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对环境治理态度消极,工作敷衍塞责,走过场,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二是农村保洁员人员配备较少,工资较低,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出于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照顾,而不考虑此类人员能不能担负起职责,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但是疏于管理,缺乏监督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相对于需求资金的不足,资金投入的统筹整合成效不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仍任重道远。
(二)面源污水治理滞后。一部分村社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塑料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逐年积累危害土壤生态环境;一部分村镇存在大量不按要求治污的散养户,畜禽养殖排出的粪便及农家厕所的随意排放,大部分污水挥发、渗透,直至形成沉积,加之衣物洗涤废水等污染水质的随意排放,对周边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此类面源污染分布较为分散,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且农村污水收集渠道管网系统不健全,基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面源污水治理推广滞后。
(三)旱厕改造进展缓慢。“小厕所,大民生”,厕所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的卫生设施,同时它也关系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强农村旱厕改造工作,但实际改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前,我县农村旱厕改造主要有两类,化粪池厕所和简易式水冲厕所,在调研中了解到,一部分村民在政府提供补贴改造厕所的情况下仍不愿改造,主要原因是觉得改造后并不方便。化粪池厕所相对造价高,池满后抽粪困难,加上化粪池水向地下渗透,容易对地下水和土壤的造成污染;而简易式水冲厕所水桶在冬天容易结冻,不方便使用。
(四)整村建设缺乏规划。近年来,我县通过灾后重建、危房改造、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等项目,大力改造农村居住条件,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存在农村建设无序,管理不足的问题。一是一些农村村容村貌布局欠佳,违建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用地规划缺少科学引领和严格规范。很多村社土地没有任何建设的规划管理,村民任意建房,违规用地养殖问题突出。大部分违建只通过一定的罚款予以解决,村民不以为然,使罚款失去了约束效力,相关管理部门由于人员少,距离远,执法程序复杂导致实际管理困难,而村级组织又对违建乱建等情况无权约束管理,造成村民各搞一套,无法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二是一些新建了房的农户没有将危房拆掉,这些危房由于无人居住,有的遇雨坍塌,有的长满荒草,有的堆积杂物垃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提升。
(五)农村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环境治理的最大问题,就是村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干、百姓看”等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投入农村的资金越来越多,使群众在感受到了党的关怀的同时,又产生了理所当然的心理,将垃圾治理、环境美化等公益性质的工作全部推向政府,养成了事事依赖政府,自己袖手旁观的习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村民没有真正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的行动中来,村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加上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乱丢、乱倒、乱扔、乱堆等现象不绝,造成人居环境治理困难。二是大量有识青年都到外地工作,村内缺乏文明风尚的引领,乡村文化得不到良性发展。
(六)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是环境治理改善涉及面广,直接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形成稳固的长效管理体系。环境治理项目吸引力低,社会资本投入有限;农民收入普遍不高,自有资金投入能力不足,垃圾分类、堆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是虽然一些地方通过集中整治较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但不久便出现了设施闲置破损、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依旧等问题,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管护长效机制。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必须依靠群众自身的动力,才能长足有效的开展。一要大力宣传,通过编写宣传材料、书写固定标语等方式,教育和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遵守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在各学校广泛开展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带动家庭改善环境。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模式,加强环境治理。总体来看,我县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还处在较低水平。在投入总量不足的同时,也存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因而必须创新投入方式。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能靠政府全包全揽,要探索建立村级垃圾自收自营的管理模式。政府先期投资一部分设备资金,通过村民或企业承包经营,合理收取垃圾处理费用,在村内进行市场化运营,形成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链条。在自然村划分片区,组织邻近农户,建立环境卫生责任农户小组,互相监督,形成片点垃圾点的自觉保持。
(三)立足实际,合理改造旱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不同地区农村改厕工作目标;根据地形地貌、农业生产方式、农户用肥习惯、村社基础条件等不同,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改厕模式,确保达到农村厕所无害化的基本要求,制定层递式改厕方案,避免改厕实行一刀切。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或个人出资进行厕改后设施维护、粪渣收运等后续工作。引导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有机肥厂,解决粪便处理问题,打造绿色产业链,形成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护服务机制。
(四)开展“三拆”,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宣传发动群众,政府设资奖补,乡镇村集中整治,在农村开展“三拆”行动,一是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羊圈、废厕所工棚茅房;二是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三是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在进行“三拆”的同时,要注重保留具有地域特色的老房子、民居、古村落等。通过“三拆”行动,全面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面貌,营造整洁的居住环境。
(五)完善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针对农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运行管护,要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要积极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确保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能持续发挥作用。同时,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放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局视野下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乡和村为单位,立足长远,尊重科学,顺应规律,契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综合考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实际问题,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篇二】
一、工作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以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庄综合整治、殡葬改革、精准灭荒、村庄绿化、四好农村路建设等重点,主攻建筑风貌提升、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难点,着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亮点,凝聚共识、精准发力,加大投入,努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在狠抓硬件建设的同时,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上发力,扎实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居民环境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环境管护机制基本建立,生活污水垃圾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人居环境基本上实现了干净整洁的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高,工作不力。一是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少数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到“美丽宜居”的高度来认识,工作中存在简单应付、敷衍检查、得过且过的问题。二是部分干部对人居环境要求知之不多、宣传不够、引导不力,导致部分农户有抵触情绪,认为环境建设、垃圾处理与己无关,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不够。
(二)规划滞后,管理缺失。一是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没针对全县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缺乏整体规划,大部分乡村没有编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导致许多地方盲目无序建设、自行其是、重复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也缺乏总体安排部署。二是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滞后,不少乡村没有将环境卫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和村庄建设规划,导致住房布局杂乱无章、风格五花八门、建设随心所欲、垃圾随意倾倒,村容村貌无特色无个性。三是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滞后,垃圾堆放、污水处理布局不合理、建设跟不上,人工湿地、生态沉淀池修建数量较少,不少的环保设施形同虚设,垃圾中转站运行不规范,垃圾设备长久闲置,公共厕所建而无用,管理严重缺位。
(三)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一是由于建设和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点多面广,工程建设和管护费用巨大与财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南部乡镇受地理条件限制,人居分散,山高路远,垃圾清运路程远,难度大,设施运行维护成本高,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没有着力解决;二是集镇污水管网覆盖率低,配套管网不足,覆盖范围不广,雨污分流不到位,污水收集没能
实现全覆盖。
(四)机制不健全,民众参与率不高。一是长效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二是部门配合不够紧密,各部门的项目安排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衔接不够;三是对污水处理厂、垃圾清运机构管控不严,工作矛盾化解不力,导致环境保护设施未能正常运转;四是民众环境意识有待加强,法律意识淡薄,环保意识欠缺,“各扫门前雪”的问题普遍存在,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占乱丢的行为,随处可见。
三、建议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率先示范,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固定图画标语等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爱护优美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舆论氛围,倡导节约和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思想观念中破冰,从日常行为上起步,倡导绿色生活,坚决消除陋习;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道德讲堂、文明村院示范、文明农户评选等活动,提升群众的整体素质,引导群众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生产生活习惯,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
(二)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以“乡村振兴”为依托,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打造一批符合国家、省级、市级标准的生态村、生态镇,形成一批有个性、有特色、有地域文化的绿色生态旅游村,辐射带动全县人居环境提升工作;通过整合力量、通力合作、上下齐心,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城乡协调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要最大限度的保留保护乡土元素,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内涵,放大地方特色,体现农家风情,保留乡愁特性,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面打造全域美丽乡村。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基本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落实后期维护经费,及时维修、添置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设备;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整合项目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向社会募捐,多方筹集环卫经费,保障工作运转;要配足村级卫生保洁员,尽可能满足工作需要,尽力实现垃圾清扫清运集中处理全覆盖。
(四)健全机制,压实责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常态长效管理;要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环境管护长效机制;要压紧压实责任,加强管理、落实到人,以严格的奖惩措施推动责任落实;要落实县、乡(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按照履职必尽责的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对工作中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的党员干部要严肃追究相应责任。
【篇三】
一、基本做法情况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强化措施,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荣获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称号。
(一)提高政治站位,规划引领整治。
县人民政府按照中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我县实际,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早部署、早行动、早见效,制订了《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分管住建、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完善工作力量,组建了综合协调、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庄规划、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标准化建设8个专项工作组,明确职责任务,建立了分工协作、沟通汇报、工作月报、考核督查等工作运行机制,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工作规范和标准遵循。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县域全域景区化的基础性工程,按照地域环境和民俗风情编制了全县村庄规划,形成了关中、陕南两种风格、做到了城乡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建设一盘棋,科学确定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1个,“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11个,市县级美丽乡村8个,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环境整治、绿化提升、村庄治理、文化挖据、产业配套及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通过推进会、现场会等形式推动整治,以白云村、柴胡山村、灵丹庙村典型示范村带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效推进。
(二)坚持突出重点,整治成效显著。
一是村容村貌不断提升改善。通过实施集中移民搬迁23个、农村危旧房改造、“三无户”暖居工程205户、配套幸福院14个,建成景观游园104处,拆除土坯房和姜眉路沿线民居改造等项目,居住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扎实开展了背街小巷、村庄三口、公路沿线、荷塘沟渠等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清运各类垃圾、农业废弃物2200余吨,清理沟渠97.4公里,绿化美化乡村公里74.6公里,种植花海5000余亩,打造建成了乡情故里美梅湾、文明家园新杨下、栈道明珠中明村、梦幻山水黄柏塬以及抖音网红的伊甸园、白云村、七里川村花海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具有乡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有效改善了农村面貌。
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通过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和生态环境改善等重点项目,农村电力、道路、饮水、通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城乡电网覆盖率和电力入户率均达到了100%;全县4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路,通组率达94.7%;建成农村安全饮水43处,安全供水站89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通信4G和宽带覆盖率达到99%,有线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强力推进“厕所革命”。学习山东临淄改厕经营,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镇村主导推动、群众自愿跟进的改厕方案,整县推进农村户厕改造,通过宣传引导、指导培训、资金补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的要求,有序推进农村改厕力度,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切实推动农村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彻底解决农村“难入厕”问题。
四是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季战役。聚焦“三清一改”,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科学设置垃圾收集点119处,建成垃圾填埋点23处、中转站4处,配置各类垃圾转运车辆56辆;分布61处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污水收集管网46.6公里;同时,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实行敞开补贴,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五是农民精神面貌极大改善。大力开展“文明乡风进万家”、“美丽庭院”、“亮家风、晒家训”等创建活动,评优树模,激发村民参与整治的主动性,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挖掘、宣传报道好经验、好做法,激励后进,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农村的卫生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变。我县也被评委全省“农村环境改善先进县”,省、市多次在我县召开现场会,各地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
(三)不断探索创新,机制考核双管护。
一是建立“五级管理体系”,实行“四级包联机制”,成立县、镇、村三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构,创新“1+7”管护机制,整合管护人员和管护资金,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推动的生动局面和工作机制。2014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列支农村环境整治、绿化提升基础设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7个1000万工程,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县财政专门设立农村环卫专项补助经费,为每个村民小组补助保洁费1000元/年,每辆机动垃圾清运车维护保养费2000元/年。争取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3000万元,专门用于环境整治和环卫设施配套。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保证了农村环卫设施的正常运行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二是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建立横向检查督办、纵向督查考核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在县电视台开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栏,伸长镜头、报道先行,曝光后进,激励奋进,对成效突出的部门和镇村,在资金项目扶持上予以倾斜支持,对工作成效不佳的,实施约谈问责机制,树立了“大干大支出、小干小支持、不干有戒尺”的鲜明导向。
三是激发村民主体责任,发动群众,通过政府撬动民间资金,建立健全奖补激励搞建设,保洁制度搞维护、村民村约搞管理、党员干部搞包片的机制。在部分示范村开展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兑积分试点,卫生责任区包干,流动红旗、卫生“红黑榜”,改厕、环境整治、义务劳动等与评优数模、集体产业分红等相挂钩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实用管用办法,有些村还把人居环境改善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历史地域文化等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持续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缺乏前瞻性。中央出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xx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行政村规划全覆盖,实现基本干净、整洁有序,90%的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推进“厕所革命”,同步实施粪便治理;全部完成整治农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而我们的村庄规划编制修订才处于启动阶段,存在规划与建设脱节、建设与整治等规划的问题,且规划体系和内容不完善。一些规划建设的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对远期发展考虑不足,存在技术落后或重复建设问题,过去规划建设的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主要是针对集中连片村、镇区所在重点村,而居住偏远分散、单家独户甚多、交通不便村的垃圾污水集中处置难度大、运距远、成本高,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水平不高,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实际问题。示范镇村推进力度大,其它镇村推进力度较小,集中居住点效果明显,分散居住的变化不大,“面子”好看,“里子”问题不少,存在重视短期整治轻长期管理、重视外观建设轻内部整治、重视局部整治轻全面治理的现象。一些村也不重视规划的作用,也不严格执行规划,村民建房选址、结构、色调等随意性大,乱搭乱建,前建后乱,缺乏约束和监管。
2.长效机制不够健全。中央要求以村民为主体,激发动力,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要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而目前公共设施建设运行管护水平不高,检查考核奖惩措施不严,整治成果巩固不到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突击、轻日常”、“重眼前、轻长远”、“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和问题,部门之间上下不够协调、监督有空白。在项目建设“一包了之”,建成后管理维护跟不上,发挥不了作用,甚至荒芜;整治突击“一轰而上”,日常保洁和经常性管理跟不上,农村保洁队伍管理也不规范,保洁责任落的不实,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彻底,卫生死角多。环保设施运行维护不经常,制度、责任、检查考核、奖惩措施执行不严,对农村垃圾治理和监管不够深入,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即使做到垃圾分类投放,最后结果同样是“大团圆”。长效建管机制不完善,环境卫生反弹现象严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能做到全面、协调、有序地开展,难以巩固整治成效。
3、投入保障缺乏长效持续性。资金投入不足,基础配套不完善。近年来,全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与目前农村的现实状况和工作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县级财政主体投入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不够完善,资金主要依靠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年度预算,资金投入上缺口大,配套设施跟不上需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在推动基础实施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是支持力度不足。村庄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差距较大、配置不均,农村“五改”推进力度还不够大。专业人力资源匮乏,部门、镇村中专职从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人员较少,且专业性不强,指导效果不佳。
4.思想认识不足,工作推动缺激情。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差距,重视程度不够,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短期行为和急于求成思想,缺乏久久为功的韧劲,存在畏难情绪,对工作研究不深不透,对困难和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村级组织的环境卫生管理约束的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力,监督不严,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能动性、主动性不强,群众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不广泛不深入,对群众环保意识和卫生健康意识不强,卫生陋俗破除难,文明良习养成慢。村民主人翁责任感不强,共建共享意识差,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有些群众不上心、不出手,持观望态度,好像环境整治与自己无关紧要,出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整体整治推动滞后不够彻底,示范点“老典型”多,“新面孔”少,重点位整治,轻面上扩展,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不强,全面整治工作推进滞后,“面子”好看了,但“里子”的问题还不少,重点区域和公路沿线环境好,但房前屋后、分散居住户、偏远村庄环境卫生仍比较差,“厕所革命”等重点整治工作推进慢,进展不平衡,“三年行动”后期任务艰巨。
三、意见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持续统筹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县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坚持高位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扎实落实“五级书记”抓整治、领导小组抓统筹、8个专项工作组抓落实、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履职尽责,形成镇村主体抓、全县上下协同作战的强大工作合力,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序推进。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引导和鼓励村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全面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建立配套处置体系和机制,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和长效治理,彻底解决垃圾“围村”和村内“脏乱差”问题;二是以生活污水治理:科学选择处理工艺技术模式,高质量实施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尾水回收利用,切实提高处理效率效益;三是以开展厕所革命及粪污治理: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结合,科学实施厕所改造工程,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合理设置防水、通风、照明、保温、排污等设施,确保厕所功能配套、舒适安全;四是以提升村容村貌改善:要按照“分类引导、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确定乡村形态和发展模式,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普惠化。做到坚持不懈“清死角”、明确标准“美庭院”,道路美化“全覆盖”,强化管理“建机制”,因村施策,分类治理,精准发力,全面推进,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有机融合起来,多形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分类指导。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指导、推动和支持编制好村庄规划布局和建设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推进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的步伐,与全县总体规划和行业规划充分衔接,严格执行多规合一,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村差异性,将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建设相统筹,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建议,不搞“一刀切”,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科学编制各镇总体规划,对镇域、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引导镇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公共服务相互支撑、城乡一体有机链接,梯次推进乡村建设,提升镇村建设水平,科学引导镇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要严格执行规划,强化规划管理,加大规划实施执法检查力度,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示范村创建活动,总结并提炼符合实际的环境整治技术、方法以及建设和运行管护经验,以点串线、连线成片,辐射带动全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学习借鉴浙江等先行地区经验为突破口和新动力,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带动整体提升。要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特点,加强保护和修复,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3.健全长效机制,夯实保障基础。要完善投入机制,创新扶持政策,要建立健全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机制,要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持续加大县级财政投入,鼓励采取推行PPP、政府购买服务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着力破解资金需求和投入不足矛盾。要出台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的政策性意见,所筹资金可重点安排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积极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引导和调动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建立健全奖补激励搞建设、保洁制度搞维护、村规民约搞管理、党员干部搞包片制度,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强大支持和保障。要着眼长远未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合理整治、标本兼治、村民自治的治理体系,着力改变“重整治、轻管理”的认识,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加强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督导检查,创新考评考核方法,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调研评估,定期组织现场会、观摩会,建立“黑红榜”、曝光台,强化问责,实行通报和末位约谈制度,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全面实现。
4.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共建共享。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家风培育,推进移风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动员激发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动力,提升村民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要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灵活宣传教育方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经验,表扬本镇村组典型户、典型人、典型事,激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要发挥村规民约管理和约束作用,将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共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