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6 KB
  • 2021-04-22 发布

习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网评五篇与细读学习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五篇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习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网评五篇与细读学习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五篇 习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网评五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的深厚情怀,而贫困群众始终是他牵挂最深的一群人。为了找到摆脱贫困的路子,他深入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推动工作。截至2019年底,我国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确保剩余0.6%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需要我们付出100%的努力。‎ 绷紧“思想之弦”,以100%的紧迫感投入战斗。“欲事立,须是心立”,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所能达到的高度,脱贫攻坚工作也是如此。2020年已将近过掉一半,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任务,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的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大意义的认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紧迫感投入脱贫攻坚战中,坚决啃下这0.6%的“硬骨头”。‎ 把稳“作风之舵”,以100%的责任感投入战斗。作风的好坏,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扶贫实效不明显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偶有发生,归根结底,是扶贫干部责任心不强、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决策不到位的问题。脱贫攻坚战场是“炼金炉”,不是“镀金池”,“假把式”“造盆景”“空响炮”们在这个战场上是经不起淬炼的,想靠混脱贫攻坚经历完成“华丽转身”,只会得到华而不实的假象,最终不堪一击。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切实把脱贫攻坚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当好“领跑员”,引领带动各级扶贫干部做好“主攻手”,坚决搬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绊脚石”,以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和强烈的责任感落细落实各项脱贫举措,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 拉满“行动之弓”,以100%的使命感投入战斗。“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脱贫攻坚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决不能搞“一脱贫就撒手”,而是“扶上马送一程”,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好脱贫成果。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担负起“为民造福”的使命,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既要坚决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行为,又要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就业、推进生产,同时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着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切实防止“脱帽”群众再“戴帽”,真正让贫困群众吃上“黄金米”“金窝头”,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人不少。‎ ‎“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只要我们以100%的努力,做到利民的实事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为民的承诺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祖国北疆内蒙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后,习近平再次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同时,也把我的记忆拉回到在内蒙古的一次旅游。‎ 对我而言,那一年的初夏我遇到的她来自于有着草原游牧文化和北方农耕文化交融的内蒙古包头市。偶然一次在南方闻见热气腾腾的奶茶香时,她饱含深情的告诉我:“闻到飘香的奶茶就像回到了家,奶茶就是家乡的温暖,是故土的眷恋。”‎ 终于,我在2017年坐上了一路向北的列车,实现了儿时对草原的向往,也许这就是我和她天生注定的缘分。我在这次旅游中,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理念”的真谛,一个又一个关于多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美丽故事在这里上演,我看到了党把对人民最真诚的赤子之心谱写在了每一寸土地。‎ 有一种对人民的爱纯净而全面。初次踏上内蒙古的土地,我对包头市的第一印象就是以开放包容的胸襟热忱地迎接在外游子和八方游客、以文明和谐的风气展现出草原钢城、休闲之都的独特风采。当我走过爱国教育基地的北方兵器城、少数民族文化宝库的五当召、素有“塞外西湖”美誉的南海湿地,我沉醉于这座现代工业、科技创新、生态宜居的城市。今天的包头市,只是一个“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工作成就的缩影,体现了守住民生底线、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份对人民纯净的爱源于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把全部的爱都聚焦在如何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我在昆都仑河畔散步时,我仿佛看到一条悠长的缎带,紧紧环绕在这座城市的胸前,牢牢系在党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交接处,它的下摆轻盈欲翔,一头飘向富民的实践、一头导引城乡的统筹、一头联系绿色的生态、一头延伸发展的方向。‎ 有一种对人民的爱要用心感受。都说内蒙古不仅有着一尘不染的碧空、一望无际的草原,更有热情好客的牧民和悠扬情深的长调。当我来到希拉穆仁草原时,在蓝天白云之下,平滑得如毡如毯的碧草、蜿蜒穿行的幽静小河、零星散落的蒙古包、奔腾嘶鸣的骏马以及远处传来的马头琴声,让我分不清现实与梦境。晚间的篝火舞会,导游告诉我“今天牧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全面小康胜利在望,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放心、吃出健康,我们的党不仅帮大家解决了具体困难,更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和美、越过越幸福”。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要以更大的力度守住民生底线,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工作。广袤的草原彰显出了在绿水青山中发展的生动实践,人民对生活宜居、绿色生态的需要也是一种幸福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想起《远方有更美的天国》里的那一句“期盼,在生命里是多么甜美的一刻。”今天,作为基层干部,在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个明亮的点在遥远处情牵,“愿得苍生俱饱暖”的追求让我的脚步从未停歇。‎ 有一种对人民的爱听着就美好。从歌唱家德德玛《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中深情地表达出家乡辽阔土地的赞美,到乌兰图雅《站在草原望北京》这首歌展现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积极投身中国梦伟大事业的深厚情感,传递出了“小我”信念与“大我”情怀的同频共振,体现出了“小家”幸福与“大家”昌盛的休戚与共。人民有了幸福的生活才有精力去开拓文化的软实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作为一种理想信仰与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在民族团结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草原歌曲的风格高度集中在歌颂祖国的美好、幸福的生活、甜蜜的爱情、真挚的友情等内容,今天的内蒙古已经挥起饱蘸曙光的巨笔,写出了人们不懈追求的梦想与幸福,人们用最美的声音唱出了对国家的祝福和敬意。只要用心倾听就会发现在这份爱的歌声里,每一个音节都凝聚着党和人民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每一个音符都能够感受到人民至上的信仰力量。‎ 从1947年的沧海桑田到2020年的换了人间,团结祥和、繁荣稳定的景象随处可见,热情好客、豪爽不羁的性格深入人心,当我即将离开内蒙古的时候,我曾深情地久久回望,这里有我的感受、有我的理想,有我心爱的她。回首内蒙古自治区走过的奋斗历程、坚持的人民理念,让我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更加坚定了信念使命,走稳了人生未来的路。‎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每每提到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满怀深情,这让我想起他曾说过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数以万计的英雄逆行驰援武汉,各地自发的搬家式支援,十几亿人民一声令下自觉待在家里,迅速建起的火神山、雷神山……无一不是人民至上的举措。‎ ‎“人民至上”不是口号,是历经沧桑后的“赤子之心”。5月22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举例说道,“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成功救治的最大患者108岁。”“为了抢救一位87岁的老人,身边十几位医护人员连续忙碌了几十天。”疫情“大考”,铁腕“战疫”,即使付出城市停摆、经济下滑的代价,“C位”也永远属于人民。340多支医疗队伍,4.2万余名医务人员,1499亿元的疫情防控资金,是“人民至上”最好的“诠释”。“一个政党,如同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经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民”是“初心”,“服务”是“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宗旨。基层干部是最能贴近人民群众的干部,要敢于挑战风险,勇于破除窠臼,以饱满的干事创业激情,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清清白白的作风,树立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间的全新形象。‎ ‎“人民至上”不是目标,是情之所系后的“行之所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脱贫”一词出现了16次,“贫困”出现了9次,“扶贫”出现了6次,“返贫”出现了1次,足以看出党中央对贫困人民的重视。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疫情“加试题”下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更加考验共产党员的能力。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551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这一串串的数字是“红色警告”,也是“人民至上”的“红色引擎”。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提及“蒙古马精神”,全国两会又再次强调“蒙古马精神”,便足以见到我党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决心。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学习“蒙古马精神”,只要接受“命令”,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在近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一大法宝。  ‎ ‎【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正确的“三观”干事创业。‎ 发扬“老西藏精神”为民谋利,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观的首要问题是“权力是谁赋予的、权力该为谁服务”。就我们党而言,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到“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与我们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就要发扬“老西藏精神”,不慕虚荣、明礼诚信、怀德自重,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为民服务,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为民谋利,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发扬“钉钉子精神”为民造福,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就我们党而言,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与我们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转变作风,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没有实质内容的文,做事情始终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发扬“蒙古马精神”吃苦耐劳,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正确的事业观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民至上,不图虚名,吃苦耐劳,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14年在内蒙古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与正确事业观的实质是一致的。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就要发扬“蒙古马精神”,涵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既重“显绩”,又重“潜绩”,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的奋进姿态,闯关夺隘、攻城拔寨,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作为一生的“必修课”,在干事创业中去探求、去领悟、去实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篇五】‎ 我是一匹马,一匹生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蒙古马。这些天,我在大草原上尽情驰骋时,偶然从牧民口中听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要弘扬“蒙古马精神”,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我学习。既然如此,我也就言无不尽,亲自讲讲我身上值得广大党员学习的精神吧。‎ 为什么能一往无前?因为拼搏进取是我骨子里流淌的斗志。辗转牧场、奔赴疆场,在牛羊肥壮、牧歌飞扬的千里草场,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留下的深邃足印。往往路途越是艰辛,越能激发我迎难而上的斗志。无论是热浪灼人的荒漠亦或是逶迤连绵的戈壁,都阻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而我知道,共产党员骨子里同样也有这股昂扬的斗志,从在腥风血雨之中绝地重生,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到在一穷二白之时勇于“过河”,曲折前行中点亮希望……期间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一次次碰壁、一次次突破,共产党员始终在开拓进取中笃定前行。这股斗志,希望我们都能不断秉承发扬下去,继续以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未来迈去。‎ 为什么能百折不回?因为坚韧不拔是我身躯里挺立的傲骨。与中亚、西亚的名马相比,我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但风霜雪雨的大草原铸就了我的钢筋铁骨,给了我挺立的傲骨,让我永不畏惧朔风凛冽,永不畏怯长途跋涉,不到终点不罢休、不达目的不放手。当前,国家正面对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种种大考,期间难免遇上挫折,例如好不容易“扶起”的贫困群众因为疫情影响而返贫,辛苦“托起”的扶贫项目因为疫情冲击只得暂停,这些都不免让人心生气馁。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多从我身上收获启示,继而挺起共产党员永远不被压垮的脊梁,不畏难、不畏险、不畏苦,以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积极应对疫情防控以及脱贫攻坚中的各类困难和挑战,做到“无须扬鞭自奋蹄,越是艰险越向前”,切实走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为什么能纵横千里?因为坚持不懈是我灵魂里不变的信仰。草原子民曾用“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这一民谚来歌颂永不停蹄的我,虽然我不擅于疾行,无法奔逸绝尘,但我拥有超强的耐力以及坚持不懈、永远向前的信仰,再远的终点我也终能到达。而反观当下,部分党员干部痴迷“速度”,追求“马上成功”,热衷“弯道超车”,总是想在马拉松赛场上百米冲刺,却没了该有的耐力、毅力、定力,往往一顿火热冲锋就“泄了气”,这种现象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也是时有发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建功立业确实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但更多的是要有永不止步的坚定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咬定目标、保持定力,以“滴水穿石”的耐力和韧劲,坚持不懈、慎始如终做好每一项工作。‎ 话就说到这,我坚信,在草原驰骋的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而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步伐也永远不会停下。‎ 细读学习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五篇 细读学习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五篇 ‎【篇一】‎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细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其中具体内容真实反映“民声”,紧紧围绕“民生”,一切为了“民升”,一系列细致措施,回应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真真切切反映出了“民声”。倾听“民声”,了解找准人民群众关切问题,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前提。李克强总理所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条条内容都是人民群众关心期盼的问题,像就业、医疗、减税降费、减免或免收房租、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等,都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经常需要面对的事情。把这些群众关心的“小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恰恰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动体现,更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伟大的党和国家始终心系人民,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办法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更有希望,真真正正体现出了群众呼声。‎ 件件“小事”围绕“民生”。单从工作本身来看,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开展技能培训等,似乎都不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但是深入思考后则不难体会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件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对国家、对人民来说,这些就是关乎人心、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正是这种把每一件“小事”都想周到、落实好的决心和韧劲儿,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感受到了始终“被放在心上”的幸福感。‎ 一切都是为了“民升”。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延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期限等等一系列措施中,有的缓解了燃眉之急,有的提供了大大方便。不仅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贴心又暖心的政策措施,让老百姓看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希望,对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和水平充满信心。‎ 紧贴“民sheng”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饱含14亿人民群众的心声期盼,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更是一个激励、一份承诺、一种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应牢记初心使命,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精神奋力奔跑,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篇二】‎ 公文写作是一条漫漫修炼路,对新上手的“小白”来说,《政府工作报告》不失为一篇学习的佳作。但要想真正学到精髓,不仅要能学习其语言表达,更要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找到更深层的写作“秘诀”。‎ 第一招:“套”而不“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大致依然是回顾过去工作、指明未来目标或发展任务,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并未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恰恰是对当前特殊情况的灵活应变。公文写作往往具有一定的“套路”,对于初学的新人来说,拿过一篇“模板”照葫芦画瓢,可以帮助自己尽快描摹文章的框架,迅速习得规范的语言,并不失为一种快速成文的“捷径”。但“套路”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去年回顾工作时使用“一年来”是贴切的,但在今年两会推迟79天的情况下则需适时调整为“去年以来”。写作中在“套用”以往的公文时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可以模仿,语言的表达可以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结合实际灵活改变,确保其符合当下的情形、贴合自身的工作。‎ 第二招:删繁就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字数仅一万字左右,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字数最少的一次,但已足够传递出满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信心。我们在学习公文时总能看到几千字的“大作”,认为优秀的公文一定要内容丰富、字数充实,不自觉将文章陷入绞尽脑汁想出的繁琐语言、华丽辞藻之中,甚至为了段落规整把已经讲明的事情又硬生生拼出几句“废话”。殊不知公文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应用性文种,好坏不在于字数多少、文采如何,而在于是否能够把情况讲清、是否有助于把实事办好。好的公文更是需要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用简单的语言阐明复杂问题,令阅读者一看就懂,落实起来也才能又快又准。‎ 第三招:“公”字为要。从“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到“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的期待”,贯穿《政府工作报告》始终的是一个大写的“人民”。写好公文,就必须读懂“公”字背后的深意。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写文办事最终需要服务于人民的利益。疫情期间,大理市的一纸《应急处置征用通知书》截留了重庆的口罩物资,虽然此文格式规整、表意清晰,但却背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绝不能称为合格的公文。写好公文,就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问题、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公文写作的第一要义。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公心高度负责,精准核对每一个数据,仔细推敲每一项措施,把文章写进人民群众的心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公文。‎ 写作“秘诀”千千万,除了要多看、多学,培养公文的写作语感,更要多思、多想,把握公文的深层逻辑,但最重要的仍然是动起手来实际练,在提笔中知不足,在练习中补短板,如此才是修炼成功的终极“大招”。‎ ‎【篇三】‎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这无疑传递出明确的基调,那就是不能大手大脚花钱,要精打细算,过过“紧日子”“苦日子”。如何正确看待“苦日子”?我认为党员干部要提高站位、拉长视线、放宽视野,“苦日子”要嚼出甘甜味。‎ ‎“苦日子”嚼出甘甜味,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观念,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把“苦日子”落到实处。上行下效,赢粮而景从,保证中央政令畅达,是每一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过“紧日子”“苦日子”不是要削减该使用的必要开支,而是为了让开支更加突出精准,更加适应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经济社会复苏发展需要,是为了让每一笔财政资金更加有效率、有效益。过“紧日子”“苦日子”不是让党员干部“一分钱掰两半花”,是为了让该投入的资金、该搞的建设更加有保障,是为了让利于民,是为了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务必狠刹奢靡之风、浪费之风。”这次,我们把一些非急需、非十分必要的项目和资金收紧,正是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的红色基因传承,正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把党中央部署落细落实,确保党的意志转化为政府的意志、人民的期盼、群众的心声,把各项工作更加务实有效地向前推进。‎ ‎“苦日子”嚼出甘甜味,就是要拉长视线,善于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当前“苦日子”,实现“苦而不以为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征程中,有句颠扑不破、深入人心的老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难不难,想想当年井冈山”。我党我军初创时期,面临重重生存危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何等的艰难困苦?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最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依靠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在斗争中成长、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创造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史上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今天,我们响应党中央号召,对一些非必要非急需的支出进行了压减,这是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落实“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实现当前工作目标任务的责任和义务所在,苦又会苦到哪里去?因此,苦而不以为苦,不只是一种思想修养,更是一种党性原则,想想“西迁人”从繁华大上海,来到古城西安,面对一片麦海擘画新交大的宏伟蓝图,这是一种怎样的壮志豪情?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日子或许会“紧一些”,但“苦”要看从何种视角看待,要善于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苦”的问题!‎ ‎“苦日子”嚼出甘甜味,就是要放宽视野,正确看“苦”和“甜”的关系,在人民的幸福中找到甘甜的落脚点。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民之难即党之忧,党之忧即我之责”,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过程或许是苦和累的,但为使命而付出的感受却是快乐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党员干部要多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练本领,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是不行的。面对今年疫情防控对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党员干部应当多一份“自讨苦吃”之心,炎夏将至,要应当多走出空调房、离开舒适椅,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在迈开步子中找出精准之策,在淌淌汗水中打开思路闸门,在问需于民中体现担当,在问计于民中统筹施策,只有主动让自己“不舒服”一点,“苦日子”多尝一点,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人民群众的感受才能更好一些,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产生的甘甜味道才会更足一点。孰轻孰重,孰高孰低,党员干部当细细考量,我们到底“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搞清楚这些问题,政治站位高了,眼界开阔了,甘甜味道也就自会慢慢涌上心头了。‎ ‎【篇四】‎ ‎“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今年中央将压减超过50%非刚性、非急性支出”、“地方财政也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花,没有绩效的钱绝不花,花了还要依法依规问责”……今年两会的这些“好声音”,在朋友圈刷屏,赢得干部群众称赞声一片的同时,也有党员干部私下嘀咕:“以后更加没什么想头了”,音量虽小,但值得警惕。‎ ‎“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然而,个别党员干部看到政府工作报告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节假日正常福利会不会打折扣”“加班补助会不会越来越少”……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应该看到受疫情冲击,今年国民经济承压,“共度时艰”,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有责任“过紧日子”,再说了,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多一点责任担当。‎ 正常的待遇应该有,可以想,无可厚非。但,如果一看见“过紧日子”就眼急、面红、心跳加速,必然影响干劲。做事之前,先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想头”,一想到可能加班费没了,补助少了,干事必然会泄气,滋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念头,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细,甚至浑浑噩噩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天一钟,为民办事敷衍塞责,又怎么让群众“过好日子”呢?‎ ‎“过紧日子”绝非是“没想头”。干部是干啥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做事的。“过紧日子”是为了精打细算,将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不铺张浪费,“保基本民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冲击,非常时期,非常举措,一分钱,花出一分钱的价值,那叫正常;一分钱,花出两分钱的价值,那叫会过日子。这咋就“没想头”了呢?‎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非常时期,更能检验出党员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过紧日子”需要摒弃“利字当头”让人民利占据“C位”,时时处处以人民为中心。日子虽然“紧”了,但干劲不仅不能松,还应该更加足。惟其如此,才能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面小康如期而至,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头。‎ ‎【篇五】‎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这无疑为各级党委政府今年开展各项工作明确了基调,那就是要过好“紧日子”。所以,广大党员干部也要思考好一个问题,如何在“紧日子”中履职尽责?笔者认为,那就是要在“紧日子”中自觉主动过“苦日子”,在“苦日子”中奋斗出人民群众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过“苦日子”不是嘴上说,更要手上做。过“日子”绝对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说说,而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去,多走出“空调房”,常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去听听群众的所需所忧,常到工厂车间、生产一线去看看企业的所急所困,千方百计为群众和企业排忧解难,主动走出“舒适区”,让群众和企业过得“舒服”。同时,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带头做到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比如积极开展“26度空调节能倡导行动”“无纸化办公”“光盘行动”等,通过以上带下、以点带面,引导人人都参与进来,涓涓细流定可汇成江海,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过“苦日子”不仅要节流,更要广开源。过“苦日子”不仅要精打细算节流,更要想方设法开源。今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贫困群众的农产品滞销。作为党员干部要在为企业和贫困群众开源增收上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比如在复工复产中,积极帮助指导企业开展视频招聘、远程面试等,为企业开展信息核实、优化营商环境,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渠道和服务保障,积极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为“稳就业”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又比如通过大力发展电商,通过直播带货,推销农副产品,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过“苦日子”不只就眼前,更要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务必狠刹奢靡之风、浪费之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历来都是我党的传家宝。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加之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清醒认识到,绝不仅仅是当前困难时期要过苦日子,而是要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融进工作和生活中去,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良好生活习惯,更要把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始终保持党员干部勤俭节约的政治品质,推动勤俭清风成常态。‎ 正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中华民族向来不畏艰难险阻,当代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当前暂时的困境吓不住、难不倒、压不垮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要知重负重、迎难而上,在“苦日子”中擦亮初心,在“苦日子”中砥砺奋进,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的幸福当作最高追求,拼尽全力让人民群众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