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4-22 发布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2020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2020‎ ‎【1】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 我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确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强调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形式,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权限与利益分配关系,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举措是“放权让利”,先是实行国有企业利润留成制度。1981年实行“利润包干制”,企业按核定的利润目标向国家承包,超过的部分归企业留用,完不成的部分由企业自行补齐。此后又实行了“利改税”,把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 ‎1984年,中央明确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有自主选择和安排产供销活动的权利,有权拥有和支配自留资金。1992年,中央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规定企业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销售权、资产处置权等经营自主权。事实上,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已逐步拥有了产品所有权,基本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 从1993年到2002年,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进入到制度创新阶段,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改革。1993年,中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9年,进一步明确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求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此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这个框架下,中央又正式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按照这一思路,国有企业不断深化公司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分类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提升国有资本经营效率和效益。‎ 由此可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也是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产品所有权科学分离的过程。如果说在早期放权让利阶段企业尚不拥有独立的产品所有权,那么,到了承包经营制阶段,经营权与产品所有权就都下放给了企业。后来的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产品所有权分离。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经过40年改革创新,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2】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 我们只有正确理解“两个符合”的标准,才能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下面,就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谈两点看法。‎ 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因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要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二是要更加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所谓“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主要是要符合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实际。‎ 今天的中国与40年前的中国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40年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现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40年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生产力落后,而现在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平衡,社会成员贫富差距拉大等。所以,下一步的改革开放要做到“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就必须重点在解决上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下工夫。‎ 所谓“更加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就是要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应该承认,前些年,我们为了加快发展生产力,没有很好研究讨论姓“社”还是姓“资”,许多改革措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带有实验的性质。这在当时情况下是正确的,因为一些改革举措究竟行不行,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谁都没试过,讨论来讨论去纯粹是浪费时间。而经过40年的实践,我们对于哪些东西姓“社”,哪些东西姓“资”,应该说是看得比较清楚了。‎ 例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已经26年多了,应该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形成了,但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市场经济的两个最大的通病,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依然存在,也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和克服。‎ 一个弊端是生产过剩。我国近年来就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生产过剩呢?根本原因是目前在我国,投资决策的主体是微观企业,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结果,几乎所有的企业(包括全部的民营企业和多数国有企业)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看到哪种商品有利可图,就把资本投到哪里。而当市场出现饱和时,由于产能的生产远远早于产品的生产,就首先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而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企业为了收回投资的成本,就竞相降价出售产品,接着又出现了产品过剩现象。我国生产过剩现象形成的机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现象形成的机理是完全相同的,这说明,生产过剩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现象。‎ 另一个弊端是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严重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分配机制问题。我们常说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可实际上,“按劳分配”虽然在参与社会总收入分配的人数上是“主体”,但“按资分配”却在分配的金额上成了“主体”,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分了较少的钱,而少数人分了较多的钱”。其结果就是资本收益增长快于劳动收入增长,致使劳动者群体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穷富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我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形成的机理,虽然与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现象形成的机理不完全相同,但是社会成员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现象。邓小平说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所以,只有通向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才能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此可见,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但还不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着力解决和克服生产过剩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这两大弊端,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上面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点和核心是完善社会主义的性质 我们前面说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要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主要是要符合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实际。‎ 二是要更加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而在这两个任务之中,重点和核心是要完善社会主义的性质。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 首先,造成中国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成分不够。‎ 为什么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因为资本收益增长快于劳动收入增长。‎ 为什么存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新自由主义市场化医疗改革改变了医疗卫生的社会公益性质。‎ 为什么农村需要振兴?因为小农经济无力抵挡自然和市场风险,而私有资本无利可图不会投向农业。‎ 为什么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因为在新自由主义之风影响下,很多企业极端的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不仅民营企业而且许多国有企业,都不愿意在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花钱。‎ 等等。‎ 由此可见,尽管造成中国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成分不够。‎ 其次,完善社会主义的性质是解决中国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钥匙。‎ 毛主席说过:‎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解决中国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时,我们也应该认真研究和全力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 造成中国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作上缺乏统筹的问题,也有客观上缺乏统筹协调平衡机制的问题,既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某些方面的生产力(如社会科学等软实力)发展不够的问题。那么,在诸多的矛盾中,哪个是主要矛盾呢?我认为,关键问题是缺乏一个宏观统筹协调平衡机制。这个问题在经济领域显得更为突出。‎ 过去的计划经济,由于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加之统得过死,虽然在一段时间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渐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后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在一段时间里起到了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由于新自由主义的影响,社会生产在总体上的无序状态,导致了严重的生产过剩,不仅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还导致投资停顿和下降,民众的收入增长停滞或增长缓慢,资本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破坏过剩的产能等恶果,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近年来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呈持续走低的状态?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作。就每一个企业而言,生产都是有计划的,但从整个社会来看,生产则是无序的。因此,要克服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整个社会的生产就必须是有序的。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生产资料就必须由社会占有,实行“社会所有制”。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提出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消灭剥削,二是实现社会生产的有序化。‎ 中国过去实行的以单一的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和后来搞的以多种经济成分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实际运行来看,两种经济模式都各有其长处和弊端。如何构建一种机制,使之既保持经济的活力,又实现社会生产的有序化,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一种国家宏观统筹协调平衡机制。‎ 这个“国家宏观统筹协调平衡机制”的要点有三个:‎ 一是“三个结合一个统一”:多种经济成分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相结合,顶层统一设计与基层自主链接相结合,履行提供信息的义务与获取信息服务的权利相统一。‎ 二是运用互联网、各种信息采集手段和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各种信息的采集、保真、传输、计算、研判和使用。‎ 三是由政府内网与社会外网组成,必须保密的信息由政府内网传输,需向社会发布的信息由外网传输。‎ 很明显,这个“国家宏观统筹协调平衡机制”完全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如果有了这个“国家宏观统筹协调平衡机制”,对于解决中国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实现社会生产的有序化,将会发挥重大作用。同时,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市场化改革绝不是要把国有资本私有化,也不是要削弱国有经济,而是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充分释放国有经济的潜力和活力,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降低制度性成本,激发企业创造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体制,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优化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宏观环境。同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促进消费业态创新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以市场需求引导投资向能创造最优产出的领域流动。‎ 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统筹调配财政资金,科学配置各级政府财力,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通过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4】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搞现代化建设,要保证人民团结、社会安定,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同时又要矫正和弥补市场缺陷,而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开始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探索。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伴随农村改革的初步成功,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党的十五大到十七大,中央又强调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过去20年里, 由于较好地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所以我们成功地应对了两次金融危机。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导致2000万国企职工下岗失业,面对这一严峻局面,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当货币政策,1998年我国保持了7.8%的经济增长。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党中央沉着应对,推出了一系列扩需举措,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了8.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一个关键原因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政府对经济实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针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显然,邓小平当年之所以提出让一部人先富起来,目的是为了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党不断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在收入分配上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平。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提出了“两个同步”“两个提高”,即“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并且强调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由于党中央高度重视,近10年我国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分配格局明显改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2009年为58.1%,2015年上升到61.6%。另一方面是城乡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也持续缩小。若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则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1,比2007年下降0.43,比2012年下降0.17。若以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为1,则2017年东部与西部居民收入比为1.66, 比2012年缩小了0.06。‎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表明,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分配机制是按要素分配,而按要素分配通常会拉大收入差距,并最终导致贫富分化。邓小平曾提醒我们说:“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我们就真的走上邪路了。”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必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也大多同步转向了私有化,而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不可能搞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当时国内有人质疑,说马克思讲过“私有权是流通的前提”,以公有制为主体如何产生商品交换?研读《资本论》我们会发现,马克思讲的作为流通前提的“私有权”其实不是指生产资料私有权,而是产品私有权。马克思解释得很清楚:“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从人类经济发展史看,商品交换最初并不是产生于私有制,而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公有制。‎ 进一步的问题是,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商品交换要以产品私有为前提,可生产资料公有而产品怎样才能私有呢?经过40年改革探索,中国得出的答案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1978年我们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来,将土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农民只要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由此可见,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其实质就是赋予农民产品所有权。‎ 国有企业改革,主体思路也是实现生产资料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分离。1983年启动利改税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目的是推动政府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产品所有权。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直到今天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举措也都是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落实企业的产品所有权。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国有企业已拥有产品所有权,成为了独立的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