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让孩子的个性在合作中飞扬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冷场、秩序混乱或讨论内容不着边际的场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引导上“放”得太快,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则“扶”得过多引起的。放得太快,使学生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合作技巧;扶得过多则磨平了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失去了独立性,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走进课堂,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张扬孩子个性。没有了个性,合作、探究都只能是一种追求时髦的形式。如何走出认识的误区,让孩子的个性在学习中飞扬。下面我就从方法的引导和内容的设计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作方法的引导
在方法的引导上分以下两个步骤实施:
1、从点入手,逐步深化
斯莱文认为,只有当每个成员负责当好一个角色的时候,课堂里的合作学习才会富有成效。合作中角色的分工是为了有序、快捷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扶放结合、先重点落实最主要的角色——合作主持人,再以这一角色为突破口逐步深化,能使学生轻松而准确地把握每个角色。
首先分组定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差异、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组以3——4人为宜,由本组中能力较强的一位学生来担任合作主持人,负责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汇报交流、倾听和评议,其他组员则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这一角色的职责。等合作主持人适应角色后,再由其他成员依次担任。有了榜样和感受的过程,学生对角色的把握难度也就不大了。
等所有的成员都适应了这一角色后,紧接着就逐渐丰富角色分工,循序渐进地引进记录员、监督员、音量控制员等角色,让孩子们逐渐适应复杂的合作,进一步学会尊重、支持、互助。
2、自主合作,稳中求创
在人的一生中,掌握知识的多少固然重要,但决定一个人生存质量与成就大小的关键因素不是知识,而是态度和能力。正如卡耐基所说的:“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能力。”儿童的能力都是在合作交往中形成的,如果扶着他们不放手,就象一个永远抱着救生圈的人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只有努力创造让他们自主交往的氛围,才能使他们在合作中发扬个性、探究求创。所以学生熟悉了合作中各个角色的定位之后,让孩子们自主合作,自主研究决定组里的角色分工,在自主合作中学会礼貌待人、耐心等待、提出问题、寻求反馈、观察和评价……从而从“独立自我”走向“社会自我”,从“个体自我”走向“集体自我”,达到两种自我的有机结合,使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合作内容的设计
形式和内容总是有机统一的,离开了内容,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也一样,离开了具体的合作学习内容,合作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对于学生来说,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激励性,探究的过程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探究内容的设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切入面要小,覆盖面要广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有足够的合作探究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削减大量繁琐的问题,找一个可以直奔重点训练项目,又能覆盖到全文的切入点。这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重点词句,也可以是课题,还可以是过渡段……如《小马过河》这一课文可以采用变序教学法,以“老马的话对吗?”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探究,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伟大的友谊》一文则可以以其中的过渡段为切入点,让学生顺藤摸瓜地进行探讨;《飞夺泸定桥》可以以“飞夺”二字为切入点;《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以“纹丝不动”这一关键词为切入点……这样学生的合作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伙伴的帮助下,面对教材能够 很快地进入角色,感觉教材、理解教材,从而丰富教材。
这一环节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它为孩子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使他们的探究变得有针对性,为以后的超越教材奠定了基础。
、探究的内容要有社会性和人文性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课本,但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课本。我们不但要引导孩子们学习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在合作、交往、探究中学会如何生活。这一切都要求老师设计的内容要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因为只有懂得情感、懂得生存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记得虞大明老师在上《景阳岗》一文时以给武松填写自荐表,为他找一份能够胜任的工作为线索组织教学,这就把生活融进了孩子们的课堂学习,使认识文学和学会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教学生学会生存的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教材让他们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生活中的无奈和丑陋,如果只看到生活中的鲜花,将来就经不起生活中的风霜。就拿《张海迪和她的妹妹》这篇课文第二部分的教学来说吧,如果老师只停留在让孩子们探讨“张海迪是怎样关心妹妹健康成长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抓住张海迪的神情、语气的变化走进她内心世界,体会一个残疾人的痛苦,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经历了这一心理历程,孩子们才能真正走向成熟,他们的个性才能健康发展。
3、探究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和选择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为什么课堂中还会出现面面相觑、鸦雀无声或一鸟出林、百鸟压声的局面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孩子知识基础、社会经验、个性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当然不行。可见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层次性和选择性。所谓层次性是针对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而言的,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好、中、差各类学生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而选择性则是指提出的问题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在它的牵引下,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但都能参与进来,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发表意见。如盛政老师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基础怎样,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的选择余地大了,有机会发表他们独特的观点,合作学习中就会出现百鸟争鸣的场面。
总之,通过以上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学生就能在老师所搭的舞台中尽情地“闯”,这时,学生的个性是飞扬的,教学的效果是多元的。试想,在这综合、动态的合作探究学习中,孩子们能不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