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04-22 发布

党支部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怀着无比敬仰和激动地心情,我读完了《梁家河》,甚至有些篇章都反复读了好几遍。‎ ‎  这是一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34篇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地讲述了习近平主席和梁家河村的故事。‎ ‎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读完《梁家河》后,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三点:‎ ‎  一是牢记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当知青的那个年代,当地书籍匮乏,为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世界,他可以跑30里路去借书,读书读得脸都熏黑了,早晨吐出的都是黑痰。习总书记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 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这就为他后期当村干部打出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奠定了基础,为他打淤地坝时找到了新技术。作为新时代的干部,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学习。做到不求博览群书,但求学习急需,与工作有关的业务流程及相关的知识统筹全局的能力书籍要重点学习,要把学习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  二是对待工作必须兢兢业业。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从群众的立场出发,他带头打造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经销社等,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工作必须站在群众角度,真心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我是一名普通的通信工程师,现在看来,工程师不止是一份职业,而是为了用技术带给社会价值和帮助,比如我目前开展的 5G预研工作,这是推进信息社会发展、让大众受益的工作,也是在商用到来前为公司5G业务绽放积蓄力量,责任重大!因此有必要带头做好5G技术学习和业务预研工作,要有全局一盘棋的概念,高效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以党员干部的标准,实事求是,团结好同事,一碗水端平,脚踏实地干好份内的工作。‎ ‎  三是必须牢牢坚定理想信念。“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入党的誓词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了广大的人们的群众的幸福而奋斗,我会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努力的。‎ ‎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我会把《梁家河》好好收藏的。‎ ‎  2‎ ‎  近日,通过学习了《梁家河》一书,感触颇深。书中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习总书记的一句话,通过《梁家河》学习,结合梁家河精神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对党的崇高信仰以及实干担当的精神。‎ ‎  书中习总书记以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 的执着追求,带领梁家河人搏击贫困、艰苦创业,挥洒了浸透忠诚与实干的火热青春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整本书的内容从习总书记2020年再次回到梁家河在与当地群众的亲密互动的故事中逐渐的展开,并回顾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学习工作生活7年的情况,全书没有通篇的理论指导,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了,这七年中他与当地群众一起住窑洞、睡土坑,在这片黄土地上成长、劳动、奋斗,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在不断成长中服务群众的奋斗故事。通过回顾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让我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  通过学习梁家河精神、结合学习书中故事我也收获颇多,这些真实、生动、鲜活的故事不仅感人至深、同事也体现了梁家河人知难而进、永不妥协、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只有当经历了苦难,才会觉得生活的滋味更加甘甜,人生也将增加更多经验、更多思考、更多成长。同时也将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从点滴做起,切实学习和实践梁家河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3‎ ‎  根据我公司党支部安排,我于2020年8月学习了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 ‎  本书用纪实与叙事的手法,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成长历程和奋斗足迹,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  通过学习本书,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  第一,要学习习近平主席在青年时期艰苦奋斗、磨炼成长的精神。16岁到22岁,习近平主席从北京来到陕北农村做知青,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深刻体会了中国老百姓的疾苦。习近平主席说,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是中国老百姓的儿子。正是在陕北实践的磨炼,习近平主席心中有了老百姓,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  第二,要学习习近平主席注重学习、追求真理的精神。在陕北的这段实践,习近平主席注意不但向书本学习,更向群众学习,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能力、眼界和胆识。‎ ‎  第三,要学习习近平主席善于团结大多数人、集中力量做大事的精神。习近平主席经常和群众打成一片,和人民群众关系融洽。只有团结奋斗,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 ‎  通过学习本书,对我的思想、党性、行为等,都起到了方向性的指引作用,要注意在平时工作中像习近平主席那样增强学习意识、实践意识、群众意识。感谢我司党支部给党员推荐这样一本好书,管用的书。‎ ‎  4‎ ‎  梁家河,黄土高原上的一个贫瘠的村庄,在历史潮流下,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青年,一个不知道农村太多艰苦生活的青年,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青年,他就是青年的习近平。‎ ‎  下乡到这里。他需要学会所有农村活计的能力,他需要和土里刨食的农民打交道和生活,他不知道社会的未来到底应该将会如何发现。太多生活的艰辛困苦需要去面对,未来不知如何,没有人去指引方向。他却很快学会和农村生活的活计,他仍然孜孜不倦的阅读和学习,他融入到了梁家河,他当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  他为了让乡亲们有更好的生活,带领大家致富,他得到了乡亲们认可成为了书记,他为了理想,坚持不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如果不是勤勤恳恳特、踏踏实实、一心为民,朴实农民乡亲们能够推选他当队长党支书吗?‎ ‎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学习习总书记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认真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  5‎ ‎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督促我们不忘初心,坚持时代追求。‎ ‎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接收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当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他后来写道:“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书中提到的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人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  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过去了,铁锁、黑子、王栓、随娃……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耳旁依然萦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该书中“随娃”是石春阳的小名,习近平总书记当时任大队支部书记,有意推荐石春阳当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为了培养“随娃”,在一次给村民分配救济粮时恪守“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至今让“随娃”受益匪浅。‎ ‎  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 为题,讲述了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我们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近年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  6‎ ‎  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梁家河》这本书,并一口气读完。心情激动,并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当时社会形势复杂,书记被人区别对待,受到很大委屈。同时工作生活艰苦在艰苦的梁家河。这种艰苦的环境不但没有把他压垮,而是让他更加努力,更加坚持自己的理想。由于热爱学习、热爱读书、坚持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为当地人民谋福利的事情。修淤地坝,造沼气池,铁业社等等事迹一直影响着梁家河的人民。习近平的团结观,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精神一直支持着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他离开梁家河后也给梁家河的老百姓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续梁家河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通过《梁家河》这本书,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事情,也重新有了新的认识。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不公正”或者“委屈”的事情,出现心情波动的情况。通过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事迹,真正思考问题的方式,行动都会有变化。体会到团结观的重要性,真正站在如何把事情做好,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也会学习坚持努力不懈,多学习多创新,更快捷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7‎ ‎  在工作之余,我阅读了《梁家河》一书,读完这本并不算厚的书,心中充满着感动与敬佩。我深深为青年习近平的志气所感动,敬佩他小小年纪即离开亲人从北京来到黄沙漫卷的陕北小村梁家河,成为一名“山顶洞人”。他没有被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所打倒,反而为乡亲们穷困的生活现状深深担忧,迫切希望带领乡亲们改变这种现状。青年习近平坚定了带领乡亲们求变致富的决心后,即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沼气池、修建公路等,他用实际行动在一步步地带领着乡亲们改变现状。‎ ‎  1975年,他成功被清华大学录取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梁家河,可是却把心留在了那里,他时刻关注着那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小山村的发展。 在离开梁家河的40多年里,他为“小伙伴”花钱治腿、寄钱看病,延安考察期间邀请当年小伙伴叙旧并询问村子发展情况。总书记虽然身离梁家河已经远了,心却是依然与那个陕北小村紧紧连在一起。‎ ‎  当他2020年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一声声呼唤乡亲们的小名,亲切自然地用陕北话与乡亲们拉家常。就如他所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一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让他难以忘怀。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总书记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很多基本的特点,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饮水思源,不论走的多高多远,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根,不忘本。正是这份不忘初心的赤子之心和平民情怀,才使得总书记对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同身受,并且时刻铭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从而带领全国人民在决胜全面城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  受家人影响,在大学期间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们现在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可以说是丰富多彩,随着综合国力与国家形象的飞速提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民族自豪感也越来越强。但我们仍需时刻铭记习总书记的告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今天有什么样的信念,将来就会成就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国梦的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贡献。而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更是需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在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8‎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已的信念。”总书记的这些思想,在<梁家河>这本书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尤其是书中第二篇章“窑洞里长满了故事”,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一篇文章说实话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七年的知青生活使他从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充满自信的共产党员,其中他经历了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梁家河的村民在沟口建水坝,前往四川深入做调研,回村后又在村里建了沼气池,并先后在村里成立铁业社和代销店,办起了缝纫社、磨房、菜园,打了一口甜水井,同时还开办了一个扫盲班,可以看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习总书记就努力的再为老百姓解决一个一个的难题,努力的在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 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从他的这段话里,我感觉到了他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爱好,使他能在理论上做好了充足的储备,只有头脑先武装好了,才有日后的团结老百姓,克服一切困难,做好后面每一件实事,正所谓事实是最好的辩手,如果没有当年他的爱读书,他的团结观,也不会有现在日新月异的梁家河,他为梁家河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通过这一点,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已的工作,做为一名公司财务部的出纳人员,我时常想着如何能够多接触一些业务,尽快提升自已的工作岗位,而恰恰忽略了读书,储备这一环节,总是想着为什么别人不教我,现在我明白了,知识是自已主动学来的,而不是做等别人来教,只有在出纳这个基层的岗位上静下心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发挥好下一步的工作。所以我要让读书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已精神世界的过程。‎ ‎  另一个触动我的内心的地方是,习总书记为了入团递交了八份入团申请才获得了批准,为了入党他递交到第十份才获得批准,这是一个有多大恒心的人啊!我现在做为一名想要积极入党的青年,时刻以梁玉明同志说的“‎ 你不要求进步,怎么能发展你入党?”这句话为座右铭,这段话是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标杆,它时刻提配着我要在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对自已严格要求自已,要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向着一个方向目标前进,那就是做个有见识、敢担当、有能力,处事沉稳的财务人员。‎ ‎  所以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读完<梁家河>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对自已的反思,让我知道了为了达到自已的人生目标,我应该如何踏踏实实的干起,而不是一味的空想和索取,我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做个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