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4-22 发布

音乐(心得)之谈声乐教学中被忽视的四个技能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音乐论文之谈声乐教学中被忽视的四个技能 ‎ 该论文发表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05年第2期 谈声乐教学中被忽视的四个技能 娄贵山 研讨邮箱louguishan@163.com 内容提要:近年来,笔者从一些高校生的反馈和一些高考生中发现,在声乐教学中有四个技能被忽视了,如“弱声”“高位置” “音量平稳”“连断音”,这些技能掌握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声乐水平的发展。本文旨在阐述这些技能的本质及这些技能在歌唱中起到的作用并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声乐教学;弱声;高位置;音量平稳;连断音  近年来,笔者从一些高校生的反馈和一些高考生中发现,在声乐教学中有四个技能被忽视了,如“弱声”“高位置” “音量平稳”“连断音”,这些技能的忽视将直接影响学生声乐水平的发展。在把它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思考,这些技能不仅有教法上的斟酌,也有声乐理论上的探讨。接下来,我将阐述这些技能的本质及这些技能在歌唱中起到的作用并提出教学建议。一、忽视了对“弱声”的训练下面,我们先把声带工作的特性在理论上做一个比较,看看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以某一音为例:音量越大,声带的振动面积越大;声带的边缘不容易变薄;声带易疲劳;声带的自身收缩力量越小。如果你可以唱一个高音的强音,不一定能唱这个高音的弱音。    ‎ ‎ 音量越小,声带的振动面积越小;声带的边缘容易变薄;声带不易疲劳;声带的自身收缩力量越大。如果你能唱这个高音的弱音,一定能唱这个高音的强音。  从上面的比较中不难发现,音量的大小变化对声带工作机能起到了很微妙的作用,一个从量变(音量)引起质变(声带工作特性截然不同)的过程。“小音量”或“弱声”会给声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好处,这也是我们很难想到的。       那么“弱声”会给声带带来哪些后果呢?由于声带振动面积的减小,声带的边缘变薄了,声带的边缘变薄了音色也就好了,犹如单簧管的哨片要经常用刀来削,使其哨片变薄一样。再有,就是声带不易产生疲劳,或者说声带不易受损伤。还有,由于声带加强了自身收缩能力的培养,声带的闭合能力得到提高,与长期用“大音量”的训练:“不注重声带自身收缩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质的区别。这种质的区别更深层的解释是:“大音量”时声带的闭合主要是靠声带两端的肌肉(环甲肌)拉紧,而“弱声”时声带的闭合主要是靠声带肌肉(披裂肌)自身的收缩,二者有质的转变。简单地说,“弱声”注重的是声带自身能力的培养,而大音量是靠外援帮助声带,削弱了声带自身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有一定量的“弱声”训练,可以提高声带工作的科学性,尤其是解决音域的扩展问题。由于在唱同一高音时音量越小会引起声带收缩力量越大的原理,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假使在用“弱声”训练小字二组的g时声带收缩的力量是数值N,那么大音量唱小字二组的#g时声带所需收缩的力量数值应该是相当于N;或者说,如果我们能用“弱声”‎ 唱出小字二组的g的话,那么就一定能够用大音量唱出小字二组的#g,等于是训练了g(积蓄)的同时也为#g(拓展)做了准备,如此“积蓄、拓展、积蓄、拓展”半音、半音地向上拓展音域,必会承接流畅自如。再有,由于真声“弱声”时的歌唱机能与假声“弱声”时的歌唱机能极其相似并能促使咽部收缩,所以“弱声”可以作为一个结合点来进行真假声的混合,使得高中低声区上下统一无换声点可言。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此法效果很好,在二年半的时间里多名学生有效高音(可在歌曲中运用,听起来有美感)可唱到小字三组的d,它意味着能完整地表现原调(G调)的《为祖国干杯》,此歌最高音是小字三组的d。开始有些教师认为这些学生能唱这样难的作品是因为学生的条件好,但是,当这样的学生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时就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有一个错觉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音量越大越好,对于初学的人不宜过多地大音量训练。是,名家们可以在没有任何音响的音乐厅里歌唱时让最后一排的人听到他的歌声,但,那他展示的是他多年训练的最终结果。学生是要从头学起的,甚至有的学生声乐条件并不乐观,他们的歌唱机能要一点点的搭建才行,所以从哪些技能开始训练就突显出来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声音沙哑、声带机能不好的学生,必需从“弱声”开始来建立他的声带工作机能,使其声带先闭合再加强声带自身收缩的能力。在笔者的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一些学生声音条件不乐观,但上进心强,他们认真参加训练,最后,超越了声乐条件好的学生的现象是常见的。“弱声”‎ 不仅是一种训练的方法,在许多作品里都有对“弱声”的需求,如《嘎哦丽泰》的第三段的长音“啊”就需要作“弱声”的处理;“弱声”还可以作为处理作品的手段,如歌唱家么红在唱《我爱你中国》引子里的那句“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里的“爱”字,原本是唱成强音,但她却反其行之地唱成弱高音,把“弱声”视作处理作品的手段。“弱声”在训练时要有相当的比例,尤其是高音的“弱声”训练,起码在十条练声中要有八次进行“弱声”的处理来提高声带的工作能力。在给学生上课处理作品时最好先让学生把高音先弱下来唱,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让学生把高音唱成原本需要的音量。如果这个音是学生当前的‘极限音’时最好用“经过音”的方法来进行“弱声”的训练,由于是瞬间接触这个“极限音”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吃力。值得强调的是:有人认为“弱声”不过是把音量缩小一点而已,其实, “弱声”训练的主要之意是在提高声带的工作能力,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才是。弱声”与有人提出“微声唱法”,二者的要求是一致的。训练时究竟弱到什么程度可根据训练的进展从P至PP来进行。04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全国童声合唱培训班”。课上,中央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杨鸿年教授在谈到了歌唱方法时说:我不懂声乐,但我知道用同样的力度在钢琴上由低弹到高,你会发现音量是由大到小的这样一个规律,因此我训练学生歌唱时,也是要求学生随着音高的上升音量逐渐变越小(用弱声做真假声的混合)这样的规律,所以我的学生可以唱到c3。可见“‎ 弱声”作用有多大!        二、       忽视了对“高位置”的要求也许是对“高位置”的描述和理解有些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歌唱时没有“高位置”的表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声音是否响亮上,导致声音不高亢、不集中、无穿透力。那么什么是“高位置”呢?我认为:“高位置”是指歌唱时产生的远距离感,如“呼唤”时积极向上的状态,应该说,位置越高距离感就越远,“呼唤”时积极向上的状态就越强。犹如跟一个离你很近的人说话位置较低,相反,跟一个离你很远的人说话位置很高一样。但歌唱与说话有些不同,它要求在歌唱时无论听者远近都需要用较高的位置来表现(有些作品除外),这也许是歌唱本身与生俱来的属性吧,歌者放声也。在声乐作品中尤其是民歌、辉煌的美声作品,它的距离感、大空间感是很强烈的,倘若学生找不到“高位置”的感觉,就很难把作品完整地表现出来。我们在课室里,甚至更小一点的琴房里上声乐课,学生发声或歌唱时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因为空间很小,听的人离自己很近,不免会失去距离感,失去距离感也就失去了“高位置”的表现,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强调,在发声或歌唱时要有假定的远距离感,即“高位置”。  不妨可先选择一些容易找到“高位置”的作品,如《牧歌》《小河淌水》等一些空间感比较强的作品来训练。结合教师示范“呼唤”时不同距离所表现出来的“位置高低”来帮助学生理解“高位置”。在教学中常对学生进行“高位置”的监控也显得很有必要。三、忽视了对“音量平稳”‎ 的训练声乐上“音量平稳”的训练如同弦乐的运弓训练,如在运弓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音量均匀、弓法稳劲,这样才能在表现作品的时候不出现抖弓。学生在声乐训练时音量很随意、忽大忽小也是音量不平稳的表现。“音量平稳”不仅是音量上的一致,有意识的渐强、渐弱均属平稳之列。如同开车时匀速、匀加速、匀减速,坐者都不会感到突然一样其实,无论声乐、器乐这种“音量平稳”训练都是很必要的。究其本质,声乐上控制音量的平稳能力,反映的是气息控制准确的能力。换句话说,音量是否平稳也是检验气息控制严密程度的标准,控制的精度高了自然是指哪打哪。声乐训练要有相当的量来练习音量的平稳,至少要在上课的时候对相应的段落或乐句向学生提出音量要平稳的要求,必要时教师可用手在空中缓慢地画一条平稳的直线来帮助学生把旋律唱稳。如《渔光曲》、舒伯特的《摇篮曲》等作品都可作为“音量平稳”训练的曲目来观察指导学生,不妨把“音量平稳”作为一个学习的指标来要求也不为过。“音量平稳”训练的功能除了有训练气息控制的功能外,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创造音乐意境、塑造音乐形象的功能。在很多的作品、段落、乐句中都需要“音量平稳”来表现音乐。如《啊,我亲爱的爸爸》《我爱你中国》等一些很细腻的段落,如果在音量上很随意地冲撞,作品的音乐形象就会遭到破坏,我们会发现那些把歌曲处理的极其细腻的歌者,在音量控制上是相当精雕细酌的。四、忽视了对“连断音”的训练我们知道在对唱连断音的要求时有一句话是:“‎ 唱连音时绝对不能断,唱断音时绝对不能连”二者是毫不含糊的,这说明在表现连断音时必须准确。        从功能上讲,连断音的训练首先是训练气息控制的灵活性,然后是有些作品需要连断音的技巧来处理。如一些有花腔的作品《为祖国干杯》《军营里飞来一只百灵》等,还有一些欢快、活泼的作品《生活是这样的美好》《假如你要认识我》等等。值得强调的是,在训练连断音的训练量上要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初学的人一开始就应该介入连断音的训练。可以在发声条目的选择上进行连音、断音的交替训练,也可以选择连音、断音在同一条发声练习里出现的条目。笔者曾把《蓝色多瑙河》的两个声部放在一个声部里,使得“春天来了”的连音与“哈哈”的断音交替出现形成对比,效果很好,不妨一试。再有,在作品的选择上,最好是把连音的作品和断音的作品交替布置,这样学生在表现连断音的技巧上会得到很快的提高,学生学起来也很起劲。总之,上述这些在声乐教学中被忽视的四个技能,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训练量的安排、对学生提出要求的程度、对学生技能评价时的话题或考核指标等教学手段来实施,把本来就有的技能训练的内容做一些着重、放大,相信在实践中会有喜人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