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立足文本,仿写生花——培养三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些尝试
——培养三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些尝试
小学 黄映娥
【摘要】三年级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很多学生摸不着路走,很多老师又不知道怎样帮扶。于是,我们身边形成了“谈习作色变”的现象。我们该怎样突破这困境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发现立足文本,挖掘适合学生仿写的句、段、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练习,学生的习作能力渐渐提高了,他们的习作里常常会“生出”美丽的、令我欣喜的“花”。
【关键词】文本、仿写、仿句、仿段、仿篇
【正文】
提起习作,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会很头疼,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和教三年级的老师,因为三年级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很多学生摸不着路走,很多老师又不知道怎样扶。于是,我们身边形成了“谈习作色变”的现象。我们该怎样突破这困境呢?朱作仁教授指出:“模仿是基本的写作手段。小学生善于模仿,更需要模仿,小学生的作文训练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照着范文仿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这是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规律。”
我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立足文本,结合仿写训练,是提高三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
一、仿句训练
在三年级的教材中,有不少精彩的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感叹句等。积累并仿写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1、仿写比喻、拟人句
比喻和拟人是习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会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认真品读积累,并学习仿写。
如:《金色的草地》一课,文中有一句比喻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我先让学生伸出手掌,把它想象成一朵蒲公英的花,再让学生做张开、合上的动作,让他们感受蒲公英花的特点,然后问:“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什么?”学生都开心地说:“我感受到蒲公英花很有趣。”“我好像看到蒲公英花张开、合上。”我顺势告诉他们,这就是比喻的妙处,能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接着我又说:“你们能仿照这个句子写一个比喻句吗?”学生兴趣盎然,仿写出很多比喻句,如:天上的星星就像我们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弯弯的月亮就像一把镰刀,挂在天空;火红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发光发热……
在讲到最后一句“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时,我问学生:“它指什么?”“蒲公英。”学生齐声回答。我假装疑惑:“蒲公英会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多神奇啊!作者把蒲公英当成什么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人。”我接着说:“对,这种写法叫拟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能使文章生动有趣。”顺势我让他们仿写拟人句。学生开心地尝试着写出一些拟人句,例如:小鸟醒了,站在枝头开心地唱起歌来。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我们三年级的教材里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点挖掘,多点创造机会给学生仿写,他们自然会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且在习作当中加以运用。
2、仿写排比句。
和比喻、拟人一样,排比也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文中。我们也要找准时机进行仿写训练。如《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一自然段里,介绍民族小学生时用了“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我让学生进行仿写。同学们运用这个句式,有的介绍水果店里的水果,有的介绍文具,有的介绍公园里的花,有的介绍动物园里的动物……在仿写中,学生的语言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掌握了这个句式。果然,在单元习作中,我看到有同学运用了这个句式: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有跳舞,有画画,有打羽毛球,还有看书。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打羽毛球的趣事。
3、仿写感叹句
在《金色的草地》一课中,有个感叹句型很值得进行仿写训练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我抓准机会,让学生进行仿写。后来在单元习作中,很多学生也运用了这个句型。我尝到了仿句练习的甜头。
仿句这种练笔看似原始低级,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始点,是构建“万丈高楼”的地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抓准时机,善用文本,让学生仿写句子,练就习作最基本的能力。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习作中增添了一些生动优美的句子,作为老师的我们,批改学生习作时,也得到了一股动力。
二、仿段训练
在习作中,我们构段的方式大致是总分式,并列式或因果式等。这些构段的方式在三年级的语文教材里也有很多好的例子。我们不妨以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为例子,引导学生模仿,让他们在仿写中掌握常用的构段方式。
1、仿写总分段式
总分段式在我们教材里出现得十分普遍,如《秋天的雨》、《赵州桥》、《盘古开天地》等都使用了明显的总分式构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妨让学生读写结合,仿照这种构段方式进行仿写。
《秋天的雨》是运用总分段式构段的典型课文。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握住这个仿写练习的机会。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再让学生朗读文段,看看作者围绕这句话具体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品读优美的语句,最后我概括出这段话的写法是先总述后分述,顺势我就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请模仿这种写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下春雨的特点。有了前面老师的分析,结合文本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写到:春天的雨有一盒美丽的色彩。你看!它把绿色给了小树和小草,小树穿上了绿色的衣裳,小草换上了绿色的衬衫。它把五彩缤纷的色彩给了花儿,红的、白的、紫的、黄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又有的学生写到:春天的雨,有一支神奇的魔法棒,把大地变得十分美丽。小河哗啦哗啦地流着;柳树姑娘开心地梳着头发;燕子停在电线上吱吱喳喳地叫;各种各样的花绽开了笑脸。虽然写得如此优美的只是少数同学,但我看到其他同学基本上也会用总分的写法描写春雨了。我相信,只要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多进行这样的仿写训练,一定会有更多同学写出优美的总分段落。
在单元作文《秋天的图画》里,果然有大部分学生运用这种段式构段,描写秋天的景物。例如,一个学生在描写秋天的田野里写到:稻田里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稻谷金黄金黄的,弯着腰向我们鞠躬;高粱涨红了脸,好像害羞的小伙子;棉花雪白雪白的,好像天上美丽的白云,远看棉花地,好像盖上了一床雪白的棉被。
读着学生的习作,我似乎获得一股力量,那就是我能确定:立足文本,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学生的习作将会“开出”美丽的
“花”,我要坚持结合文本,让学生通过仿写练习,逐步提高习作能力。
2、仿写并列段式
并列结构段,是指一段话写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段写的是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虽然写的是多种事物,但都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说明西沙群岛物产丰富。这种构段方式就是并列段式。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后,感受并列构段的方式,为后面仿写并列段式打下基础。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使用并列式构段的一个典型例子。因为学生有了在前一课学习中对并列式构段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进行并列式构段的仿写练习。比如,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描写春天校园的景色。
慢慢地,部分学生会用并列段式描写景物了。我相信:只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抓住机会让学生多次去仿写,学生会写得越来越有进步。
3、仿写因果段式
因果段是由表示原因和结果组成的段。三年级的教材中也有很多出现因果段的课文。如《掌声》的第一自然段,《惊弓之鸟》最后一段,《画杨桃》的倒数第二段老师说的话,都使用了因果段式。其中《掌声》第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前三句写的是结果,第四句写的是原因。通过因果式的构段方式,清楚地写出英子忧郁性格形成的原因。在教学中,我们不妨结合这些例子,让学生仿写因果段,学会把内容表达清楚。在学习完《掌声》之后,我设计了小练笔作业:请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用上“因为……所以……”写一段话。
仿段训练,为三年级学生奠定了习作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三、仿篇训练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成熟。”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不妨选取一些适合学生模仿的课文,加以分析、指导,供学生模仿。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以“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开头和结尾相呼应,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写景文章。因此,在《家乡的景物》习作指导中,我借助这篇课文为例子,分析文章的结构以及写作顺序,让学生模仿这篇文章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陶罐和铁罐》一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写陶罐和铁罐的争论及铁罐的消失,揭示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学生对这篇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于是,课后我让学生仿照这篇课文,编一个故事。学生写得有板有眼,确实令我感动。
由于三年级的习作重点是写好段,所以仿篇的练习可以相对仿句、仿段次数少点,但也要根据实际抓准时机进行训练。
仿写的最终目标是磨练学生的习作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仿写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醒学生仿写的内容要创新,模仿只是一个手段,学会创造性地写才是我们的目的。
几年的实践证明,立足文本,挖掘适合学生仿写的句、段、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我发现学生的习作能力渐渐提高了,他们的习作里常常会“生出”美丽的、令我欣喜的“花”。
【参考文献】
1、《走好“短线结合”,提高习作能力》,李雨虹,http://www.lsjyw.net/blog/index.php?file=viewloguid=3762id=844
2、《有机仿写,重燃习作生命》,叶婉兰,东莞市小学语文教研网
3、《丁有宽与读写导练》,丁有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