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设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初步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科学修养。
一、 创设乐学情景,激疑探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过程,而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意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兴趣作为情意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认知活动起着始动、调节、催化等重要功能。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创设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人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用猜谜语引入:“世界上最宝贵、最公平、最珍惜的是什么?”(时间)接着让学生说说一天的作息时间。学生猜出谜底,欣喜之余再联系自己的生活时间,探寻有关时、分、秒的知识。这样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引用媒体设计了一个故事:森林里的小熊今天请客,小鸡、小狗、小猫都来了,小熊拿出好多食品招待大家,要求小朋友帮忙平均分一分。屏幕显示:
9个苹果。 9÷3=3(个)
10个桔子。 10÷3=3(个)……1(个)
11只香蕉。 11÷3=3(个)……2(个)
12块糖。 12÷3=4(个)
13个果冻。 13÷3=4(个)……1(个)
14块巧克力。14÷3=4(个)……2(个)。
学生在生动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余数,在观察、比较中得出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结论。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激活了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二、 创设操作情境,验证探究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儿童在其中动脑、动手、动口,有助于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中,让学生拿出熟悉的实物(如粉笔盒,墨水盒、牙膏盒等),先进行观察,再摸一摸,了解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用手指指给同桌看,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感受。进而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特点。利用剪刀、尺,同桌相互合作做实验。把长方体纸盒剪开,数一数:得到6个面:比一比:相对的两个面相同;量一量:大小相等;说一说: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能想出比剪开更好的办法得出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吗?操作交流。
生甲:只要剪下其中一面,与其他5个面比较,得出6个面完全相同。
生乙:将正方体放在一纸上,用笔临摹出这个正方体一个面大小,再把纸上所画的面与正方体每个面比较,正好重合,6个面大小相等。
生丙:用尺测量每个面的每条边都相等,所以6个面大小是相等的。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探究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性质,还能正确区别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只有提供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数学的学习过程变成学习亲自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三、 创设合作情景,交流探究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第三条明确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合作探索。例如:教学“十几减9”,出示11-9=?问:“可用几种方法来算出得数?”分四人小组,比赛哪组同学的方法最多、最好。
A组:摆11根小棒,拿去9根,剩下2根。11-9=2。
B组:我们小组认为摆小棒太麻烦,只要把11分成10和1,10减9得1,1加上原来1就得2。11-9=2。
C组:我们小组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好方法。我们已经学过9+(2)=11,11-9=(2)。
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明白了算理,显示了学生集体智慧;在对比分析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算法,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认识加法时,创设活动情境:1名女生唱歌,男女生各一名伴舞。根据表演的角色分工或者性别分为两类,从不同的角度对算式2+l=3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分四人小组,探讨课堂里的加法。如第一组有5张课桌,第二组有4张课桌,5+4=9;我们班有20名女生和23名男生,20+23=43;王芳7岁,李明8岁,7+8=15;学生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再引伸到课堂之外:我家有2个大人,l个小孩,2+l=3:妈妈买回5只苹果,爸爸买回4只梨,5+4=9;我有故事书10本,连环画20本,10+20=30……
联系生活实际,探索交流,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更好地体会加法运算的意义。
创设合作情境,交流学习,不仅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评价能力,
特别是有利于培养与人合作共处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
四、 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创新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意识。如学习常用的计量单位,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搜集计量单位的实际应用,自编题目,提出问题。如:(1)每天早晨我六点五十分从家出发,七点十五分到校,每分步行60米,我家与学校相距多少千米?(2)我的小房间长5米,宽4 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我国领土面积是960万( ),学校总面积约3( ), 绿化面积9573( ),教室面积是200( )。……看谁提的问题多,问题广泛,问题新奇。好的问题一经出示便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量量教室,走走操场,看看校园,眺望田野,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问题”
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实际生活情境,既有趣味性,又有实践性,使学生能聚精会神地、兴趣盎然地投入其中,并能够在这种兴趣的强烈驱动下,自觉地投入到课外更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中去。
此外,可创设练习情境,如设置“拷贝别样走”、“缤纷百花园”、“智力大冲浪”、“欢乐总动员”等练习,改错题设为“啄木鸟诊所”,应用题设为“走进生活”,比大小设为“公正裁判员”等等。设计新颖活泼,把认知与情感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教师要创造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