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中学生历史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历史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 内容提要: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态各异,在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如何才能吸引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历史教学是一门学门,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修养,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钻研、总结、提高,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使历史教学达到如期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常见心态 原因 吸引 创新 提高 “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新理念、新教材、新的评价体系,一切都是全新的东西。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对于历史教育质量影响较大,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不断学习、钻研、总结、提高,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使历史教学达到如期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常见心态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常见心态有三种。第一种是喜欢学习历史,对历史知识充满兴趣。据调查,具备这一心态的同学占学生总数的三到四成。第二种心态是排斥历史。具有这一心态的同学超过半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设置和教材本身的问题,也有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准问题,更多的是各级考试中的设置与否的问题。尽管这一比例甚高,但明显具有不平衡性。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和年级之间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现象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跟外在背景有关。第三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这一心态的同学占学生总数的一到二成。细致观察分析,这些学生对待其它学科的态度也是如此,实际上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差,完全被学校计划牵制,上进心普遍不强。二、中学生学习历史心态的成因分析学生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历史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不仅有非常强的故事性,更能从历史的兴衰中悟出无穷的哲理来。具备了良好的历史知识,对于个体人文素养的积淀大有益处。二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影响。同样的历史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课,有的让人如饮甘霖,有的则味同嚼蜡。学生喜欢历史课跟老师的幽默感、教法的艺术性和更多的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有关。三是应付考试的需要。高中阶段的会考和高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个时候谁也不能轻视历史。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还是有压力的。有时候历史知识竞赛也会让一批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去。四是影视作品等社会教育的影响。尽管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广受抨击,但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容低估。信息时代社会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是明显的功利主义影响。历史是副科,从学生到家长进而到学校领导大都是这么认为的。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是学好语数外,各类考试都不怕。其实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精神文明不好,团体的人文素质差,物质文明上去了,还是空的。就从我们的邻邦新加坡、韩国的发展过程看,他们就十分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重视教育过程中人文素质的积淀。历史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起重要作用。二是教材本身的空洞性和课程设置的问题。一本好的教材,图文并茂的教材,学生一拿到就喜欢,就想翻下去阅读。有的学生常在书中的插图中加一些符号,将人物头像加上一副眼镜,添上一撮胡子,也是一种喜欢的标志。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准,搞学问式的一堆概念,大量的人名,看几遍还是一团糟,这种教材不会吸引太多的人。我们的教材已有很大的改变,亲和力增强,但跟国外好的教材比,还需在主导思想上作调整。课程设置从教学时间上看,国家课程并没有歧视历史教学,但到了各级学校具体操作时,歧视性暴露无余。课时安排在“赤道线”
上,学生不是肚子饿就是想睡觉。没有课外辅导,更没有活动课安排。历史教师不做班主任就好象没有这个人似的。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历史教学受到轻视的原因之一。三是历史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和教学能力低下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还比较单一,上课简单的提问,定期的考试还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教师知识更新的手段主要通过订阅报刊和小范围内教学交流中获取,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继续学习,一些新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方法没有及时取代旧的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个体间反差相当大。重点中学经费比较充裕,硬件设施配置情况好于一般中学,但有设施不用和好多教师不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现象相当普遍。教学课件主要用来上公开课,撑门面,离普及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教师只搞教学不重视研究的还占多数,有研究课题的教师只占一小部分,教学研究氛围不浓。这些问题,也是成为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的原因。
三、历史教学如何吸引学生
让人类历史发展自身的昭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充满活力,要从源头去解决问题。
1、 注重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对事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并能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对他人的思想、观点、认识加以评价,体现了较强的个性化倾向。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人的个性能得到更为积极的发展,并伴随着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这一研究要求历史教育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对众多未定论的或已定论的问题进行认识和再认识,并以赏识的态度保护,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从不同对象的认知程度看,初中学生的感性认知程度高,特点是分散性和孤立性,思维
以形象思维为主。高中学生的理性认知程度高,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感性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高中学生要加强思辩性的设计。由于中学生对不同历史对象的认知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中学生使用不同难度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点也会带来积极影响。第一,各国历史的大轮廓和各个时代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影响。第二,可以学到一种如何看待社会、人和事物的方法,了解人性的多样化和个人性格的多重性。第三,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了解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比较全面,并能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第四,对于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 坚持课程改革和深化考试改革,真正体现教育的创新精神。
随着历史课程新标准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家课程的设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研究,不仅要参与对教材的选定,更加向教材编写单位出谋划策,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各地区、各学校要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要弘扬本地区的历史闪光点,让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操。因地制宜加强校本课程的设置,合理安排课程,编写出一批校本教材。
深化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是试卷的命题要科学性、综合性,贴近现实生活。在关键性的选拔考试中适当增加人文素养的检测。二是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考查学生方式多样化,笔试、口试、网络测试等。也要加强在活动课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学考结合,分层推进,发挥好考试对学习的推动作用。
3、 加强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要么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么就是机械重复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给学生有机会去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研讨。
教学要以学生参与为主体形式。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
教学要以周密设计为准备。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是随意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教师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提倡最优化教学。
教学要以教师引导为助动。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不再起作用。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4、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创新教育的时代需要。
在科教兴国这一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教育的社会环境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学历史教师要适应时代赋予的创新教育的需要,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高度的敬业精神。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教育对学生世界观形成的特殊作用,备好每一课,讲清每一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确立新的教育目标观。旧的教育目标强调知识的传递与继承,忽视个性的创造发展。新的教育目标重点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个体认同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个性是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统一的,社会化不应扼杀个体的创造力。要确立新的人才观,要鼓励学生冒尖,也要允许落后的存在。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要确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要确立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观。还要确立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变以老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突破“师道尊严”和仅仅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旧的套路。
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形成知识的三个层面。一是基础层面,追求知识的广博;二是要有若干门专业知识技能,有自己的研究和观点;三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科学方面知识。三个层面有机结合、合理应用,奠定教育行为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的基础。
较强的创新能力。教育过程由于教育对象的变化呈现动态性,教师应根据对象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已有的教学经验,不管是自己积累还是他人借用,都要分析对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取舍、整合。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工作上追求精益求精。
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教学是讲究方法的。同样的录像内容,切入课堂教学内容的放映效果比集中放映好得多。平铺直叙的讲解远不如学生自由讨论效果好。同样,教学活动也包括教学管理。采用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记忆,激励学生分析、研讨比强制性考试好得多。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从根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特征和世界变化的看法,单一性结论、规则被多元化取代,缓慢的变化被急剧的浪潮取代。加强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着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主要参考书目:
1、成学江、由雪芹《历史教育如何发展创新思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三期
2、闫玉玲《历史教学:方法与观念——关于素质教育观念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三期3、杨志冲《历史教学》2005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