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2 发布

语文(心得)之让学生品味新课堂的味儿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让学生品味新课堂的味儿 ‎ ‎“听语文课最没劲儿”这是学生们的反映。之所以有这种反映,尽管不能单方面地去责怪教师,但与教师讲课的“乏味”有密切相连的。这就是说,学生听课的“没劲”是由教师讲课的“乏味”引起的。语文课欲“开”学生之“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一堂成功或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应有哪些“味”呢?我以为起码应有以下“四味”。如果学生能从中真正品尝到语文课的味,那样教师的课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才真正体现了新标准、新课堂。 ‎ ‎  一是语味。‎ ‎  既是语文课,就应有浓厚的语味。所谓语味,就是不同于其他课的,给人的一种浓烈的语感味。语味应是语文课的主味、本味。汉语言有着如此长远的历史,任何关于语言的变迁,声调的转变,语音轻重的不同都能带来一段美妙的故事,都有丰富的内涵,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语文课应该是很有味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过:“有的离开了语文科的特点单讲政治,把语文课讲成了政治课。有的忽视了语言的教学,过多讲授文学理论,把语文功课讲成了文学概论之类的功课。有的没有预先规定教学重点,碰到什么讲什么,不管对理解课文有没有必要,在语文课里讲了很多有关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这里,叶老揭示了语文课所以缺乏“语味”的几种原因。其一是由于教师离开了“‎ 语文科的特点单讲政治”,其二是由于教者“忽视了语言教学”。由此可见,要使语文课富有“语味”,教师就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对语文新课标要有真正的领悟。 ‎ ‎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寓于工具性之中。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核心是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也只有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之下,讲起课来才能 “合”语文的“学科律”,循语文教学的“规”,蹈语文教学的“矩”。其次教者必须深识“语文教学实际即是语言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 应该讲和务必讲”的“语言因素”,这些“语言因素”,它应该是体现了课文重点、难点,表现了作者某种“ 曲趣密巧”和“写作匠心”的。它应该是有利于加强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同时它还应该是学生凭自己发现和解决不了的。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来说,就是要紧扣课文字、词、句来讲(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字、词、句,有时也包括精彩的语段)而不是游离课文的“架空分析”。“语味”的第三种情形,完全是由教者教学不认真造成的;如果教者有正确的语文观指导,又能深入地钻研教材,做到不打无准备的仗, 就绝不会把语文课的“重点”转移到“讲很多有关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上去了。‎ ‎  二是情味。‎ ‎  语文课要有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的情感的凝聚。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富有“情味”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  (一)教师须动情在先。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就其思想内容讲,既有对真理的追求,也有对谬误的批判,既有对未来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针砭;既有对英雄的歌赞,也有对邪恶的诅咒;既有对祖国的爱恋,也有对蹂躏过祖国的恶势力的愤恨。语文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这些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动情于衷,激起清波,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诸种变化。随着教材内容的不同,特别是教材中所蕴的情感实际,相应地做出或憎或爱,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的不同反应和评价。‎ ‎  (二)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了语文课的情味,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令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潜思暗构的运思路向,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产生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 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论证的事理、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  (三)教师要怀情而教。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作者( 包括作者笔下的人物)之间一种面对面的“对谈”,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通。再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怀情而教”,即要在教学中注进甚至倾进鲜明浓郁的情感,用这种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平静或不平静的心,对他们进行是与非、爱与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情感教育。‎ 三是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趣味是只嫌少不嫌多的伴侣。哪里有趣味,那里就会有愉快的劳动和创造;哪里有趣味,那里就会有人生的一分乐趣和温暖 。趣味,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诱”,也是处于紧张学习生活中的学生的一种“供享”。 ‎ ‎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具有并富有“趣味”呢?‎ ‎  (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语文课的“趣味”首先 是来自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做到喻教与乐。有些老师的语文课,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趣味浓厚,其秘密首先不在他们的教学方法如何巧妙,而是由于教学指导思想的明确科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发挥想象,参与到教学中来。‎ ‎  (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许多时候,语文课的趣味是从“‎ 变改”教学方法中来的。故也有人把这类能够引出“趣味”来的方法归为“趣味教学法”。然而,即使是“趣味教学法”,用久了用滥了,不加以更改,不给予“新”,学生也会生厌的。反之,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法,长期来几乎已处于废弃状态,你偶而拿它用一、二次,学生也会感到异常的新鲜。‎ ‎  (三)是尽量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作为经过学者专家精选的教材,应该说,无论哪种文体,都是有某种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只是侧重的是情趣还是理趣,是意趣还是风趣的不同而已。比如,诗词 、散文多情趣,政论、杂文多理趣,小说、戏剧多意趣,讽刺、小品多风趣等等。‎ ‎      (四)是从课外引进趣味。与语文课的课内“小圈子”相比,课外却是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世 界”,一个教师,只要时时注意,事事关心,勤于并善于博采,简直是要什么有什么。事实也正是如此,凡是 思路和视野开阔的教师,他们总是善于从课外“拾趣”,不断从课外引进学生喜欢的东西,特别是面对着那些 学起来比较枯燥的课文,更是不放松作这方面的努力。‎ ‎  四是个味。‎ ‎  语文课的个味,一般在说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 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 ‎  (一)在备课时要坚持“ 自学自得”的原则,要尽量从自己的直接钻研教材中获得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然后用这“烙上自我印记”的 “真才实学”去上课,去启发、引导、激励、指点学生学,而不是“抄”全国统一的《教参》、“搬”全国著 名教师的《教案》去“以贩代教”、“以抄搬代创造”。对《教参》与《教案》的利用,应重其“神”而轻其 “形” 。‎ ‎  (二)扬长避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尽量避去自己的短处,即突出“人无我有”,就会在课堂里显出与众不同的自己的“个味”。例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情溢意涌,那么, 在施教中,就应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情密意中得到陶冶,受到情感美感的教育。再如,有的教师 沉静稳健,敏思善辩,那么在施教中,就应用自己的智慧的雕刀,对色彩斑灿的课文内容,沉着而次第地进行 解剖。有的教师教学经验特丰,长于启发诱导,那么就应在施教中,热情点拔,启迪学生探微索幽,发现真谛,洞悉心灵奥府。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旁征博引,妙语连串,那么在施教中,就应以知识性、 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的开放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味 ”,每位教师都要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特长、优势。善画的要发挥“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发挥范读的 优势,长于板书的要发挥板书辅教助学的优势,善俏言幽语的要发挥以俏言幽语引趣的优势,如此等等,各人 ‎ 都自觉地“潜进”、“溶入”自我,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一得之功,那语文课能没有“个味”?‎ ‎  (三)在正确的语文观和语文教学观指导之下,要有自己教学上的惯性和特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