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诗歌教学浅谈
诗歌是儿童和文学发生关系最早的一种体裁 ,也是对儿童最有吸引力的文学形式。根据诗歌的特点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借助诗歌将儿童引进文学殿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诗歌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形象 ,领会诗的意境 ,激起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 ,受到教育 ,陶冶情操。现结合自身教学 ,介绍一些诗歌教学的方法。一、以画解诗 ,引诗入画诗人往往凭借诗中的景 (物 )表达自己的情感 ,即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因而抓住诗中画 ,画中诗来教学 ,既形象直观 ,又理解深刻。其教学方法是依诗歌的题材、内容、形式的不同 ,可分别采用绘画导学、形象感悟、吟诵赏析、角色扮演、点面结合等方法
《水乡歌》品尝到了小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独特韵味。置身在这样的课堂上,听着孩子们天使般的吟唱与讨论,听着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我真的有了沉醉的感觉:为了孩子而沉醉,为了语文而沉醉,为了情智教育的理念而沉醉。
一、 情的渲染,是课堂成功的基础
从课堂设计看,朱老师的这节课是比较朴实的,没有当下众多公开课的奇特招式。然而,这实在又是一节充满了情感和智慧的课。这节课中的情感,至少在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朱老师是一个充满了教学情感的老师。有教学情感的老师,总是善于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住那些蕴含特殊情感的词句,总是善于从学生的动作神情和语言中发掘情感教育的素材,总是会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情感因素,使师生活动包融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这节课上,朱老师不是以一个理性的文本解读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将自己置身到学生中间,把自己视为和学生同等的鉴赏者。这样,老师就获得了学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就能够在自己陶醉于诗歌意境的同事,带领着学生一起陶醉到诗歌的氛围中去。这种把自己“降格”到学生的层面上,和学生共同体验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而言,是很有价值的。
其次,这节课的师生活动,是建立在情的交融的基础上的。从开始时的简单游戏,到进入诵读后的“水乡好玩吗”“你看到了些什么”,再到“赶快把你的感受说出来”“你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直到最后的“咱二(1)班的小才子、小才女可真多啊!孩子们,为自己鼓掌”
。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始终以情感的交融为基础,以游戏般的阅读为方法来进行。课堂,在情感推进中水到渠成地发展着。虽有课前精心设计,却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其三,这节课中,学生的情感始终是饱满的、昂扬的。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师应该追求的教育境界,是“玩”。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应该在愉快的、“好玩的”氛围中落实各样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孩子们基本上就是沉浸在朱老师所营造出的“好玩”的学习境界中。反复的诵读与想象是一种“好玩”,欣赏图片是一种“好玩”,完成诗歌仿写还是一种“好玩”。可以说,是“好玩”把孩子们的所有学习热情、所有表现欲全部激发了出来、呈现了出来。在这种“好玩”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思维是异常活跃的,精神是始终昂扬的,情感是始终饱满的。学生、老师、诗歌内容、诗歌形式、诗歌韵律数者间,形成了一种“好玩”基础上的谐和与交融。
然而,这三方面的“情”的渲染,又不是无节制的。文本本身的清新优美,决定了师生间的情的渲染,也同样都是建立在优美和谐的基础上的。所以,在这节课上,没有过分煽情所带来的热血沸腾或泣不成声,有的,只是会心的笑,愉快的说,轻松的写。
二、 美的熏陶,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美”。课堂的“美”,是通过文本、学生、老师等多方面呈现出来的。朱老师这节课,就是一种课堂之美的汇展。
文本的“美”,是构成这节“美”课的前提。“美”的文本,需要美的诵读,需要美的想象。这节课上,诵读与想象都被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获得了强化。
教师的“美”,是构成这节“美”课的基础。“美”的教师,是自信的,是和善的,是充满爱心和活力的,是能够和学生融为一个整体的,是善于把知识的传授融合到游戏与“好玩”之中的。这节课中,朱老师的表现,正是对这些教师之“美”的一个印证。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态、教师对于教材的精当处理等,恰到好处地营造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生的“美”,是构成这节“美”
课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维开放度,决定着课堂的成败。这节课上,学生们林立的小手,争先恐后的发言,抑扬顿挫的诵读,精巧有趣的仿写,无不张扬出一种主动学习的美好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相互激励、相互影响,求知欲得到空前的激发,好胜心获得最大的满足。
课堂的“美”,是这节课获取成功的根本。一节好的课,总是要营造出一个充满美好的“场”——信息场、情感场、智慧场、思维场。这种“场”效应,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平时听一些老师的课,有些课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有些课则只盼着早点下课,可偏偏就是总等不来下课的铃声。这种心理上认同感的差异,正是由授课教师所营造出的“场”效应来决定的。在朱老师这节课上,就存在着这种时光飞逝的“场”效应感,似乎上课并没有几分钟,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起来。这也就难怪下课时,一些孩子不愿意离开,总是绕着朱老师转的原因了。一个借班上课的老师,能够在四十分钟时间内,和孩子建立起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依靠什么?依靠的就是这课堂的“美”。
三、 智的开启,是课堂成功的根本
任何教学活动,最终还是需要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养成来检测。课堂活动中的“好玩”,其目的还是在于“学”
。因而,我们说一节课是好课,总是离不开这节课上所激发出的思维的火花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越是活跃,课堂的氛围常常就越理想,课堂的实际收益也就越大。
朱老师的这节课,立足于“读中想”、“读中悟”、“读后品”、“读后写”这四个模块来展开,每一个模块的教学活动,都注重了对学生思维的开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起文本与生活、文本与经验、文本与个性的双向联系。
比如这样的细节:
师:我们从哪儿能读出水乡的水多呢?再到水乡去看看吧!并用笔划出来。
生边读边划。
师:谁先来?
生:我从“水多,千条渠,万条河”看出水乡的水多。
师:(随机出示第一节)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了不起!“渠”你见过吗?
生:我见过,就是池塘和池塘连接的地方。
生:就是小沟。
师:你说得都对,渠就是人工挖的河道。那千条渠,万条河是诗人数出来的吗?
生:不是,是说河和渠特别特别的多,多得不清。
师:说得真好,赶快把你感受读出吧!
这一段,由读而进入思,并由文本之思而拓展到相关意象的认知,最后再回到读。这个小小的循环过程,就是由情入智的过程。
再比如下面这个细节:
师:那“荡”呢?生活中你“荡”过什么?
生:我荡过小船。
生:我荡过秋千。
师:你荡得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
生:我觉得很舒服,像飘起来一样。
师:“荡”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打算怎么记住它呢?
生:草--汤--是荡。
师:这是部件记忆法。还有什么好方法?
生:我喝了一口汤就摇来摆去就是荡。
师:这是趣味记忆法!孩子们真了不得!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个字吧!那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上面窄一点,下面要宽一点。
师:谢谢孩子们的提醒,老师来写,你们来一起书空!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注意写字姿势。
生认真地写。
师:荡秋千真舒服啊!文中是荡什么?
生:荡清波。
师:你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生用手轻轻地来回荡着。
师:轻轻地,柔柔地,真舒服啊!
赶快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由美读而引出了关键词“荡”,由“荡”而联系到生活中“荡”过什么,再引出如何记住“荡”这个生字,再回到如何把“荡”的感觉诵读出来。这个循环过程,依旧体现出了很好的由情入智的过程。
最能体现这节课的“智”的开启的成功处,是两个孩子的仿写诗歌。孩子们的现学现卖,体现出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创造性和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