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04-22 发布

历史(心得)之略谈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略谈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 ‎ ‎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课是初中阶段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当前山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为出发点,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办法,以此作为历史与社会区域教学研究的参考,旨在培养山区学生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使之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提高山区历史与社会教育水平。‎ ‎  【关键词】山区   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使之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重建新的课程结构,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历史与社会课就是初中阶段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 ‎  然则在山区学校,历史与社会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迫切地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重建,使之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真正的基础作用,本文根据自己在山区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矫治策略。旨在促进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  造成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不良的因素很多,但其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性则是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  1、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连续学习的断层 ‎  一节课的时间对每个学生都一样,但把握课堂实用时间的不同,学生间学习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学生后天努力程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是学生对课堂实用时间把握产生差异的内因。另外,由于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在教学上有很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课堂连续教学中,起始阶段微弱的把握课堂实用时间差异,就可能导致后期实用时间差异的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学生个体连续学习的断层,往往是前阶段的知识还没完全融会贯通,后阶段的新知识又措手不及,长此以往,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大大地下降。‎ ‎  2.课堂教学实用时间不足、质量差 ‎  例:①几乎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都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一则影响了师生学习的情绪;二则影响了教师的正常上课的连贯性,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②我所在的山区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山区学校的通病),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师甚至要跨学科教学,而历史与社会作为副科,教师相对而言会把主要精力花在主课的教学准备上,导致历史与社会在课前教学准备的不足,再者,山区学校的学生大都离家较远,住校者居多,课余时间的紧凑加上山区学校课外资料的不足,使得学生的课前准备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表面,无法对知识进行连贯和延伸,从而缺乏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灵活分析能力;③教师类型中有一类虽然知识十分广博,但是上课却常常跑题,使得上课“形散神也散”;④由于山区教师教学课程多,教师往往追求进度,却忽视了课堂知识温故知新的教学环节,在学生理解上造成突兀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因新旧知识的衔接掌握不牢而影响学习,同时造成教学效率下降。⑤我所在的山区学校,因为学生数量的稀少,一个年段就一个班级,没有平行班,教师在教书的时候缺乏对照性,对教师在课后的反馈,教学的进一步优化是不利的。‎ ‎  3、教师教学水平低 ‎  前面也提到,山区师资比较缺,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专业教师。大多是另外的学科教师代替。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他学科教师能结合教学参考书讲述一件历史史事,其教学仅仅局限于对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讲述,使学生对历史史事只了解其大概,却不会对其进行分析。而且教师多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静听,使学生往往处于教多少学多少的场面,缺乏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  (二)“渔”的缺失问题 ‎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山区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地接受“鱼”,而从不去主动学习“渔”,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匮乏。‎ ‎  1.教学设计形式化 ‎  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教育课程和方法,编写的教材也形成了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本身这种大规模机械复制的逻辑与创造性发展逻辑是格格不入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标准化,不但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也直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2.教学方法单一化 ‎  许多教师注意到“温故知新”的意义,在新课讲述前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但这只是前后两节课的联系。但历史与社会课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教材结构”。就以我初二的历史与社会课为例,是社会发展历程为主基调,分文明的起源,文明的足迹,文明的跃进三部分。结合中华文明演进历程和世界文明演进历程,从史前时代到文明的起源,从农耕文明时代到工业文明的来临,从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到走向现代世界(走向后工业文明时代),这里面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因此简单的联系前后两课,并没有对知识进行一个全面训练和延续,损害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我们山区初中学生创造性缺乏的重要原因。‎ ‎  3、课堂教学空洞化 ‎  由于山区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不连贯性,教师的不专业性,使得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往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使课堂生活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失去了创造特性。‎ ‎  (三)课堂主体性缺失问题 ‎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失调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唯我独尊”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弊端较严重 ‎  许多老教师多年的教育已经习惯自己了的主体作用,尤其是他们虽然上的是新教材,但是教育的方式还是传统的“填鸭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的忽略,使教师的主体思维代替了学生主体性意识,多年下来,学生的思维就定势下来,局限在教师所传授的范围内。例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是极大多数的,而学生提问,提出异议及其它的行为是极少数。因此以教师为主体往往会压抑学生自主的发展,使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 ‎  2.以学生为主体交往活动严重缺失 ‎  一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只是作为单独个体在课堂中学习,很少进行小组的研讨、通过团体合作来把问题解决掉,忽略了团体合作学习的作用,不能做到集思广益。‎ ‎  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问题的解决 ‎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在此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  1、提高山区学校师资力量 ‎  山区教师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应不断的向外面学校学习。同时也要博览群书,因为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不但包括历史学科和社会学科,而且还大量地涉及到地理学科、政治学科和经济学科。在教书之前,先让自己本身的素质提高。‎ ‎  2.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  (1)教学模式的转变 ‎  改变教师教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教师教授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学生课堂协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巩固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  (2)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无用功损耗 ‎  教师自身方面,在加强本身的知识累积上,还应加强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精简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师上课的语言做到言简意赅),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无用功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能够连贯。‎ ‎  3.“渔”的培养 ‎  历史与社会教学在教学上,应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而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另外,如何引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重要一环。我大力支持让学生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搜索上课或探究的资料,一方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直接学习和获得者;第二方面,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了更为深刻的过程体验;三,使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的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表创新观点。只有在不同的意见中,才会促进历史与社会的全面多角度分析能力;虽然有些意见和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也可以从错误中找出有益的部分,来分析其不足。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  5.加强课堂教育的趣味性和兴趣培养 ‎  优秀教师的风趣讲解,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更加主动,吸收更加迅速,学生也会获得更多成功的愉悦感,使得学生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历史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身在教学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完全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在活泼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  总之,通过上述简单分析,目的在于培养山区学生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使之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山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质量,发挥历史与社会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浙江人民出版社 ‎  [2]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Ⅱ)》,辽宁大学出版社 ‎  [3]  丁朝蓬,梁国立,Tom L.Sharpe:《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2期 ‎  [4] 韩立福:《新课程教师研究行动指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