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笔者近几年对我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在了解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般心理发展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考察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人格特质、道德价值观以及情绪和情感等方面特点,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最终得出一定结论希望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上对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
1、什么叫“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且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达半年及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并因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本文的留守儿童是指:12——16岁的在校农村儿童。
(二)、留守儿童所占比重大
我们先后对650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父母都外出打工的230人,占全体儿童的35.3%;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123人,占18.9%;两项之和共353人,留守儿童所占比重高达54.3%。
(三)、留守儿童的类型
留守儿童的四种类型
1、单亲监护型:父母中的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监护抚养的儿童。这类儿童有123人,占留守儿童的18.9%。
2、自由留守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无监护人照料,儿童单独留守的家庭。共有50人,占7.6%。
3、亲戚代管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由其他亲戚监护抚养的儿童。共有60人,占9.2%。
4、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抚养的儿童。这类儿童所占比重最大,共有230人,占35.3%。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个性心理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子。因此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家庭环境的变化,这对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据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研究发现,保护的、溺爱的照顾容易养成儿童依赖、任性、反抗、被动、胆怯等性格特征;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养成儿童独立、协作、亲切等优良个性;支配的、专制的教养方式容易养成儿童服从、消极、反抗、自我中心等性格特征;忽视和拒绝的教养态度容易养成儿童冷酷、攻击、粗暴、反社会等性格特征。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一种天性的慈爱,旁亲管教下看护人以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来养护,这种溺爱的、保护的、放任的教养态度容易让孩子形成孤僻、任性、我行我素和盲目反抗等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很强而且感情也很丰富,渴望被人理解、关注,他们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和缺失感使他们自我消极情绪体验增多,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个性特征,不同的程度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我们课题组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独立生活能力强吗”选项中,答“是”的留守儿童占25.8%,在“你想念父母吗”选项中,答“是”的占90.9%,这说明很多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自己变得不习惯独处,对父母有依赖,甚至有些儿童胆小怕事容易受别人欺负。在我们个别谈话过程了解到:留守儿童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变得内向。
2、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双差”
的比重大。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只要不犯大错,他们的监护人一般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他们监护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当留守儿童犯错时,很难得到及时正确的约束管教,而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了。长此以往一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涣散,在家不听监护人的劝导,我行我素;在学校违规违纪,比如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打架、偷盗等,也有的迷恋游戏厅、打牌、台球、网吧,深夜不归,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了。从调查中得知,每个班的倒数几名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差的状况。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中双差达25.9%
3、存在严重的心理偏差。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的环境里。他们的心理发展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懦弱、脾气古怪,有的性格孤僻、不善交往、内向自闭,有的感情脆弱、冲动好怒、自暴自弃,有的乖戾失常、焦虑恐惧、神经质等,久而久之,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地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1、受家庭因素影响
我们课题组在调查留守儿童中发现,在校儿童中留守儿童有38%与父母分隔4年以上,最长的达8年,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主要方式还是通过电话、网络,沟通的内容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占80.5%,其次是孩子生活、健康状况占15.6%,只有5.4%的父母会在谈话中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父母的普遍关注。
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采取放任自流和漠不关心的教养方式,很少与子女进行沟通,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往往采用通过金钱、物质上满足儿童的需要来对其进行补偿的错误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非常不利。这极易使子女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因此物质上满足并不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部需要,父母还应关注他们精神心灵上的需要。
2、受学校因素影响
学校软、硬件条件薄弱,虽然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在部分农村中学中试点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以及“留守儿童之家”,甚至还有个别学校由政府投入重资打造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但这些都只是典型,在广大农村中学校基本不具备如此条件,软、硬件设施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人才。学校很少组织、有计划地对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留守儿童是学校里一个弱势群体,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关爱。由于农村中学老师和领导对家长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学习现象已司空见惯,尚未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也不够。学校缺乏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监督管理机制,加上教师与儿童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对策和建议
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综合解决,留守儿童应得到来自政府、学校、家庭、亲属、同辈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应该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局面。
(一)政府牵头抓
各级党委、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由关工委牵头成立以教育、卫生、公安、工商、文化、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为主干力量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各部门既分工又协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外部空间。教育部门要在心理卫生人员的配合下重点做好中学校心理保健工作;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要结合自身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如“手拉手”、“代理家长”、“义务支教”、“留儿童之家”、“关爱送温暖”等。
(二)家庭是主要的阵营
在研究中我们觉得家庭支持方面要做好沟通,外出务工父母应有意识地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从内容、形式上改进从而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渠道,给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情感性支持。外出父母要经常性与学校、班主任联系,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情况以及在校的行为表现等,同时也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性联系,着重了解孩子在家的身体状况及情感心理表现等,不能仅局限在学习上,而要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特别是在孩子生日的时候更应该送上祝福的话语,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一直在关注着自己,增进和谐关系。外出父母要经常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孩子本身的实际情况不相称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父母应根据情况的变化设法调整自己的主观愿望以便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正确归因,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适当的主观期望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使他们形成遵从客观实际的远大愿望和理想。
(三)学校教育是另一个重要的场所
各农村中学要责成有关部门摸清本校留守儿童数量,并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及在外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监护人基本情况,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状况。
开展主题活动,发挥榜样作用。根据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各班定期开展“自尊、自立、自理、自强”的主题班会。使他们在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上学会自理,成长中学会自强。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
当然,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之家”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急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现实问题,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奉献出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