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尝试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在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教材中的“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通过课件展示两个小动物拾贝壳的场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导入课堂教学,这时,我说:“小松鼠和小兔在比他们两人谁拾得多,你能帮帮他们吗?谁拾得多,为什么?”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我顺势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的同桌,自己是怎么想的?还有的学生跑到我跟前,要把想法告诉我。经过短暂的讨论,学生陆续静了下来。我就请几个学生,来讲讲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小兔拾得多,是因为46比38大。”有的说:“因为46的十位上是4,而38的十位是3,4比3大,所以46比38大。”有的说:“因为46在38的后面,所以46大。”……答案可谓是丰富多彩。看到这种情况,我继续趁热打铁,请学生自己找两个数,让同桌来比一比谁大谁小,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看到学生那眉飞色舞的神情,我就想到曾经听说过的一句话,“
给学生一片天空,学生就给你一片灿烂。”这话真是一点没错。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由有趣的课堂情境激发调动起来的,正是这种兴趣才能使学习内容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二、紧密联系生生活实际,重视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是没有土壤的禾苗,是无源之水,只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显示数学强大的生命力。我在教学“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差不多”这部分的内容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这几个词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家里的物件或是养的小动物,有的学生说:“我家里有6张大凳和4张小凳,大凳比小凳多一些。小凳比大凳少一些。”有的学生说:“我家里养了3头猪和2只羊,羊比猪少一些。”有的学生说:“我家里养了15只鸡和4只鸭,鸡比鸭多得多,反过来鸭比鸡少得多。……不知不觉中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很多学生还是把手举得高高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个调查,请同学们到商店里去了解一下各种商品的价格,明天把你了解到的商品价格带来和同学讨论讨论,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好”
。第二天,学生们一大早就跑进我的办公室,告诉我了解了哪些内容。看着学生那激动的小脸,我也被感染了。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现代社会是竞争加合作的社会,只有学会竞争与合作,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由于人民币是生活的必需品,学生对人民币比较熟悉,但对人民币的进率并不太熟悉,所以学生有了合作的基础,而且学生也有使用小额人民币的经验。课前,我要求学生尽可能准备一些不同的人民币,大额人民币以学具盒中的模拟人民币为主。在初步学习了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在教学人民币的进率时,我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先和老师兑换人民币,如我拿一元钱,学生可能拿几张一角、二角、五角的来换,由于学生基本上都能认识到人民币的重要性,所以都比较细心。我请拿对的学生同桌相互交换一下,再检查一下,自己手中拿到的是不是一元钱,大多数学生都作了比较仔细的检查,学生为自己拿对了而欢呼。学生很自然地建立了元与角的进率概念。在模拟购物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单位,一是同价值物品,有几种付费的方式。二是同样多的钱,可以购买哪些商品。(在课前用一体机印出数量足够的模拟人民币,再请学生画出各种商品并标上价钱。)学生轮流做营业员和顾客,这样既可以解决真人民币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体验购物的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使用人民币的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过程,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在教学认图形这部分内容时,着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方式,去认识和理解各种基本图形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几种基本图形。课前,我请学生找来各种几何物体和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剪一些图形,不要求学生剪得很规范准确。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剪出各种形状。上课时,我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形体,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堆一堆,议一议,讨论哪些形体好堆,哪些形体放一起不好堆,为什么?学生发现凡是平面进行接触时,就比较好堆,而曲面接触时,就不好堆。于是我就请学生去看一看,用手摸一摸,哪些面是平面,平面有哪些形状。学生发现平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我提议让学生试着把这些平面压在纸上画出来,学生很乐意地做了,画好后,学生把画好的图高高地举在手上,让我看,我一面看一面表扬说:“同学们画得真好,你能告诉老师你画出来的这些图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些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些搞不清楚,我就请学生观察讨论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不一样长的,而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我又进一步地提出,长方形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吗?学生又发现四条边只有两种不同的长度。其中相对的边是相等的。再让学生在学具盒的钉板上用橡皮筋绷出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把绷的各种不同的形状展示给学生,请学生说一说绷出来的分别是什么形状。通过对平面图形的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各种平面的特征,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五、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算法。提倡算法多样化,也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算法,体现数学学习的个体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我在教学加和减(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退位的计算,在加和减(一)的基础上,选准加和减(二)的知识生长点。首先,请学生算一组题目,如35+3= 35+4=
35+5=,让学生去算一算,当学生算到35+5时,有部分学生碰到的困惑。于是,我就请学生观察这一组题目有什么规律,学生发现是35依次加3加4加5,结果有什么规律呢?我让学生先讨论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结果应该是依次大1,学生很快推出35+5的结果应该是40,那么35+5是怎样算到40的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有学生发现是因为个位是两个5,而两个5加起来的结果是10,30+10的结果是40。我再请学生算了几道同类的题目,学生都能很快地算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又出了几道个位数相加大于十的计算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试着做一下,提示学生可以去用小棒摆一摆,学生通过合作发现,可以把几个十先放在一边,再把余下的小棒合起来,最后把整十数和十几的数加起来,算出结果。又有学生发现,余下的小棒中先凑成一个十,再数出余下的小棒,最后用几个十加一个十,再加几,得出结果。当然也有学生把小棒全部合在一起,再把它数出来。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感受计算的过程,有利于把握计算的过程,掌握计算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优化让学生在掌握已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较好的计算方法,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需要教师还要进一步对这些学生加强指导,提高其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