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陶冶——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
陶冶--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
泽国四中 彭林勇
摘要:“新课标”颁发后,语文阅读教学正走向反思、改革的新阶段,以往那种繁琐机械的技术训练急需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陶冶性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研究、探讨的重点。陶冶性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审美等方式,在长期的熏陶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陶冶性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只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陶冶性阅读教学就会在语文这棵大树上开出灿烂的花朵。
关键词:情境 陶冶 审美 阅读
从某个角度来说,语文也是心灵的学问,是直指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而人的心灵,则是博大的,深奥的,也是复杂的。高尚时,像个天使,像个精灵,卑微时,像个魔鬼,像个幽灵。语文教学所面对的,就是这样复杂的生命对象。因此,面对这样的复杂的生命个体,语文教学只有真正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熏陶,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这种陶冶和交流。语文课本中那一篇篇文章,本身就是文章作者生命体验的文字化的显现,它们不是一篇篇固定不变的意义的集合体,而是文章作者生命的体现。不同的文章,体现的是作者不同的生命经历、生命特征以及生命的内蕴。它们不是静态的、凝固的,相反,应该的动态的、流动的。陶冶性阅读教学体现了这种文本观,因此,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就显而易见了。本文中,笔者就陶冶性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及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陶冶性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语文陶冶性阅读教学常常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一方面是和陶冶性阅读教学的本身特点相关,同时,也是由于我们对它缺乏清楚理论认知。笔者根据自身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只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陶冶性阅读教学一定能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结出硕果!
(一)创设情境、陶冶浸润
根据建构主义关于教学情境功能(浸润性功能)的论述,我们认为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能够熏陶、浸润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与情景教学一字之差,但情境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要超过情景教学。情境教学要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做到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今昔及未来……深远的意境,往往促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学生的联想及想象能力也在其中得到较好的发展。
“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某种有利于教学的富有感情色彩的特有的氛围。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创造一个和课文情境相类似的教学场境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之中,深入体验课文的情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求知。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在此介绍几种。
1、巧用语言,描绘情境
根据接受美学的研究,每一部作品都具有自己的图像层次,各种图像在作品中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只有当这些图像被具体地体验时,它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功能,使客体显现出来。因此,阅读一部作品,需要对作品中的图像进行体验,通过具体的直觉和读者的想象,这些图像才能达到直观的显示。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语言文字用图像复现出来,展现作者语言描绘的情境,在再造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在这个启发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描绘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描绘:老舍在文章中描写了济南冬天安详的老城、薄雪下的小山、温泉中的水藻、闲适的人们……
这一切是多么的神奇而美丽,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通过语言的感受和熏陶,就能够激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向往之情,并产生要走进这美丽而神奇的画面的愿望。学生一旦进入这创设的情境,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他们实际上就是在体验那奇妙的冬天,体验济南冬天的神奇。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以浓厚的兴趣和愿望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基础知识的教育和美的陶冶。
2、强化朗读,渲染情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幼年的鲁迅看到老师那样入神地读书,便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由此可见,朗读有感染、熏陶的作用。有不少教师为了创设教学情境,强化朗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朗读有许多种,比如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学生自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笔者看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教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为了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的四个小节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开头,为了使语言形式显得整齐,可不可以把后两个小节的开头改成“中年后”和“老年后”。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后一致认为不可以。有的说“后来啊”这三个字有点讲故事的味道,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切,“啊”字给人一种时光久远的感觉,好像作者长长的一生就在其中了,而“中年后”则比较死板,没有那种一声叹息的沉重感;有的说“后来啊”可以给人一种联想,母亲的去世带给诗人的惆怅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此刻,还会延续到未来……老师最后点拨学生:首先,“后来啊”把人的情绪和思维拉得很远很远,正能表现诗人愁绪的绵长,“而现在”却好像一下子把什么东西定格了,在诗的最后一节,情绪上升到高潮,需要定格。其次,“而现在”
可以把诗人最深的乡愁--祖国情、民族恨一下子推到读者的面前,如果用“老年后”,语言形式没有变化,情感也是一条直线,形不成起伏,也就不能凸现出全诗情感的高潮。经过这样的强化朗读,就非常好地渲染了诗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也能得到很好的熏陶。
3、编演“课本剧”,营造情境
对于某些课文,编演“课本剧”能够营造出非常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营造感情氛围的主体。师生精心设计的课文角色表演能够最逼真地再现作品的情境,也最能激发学生产生与作品相一致的情感。比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笔者就采用了“课本剧”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为了演好各自的角色,不但上课时非常专注,课后也花很多功夫去研究: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身分和性格特点,那个人物说话时应该具有怎样的口气、语调、神情、动作。反复排练,为了达到情态逼真、言行毕肖,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语调,他们都要竭尽全力地分析好,把握好,不敢有丝毫懈怠。且不说他们的表演有多高的水平,最大的好处就是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钻研探索的精神,在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不但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审美感悟与再创造的能力。可以看出,学生“编演”课本剧,能够营造极好的学习情境,对于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自身的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激发审美,潜移默化
审美教学是陶冶性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在精神方面的需要越来越高,除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还有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事物的强烈向往,有强烈的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强烈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实施审美教学的心理基础。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陶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学生阅读一篇篇美文、一本本好书,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在阅读中认识真,辨别善,臻于美。
1、善于发掘美
艺术大师罗丹提醒我们,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阅读中,美无处不在。阅读中最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学是精美的语言艺术,作家运用语言塑造形象,读者通过语言感知形象,美的语言展现的是美的形象。杜甫的《绝句》一诗中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话不但对仗极其工整,还包涵了丰富内容,四个描写色彩的词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我们在惊叹于作者的惊人之语的同时,也为这美景所折服。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也蕴藏着人类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杜甫“漫卷诗书”、“纵酒”“放歌”的忘情;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里缠绵的爱情;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的惜别之情……当人们的心灵经过了优秀作品的浸润和熏陶之后,就会像柏拉图说的那样,“一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陶冶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发掘文本和生活中美的因素。
2、审美教学的策略
诗歌有音乐美、绘画美;散文有情感美;小说有人物美、情节美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和兴趣,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进入崇高纯净的审美世界,是陶冶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1)巧妙设疑、激发想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审美教学中,审美兴趣、审美需要等构成学生的内在动机,是实施审美教学的起点。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方法很多,除了上文提到的朗读外,设疑也是一重要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审美教学要求教师适时地采取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愉悦,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去。如学习《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孔乙己为什么不能踏踏实实的做事,为什么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通过这样的设疑,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又如教学《次北固山下》时,可以提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等等。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和思路,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激发情感,使师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很好的交融,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想象是指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在一切审美活动中,想象都是不可或缺的。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审美教学中的文本都是借助语言呈现的,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寄托情思。读者必须穿透语言符号,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再现形象,体会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进行想象!
(2)引导审美创造
文学接受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读者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和重新创造的过程。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而且激发、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对文本的积极创造之中。语文陶冶性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创造,就是学生能够在感受和欣赏文本美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美和创造美。中学阶段的审美创造主要侧重于对课文中语言美的重建和再现以及对从课文中获得的审美感受进行表达。如读《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可以让学生体悟一下“敲”
字的妙处。并让学生另换动词进行比较,不管学生有何不同的见解,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的积极性。
二、语文陶冶性阅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现象,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于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而一个阅读经验不足的教师又怎能有效地指导和引导学生呢?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做底子,也就谈不上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和智慧的陶冶。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的剧增,使得人们在完成一次正规的教育之后无法应付一生的各种挑战,终身教育成为人类生存的必需。 “教书育人”这一传统观念使教师忽略了自身学习和成长的必要性。对此,现代教师教育提出教师在“育人”的同时,更要“育己”。一个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学习的,很多一线的教师反映,现在是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会教了。要有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克服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就必须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做到游刃有余。而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就这样建议教师,“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
如果教师有着自己扎实的阅读功底,对优秀作家的作品如数家珍,对学生提到的作品了如指掌,对作品的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就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窗,开阔学生的眼界,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能够在教学中与学生展开真正的交流和对话。此外,无形中还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一个阅读的榜样,对学生阅读态度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指导学生闲暇阅读
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假期时间也不少,闲暇时间如何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中学生对于如何度过自己的假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往往缺少明确的想法。相关调查表明,一半左右的中学生在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就是看电视,其它的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也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在节假日结束返校后普遍反映“假期没意思透了”、“很无聊”。假期本来是用于调节学生的生活,如果因为活动的不适当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就适得其反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作为语文教师,应思考如何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阅读上来,把阅读与有效利用闲暇时间结合起来。
陶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课外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了让学生把阅读作为闲暇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教师的任务主要就是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的方法和推荐读物。拿阅读方法来说,一般分为浏览、泛读和精读三种,可以根据阅读需要进行选择。关于推荐读物,于漪老师建议“
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名作,截取部分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不失时机的推荐新出版的佳作更是十分重要。旺盛的求知欲,嗜书的好习惯就是依靠教师坚持不懈地引导、开拓逐步形成的。”根据闲暇活动的特点,可以把阅读与其他的活动结合起来。以看电视为例,每到节假日,很多电视台都会播放四大名著的电视剧,可以建议学生把看电视与看书结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另外,一些直接与读书相关的节目如“电视散文”、“读书时间”等,也都是很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钱理群。阅读教育: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J].中学语文教学,2004(5)9
2、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61.
3、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9
4、黄玉峰。愿我们诗意地教语文[J].语文学习,2002(12)15
5、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