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4-22 发布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乐教乐学教学法的尝试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乐教乐学教学法的尝试 ‎ ‎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乐教乐学教学法,是目前我们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接受式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努力营造尊重别人、尊重知识的氛围。二多种方式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调查,学会获得和运用资料;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学会批判,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三加强理性思维,贯通理论和现实。 ‎ ‎    [关键词]:乐教乐学、尊重学生、理性思维 ‎ ‎    《历史教学大纲》(高中部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要实现此目标,确非易事。有人指出:“‎ 在高中各学科教学当中,历史课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原因一方面在于课程改革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很多地方将历史课融入社会学科范畴,使得任课教师感觉有失落感;另一方面,高中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境况,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才是长青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讲求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的有机统一,如何实现理论与生活的统一?如何建立理论与生活的桥梁?对这一问题,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目前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着力要解决的,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瓶颈”,可谓仁智各见。本人愿意把教学中运用乐教乐学教学法的心得写出来,求教于同行,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 ‎    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 ‎    实践证明,一位特级教师的成功之处固然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亦即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去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是突破“瓶颈”的措施之一。 ‎ ‎    1、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接受式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一个照本宣科的教师当然是最差劲的教师。“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 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乐教乐学教学法的主旨即在于充分尊重学生,充分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历史学习对他们一生的作用,在快乐和愉悦中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所以,深挖教材,力争使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智力水平相一致,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天津条约》时,对开放的通商口岸编成口诀:“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又问:最南、最北的通商口岸分别是什么地方?联系实际,可以启发学生:在通商口岸中与祖国宝岛台湾有关的是哪些地点?这样做,让学生既动了脑子,又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繁多的知识系统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效果较好。 ‎ ‎    2、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努力营造尊重别人、尊重知识的氛围。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多种课型交错进行,讲授法、讨论法、演讲法、写小论文等,使学生感觉到常听常新。再加上高中生的思维特征表现为善于探索发现,有较强的思维力和批判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李鸿章、彼得一世等,对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体用之争、工业革命等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和评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促使其进行以发现、判断、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 ‎    ‎ 为让每一名学生尝试成功,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即兴演讲,时间为5--6分钟,内容或评述人物事件,或一家之言,或困惑,或心得。在学生的演讲中,学生做到了课下找资料,上网查找信息,有的还在演讲中运用了图片、录音机等多种手法。尽管演讲时间短,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了民主的氛围,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至于学生们盼着上历史课,盼着自己登台演讲的一天。无怪乎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 ‎    二、多种方式的学习策略 ‎ ‎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把“学会学习”列于未来教育四大支柱之首。从终身教育的社会来看,这实为必然。乐教乐学教学法的特色在于以情动人,以法动人服人。在尝试这种教学法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学习策略: ‎ ‎    1、让学生学会调查,学会获得和运用资料。人们一般把历史看成一门很“死”的学科,学历史要记性好,要靠背功,这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却未能看到历史学科的本质。事实上,历史学科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育是典型的情感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以“声情并茂”达到动之一情的做法,很依赖于“环境效应”,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如果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去经历,更能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 ‎    ‎ 客观地说,每一件历史事实都要学生在课堂上用情感经历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尽力挖掘,如近现代史中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仍有直接关系且易直接观察的内容,如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个人崇拜;学生特别感性趣且极易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容,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文化史部分。手段是利用调查和资料阐述,最后以剪报和心得的方式在课堂上交流、发表。在这一过程中,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懂得了“用史实说话”中“史”与“实”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变成了真正的指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 ‎ ‎    2、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学会批判,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对历史的认识是否深刻,理解是否到位,仅依据占有的材料的丰富性是不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和见识。显然中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乐教乐学教学法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乐”在这里即是手段也是目的。 ‎ ‎        当代社会合作与交流是两大特征,试想,一位学生的资料再多,如果不合作,不交流,那么,既不能锻炼生存社会的能力,也不能开阔视野心胸,也无益于社会。因此,必须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学会批判,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三、加强理性思维,贯通理论和现实 ‎ ‎    ‎ 随着历史高考理论思维考察力度的加强,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也就日显重要。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灌输和补充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从比较科学的角度,对历史人物、现象、观点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和评价。但必须注意历史课不是理论课,历史理论必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深层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好反映了这一点。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英国首先跨入资本主义社会。英国社会形态的更替,集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与辨证关系。只有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以理论来统帅史实,从史实的分析中发现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也才能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科学的历史理性思维定势,历史教学才有灵魂。 ‎ ‎    ‎ 乐教乐学的精髓在于最后的理性经历阶段,意即能够完整且有逻辑地陈述自己已经理解的历史。乐使理解的基础,理解是教学目的。真正达到理解,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和应有的批判精神。如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三次国内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其之必然性。又如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看法、评价时,既要多角度,同时也要有批判的眼光。当然,注意防止为求异目的而做批判,批判只是一种学习途径,而理解应将其看成学习目的。 ‎ ‎    显然,乐教乐学教学法始终存在教与学这一矛盾。目前历史教育问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制约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教师的知识面以及历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要给学生一杯水,需要教师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名师出高徒”,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看教师的素质。这里不谈其他,只谈业务素质,包括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等。业务素质不是终身制的,它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随时代而发展、进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①要具备应有的思想、理论修养,这是端正、明确教学思想的根本。对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对历史教学的特点等等,都要有真切的理解,不是拿来贴标签,而是真心实意地用于指导教学。②要有广博坚实的历史专业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十分重视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容和学科能力结合起来。教师不论学历多高、教龄多长,都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文物考古有了新发现,学术研究有了新成果,现实生活提出新课题,必然会影响或推动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对此不应熟视无睹。对大纲、课本的正确态度,是尊重它的科学性、规范性,而不是每字每句奉为神明,要在尊重它的前提下驾驭它、运用它。③‎ 要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应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是几把万能钥匙。随着教学重视培养能力和高考着重考查能力,亟需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教与学这一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乐与苦也是相对而言的,在学习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先苦后乐,苦去乐来”,这一戏言倒是道出了乐与苦的辨证关系。 ‎ ‎    最后,套用人所共知的一句俗语来结束本文: ‎ ‎    书山有路巧为径, ‎ ‎    学海无涯乐做舟。 ‎ ‎[参考书目]: ‎ ‎1、《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金生.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和改革[J].教学与管理,2005(5) ‎ ‎3、陆建良.试论高中历史学导式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8) ‎ ‎4、翁晓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J].教学与管理,2004(1) ‎ ‎5、孙茂华.从高考发展趋势谈高中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1) ‎ ‎6、赵世培.高中历史教学漫谈[J].人大全文1996年教育类专题.199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