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放”与“导”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放”与“导”江苏省无锡市港下中学 陆建平邮编:214199 电话:0510—88953905摘 要:成功的探究性学习课堂,应该像一篇优美的散文,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教师应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中“放”与“导”的关系,既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善于探究。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放”与“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学的一个热点,教师们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不小的收获。然而,在这股探究热的后面,还普遍存在着教师对学生“放得不开”与“导得不当”的问题。笔者认为:成功的探究性学习,应该像一篇优美的散文,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中“放”与“导”的关系。
一、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探究。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恨不得什么事情都由老师一手操办才放心。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宰者和操作者,如果给予学生太多的框框,就会束缚他的思想,他们不敢放手去做,大胆去想,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探究性学习是极其有害的。为此,当代学者叶澜教授曾呼吁“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成功,感受失败,找回自尊,确立自信,实现创造。1、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设计了众多问题,教师问,学生答,上课完全按教师的预设展开,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根本不敢越雷池于一步,试问,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笔者认为,在探究性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他们研究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更有意义,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美国学者布鲁巴克也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变教师没完没了的提问为学生积极自主地提问。例如:教学初二“用替代物做实验”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探索到能够“用替代物做实验”这一个结论,我在课上要求学生做“抛硬币,实验分析硬币正面朝上的机会”这个实验,我故意事先不布置学生带好硬币,学生自然就会提出“我没有硬币怎么办?”,我回答说:“老师没有叫你们准备硬币,说明只要你们开动脑筋,这个实验是完全可以做好的”。同学们经过思考,终于提出:“能否用其它物品来代替硬币做实验?”这个中心问题,还提出“可以用哪些物品来代替?”、“实验要求做1000次,我一个人做时间来不及,能否让班级分组,然后把实验结果累加?”
等问题,这些问题变由老师提出为由学生自己提出,表面看似一样,其实效果大不一样,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究热情就大为提高。教师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时间而代替学生提问。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会产生学生的提问与探究目标相偏离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一番功夫,也可作一个恰当的引导,使得提问与探究目标相一致。2、学生自由选择探究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来自内心的精神力量,教师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和更宽广的活动空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可以自我协商即自己与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也可以相互协商即在学习小组内部相互讨论和辩论,寻求正确的答案。我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形”时,先引导学生确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如何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盒?”,这个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探究热情,我要求他们自由选择探究方式,不拘一格。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有的拿出身边的长方体实物(课前布置学生带好)独立观察、猜想;有的试着画图、剪纸然后拼装;有的三五成群进行讨论;还有的请求老师帮忙、查资料……
等。我力求不作干预,尊重、赞赏和鼓励每个学生的不同想法和做法,甚至是异想天开,虽然有的同学的探究方式并不很好,但他们都从自主探究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体验,我始终坚持让学生们按自己的思路去探究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并有所收获。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惑、挫折和失败,他们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提高的内在要求。如果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做,当他们出现不同探究思路的时候,教师就将自己的思路强加于学生,学生自然尝试不到成功的体验,这无疑是探究法的失败。而只有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才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永不言败,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探究也会更有成效。3、学生拥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这些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讲的支配时间其实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自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作保证,让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否则就是“海市蜃楼”,不过是头脑中的想象而已。诸如那种探究没过几分钟就喊停,或一节课组织好几个探究性问题的现象,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只有保证探究时间,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优势,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最终实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探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时,我们都知道,在小学,数学加法满足交换律,如有5+3.5=3.5+5;还满足结合律,如有(5+3.5)+2.5=5+(2.5+3.5),那么,引进了负数以后,这些运算律是否成立呢?也就是说上面两个等式中,将5,3.5,2.5换成任意的有理数,是否仍然成立呢? 为此,老师先后设计了如下两个探究活动:探索活动一: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探索活动二: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什么?学生经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小组交流、讨论,自然顺理成章地概括出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还进一步得出“如果有多个(2个以上)有理数根据需要都可以交换位置”的结论,这显然给运算带来了方便。如(+35)+(+2)+(-35)+(-2)=[(+35)+(-35)]+[(+2)+(-2)]=0。这样,学生通过亲身尝试体验,知道了知识的联系、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了解了运用这个规律可在计算中带来方便,对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通过探索一、二两个活动环节学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尽管所花时间已大大超过原先教师的预设,但为了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还是在教学中不惜分秒,充分创设了学生探究的环境与气氛,保证了探究的顺利进行,体现了“以生为本”
的理念。二、加强指导,让学生善于探究有人说:探究性学习应当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何必去指导呢?其实不然,当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那么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实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呢?我认为,教师在“放”的基础上还应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1、引领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能在课堂学习时发现问题,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有很多时候,学生会问些不着边际、毫无意义的问题,常令老师举足无措。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一味地纵容学生,那么既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会失去教学的应有价值,可一棍子打死,就可能会扼杀学生的探究欲。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有必要做好学生提问的引领者,教会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一般可以这样操作:一是“删选”,即在探究前让学生多提些问题,然后开展讨论,将大家认为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删去,留下值得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机智处理,比如可说,这个问题老师下课后与你单独讨论,有时较浅显的可让“小老师”解决。三是一语带过。有时,课上会临时出现一些有难度、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也是很有价值的,教师要好好把握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千万不要错过。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为他们创设一种民主、自由、平等的讨论氛围,让他们感受自己的价值,体验被认同和被重视的乐趣。一次,我在课堂上讲一个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有位同学主动举手问:“老师,我觉得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是差不多的,是这样吗?”
听了他的话,我不认为这位同学的提问打乱了我的教学安排,而是很珍惜这个问题,先是肯定了他的回答,表扬了他的探索精神,然后,就机智地请同学们进行探究“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的相同点”。经过思考、交流,同学们终于得出了“工作效率就相当于速度,工作总量相当于路程,工作时间相当于行程问题中的时间,所以掌握了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就不难了”这一结论。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位同学的提问,使本堂课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2、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在探究性学习中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探究方式,但并不是任其自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主”应该建立在有序的规则之中。有时上完课以后回过头来思考,发现并不是教学设计、材料准备、教学方法等环节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在课堂中忽视了一些必要的规则,如在探究过程中由于不遵守规则,可以导致有的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做一些与“探究”无关的事情,实现所谓的“自主”;有的学生不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探究获取的信息就不全面;有的学生不注意听实验要求,酿成了安全事故;有的学生不愿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自己也不发表看法,失去合作探究的意义等等。所以,教师应该把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针对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保证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探究习惯作为探究的有力保证。应当注意的是,老师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不要作“冷眼旁观者”
,而要多加巡视,及时纠正他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有时,根据需要可参与到其中和他们一起探究,并以自己积极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探究态度来教育、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好示范。3、教会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一节课下来,学生热热闹闹,但他们常常只是为了动手而动手,不能把探究问题逐步深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相脱节,探究只成为学生的外在形式而非内在需要。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强调思维的参与,做到边动手、边动脑,多问为什么,使探究不盲目而有深度。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找“疑”,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创“疑”,以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比如: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就可以先请学生自己设计一份探究方案,并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改为让学生想一想实验中需要什么材料?在动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做比较合理?一节课后,要留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探究行为进行反思,谈一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行为就会一致,懂得了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探究活动也能够逐渐从盲目行为过渡到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探究。总之,探究性学习中的“放”与“导”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形散神聚”,在该“放”的时候就不能“导”,在该“导”的时候也不能“放”,一定要巧妙地处理好这对孪生姐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