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1-04-25 发布

小学科学(心得)之提高科学课外探究的实效性的策略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提高科学课外探究的实效性的策略 ‎ ‎[内容摘要]科学的探究具有开放性,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在课外探究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探究过程,注重教师的指导引领,使课外探究得到有效落实。[关键词]科学  课外探究   有效[正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孩子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盎然兴趣。科学的学习不应仅仅限于课内,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 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下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课外探究的做法。 一、       抓准教材的拓展点,让科学探究有效延伸新课标指出,“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在科学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以课本内容作为课外探究的生长点,把“课外”‎ 的内容有力地融入科学课程中来,开展跨时空、多角度的延伸活动,使课内外的科学探究协调发展、有机整合。1、课前探究课前,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师课堂教学前开展搜集信息、种植、饲养、动手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初步的科学知识,学生往往会怀着探索科学奥秘的心理去积极参与。从现在的科学教材内容看,许多教学内容都要求师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如《松软的土壤》一课的教学,可布置学生在不同地方附近采集土壤标本并带到课堂上用。采集时,学生通过看、摸、捏的方法观察土壤,对土壤有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植物生长靠什么》前两周,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三个探究活动:(1)把两株大小差不多的植物分别种在土壤浸制液和蒸馏水的瓶子里,把观察的结果记下来 。(2)把一些黄豆分别放在水里、阳光充足的地方、阴暗的地方,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3)观察校园的“黄金叶”在大树花坛下、水池边、校道旁等不同地方生长的情况。通过课前的对比实验,观察探究,学生可感知到水、阳光等因素对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的影响。同时,心中也留下了疑问:为什么放在阴暗处的豆芽会长得慢?为什么水里的豆芽的叶子是浅黄色呢?……‎ 学生心中存疑,会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学习中。2、课后延伸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深化探究,能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课外进行探究活动目标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如学习了《热胀冷缩》一课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人们怎样利用或克服热胀冷缩。有的学生说,“我把鸡蛋整个儿放进微波炉里加热,鸡蛋会因为受热膨胀而爆开。我们加热鸡蛋时要剥开壳,并切开一条小缝”,有学生说,我打的乒乓球被踩了瘪了。我把它放在热水里,空气受热膨胀,乒乓球凹下去的地方又重新还原了”。“我发现水泥公路上每隔一段路,就会有一条小裂缝,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的。”学生通过课外的延伸探究,对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学习了三年级《看不见的空气》后,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利用压缩空气,让同学们在课外制作“小气枪”:用两头都通的小竹杆用“枪杆”,用一头缠紧布的小竹枝塞进“枪杆”里作活塞推进器,“枪杆”另一头塞上一粒小湿纸团。当用力推小竹枝作的活塞,小湿纸团就会弹出。“小气枪”的实验帮助了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修路工人使用的风镐,对压缩空气的应用的认识更深刻了。科学的教学要打破教学时空和内容的束缚,巧妙地选择拓展点,让课堂的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延伸和补充,把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广阔天地中,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 二、巧挖身边的资源,让课外探究异彩纷呈。《新课标》指出:“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作为科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养成一双慧眼,仔细观测,多留意身边的事,善于探索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的科学道理。1、以儿童生活为探究的基点。科学的探究活动应该紧贴儿童的生活,站在儿童的角度引领科学探究,才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兴趣。孩子们经常会问我们许多有趣的问题,如垃圾箱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蚂蚁?面包为什么会发霉?为什么冰棍也会冒出“热气”?这些问题都是开展课外探究的资源。作为教师,也应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善于发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资源。如《火力少年王》的热播后,我校悠悠球风靡一时,几乎每个孩子手上都拥有一个。我就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他们通过上网、设计实验等方法探讨悠悠球的构造制作原理,并让他们自已动手制作悠悠球。孩子们马上把玩球的兴趣转化为科学探究的动力,既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较好地达成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目标。2、以大自然为探究的沃土。大自然广阔的天地有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合理取材,让学生接触广阔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感知。如不同的季节,田野里长些什么作物?它们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生长规律是怎样的?让学生抓些小鱼虾、泥鳅、田螺等,做个生态瓶;捉几只昆虫,观察昆虫的组织结构和运动特点;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感受生物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这些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的视野靠近了鲜活的大千世界,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本厚书,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各种的节日为探究的契机“爱鸟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 “保护臭氧层日”,学校的“科技节”‎ 都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时机。我们要把这些节日充分利用好,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成果展览、调查研究、科普读物推荐、科学知识活动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摄取科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关注探究的全过程,让课外探究扎实开展很多老师让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只是简单布置了任务就算了,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甚少关注,以至很多活动会半途而废。如:一位老师在《种子和幼苗》的教学中,老师给学生发了稻谷、花生、绿豆、瓜子,让学生种在花盆里,只说了一句:“要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两个星期后,学生带来了一棵棵幼苗,但是种子整个发芽生长的过程却一无所知。科学探究活动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但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有限,行为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兴趣持久性不强,如果教师对学生“科学课外活动探究”不予以指导,课外探究往往容易半途而废,或形同虚设。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和监控。每次探究活动,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计划,为观察、研究搭好框架,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以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在《种子和幼苗》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的表格:                 (       )生长情况记录表       记录者:________      观察内容 时间 种子变化 叶子的数量、大小、‎ 颜色 茎的高度、形态 其它发现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七天         第十天 ‎ ‎         ……                    在本次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明确了哪些观察的内容,就可以避免学生观察活动的盲目性了。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还定期让学生交流观察记录表,并让学生对记录的情况进行对比,交流种植心得。一些学生的小苗在发芽后几天就蔫了,我们还一起分析小苗蔫的原因,让他们对植物生长有更深的了解。因此,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跟踪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的方法,让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 四、多元化评价展示,让课外探究持之以恒对科学探究活动,如果对活动没有及时的展示评价,学生的热情过后,就会失去持续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及时的、有效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对探究活动有持续的动力。《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教师采用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活动产品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作业法和评议法等,即取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统整。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我在探究过程活动前,会给学生发相关的评价量规,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在探究过程中,我会多次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的阶段性成果,并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活动结束后,我及时把学生的情况表现和探究成果放在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我们还搭建各种平台, 为学生提供展示、表现的机会,保证他们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我利用教室的墙壁和厨窗,让学生把自已或小组在学习活动中的收获、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出来。展示栏可以张贴学生活动中的照片,手抄报,实验报告、观察日记、科技制作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评价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在《热胀冷缩》后,我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用相机拍下了各种各样的现象,做成了小报,贴在教室的展示栏上;《种子的幼苗》让学生把观察记录表和观察日记一起,放在班级网站上共享;如《植物繁殖的奥秘》让全班学生把观察和搜集的资料编成了一本小书;《我们的悠悠球》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把自制的悠悠球带到教室,介绍制作过程,并用自制的悠悠球进行比赛……。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引发自主发展的动力。有时,我也会让学生把自己做的课外探究实验演示给家长看,把写的日记与家长交流,让家长在“陪玩”‎ 中领略科学的无限魅力,并促使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外延伸,重视课内外的有机整合,引领学生进入无限宽广的科学探究世界中来。同时,教师要关注探究的实效性,让课外科学探究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发掘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科学教学质量》向星《新课程学习》2010.43、《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尝试》 戴承豪《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24、《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中开展专题学习》张兆权 《小学教学研究》20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