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0 KB
  • 2021-04-25 发布

语文(心得)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 ‎ ‎ ‎ ‎  新建中学     郭显斌    谢良才 ‎  内容摘要:一堂45分钟的课,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一篇同样的课文,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进课文,延伸社会。我想语文老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深度,语文老师的教学智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做到深度和效果的紧密联系,语文老师应在课前备课上下足功夫,在课上灵活应用。把握好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关注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优化环节,步步落实,求新求变,提高课时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在本文中我就从课文切入的角度谈谈我的做法:第一、文题解读切入,窥一斑而见全豹:1、依题置疑,用疑启思,激发兴趣;2、理解文题,紧扣线索,把握重点。第二、疑点解读切入,柳暗花明又一村:1、于细枝末节之处设疑切入,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2、于看似矛盾之处设疑切入,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三、文眼解读切入,咬定青山不放松。第四、创境解读切入,为有源头活水来:1、朗读切入;2、音乐切入;3、插图切入。希望我的这些做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得来同行们的指导。‎ ‎  关键词:依题      疑点      文眼      创境      切入 ‎  王荣生先生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是的,“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重要,然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比教学形式的运用重要,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人们纷纷追逐教法的花样翻新,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规定性,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甚至消弭,而不是说,教学形式不重要。从一堂具体的课来看,内容和形式总是互相依存的,内容的呈现总是以一种形式作为渠道或者载体的。我们也应选择一条最直接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本文中我将阐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具体做法:‎ ‎  一、文题解读切入,窥一斑而见全豹 ‎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都知道,题目在文中的作用无非就是:充当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来增强文章的趣味与悬念。尤其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小说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更是如此,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就让我们在课堂开头单刀直入文章的题目,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并从中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1、依题置疑,用疑启思,激发兴趣 ‎  文题是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视觉停驻点,是学生阅读文本时获得的第一信息。因而,在日常文本解读实践中,围绕文题做文章,设置一些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切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对学生正确语文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新课导入并板书课题后,问:我们看标题。“最后”两个字传递了什么信息?大家都是“顺向”思考的,能不能逆向思考一下?从“先前”到“最后”体现了一个什么过程?从情感的角度考虑,“最后”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呢?由原先的“不珍惜”到“留恋”的变化,又是一个“变”。那么“最后一课”对应的应该是--先前一课!其中也有一个“变”。现在我们很容易知道作者通过什么(一堂课)写“变”了。课堂上有什么?黑板、课桌、讲台等一起上叫什么?是布置,叫教室环境更准确。到此,我们可以推测这篇文章应该是通过老师、学生、环境以及人物心情的“变”来表达一种东西的。‎ ‎ ‎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doc ‎ ‎ ‎ ‎ ‎ ‎ ‎ 093912842c0c9903921726e1b1f02753.doc (42.00‎ ‎ KB)‎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