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化学论文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浅谈洋思教学模式的应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浅谈洋思教学模式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要求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相符。本文详细介绍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一节化学课《奇妙的二氧化碳》为例对这一模式作了详细的操作例析,最后点出了这一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 探究 合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表演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得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相符。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要点概述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 先学 后教 当堂训练
↑ ↑ ↑ (看、练) (兵教兵) (练) (生) (生) (生)这里的“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当堂训练”不是表现为做几道题,而是把握好目标、要求进行能力的迁移、知识的强化训练。由此可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全过程都让学生学。当然要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起到实效必须做到:(1)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要让学生真的自学(2)学生自学必须像竞赛那样投入(3)每一步老师引导得好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1)评价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即从单一的评传授知识的情况,转向不仅评怎样传授知识而且评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怎样有机地渗透德育、健康卫生教育等,看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表现有了哪些提高;评教师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
,即从评优课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看学生自学的情绪,是否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即课堂上能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是好课,相反,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应算是好课。所以教师讲的时间根据疑难问题的多少而定,疑难问题多,讲的时间就多一点,疑难问题少,讲的时间就少一点。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这一模式的哲学理论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符合:“实践第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2)教学论基础:这一模式以现代教学论思想作为基础,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学生主体性原则.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操作例析1.“揭示教学目标”阶段在上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投影揭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学生产生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索性学习的内在动力。揭示教学目标要准确,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教学目标要让学生一目了然,要引导学生认真明确要求。例:“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老师在导入新授后,板书课题,揭示学习目标:(1)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方法(2)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3)了解C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自学指导”阶段揭示目标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
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达到四个明确: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这样,自学就好比考试前的准备,有了压力,立刻紧张地思维,学生可以提高自学效率,学会自学方法,增强自学能力。这一阶段要注意:(1)自学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看新知识的部分,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注意看。(2)自学时一般要让学生独立的看书、思考,不宜边看边讨论。(3)自学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要学生紧张、快节奏的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 例:“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来制取CO2。5分钟后完成实验填好表格并回答以下问题:(1)哪些物质之间能反应生成CO2气体?(2)从实验的操作性,实验是否方便、原料是否易得、是否有易于收集等方面考虑,什么反应适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3)你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提示:请左边同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约2mL的稀盐酸;右边同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约2mL的稀硫酸,然后再各加入Na2CO3粉末和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到下表中: 固 体 酸 现象 Na2CO3粉末 大理石(或石灰石) 盐 酸
硫 酸 3.“先学”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学生看书自学和检测自学效果。自学时,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思考或动手操作。这是一个学生初步实践的过程。学生独立自学、积极思考,教师不干预,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实践性等特点。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督查,教师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的态度。检测自学效果时,教师尽可能让后进生回答问题,以便最大限度地展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此时,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中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准备“后教”的内容,这实际上是第二次备课。4.“后教”阶段后进生练习时,若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需要老师再教了;若做错了,则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引导其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通过学生更正、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帮助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尖子生通过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了能力,养成合作的精神,其实也是“培尖”
的有效措施。教师在学生更正后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为学生自学后还未掌握的内容。(2)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会的学生去教不会的学生,最后教师给出补充及评价。(3)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例:“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教师在同学讨论后可适当点拨:(1)粉末状Na2CO3与酸反应速度过快,不便于收集。(2)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一会儿产生的气泡就慢慢变少,引导分析原因。(3)总结实验室用于制取CO2的原料是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4)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难度,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规律出发,去交换成分,从而正确书写。5.当堂训练阶段“当堂训练”是指:当堂完成作业并及时校正错误。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许多人到洋思听课,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课老师只讲了几分钟,却没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学得都特别紧张。我校将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的作用,形象地概括为“七能”
,即: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通过运用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在生源不是很优秀的情况下,包括化学在内的各门学科成绩在全市处于前列。虽然成绩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但也充分说明了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上是卓有成效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强烈内在需求,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和自我意识。这一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施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是新课改的一种模式,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会学,学得好,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参 考 书 目1.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蔡林森,邱学华编著.《蔡林森与洋思经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3.周桂海,《全过程都让学生学》,江苏教育,2002.5,第16~17页4.范哓红,《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改革探讨》,中学化学,2003.12,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