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创设交流型的课堂文化
教学过程必然伴随交流过程。例如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如计算机)的交流。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课堂交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在我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肤浅,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德育教育中问题尤其严重。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根据固定的课程表集中育德,以本为本,各框框,不知禁锢了多少学生的激情与灵感,政治课常常出现"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现象,教者吃力,听者费力,教育以后,好的习惯并未养成,而差的习惯亦不见改正。教师将目光停留在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上,一堂课,一个学期,老师讲完了内容也就算完成了任务。有时为了赶进度,老师就可以无视学生的反应,这样知识很难进入学生心里变成他们的个笥,知识也只能仪在记忆里,无法变成真知。学生从缺少兴趣的学习活动体验到的只是紧张,恐惧和折磨,久而久之,便视上学为畏途。学生渴望愉快地学习,渴望成功,而交流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而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的过程。
本文就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交流型的课堂文化,谈一些认识与实践。
一. 和学生平等相处所谓平等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最突出的牲,也是教师对待学生最起码的态度。是课堂交流的前提。要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打破束缚学生的所有枷锁,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学生理所当然地应该尊重自己的老师,但教师也应尊重自己的学生,因为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不仅向学生学习不了解的知识,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和永远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形成平等对话的局面。教师放下尊者的架子,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享受与学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关系是融洽的,心理是相容的,所有精力都被用在共同达成的教育目标上。
二、
和学生一起对话课堂是一种对话,这是对传统课堂理论的一种超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真理,例如一位学生读不进书很苦恼,于是去问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叫人打来一盆水,放在这个学生面前问"这水里有什么?"学生讲:"我没有见到什么?"。当学生脸帖到水里时,苏格拉底把学生的头沉到水里,过了一会,学生拼命挣扎,苏格拉底问学生:"头在水中,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我最渴望呼吸新鲜空气",学生气喘吁吁回答。"是呀!只要你像渴望呼吸空气一样渴望学习,那书一定能读好。"苏格拉底笑着说。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也能不能象苏格拉底一样,走下神坛,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援助者、服务者;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堂的组成部分,构筑起共同探讨的平台。
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教师必须既是教者,也应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是施教者。一些教师把讨论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这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教师只能以普通发言者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不搞一锤定音,必要时作些启发,解释和评论,教师有备课采集信息的责任,尊重和保留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学生的观点有缪误,也要给他们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打死,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创造发现的快乐。例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中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多数国家"选择"了私有制?为什么我国还存在腐败现象?为什么国有企业多数经营困难……?对于学生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怪问题""偏问题"来"刁难"教师,执教者不应反感,斥责甚至恼羞成怒,而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形成共识。对话时要有模糊性、争论性,要让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看起来合乎常理,实则易于混淆,这样越讨论学生才能越明白。例如在"现象与本质"教学时,要求学生分析"眼上未必真实",讲解"同因和外因关系时,提出"狐假虎威何错之有"的命题,事物是发展的课题教学时,让学生辨析"后来者居上""创新就是要有好的形式"等观点。
三、和学生共同体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在美国有这样一堂课: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要想加分数,就给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都愤怒喊叫,拚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现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有人说这堂课是成功的,因为它把学生带到在情境中主动实践、体验、探究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知识形成过程,让知识恢复生命,要让学生得到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学生的创新火苗在碰撞中被点燃,才能出现师生能动的交流氛围。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选择学生参与形式上更为灵活,例如:讲世界市场时,让学生组织关于我国加入WTO的记者招待会,在讲解价值规律时,让学生分析和预测世界石油价格的走向。还可以组织小品表演,社会调查,演讲等。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悉心指导,做到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出创新的火花。
四、和学生一起活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接受式"最为突出,而美国的教学以"活动式"最为推崇,学校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学生听教师说教,看教师面孔,教学模式成了"传递--接受式"的循环往复。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来换取个别学生或少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以求"光师耀校",结果造成学生厌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生"队伍。
要改变这一局面,关键是要彻底更新观念,在活动中进行教和学,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和觉悟在社会大课堂中得到真正的提高。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代电教手段,把大自然社会生活搬到课堂里来,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到社会生活中去。使学生课内所学、课外有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在这样的内外交流过程,课堂变大了,学生变活力了,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就会不断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